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法祖》~ 卷上 (14)
卷上 (14)
1. 痓濕異同第六
叔和不為別論,獨取太陽之風濕相傳者,尚遺數條,亦搜採之疏失也。內經曰:「身半以上者,風中之也;身半以下者,濕中之也。中陽則溜於經,中陰則溜於腑。」又曰:「陽受風氣,陰受濕氣。故傷於風者,上先受之;傷於濕者,下先受之。」皆風濕對言,本論則風濕合言也。風濕相合,則陰陽相傳,上下內外反病矣。所以身體煩疼,不能轉側,骨節掣痛,不能屈伸,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也。
內經曰:「風濕之傷人也,血氣與邪並,客與分腠之間,其勢堅大,故曰實;寒濕之中人也,皮膚不收,肌肉堅緊,營血澀,衛氣去,故曰虛。」此又以血家虛實,因風寒而分也。本論傷寒發汗,寒濕在裡不解,身目為黃;與陽明之熱不得越瘀熱在裡,身體發黃者,當下不當下,亦以寒濕濕熱分虛實矣。內經以風寒濕三氣合而為痹;本論又合風寒濕熱四氣,而名濕痹。當知痹與痓,皆由濕變矣。夫同一濕也:濕去燥極則為痓;久留而著則為痹。痹為實,痓為虛。痓痹異形,虛實亦殊。固不得妄以痓屬風,亦不得因於濕,而竟視痓為濕矣。痓濕余義,詳內經注及本論注中。
白話文:
《痓濕異同第六》
王叔和未單獨論述,僅選取太陽經的風濕相搏症狀,遺漏了幾條要點,這是蒐集資料的疏忽。《內經》提到:「身體上半部多受風邪;下半部多受濕邪。陽經受邪則傳至經脈,陰經受邪則傳至臟腑。」又說:「陽氣易受風邪,陰氣易受濕邪。因此受風邪時,上部先受影響;受濕邪時,下部先受影響。」原本《內經》將風濕分開討論,而本篇則合併論述。風濕相合,陰陽相互傳導,導致上下內外皆病。因此會出現全身酸痛、難以轉側,關節抽痛、屈伸困難,小便不暢而大便反而通利等情況。
《內經》指出:「風濕侵襲人體時,血氣與邪氣相結合,滯留於肌表腠理之間,症狀表現為堅實腫大,故稱為實證;寒濕侵襲人體時,皮膚鬆弛,肌肉僵硬緊繃,營血運行不暢,衛氣外散,故稱為虛證。」此處又從血氣的虛實,根據風寒特性區分。本篇討論傷寒發汗後,寒濕內郁未解,導致身目發黃;與陽明熱邪不得外洩、瘀熱內蘊所致的發黃症狀,判斷是否應當攻下,也是以寒濕與濕熱區分虛實。《內經》將風寒濕三氣結合稱為痹證;本篇則綜合風寒濕熱四氣,統稱濕痹。須知痹證與痓證,皆因濕邪變化而生。同樣是濕邪:濕去燥極則成痓;濕邪久留附著則成痹。痹屬實證,痓屬虛證。痓痹形態不同,虛實亦迥異。不可隨意將痓歸為風病,也不應因與濕相關就簡單視痓為濕病。痓濕相關其他論述,詳見《內經》注釋及本篇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