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貫珠集》~ 卷八·厥陰篇 (2)
卷八·厥陰篇 (2)
1. 厥陰進退之機九條
傷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而厥者。必發熱。前熱者後必厥。厥深者熱亦深。厥微者熱亦微。厥應下之。而反發汗者。必口傷爛赤。
傷寒一二日至四五日。正陰陽邪正交爭互勝之時。或陰受病而厥者。勢必轉而為熱。陰勝而陽爭之也。或陽受病而熱者。甚則亦變而為厥。陽勝而陰被格也。夫陽勝而陰格者。其厥非真寒也。陽陷於中。而陰見於外也。是以熱深者厥亦深。熱微者厥亦微。隨熱之淺深。而為厥之微甚也。
夫病在陽者宜汗。病在裡者宜下。厥者熱深在裡。法當下之。而反發汗。則必口傷爛赤。蓋以蘊隆之熱。而被升浮之氣。不從下出而從上逆故耳。
傷寒病。厥五日。熱亦五日。設六日。當復厥。不厥者自愈。厥終不過五日。以熱五日。故知自愈。
傷寒厥五日。熱亦五日者。陰勝而陽復之也。至六日。陰當復勝而厥。設不厥。則陰退而邪解矣。故自愈。夫厥與熱。陰陽消長之兆也。茲初病至終。其厥不過五日。而厥已而熱。亦得五日。是其復之之數。當其勝之之數。所謂有陽則復。無太過亦無不及。故知其病自愈也。
傷寒發熱四日。厥反三日。復熱四日。厥少熱多。其病當愈。四日至七日熱不除者。其後必便膿血。
傷寒厥四日。熱反三日。厥復五日。其病為進。寒多熱少。陽氣退。故為進也。
熱已而厥者。邪氣自表而之裡也。乃厥未已。而熱之日。又多於厥之日。則邪復轉而之表矣。故病當愈。其熱則除。乃四日至七日而不除者。其熱必侵及營中而便膿血。所謂熱氣有餘。必發癰膿也。厥已而熱者。陽氣復而陰邪退也。乃熱未已而復厥。而厥又多於熱之日。則其病為進。
所以然者。寒多熱少。陽氣不振。則陰邪復勝也。要之熱已而厥者。傳經之證。慮其陽邪遞深也。厥已而熱者。直中之證。慮其陽氣不振也。故傳經之厥熱。以邪氣之出入言。直中之厥熱。以陰陽之勝復言。病證則同。而其故有不同如此。學者能辨乎此。則庶幾矣。
傷寒先厥後發熱而利者。必自止。見厥複利。
傷寒先厥者。陰先受邪也。後熱者。邪從陰而出陽也。陰受邪而利。及邪出而之陽。故利必自止。設復厥。
則邪還入而之陰。故必複利。蓋邪氣在陽則生熱。在陰則為厥與利。自然之道也。
傷寒始發熱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當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為除中。食以索餅。不發熱者。知胃氣尚在。必愈。恐暴熱來出而復去也。後三日脈之。其熱續在者。期至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發熱六日。厥反九日。復發熱三日。並前六日。亦為九日。與厥相應。故期至旦日夜半愈。後三日脈之。而脈數。其熱不罷者。此為熱氣有餘。必發癰膿也。
傷寒始發熱六日。厥反九日而又下利者。邪氣從陽之陰。而盛於陰也。陰盛則當不能食。而反能食者。恐為除中。中者。胃中之陽氣也。除者。去而盡之也。言胃氣為邪氣所迫。盡情發露。不留余蘊也。不發熱。不字當作若。謂試以索餅食之。若果胃氣無餘。必不能蒸郁成熱。
白話文:
厥陰進退之機九條
傷寒發病一到兩天,到四五天出現厥逆,必定先發熱。先發熱的,後來必定厥逆;厥逆很重的,熱也重;厥逆輕微的,熱也輕微。厥逆應該用下法治療,如果反而用發汗法,必定會口舌生瘡,又紅又腫。
傷寒發病一到兩天,到四五天,正是陰陽邪正相互爭奪,此消彼長的時期。有的可能是陰氣受病而導致厥逆,病情勢必轉化為發熱,這是陰氣盛而陽氣與之抗爭;有的可能是陽氣受病而發熱,嚴重時也會轉化為厥逆,這是陽氣盛而陰氣被遏制。陽氣盛而陰氣被遏制的厥逆,並非真正的寒邪,而是陽氣陷在裡面,陰邪表現在外面。所以,熱重的厥逆也重,熱輕的厥逆也輕,厥逆的輕重,隨著發熱的輕重而定。
疾病在陽位宜用發汗法,疾病在裡位宜用下法。厥逆是熱邪深在裡邊,應該用下法治療,如果反而用發汗法,必定會口舌生瘡,又紅又腫。這是因為體內積聚的熱邪,受到上升之氣的影響,不能從下排出而從上逆衝的緣故。
傷寒病發,厥逆五日,發熱也五日,如果到第六天,應該再次出現厥逆。如果不出現厥逆,就表示自愈了。厥逆最多不超過五日,而發熱也五日,由此可知病情會自愈。
傷寒病發,厥逆五日,發熱也五日,這是陰氣盛而陽氣復甦的表現。到第六天,陰氣應該再次佔優勢而出現厥逆。如果沒有厥逆,則陰邪退去,邪氣消解了,所以自愈。厥逆和發熱,是陰陽消長消長的徵兆。從疾病開始到結束,厥逆不會超過五日,厥逆之後發熱,也會有五日。這是陰陽消長復甦的規律,陰陽消長各有其限度,不會過度也不會不足。因此可以知道,這種疾病會自愈。
傷寒發熱四日,厥逆三日,再次發熱四日,厥逆少而發熱多,病情將要好轉。如果四到七日高熱不退,以後必定會排出膿血便。
傷寒厥逆四日,發熱三日,厥逆再次出現五日,病情加重。寒邪多而熱邪少,陽氣衰退,所以病情加重。
發熱之後出現厥逆,是邪氣從表及裡的表現。如果厥逆尚未結束,而發熱的天數又多於厥逆的天數,則邪氣又轉向體表了,所以病情將會好轉。如果發熱四到七天不退,則熱邪必定侵犯到營位,而排出膿血便。所謂熱邪有餘,必定會發癰疽膿腫。厥逆之後發熱,是陽氣恢復而陰邪退去的表現。如果發熱尚未結束又出現厥逆,而且厥逆的天數又多於發熱的天數,則病情加重。
所以,發熱之後出現厥逆,是邪氣傳經的表現,擔心陽邪會逐漸深入。厥逆之後發熱,是直中之證,擔心陽氣衰弱。所以,傳經的厥熱,是用邪氣的出入來說明;直中之厥熱,是用陰陽的盛衰來說明。病症相同,而原因卻不一樣。學習者能夠辨別這些,那就差不多了。
傷寒先厥逆後發熱並且腹瀉,必定會自行停止。如果再次出現厥逆和腹瀉,
傷寒先出現厥逆,是陰氣先受邪氣侵襲。後來發熱,是邪氣從陰氣出來而入陽氣。陰氣受邪氣侵襲而腹瀉,等到邪氣出來而入陽氣,所以腹瀉必定會自行停止。如果再次出現厥逆,
則邪氣又回到陰氣中,所以必定再次腹瀉。邪氣在陽氣中則生熱,在陰氣中則為厥逆和腹瀉,這是自然規律。
傷寒一開始發熱六日,厥逆反而九日而且腹瀉。凡是厥逆和腹瀉的病人,應該不能吃東西。現在反而能吃東西,恐怕是胃氣已經被邪氣耗盡。吃一些索餅(一種食物),如果不發熱,說明胃氣尚在,必定會痊癒,恐怕是暴熱會再次出現然後消失。三日後再診脈,如果熱邪仍然存在,預計到第二天半夜就會痊癒。所以,一開始發熱六日,厥逆反而九日,再次發熱三日,加上之前的六日,也是九日,與厥逆的天數相應,所以預計到第二天半夜就會痊癒。三日後再診脈,如果脈數過多,熱邪仍然不退,這是熱邪有餘,必定會發癰疽膿腫。
傷寒一開始發熱六日,厥逆反而九日而且腹瀉,邪氣從陽位進入陰位,並且盛於陰位。陰氣盛則應該不能吃東西,而反而能吃東西,恐怕是胃氣已經被邪氣耗盡。「中」指胃中的陽氣,「除」指去除耗盡的意思。意思是胃氣被邪氣壓迫,完全發露出來,沒有任何餘蘊。不發熱,這裡的「不」字應當讀作「若」,意思是試著給他吃一些索餅,如果胃氣沒有餘留,必定不能蒸郁成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