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貫珠集》~ 卷八·厥陰篇 (5)
卷八·厥陰篇 (5)
1. 厥陰生死微甚之辨十五條
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不溫。若脈不還。反微喘者。死。
陰寒下利。而至厥冷無脈。陽氣將竭而死矣。灸之所以通既絕之陽。乃厥不回。脈不還而反微喘。殘陽上奔。大氣下脫。故死。
下利後。脈絕。手足厥冷。晬時脈還。手足溫者。生。脈不還者。死。
晬時、周時也。下利後脈絕。手足厥冷者。陰先竭而陽後絕也。是當俟其晬時。經氣一周。其脈當還。其手足當溫。若脈不還。其手足亦必不溫而死矣。
傷寒六七日。脈微。手足厥冷。煩躁。灸厥陰。厥不還者死。
傷寒六七日。陽氣當復。陰邪當解之時。乃脈不浮而微。手足不煩而厥冷。是陰氣反進。而陽氣反退也。煩躁者。陽與陰爭。而陽不能勝之也。灸厥陰。所以散陰邪而復陽氣。陽復則厥自還。設不還。則陽有絕而死耳。是故傳經之邪至厥陰者。陰氣不絕則不死。直中之邪入厥陰者。陽氣不復則不生也。
傷寒脈遲。六七日。而反與黃芩湯徹其熱。脈遲為寒。今與黃芩湯。復除其熱。腹中應冷。當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脈數為熱。脈遲為寒。診家之大要也。熱者清之。寒者溫之。醫家之大法也。乃傷寒脈遲。至六七日而不變。其為寒無疑矣。而反與黃芩湯。復除其熱。是以寒益寒也。於是陽氣消亡。陰寒獨勝。法當腹中冷而不能食。今反能食者。非胃氣盛也。胃中之陽。發露無餘。譬之貧兒誇富。
罄諸所有而暴之於外。雖炫耀目前。然其儘可立而待也。故直斷之曰。此名除中。必死。
厥陰病欲解時。從寅至卯上。
厥陰屬風木之臟。寅卯為木王之時。臟氣勝而邪氣解。亦如三陽及太少二陰之例也。
白話文:
腹瀉不止,手腳冰冷,摸不到脈搏的人,用艾灸也無法讓身體溫熱,如果脈搏還是沒有恢復,反而出現輕微喘氣,這是將死的徵兆。
因為陰寒導致腹瀉,進而手腳冰冷、沒有脈搏,這是陽氣即將耗盡而死的表現。用艾灸是為了打通已經斷絕的陽氣,如果艾灸後手腳仍然冰冷,脈搏沒有恢復,反而出現輕微喘氣,這是殘餘的陽氣往上衝,而身體的氣往下脫落,所以會死亡。
腹瀉之後,脈搏消失,手腳冰冷,如果經過一天(約十二個時辰)脈搏恢復,手腳回溫,這是活的徵兆;如果脈搏沒有恢復,那就是將死了。
一天,也就是一整天。腹瀉後脈搏消失,手腳冰冷,這是因為陰氣先耗盡,而陽氣隨後也耗盡。這時應該等待經過一天,身體的經氣運行一周後,脈搏應該會恢復,手腳應該會回溫。如果脈搏沒有恢復,手腳也一定不會回溫,那就將會死亡。
得了傷寒六七天,脈搏微弱,手腳冰冷,感到煩躁,這時如果灸療厥陰穴,手腳冰冷卻沒有恢復,這也是將死的徵兆。
得了傷寒六七天,本來是陽氣應該恢復、陰邪應該消退的時候,如果這時脈搏不是浮盛而是微弱,手腳不是煩熱而是冰冷,這是陰氣反而增強,而陽氣反而衰退的表現。感到煩躁,是陽氣和陰氣在爭鬥,而陽氣卻無法勝過陰氣。艾灸厥陰穴,是為了驅散陰邪,恢復陽氣。如果陽氣恢復,手腳冰冷自然會恢復。如果沒有恢復,那就是陽氣已經耗盡將要死亡。所以,傳經而來的邪氣到了厥陰經,只要陰氣沒有斷絕,就不會死亡;如果是直接侵入的邪氣到了厥陰經,如果陽氣無法恢復,就無法存活。
傷寒的脈象遲緩,過了六七天,反而用黃芩湯來清除熱邪,脈象遲緩本來就是寒的表現,現在又用黃芩湯來清除熱邪,這樣腹中應該會更加寒冷,導致吃不下飯。如果反而能吃飯,這叫做「除中」,是必死的徵兆。
脈搏跳動快速代表體內有熱,脈搏跳動遲緩代表體內有寒,這是診斷疾病的最基本要點。體內有熱就應該清熱,體內有寒就應該溫熱,這是治療疾病的基本法則。如果傷寒的脈象遲緩,經過六七天都沒有改變,這就肯定是體內有寒。這時反而用黃芩湯來清除熱邪,這就等於是寒上加寒。這樣陽氣就會逐漸消失,而陰寒會獨自旺盛。按照道理來說,應該會腹中寒冷而吃不下飯。現在反而能吃飯,並不是胃氣旺盛,而是胃中的陽氣已經完全散失。就像貧窮的人誇耀富有,把所有東西都拿出來炫耀,雖然看起來很光鮮,但實際上卻是即將耗盡的徵兆。所以直接判斷說,這叫做「除中」,是必死的徵兆。
厥陰病想要痊癒的時間,會在寅時到卯時之間(早上三點到七點)。
厥陰經屬於風木的臟腑,寅時和卯時是木氣旺盛的時辰,臟腑之氣強盛,邪氣就會消退。這就像三陽經和太陰、少陰經的例子一樣。
2. 厥陰清法五條
厥陰病。渴欲飲水者。少少與之愈。
厥陰之病。本自消渴。雖得水未必即愈。此云渴欲飲水。少少與之愈者。必厥陰熱邪還返陽明之候也。熱還陽明。津液暴竭。求救於水。少少與之。胃氣則和。其病乃愈。若系厥陰。則熱足以消水。而水豈能消其熱哉。
下利慾飲水者。以有熱故也。白頭翁湯主之。
傷寒自利不渴者。為臟有寒。太陰自受寒邪也。下利慾飲水者。以里有熱。傳經之邪。厥陰受之也。白頭翁湯除熱堅下。中有秦皮。色青味苦。氣涼性澀。能入厥陰。清熱去濕而止利也。
白頭翁湯方
白頭翁(二兩),黃連,黃柏,秦皮(各三兩)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
傷寒熱邪入里。因而作利者。謂熱利。下重即後重。熱邪下注。雖利而不得出也。白頭翁苦辛除邪氣。黃連、黃柏、秦皮。苦以堅之。寒以清之。澀以收之也。
下利後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宜梔子豉湯。
下利後更煩者。熱邪不從下減而復上動也。按之心下濡。則中無阻滯可知。故曰虛煩。香豉、梔子。能徹熱而除煩。得吐則熱從上出而愈。因其高而越之之意也。
傷寒六七日。大下後。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吐膿血。泄利不止者。為難治。麻黃升麻湯主之。
傷寒六七日。寒已變熱而未實也。乃大下之。陰氣遂虛。陽氣乃陷。陽氣陷。故寸脈沉而遲。陰氣虛。故下部脈不至。陰陽並傷。不相順接。則手足厥逆。而陽邪之內入者。方上淫而下溢。為咽喉不利。為吐膿血。為泄利不止。是陰陽上下並受其病。而虛實冷熱。亦復混淆不清矣。
是以欲治其陰。必傷其陽。欲補其虛。必礙其實。故曰此為難治。麻黃升麻湯合補瀉寒熱為劑。使相助而不相悖。庶幾各行其事。而並呈其效。方用麻黃、升麻。所以引陽氣發陽邪也。而得當歸、知母、葳蕤、天冬之潤。則肺氣已滋。而不蒙其發越之害矣。桂枝、乾薑。所以通脈止厥也。
而得黃芩、石膏之寒。則中氣已和。而不被其燥熱之烈矣。其芍藥、甘草、茯苓、白朮則不特止其泄利。抑以安中益氣。以為通上下和陰陽之用耳。
麻黃升麻湯方
麻黃(二兩半去節),當歸,升麻(各一兩一分),知母,黃芩,葳蕤(各十八銖),石膏(綿裹碎),白朮,乾薑,白芍,天冬(去心),桂枝,茯苓,甘草(炙各六銖)
上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飯頃。令盡汗出愈。
白話文:
厥陰清法五條
厥陰病患者口渴想喝水,應少量多次給予飲水,就能痊癒。
厥陰病本就源於消渴,即使喝水也不一定立即痊癒。文中提到口渴想喝水,少量多次給予飲水就能痊癒的情況,是因為厥陰的熱邪已經回流到陽明經的徵兆。熱邪回流陽明經,津液急劇耗竭,病人求救於水,少量多次給予飲水,胃氣就能調和,疾病就能痊癒。如果只是單純的厥陰病,則體內的熱足以消耗水分,而水分又怎能消除體內的熱呢?
下痢且想喝水,是因為體內有熱。白頭翁湯可以治療。
傷寒導致下痢但不口渴,是因為臟腑受寒,是太陰經自行受寒邪侵襲。下痢且想喝水,是因為體內有熱,是經絡傳播的邪氣侵犯了厥陰經。白頭翁湯可以清除體內的熱邪,堅實下焦,其中含有秦皮,顏色青綠,味道苦,氣味清涼,性味澀,可以進入厥陰經,清熱除濕,止瀉。
白頭翁湯方
白頭翁(二兩)、黃連、黃柏、秦皮(各三兩)
將以上四味藥材,用水七升,煎煮取二升,過濾藥渣,溫服一升,若未痊癒,再服一升。
熱邪導致下痢且小便澀滯,白頭翁湯可以治療。
傷寒熱邪侵入臟腑,因而引起下痢,稱為熱痢。小便澀滯指排尿困難。熱邪下注,雖然下痢,但邪氣卻排不出來。白頭翁苦辛可以去除邪氣;黃連、黃柏、秦皮,苦味可以收斂,寒性可以清熱,澀味可以止瀉。
下痢之後又感到煩躁,按壓心窩處感覺潮濕,這是虛煩。宜服用梔子豉湯。
下痢之後感到煩躁,是因為熱邪沒有從下排出,反而向上逆犯。按壓心窩處感覺潮濕,說明體內沒有阻滯,所以稱為虛煩。香豉、梔子可以透發熱邪,消除煩躁。如果嘔吐,熱邪就能從上排出而痊癒,這是利用向上疏泄的原理。
傷寒病發六七天,大便溏瀉之後,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下腹部脈搏微弱或摸不到,咽喉不適,吐膿血,泄瀉不止,這是難治之症,麻黃升麻湯可以治療。
傷寒病發六七天,寒邪已經轉化為熱邪,但尚未實證,就出現大便溏瀉,陰氣因此虛弱,陽氣就陷下。陽氣陷下,所以寸脈沉而遲;陰氣虛弱,所以下腹部脈搏微弱或摸不到。陰陽兩虛,不能協調配合,所以手足厥逆。而內在的陽邪上犯,則導致咽喉不適、吐膿血、泄瀉不止。這是陰陽上下同時受病,虛實寒熱也混雜不清。
所以,想要治療陰虛,必然會損傷陽氣;想要補益虛弱,必然會阻礙實邪的排出。所以說這是難治之症。麻黃升麻湯是結合補瀉寒熱的藥方,使藥物互相協同而不互相抵觸,才能使各自發揮功效,共同奏效。方中使用麻黃、升麻,是用以引導陽氣,發散陽邪;配伍當歸、知母、葳蕤、天冬等滋潤藥物,則肺氣得到滋養,而不受藥物發散的損害。桂枝、乾薑是用以通暢脈絡,止息厥逆;配伍黃芩、石膏等寒涼藥物,則中氣得到調和,而不受燥熱的傷害。芍藥、甘草、茯苓、白朮則不僅能止瀉,還能安中益氣,以達到調理上下,調和陰陽的作用。
麻黃升麻湯方
麻黃(二兩半,去節)、當歸、升麻(各一兩一分)、知母、黃芩、葳蕤(各十八銖)、石膏(綿裹碎)、白朮、乾薑、白芍、天冬(去心)、桂枝、茯苓、甘草(炙,各六銖)
將以上十四味藥材,用水一斗,先將麻黃煎煮一二沸,去掉浮沫,再加入其他藥材,煎煮取三升,過濾藥渣,分溫三次服用,每次服藥時間間隔如同煮三斗米飯的時間,使病人出汗後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