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貫珠集》~ 卷八·厥陰篇 (4)
卷八·厥陰篇 (4)
1. 厥陰生死微甚之辨十五條
厥陰中風。脈微浮為欲愈。不浮為未愈。
此厥陰經自受風邪之證。脈微為邪氣少。浮為病在經。經病而邪少。故為欲愈。或始先脈不微浮。繼乃轉而為浮者。為自陰之陽之候。亦為欲愈。所謂陰病得陽脈者生是也。然必兼有發熱微汗等候。仲景不言者。以脈該證也。若不浮則邪著陰中。漫無出路。其愈正未可期。故曰不浮為未愈。
傷寒下利。日十餘行。脈反實者。死。
傷寒下利。至日十餘行。邪既未盡。而正已大憊矣。其脈當微或弱。而反實者。是邪氣有餘。所謂病勝臟也。故死。
下利脈沉弦者。下重也。脈大者為未止。脈微弱數者。為欲自止。雖發熱。不死。
沉為里為下。弦為陰。下利脈沉弦者。陰邪在裡。而盛於下。故下重也。脈大者。邪氣盛。經曰、大則病進。故為未止。脈微弱。為邪氣微。數為陽氣復。陰寒下利。陽復而邪微。則為欲愈之候。雖復發熱。亦是陽氣內充所致。不得比於下利發熱者死之例也。
下利有微熱而渴。脈弱者令自愈。下利脈數。有微熱。汗出。令自愈。設復緊。為未解。
此二條亦為陰邪下注者設。微熱而渴。與脈數有微熱汗出。並陽氣內充之象。而脈弱又陰氣衰退之徵。故令自愈。夫脈弱者。脈緊去而轉弱也。設復緊。則陰邪仍盛。其病豈能遽已耶。
下利脈數而渴者。令自愈。設不瘥。必圊膿血。以有熱故也。
此亦陰邪下利而陽氣已復之證。脈數而渴。與下利有微熱而渴同意。然脈不弱而數。則陽之復者已過。陰寒雖解熱氣旋增。將更傷陰而圊膿血也。
發熱而厥七日。下利者。為難治。
發熱而厥者。身發熱而手足厥。病屬陽而里適虛也。至七日。正漸復而邪欲退。則當厥先已而熱後除。乃厥熱如故。而反加下利。是正不復而里益虛矣。夫病非陰寒。則不可以辛甘溫其里。而內虛不足。復不可以苦寒堅其下。此其所以為難治也。
傷寒發熱。下利厥逆。躁不得臥者。死。
傷寒發熱。下利厥逆者。邪氣從外之內。而盛於內也。至躁不得臥。則陽氣有立亡之象。故死。此傳經之邪。陰氣先竭。而陽氣後絕者也。
傷寒發熱。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發熱。下利厥逆。證與上同。而下利至甚。則陰欲亡。厥逆不止。則陽亦傷。雖不躁猶死也。此亦傳經之邪。陰先竭而陽後絕者也。
傷寒六七日。不利。便發熱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陰無陽故也。
寒傷於陰。至六七日發熱者。陽復而陰解。雖下利猶當自止。所謂傷寒先厥後發熱而利者。必自止也。乃傷寒六七日。本不下利。而忽熱與利俱見。此非陽復而熱也。陰內盛而陽外亡也。若其人汗出不止。則不特不能內守。亦並無為外護矣。是謂有陰無陽。其死必矣。
白話文:
厥陰生死微甚之辨十五條
厥陰中風,脈搏微弱而浮動表示病情將愈;脈搏不浮動則表示病情尚未痊癒。
這是厥陰經受風邪的表現。脈搏微弱表示邪氣較少,浮動表示病在經絡。經絡受病但邪氣較少,所以病情將愈。或者一開始脈搏不微弱也不浮動,後來轉為浮動,這是由陰轉陽的徵兆,也表示病情將愈。所謂「陰病得陽脈者生」,就是這個意思。但是必須同時伴隨發熱、微微出汗等症狀,張仲景沒有明說,是因為脈象已涵蓋了這些症狀。如果脈搏不浮動,則邪氣滯留在陰分之中,沒有出路,痊癒時間難以預料,所以說脈搏不浮動表示病情尚未痊癒。
傷寒導致腹瀉,一天十多次,脈搏卻有力,會死亡。
傷寒導致腹瀉,一天十多次,邪氣尚未清除,而正氣已經極度虛弱了,脈搏應該微弱或虛弱,卻反而有力,這是邪氣過盛,「病勝臟腑」的表現,所以會死亡。
腹瀉,脈搏沉而弦,表示下腹部沉重;脈搏有力表示腹瀉尚未停止;脈搏微弱而快,表示腹瀉將自行停止,即使發熱,也不會死亡。
脈搏沉表示病在內臟深處及下焦,弦表示陰邪;腹瀉,脈搏沉而弦,表示陰邪在內臟深處,且盛於下焦,所以下腹部沉重。脈搏有力,表示邪氣盛,經書說「大則病進」,所以腹瀉尚未停止。脈搏微弱,表示邪氣微弱;脈搏快表示陽氣恢復。陰寒導致的腹瀉,陽氣恢復而邪氣微弱,這是病情將愈的徵兆,即使再次發熱,也是陽氣充盛所致,不能與腹瀉發熱致死的情況相比。
腹瀉伴有微熱和口渴,脈搏虛弱,可以讓其自愈;腹瀉,脈搏快,伴有微熱和出汗,可以讓其自愈;如果脈搏反而緊,表示病情尚未解除。
這兩條都是針對陰邪下注的情況。微熱和口渴,以及脈搏快、伴有微熱和出汗,都是陽氣充盛的表現;而脈搏虛弱又是陰氣衰退的徵兆,所以可以讓其自愈。脈搏虛弱,是指脈搏緊然後轉為虛弱。如果脈搏仍然緊,則陰邪仍然盛,病情怎麼可能很快痊癒呢?
腹瀉,脈搏快而口渴,可以讓其自愈;如果病情沒有好轉,一定會有膿血排出,因為有熱邪的緣故。
這也是陰邪導致腹瀉而陽氣已經恢復的表現。脈搏快而口渴,與腹瀉伴有微熱和口渴的情況相同。但是脈搏不虛弱而快,則陽氣的恢復已經過度,陰寒雖然解除,但熱氣又增加,將會進一步損傷陰氣而排出膿血。
發熱且厥逆七天,伴有腹瀉,很難治療。
發熱且厥逆,是指身體發熱而手腳厥冷,病情屬於陽氣不足而里寒虛弱。到第七天,正氣漸漸恢復,邪氣將要退去,應該先厥冷然後發熱消失,但是厥冷和發熱依舊,反而加重腹瀉,這是正氣未恢復而里寒更加虛弱。這種病不是陰寒,就不能用辛甘溫熱之品溫補里寒,而內虛不足,又不能用苦寒之品收斂止瀉,這就是它難以治療的原因。
傷寒發熱,腹瀉且厥逆,煩躁不安不能臥睡,會死亡。
傷寒發熱,腹瀉且厥逆,邪氣由外入內,且盛於內。到煩躁不安不能臥睡的地步,則陽氣將要衰竭,所以會死亡。這是邪氣傳經的表現,陰氣先竭,然後陽氣衰竭。
傷寒發熱,腹瀉嚴重,厥逆不止,會死亡。
發熱,腹瀉且厥逆,症狀與上一條相同,而腹瀉嚴重,則陰氣將要衰竭;厥逆不止,則陽氣也受損傷,即使不煩躁也會死亡。這也是邪氣傳經的表現,陰氣先竭,然後陽氣衰竭。
傷寒六七天,沒有腹瀉,突然發熱並腹瀉,患者汗出不止,會死亡,因為有陰無陽。
寒邪傷及陰氣,到六七天發熱,是陽氣恢復而陰氣解除,即使腹瀉也應該自行停止。所謂傷寒先厥逆後發熱並腹瀉,一定會自行停止。但是傷寒六七天,本來沒有腹瀉,而突然出現發熱和腹瀉,這不是陽氣恢復而發熱,而是陰邪內盛而陽氣外泄。如果患者汗出不止,則不僅不能內守正氣,也沒有能力外禦邪氣,這就是所謂的有陰無陽,必然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