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法祖》~ 卷上 (13)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3)

1. 溫暑指歸第五

是服寒之劑,不足以解溫邪。少陽相火直走陽明也。是當白虎加人參法;若柴胡加人參之法,非其治矣。夫相火寄甲乙之間,故肝膽為發溫之源;腹胃為市,故陽明為成溫之藪。陽明始雖惡寒,二日自止;即不惡寒,而反惡熱。此亦病傷寒而成溫之一徵也。若夫溫熱不因傷寒而致者,

只須扶陰折陽,不必補中益氣矣。且溫邪有淺深,治法有輕重。如陽明病,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瘀熱在裡不得越,身體發黃,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茵陳湯主之;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乾者,大承氣湯急下之;厥陰病下利慾飲水者,白頭翁湯主之。

此仲景治溫之大略也。夫溫與暑,偶感天氣而病者輕;因不藏精者,為自傷其病重。若再感方土之異氣,此三氣相合而成溫疫也。溫熱利害,只在一人;溫疫移害,禍延鄰里。今人不分溫熱溫疫,渾名溫病,令人惡聞而諱言之,因於辭之害義矣。吳又可溫疫論。程效倩熱病注。

俱有至理可傳。愚不復贅。餘義詳見方論。

白話文:

[溫暑指歸第五]

使用寒涼藥物不足以來解除溫熱病邪,這是因為少陽相火直接侵襲陽明所致。此時應採用白虎加人參湯的方法來治療;若用柴胡加人參湯的方法,則不正確。相火依附於肝膽(甲乙木)之間,因此肝膽是溫熱病發生的根源;而腹胃如同市場般容納病邪,故而陽明成為溫熱病的積聚之處。

陽明病初始雖有惡寒症狀,但第二日便會自行停止;接著不再惡寒,反而出現惡熱症狀,這也是因傷寒而轉為溫病的徵兆之一。至於溫熱病並非由傷寒引起的情況,只需滋養陰液、清洩陽熱,不必使用補中益氣的方法。

溫熱之邪有淺深之分,治療方法也有輕重之別:

  • 若陽明病出現脈浮、發熱、口渴想喝水、小便不利等症狀,可用豬苓湯治療;
  • 若瘀熱內蘊無法發散,導致身體發黃、口渴飲水、小便不利,則以茵陳蒿湯為主;
  • 少陰病發病兩三日,口乾咽燥時,需立即以大承氣湯急下熱結;
  • 厥陰病下利且想喝水的情況,則用白頭翁湯主治。

以上是張仲景治療溫病的大致原則。溫病與暑病若屬偶感天氣的輕症;若因體內精氣不固而致病則屬重症。倘若再感染不同地域的異氣,三者相合便形成溫疫。溫熱病的危害僅限於個人,而溫疫則會蔓延,禍及鄰里。現今許多人不區分溫熱病與溫疫,統稱為溫病,導致人們忌諱談論,使得名稱混淆而影響本義。

吳又可《溫疫論》、程效倩《熱病注》等著作均有深刻的見解流傳於世,此處不再贅述。其他詳細論述可參閱相關醫方理論。

2. 痓濕異同第六

(風寒濕暑燥熱) 六氣為病,皆能發熱。然寒與熱相因;暑與熱相繼;獨燥與濕相反。風寒溫暑皆因天氣;而濕病多得之地氣;燥病多得之內因。此病因之殊同也。內經病機十九條,其分屬六氣者,火居其人,風寒濕者居其一,燥症獨無。若諸痓項強,皆屬於濕。愚嘗疑其屬燥;今本論有痓濕之分。

又曰:「太陽病,發汗太多因致痓,則痓之屬燥可知也。」夫痓以狀名,因血虛而筋急耳。六氣為患,皆足以致痓。然不熱則不燥;不燥則不成矣。六經皆有痓病,須審部位以別之。身以後屬太陽,則凡頭項強急、頭背𠘧𠘧、脊強反張、腰似折、髀不可以曲、𩪐如結,皆其症也。身之前者屬陽明。

頭項搖動、口禁齒齘、缺盆紐痛、腳攣急,皆其症也。身之側屬少陽,口眼喎斜、手足牽引、兩脅拘急、半身不遂,皆其症也。若腹內拘急,因吐利而四肢拘急,是太陰痓。惡寒蜷臥、尻以代踵、脊以代頭、俯而不能仰者,是少陰痓。睪丸上升、宗筋下注、小腹裡急、陰中拘牽,

膝脛拘急者,厥陰痓也。若痓之挾風寒者,其症發熱無汗而惡寒、氣上撞胸、而小便少;其脈必堅緊;其狀必強直而口噤。此得天之氣;內經所云「諸暴強直,皆屬於風」者是。其勢勇猛,故曰剛痓。病自外來,當逐邪而解外。痓有夾本邪而為外患者,其邪從內出,故發熱汗出而不惡寒。

其脈沉遲;其狀則項背強𠘧𠘧。此得之地氣;內經所云「諸痓項強,皆屬於濕」者是也。其勢耎弱,故名柔痓。病因於內也,當滋陰以和內。治濕君栝蔞根者,非以治風,實以生津;非以治濕,實以潤燥耳。夫痓之始也,本非正病,必夾雜於他病之中。人之病此者,世醫悉指為風。

所以不明其理。善醫者,必於他症中審察而預防之。如頭項強痛,即痓之一端,是太陽之血虛,故筋急也。今人但知風寒,不恤津液,所以發汗太多,因致痙者多矣。夫痓本有由來,一經妄治,即奇形必見。項背強𠘧𠘧,是痓之徵兆,故用葛根。身體強,是痓狀已著,故用栝蔞根。

臥不著席、腳攣急、口禁齒齘,是痓之極甚,故用大黃芒硝。無非用多津多液之品,以滋養陰血,不得與當汗當下者同例也。觀傷寒脈浮自汗、心煩惡寒,而見腳攣急,是痓勢已成,須當滋陰存液,不得仍作傷寒主治。故與桂枝湯則厥;與芍藥甘草湯,其腳即伸,此明驗矣。

第以表症未除,不得用承氣。若讝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是又與不著席者與大承氣,同一機彀也。凡痓之為病,因外邪傷筋者少;因血虛筋急者多。如誤作風治,用辛散以助陽,則真陰愈虛;因燥劑以驅風,則血液愈涸。故痓得之暴起者少;妄治而致者多。虛而不補,不死何待?

非參苓歸地,調和榮衛,未易奏捷也。內經曰:「諸濕腫滿,皆屬於脾。」又曰:「濕勝則濡泄。」此指濕傷於內者言也。又曰:「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肉筋骨。」又曰:「因於濕,首如裹。」此指濕傷於外者言也。若濕而兼熱,則大筋耎短而為拘,小筋弛長而為痿,即柔痓之變見矣。陽明篇有濕熱發黃之症。

白話文:

痓濕異同第六

(風寒濕暑燥熱)六種外邪致病時,皆可能引發發熱。然而寒與熱相互關聯;暑與熱連續作用;唯獨燥與濕性質相反。風、寒、溫、暑皆源於天氣變化;濕病多因地理環境濕氣所致;燥病則多來自內在因素。這是病因的異同之處。《內經》病機十九條中,六氣分類以火症居多,風寒濕各佔一條,唯獨燥症未被提及。例如「諸痓項強皆屬濕」,我曾懷疑應歸於燥症;現今理論則將痓與濕分開論述。

又記載:「太陽病,因發汗過多導致痓症。」由此可知痓症與燥相關。痓是以症狀命名,實因血虛筋脈失養而拘急。六氣致病皆可引發痓症,但若無熱則不燥,無燥則不成痓。六經皆可能出現痓病,須根據部位辨別:

  • 太陽經痓:症狀見於身體後側,如頭項強直、背部僵硬、脊柱反張、腰痛如折、髖部屈伸困難、小腿緊繃。
  • 陽明經痓:身體前側症狀,如頭頸顫動、牙關緊閉、缺盆疼痛、腳部攣急。
  • 少陽經痓:身體側面症狀,如口眼歪斜、手腳抽搐、兩脅緊繃、半身不遂。
  • 太陰痓:腹內拘急、因嘔瀉導致四肢緊縮。
  • 少陰痓:畏寒蜷臥、足跟無法著地、頭部低垂難以仰起。
  • 厥陰痓:睪丸上縮、筋脈下墜、小腹緊迫、陰部拘攣、膝蓋小腿僵硬。

若痓症夾雜風寒,則發熱無汗、怕冷、氣上衝胸、小便少、脈象緊硬、身體強直牙關緊閉,此屬外感風邪(《內經》雲「諸暴強直皆屬風」),稱為「剛痓」,需驅邪解表。若痓因內在濕邪致病,則發熱汗出不惡寒、脈沈遲、項背強硬(《內經》雲「諸痓項強皆屬濕」),稱為「柔痓」,需滋陰調和。

治療柔痓重用栝蔞根,非為祛風,實為生津;非為除濕,實為潤燥。痓症初起多夾雜於他病,庸醫常誤判為風症。真正明理的醫者,應從其他症狀中察覺預防。例如頭項強痛即是痓症先兆,乃太陽經血虛筋急所致。現今醫者只知發散風寒,不顧津液耗損,過度發汗反致痙攣加劇。

痓症發展有跡可循:項背輕微僵硬時用葛根;身體強直明顯時用栝蔞根;臥時背脊懸空、腳部攣急、牙關緊閉等重症,則需大黃芒硝。重點皆在滋養陰血,與一般發汗攻下治法不同。例如傷寒脈浮自汗、心煩惡寒卻見腳攣急,表示痓症已成,應滋陰保液,若誤用桂枝湯反致四肢厥冷,改予芍藥甘草湯則症狀緩解,此為明證。

若表症未解不可用承氣湯,但出現譫語可稍予調胃承氣湯,與「臥不著席用大承氣」同理。痓症多因血虛筋急,少數因外邪傷筋。誤用辛散助陽或燥劑驅風,反使陰血更虛。暴發性痓症少見,多為誤治所致。若虛症不補,必致危殆,須用人參、茯苓、當歸、生地等調和營衛方能見效。

《內經》雲:「諸濕腫滿皆屬脾」、「濕勝則濡瀉」,指內傷濕氣;「地之濕氣感則害皮肉筋骨」、「因於濕首如裹」,指外感濕邪。若濕熱相兼,大筋縮短而拘攣,小筋鬆弛而痿弱,即柔痓之變症。陽明篇另有濕熱發黃之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