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貫珠集》~ 卷八·厥陰篇 (5)

回本書目錄

卷八·厥陰篇 (5)

1. 厥陰生死微甚之辨十五條

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不溫;若脈不還,反微喘者,死。

陰寒下利,而至厥冷無脈,陽氣將竭而死矣。灸之所以通既絕之陽,乃厥不回,脈不還而反微喘,殘陽上奔,大氣下脫,故死。

下利後,脈絕,手足厥冷,晬時脈還,手足溫者生;脈不還者,死。

晬時,周時也。下利後脈絕,手足厥冷者,陰先竭而陽後絕也。是當俟其晬時,經氣一周,其脈當還,其手足當溫;若脈不還,其手足亦必不溫而死矣。

傷寒六七日,脈微,手足厥冷,煩躁;灸厥陰,厥不還者死。

傷寒六七日,陽氣當復,陰邪當解之時,乃脈不浮而微,手足不煩而厥冷,是陰氣反進,而陽氣反退也。煩躁者,陽與陰爭,而陽不能勝之也。灸厥陰,所以散陰邪而復陽氣,陽復則厥自還;設不還,則陽有絕而死耳。是故傳經之邪至厥陰者,陰氣不絕則不死;直中之邪入厥陰者,陽氣不復則不生也。

傷寒脈遲,六七日,而反與黃芩湯徹其熱。脈遲為寒;今與黃芩湯,復除其熱,腹中應冷,當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脈數為熱,脈遲為寒,診家之大要也。熱者清之,寒者溫之,醫家之大法也。乃傷寒脈遲,至六七日而不變,其為寒無疑矣。而反與黃芩湯,復除其熱,是以寒益寒也。於是陽氣消亡,陰寒獨勝;法當腹中冷而不能食,今反能食者,非胃氣盛也。胃中之陽,發露無餘,譬之貧兒誇富。

罄諸所有而暴之於外,雖炫耀目前,然其儘可立而待也。故直斷之曰:「此名除中,必死。」

厥陰病欲解時,從寅至卯上。

厥陰屬風木之臟;寅卯為木王之時,臟氣勝而邪氣解,亦如三陽及太少二陰之例也。

白話文:

厥陰病生死輕重的辨證要點十五條

腹瀉、手腳冰冷、摸不到脈搏,用艾灸治療後手腳仍不溫暖;如果脈搏仍未恢復,反而出現輕微氣喘,這是死症。

陰寒導致的腹瀉,進而出現手腳冰冷、無脈的症狀,表示陽氣即將耗盡而死。艾灸的目的是為了通達已經衰竭的陽氣,若手腳依然不暖、脈搏不恢復,反而出現微喘,這是殘餘的陽氣上衝、正氣下脫的表現,因此會死亡。

腹瀉後脈搏消失、手腳冰冷,若經過一整天後脈搏恢復、手腳轉暖,則能存活;若脈搏仍未恢復,則會死亡。

「晬時」指的是二十四小時。腹瀉後脈搏消失、手腳冰冷,表示陰氣先衰竭,而陽氣隨後斷絕。此時應等待一晬時,經氣循環一週後,脈搏應會恢復,手腳也會轉暖;若脈搏仍未恢復,手腳也不會變暖,患者就會死亡。

傷寒病程六七天後,脈搏微弱、手腳冰冷、煩躁不安,此時艾灸厥陰經的穴位;若手腳仍未回暖,則是死症。

傷寒六七天時,陽氣本該恢復,陰邪本應消退,此時脈搏卻不浮而微弱,手腳不發熱反而冰冷,表示陰氣反增而陽氣衰退。煩躁是因為陽氣與陰邪相爭卻無法勝過。艾灸厥陰經是為了驅散陰邪、恢復陽氣,陽氣恢復則手腳自然回暖;若仍不回暖,則陽氣已絕而致死亡。因此,傳經至厥陰的邪氣,只要陰氣未完全斷絕,就不會致死;但若寒邪直接侵犯厥陰,而陽氣無法恢復,則必死無疑。

傷寒脈搏遲緩,到了六七天時,反而用黃芩湯清熱。脈遲本是寒證,此時再用黃芩湯清熱,會使體內更加寒冷,理應出現腹中冷痛而不能飲食;但患者反而能進食,這稱為「除中」,必定死亡。

脈快屬熱,脈慢屬寒,這是診斷的基本原則。熱證用清法,寒證用溫法,這是治療的基本法則。但傷寒脈遲,持續至六七天仍未變化,顯然是寒證,卻反用黃芩湯清熱,等於是寒上加寒。如此一來,陽氣消散,陰寒獨盛,理應腹中寒冷而不能進食;但患者反而能進食,這並非胃氣旺盛,而是胃中殘存的陽氣完全外露,猶如窮人炫耀財富,將所有家當全數展現,雖然一時看似富足,但很快就會耗盡。因此可直接斷言:「這稱為除中,必死無疑。」

厥陰病緩解的時間是從凌晨三點到早上七點。

厥陰屬風木之臟,寅時(3-5點)和卯時(5-7點)是木氣旺盛的時候,此時臟氣旺盛而邪氣消退,這與三陽經及少陰、太陰等病症的緩解規律相同。

2. 厥陰清法五條

厥陰病。渴欲飲水者。少少與之愈。

厥陰之病。本自消渴。雖得水未必即愈。此云渴欲飲水。少少與之愈者。必厥陰熱邪還返陽明之候也。熱還陽明。津液暴竭。求救於水。少少與之。胃氣則和。其病乃愈。若系厥陰。則熱足以消水。而水豈能消其熱哉。

下利慾飲水者。以有熱故也。白頭翁湯主之。

傷寒自利不渴者。為臟有寒。太陰自受寒邪也。下利慾飲水者。以里有熱。傳經之邪。厥陰受之也。白頭翁湯除熱堅下。中有秦皮。色青味苦。氣涼性澀。能入厥陰。清熱去濕而止利也。

白頭翁湯方

白頭翁(二兩),黃連,黃柏,秦皮(各三兩)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

傷寒熱邪入里。因而作利者。謂熱利。下重即後重。熱邪下注。雖利而不得出也。白頭翁苦辛除邪氣。黃連、黃柏、秦皮。苦以堅之。寒以清之。澀以收之也。

下利後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宜梔子豉湯。

下利後更煩者。熱邪不從下減而復上動也。按之心下濡。則中無阻滯可知。故曰虛煩。香豉、梔子。能徹熱而除煩。得吐則熱從上出而愈。因其高而越之之意也。

傷寒六七日。大下後。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吐膿血。泄利不止者。為難治。麻黃升麻湯主之。

傷寒六七日。寒已變熱而未實也。乃大下之。陰氣遂虛。陽氣乃陷。陽氣陷。故寸脈沉而遲。陰氣虛。故下部脈不至。陰陽並傷。不相順接。則手足厥逆。而陽邪之內入者。方上淫而下溢。為咽喉不利。為吐膿血。為泄利不止。是陰陽上下並受其病。而虛實冷熱。亦復混淆不清矣。

是以欲治其陰。必傷其陽。欲補其虛。必礙其實。故曰此為難治。麻黃升麻湯合補瀉寒熱為劑。使相助而不相悖。庶幾各行其事。而並呈其效。方用麻黃、升麻。所以引陽氣發陽邪也。而得當歸、知母、葳蕤、天冬之潤。則肺氣已滋。而不蒙其發越之害矣。桂枝、乾薑。所以通脈止厥也。

而得黃芩、石膏之寒。則中氣已和。而不被其燥熱之烈矣。其芍藥、甘草、茯苓、白朮則不特止其泄利。抑以安中益氣。以為通上下和陰陽之用耳。

麻黃升麻湯方

麻黃(二兩半去節),當歸,升麻(各一兩一分),知母,黃芩,葳蕤(各十八銖),石膏(綿裹碎),白朮,乾薑,白芍,天冬(去心),桂枝,茯苓,甘草(炙各六銖)

上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飯頃。令盡汗出愈。

白話文:

厥陰清法五條

  1. 厥陰病口渴欲飲水的治療
    患厥陰病時,若感覺口渴想喝水,可以少量給予飲水,症狀就會緩解。
    厥陰病本身多伴有消渴症狀,但即便喝水也不一定會立刻痊癒。此處提到口渴欲飲水,少量飲水即可緩解,說明此時厥陰的熱邪已退回陽明階段。當熱邪回到陽明,津液會突然枯竭,身體急需水分補充,少量飲水有助於調和胃氣,促使病情好轉。但若熱邪仍在厥陰,因其熱量足以消耗水分,單純飲水並不能消除熱邪。

  2. 下利慾飲水的治療(白頭翁湯證)
    腹瀉時想喝水,說明體內有熱,應當使用白頭翁湯治療。
    傷寒自發性腹瀉卻不渴,是因太陰脾臟受寒邪侵襲;而腹瀉兼有口渴欲飲,則是因里有熱邪,由傳經之邪傳入厥陰所致。白頭翁湯能清熱、固腸止瀉,其中秦皮色青味苦,性涼澀,能入厥陰經,清熱祛濕以止瀉。

白頭翁湯方

  • 白頭翁(二兩)
  • 黃連、黃柏、秦皮(各三兩)

用法:將四味藥加水七升,煮至二升,去藥渣,溫服一升。若未愈,再服一升。

  1. 熱利下重的治療(白頭翁湯證)
    因傷寒熱邪入裡導致的熱性腹瀉,伴隨里急後重(肛門重墜感),應當使用白頭翁湯。熱邪下注腸道,即便腹瀉也難完全排出。白頭翁能苦辛散邪,黃連、黃柏、秦皮具有清熱、固腸、收斂的作用。

  2. 下利後虛煩的治療(梔子豉湯證)
    腹瀉後仍有煩躁,且按壓心下部位感覺柔軟不硬,屬於虛煩,應當使用梔子豉湯。腹瀉後煩躁是因熱邪未隨腹瀉排出,反而上擾心神。按壓心下無阻滯,說明非實邪,故稱虛煩。香豉、梔子能宣洩郁熱、解除煩躁,若服藥後嘔吐,熱邪可從上排出,病情隨之緩解。

  3. 傷寒誤下後的複雜證治(麻黃升麻湯證)
    傷寒六七日,雖寒已化熱但未成實,若過度攻下,會導致陰氣虧虛、陽氣下陷。陽氣下陷表現為寸脈沈遲,陰氣虛則下部脈摸不到,陰陽兩傷則手足厥冷。此時陽熱之邪內陷,上攻咽喉導致不適、吐膿血,下迫腸道引發腹瀉不止,形成上下並病的複雜局面。

此證若治陰恐傷陽,補虛又礙實,故較難治療。麻黃升麻湯集合補瀉寒熱諸法,調和陰陽,使得藥性互補而非相衝。方中麻黃、升麻升發陽氣、透發熱邪,輔以當歸、知母、葳蕤、天冬滋潤肺陰,避免發散過度;桂枝、乾姜溫通經脈以治厥冷,佐以黃芩、石膏清中焦之熱,防其燥烈;芍藥、甘草、茯苓、白術不僅能止瀉,還可健脾益氣,調和上下陰陽。

麻黃升麻湯方

  • 麻黃(二兩半,去節)
  • 當歸、升麻(各一兩一分)
  • 知母、黃芩、葳蕤(各十八銖)
  • 石膏(綿裹碎)、白術、乾姜、白芍、天冬(去心)、桂枝、茯苓、炙甘草(各六銖)

用法:十四味藥加水一斗,先煮麻黃去沫,再加入其餘藥煮至三升,去渣,分三次溫服,間隔約煮熟三斗米飯的時間。服藥後令全身汗出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