《傷寒法祖》~ 卷上 (15)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5)

1. 平脈準繩第七

(浮大動滑數沉澀弱弦遲)

上古以三部九候中決死生,是遍求法;以人迎寸口趺陽辨吉凶,是扼要法。自《難經》獨取寸口之說行,而人迎趺陽不參矣。氣口成寸,為脈之大會,死生吉凶系焉。今所傳者只此耳。自有《脈經》以來,諸家繼起,各以脈名取勝,泛而不切,漫無指歸。夫在診法取其約,於脈名上著其繁。

此仲景所云:「馳競浮華,不因根本者是也。」仲景立法,只在脈之體用上推求,不在脈之名目上分疏。故以陰陽為體,則以浮大動滑數為陽之用;沉澀弱弦遲為陰之用。以表裡為體,則以浮為表用;沉為裡用。以臟腑為體,則以數為腑用;遲為臟用。如以浮沉為體,則以浮沉中各有遲數為用。

以浮為體,則以大動滑數為用之常;澀弱弦遲為用之變。以沉為體,則以澀弱弦遲為用之常;大數滑動為用之變。體用之間,見脈之變化,而致病之因,與病情之虛實,病機之轉移,亦隨之而見。全在診者指法之功,與看法之細耳。脈理浩繁,大綱不外名陰名陽之十種。陰陽兩分,

自成對峙。陰陽配偶,惟見五端:浮沉是脈體;大弱是脈勢;滑澀是脈氣;動弦是脈形;遲數是脈息。不得概以脈象視之也。脈有對看法、有正看法、有反看法、有平看法、有仄看法、有徹底看法。如有浮即有沉;有大即有弱;有滑即有澀;有數即有遲。合之於病,則浮為在表,

沉為在裡;大為有餘;弱為不足;滑為血多;澀為氣少;動為搏陽;弦為搏陰;數為在腑;遲為在臟。此對看法也。如浮大動滑數,脈氣之有餘者為陽,當知其中有陽勝陰病之機;沉弦弱澀弦遲,脈氣之不足者名陰,當知其中有陰勝陽病之機。此正看法也。夫陰陽之轉旋也,

有餘而往,不足隨之;不足而往,有餘從之。故其始也,為浮、為大、為滑、為動、為數;其繼也,反沉、反弱、反澀、反弦、反遲者,為陽消陰長之機,其病為進。其始也,為沉、為弱、為澀、為弦、為遲;其繼也,微浮、微大、微滑、微動、微數者,是陽進陰退之機,其病為欲愈。

此反看法也。浮為陽,如更兼大動滑數之陽脈,是為純陽,必陽盛陰虛之病矣。沉為陰,而更兼弱澀弦遲之陰脈,是為重陰,必陰盛陽虛之病矣。此為平看法。如浮而數、浮而澀、浮而弦、浮而遲者,此陽中有陰,其人陽虛,而陰脈伏於陽脈中也,將亡陽之變,當以扶陽為急務矣。

如沉而大、沉而滑、沉而動、沉而數者,此陰中有陽,其人陰虛,而陽邪下陷於陰脈也,將有陰竭之患,當以存陰為深慮也。此為仄看法。如浮大動滑數之脈,雖不變,然始為有力之強陽,終為無力之微陽,知陽將絕矣。沉澀弱弦微遲之脈,雖無變而為陽,如忽見浮大動滑數之狀。

白話文:

《平脈準繩第七》:

古代通過全身遍診的三部九候法判斷生死,屬於全面診斷法;而用人迎、寸口、趺陽三處脈象辨別吉凶,則是扼要診斷法。自從《難經》提出獨取寸口理論後,其他診法便被忽略。寸口脈能形成一寸九分的診區,實為脈象匯集之處,生死吉凶皆可由此顯現,如今流傳的診法僅剩此術。

自《脈經》問世後,各家學說紛起,競相以奇脈命名博取關注,論述空泛不得要領。診斷貴在簡練,而脈象命名反趨繁復。正如張仲景批評的"追逐虛名而不究根本"。仲景確立法則時,只從脈象本質與功能推求,不執著名稱分類。他以陰陽為體時:浮、大、動、滑、數屬陽的功能表現;沈、澀、弱、弦、遲屬陰的功能表現。以表裡為體時:浮脈主表,沈脈主里。以臟腑為體時:數脈主腑,遲脈主臟。若以浮沈為體,則浮沈中各自包含遲數等功能變化。

以浮脈為基準時,大、動、滑、數屬正常功能表現;澀、弱、弦、遲則屬異常變化。以沈脈為基準時,澀、弱、弦、遲為常態表現;大、數、滑、動則屬病變徵兆。脈象體用間的變化,可反映病因、病情虛實及病機轉歸,關鍵在醫者診脈指法的功力與觀察的細緻。

脈學理論雖龐雜,綱領不外陰陽十種脈象。陰陽對立又相輔相成,具體體現為五組對應關係:浮沈是脈的體位;大弱是脈的氣勢;滑澀是脈的氣息;動弦是脈的形態;遲數是脈的節律。這些不可簡單視作表面現象。脈象分析存在六種視角: 【對應視角】如浮與沈、大與弱、滑與澀、數與遲的對應關係。對應病症則為:浮主表證、沈主里證;大主實證、弱主虛證;滑主血盛、澀主氣弱;動脈主陽亢、弦脈主陰盛;數主腑病、遲主臟病。 【正向視角】浮大動滑數屬陽盛之脈,需警惕陽盛傷陰;沈弦弱澀遲屬陰盛之脈,要注意陰盛損陽。 【逆向視角】陰陽轉化遵循盛極而衰的規律:初始呈現陽脈(浮大滑動數),後續轉為陰脈(沈弱澀弦遲)者,是陽消陰長、病情加重的徵兆;初始現陰脈,後續出現微弱陽脈者,屬陽長陰退、疾病將愈的轉機。 【平行視角】浮脈屬陽,若疊加其他陽脈則成純陽之象,必現陽盛陰虛之證。沈脈屬陰,若復合其他陰脈則成重陰之局,定為陰盛陽虛之候。 【傾斜視角】浮脈兼見數澀弦遲等陰脈,是陽虛而陰邪潛伏之象,恐發亡陽之變,當速扶陽氣。沈脈兼見大滑動數等陽脈,乃陰虛而陽邪下陷之徵,慎防陰液枯竭,宜急固陰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