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法祖》~ 卷上 (11)
卷上 (11)
1. 風寒辨惑第四
不全憑時令之陰陽為轉移也。所以仲景立方,全以平脈辨症為急務。不拘於受病之因,不拘於發病之時為施治。如夏月盛暑而傷寒吐利,多有用姜附吳萸而始效;隆冬嚴寒而病溫,多有用石膏硝黃而熱乃解者。謂麻黃桂枝二湯,只宜於冬月之正傷寒,三時不可輕用,其失豈不多乎?
夫開口言傷寒,動手反用寒涼克伐之劑。曷不於傷寒二字顧名思義耶?寒傷於表,法當溫散;寒傷於裡,法當溫補。仲景治傷寒,只有溫散溫補二法。其清火涼解吐下等法,正為溫暑時疫而設,所以治熱,非以治寒;治熱淫於內,非治寒傷於表也。今傷寒家皆曰:仲景治溫治暑。
必另方治法。今遺失而無徵。傷寒只有汗吐下三法,將溫補正法置之不用,反曰治傷寒無補法。於是人傷於天地之寒者輕,復傷於醫師之法者重;死於寒食之內傷者少,死於寒藥之內傷者多耳。
白話文:
【風寒辨惑第四】
不全以季節變化的陰陽為依據來確定治療方法。因此,張仲景在制定方劑時,完全以診察脈象、辨別症狀為優先,不受發病原因或發病時間的限制而施治。例如,夏季炎熱時若因傷寒而嘔吐下利,常需使用乾姜、附子、吳茱萸等溫熱藥才能見效;而寒冬時節若患溫病,則常用石膏、芒硝、大黃等寒涼藥來退熱。若認為麻黃湯、桂枝湯僅適用於冬季的正傷寒,而其他季節不可輕用,這種觀點的錯誤豈不是很多?
現今有人嘴上講傷寒,開藥時卻反用寒涼克伐之劑。為何不仔細推敲「傷寒」二字的含義?寒邪傷於體表,治法應當溫散;寒邪傷於體內,治法應當溫補。張仲景治療傷寒,只有溫散和溫補兩種方法。至於清熱、涼解、吐下等方法,本是針對溫病、暑病和時疫所設,用於治熱邪,而非治寒邪;用以治療熱邪內盛,而非寒邪傷表。如今一些傷寒醫家卻說:「仲景治療溫病、暑病必另有方劑治法。」可如今這些方法已失傳,無跡可尋。他們又將傷寒治法局限為汗、吐、下三法,而將溫補這一正法棄之不用,甚至聲稱「治傷寒無補法」。如此一來,患者受天地寒邪所傷較輕,卻因醫師的錯治而加重;因寒食導致內傷而死的較少,因寒涼藥物誤治而死的反倒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