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貫珠集》~ 卷八·厥陰篇 (1)

回本書目錄

卷八·厥陰篇 (1)

1. 卷八·厥陰篇

2. 辨列厥陰條例大意

厥陰為陰之盡,為臟之極。陰極而盡,則必復反而之陽,故厥陰之生死,在厥熱之進退也。本篇於厥陰脈證之下,先辨厥熱進退,所以明生死之機;次論生死微甚,所以明陰陽之故也。而厥陰有熱,慮其傷陰,必以法清之;厥陰有寒,慮其傷陽,必以法溫之,一如少陰之例也。

蓋厥陰少陰,同為陰臟,而俱屬陽火,故於二者群分類聚,欲學者明辨而深思之耳。其次為厥陰汗下諸禁,蓋欲蒙其利,不可不知其害也。其次為厥陰簡誤,以厥陰篇中,雜入太陰、少陰、太陽之文,傳誤已久,習焉不察,特檢出之。其次為瘥後勞復等法,則去疾者莫若盡之意也。凡六十二條,為一卷。

白話文:

厥陰是陰氣的終極,也是臟腑的極限。陰氣到了極點就會轉變為陽氣。因此,厥陰的生死,取決於厥熱的進退。這篇文章在講述厥陰脈症之前,先辨析厥熱的進退,以此闡明生死的關鍵;接著論述生死輕重的差異,以此闡明陰陽的道理。厥陰有熱,擔心會傷陰,必須用正確的方法清除它;厥陰有寒,擔心會傷陽,必須用正確的方法溫暖它,這和少陰的治療原則一樣。

總之,厥陰和少陰都屬於陰臟,但都與陽火相關,所以將這兩者歸為一類,希望學習者能明辨並深入思考。接著是厥陰汗下諸禁,想要得到它的好處,就不能不知道它的壞處。再者是厥陰篇的錯誤和疏漏,因為厥陰篇中混雜了太陰、少陰、太陽的內容,這些錯誤流傳已久,人們習以為常而不察,因此特地將其挑出來。最後是痊癒後調養和恢復的方法,目的是要讓疾病徹底痊癒。全篇共六十二條,編成一卷。

3. 厥陰諸法

4. 厥陰病脈證五條

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衝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

傷寒之病,邪愈深者,其熱愈甚。厥陰為陰之盡,而風木之氣,又足以生陽火而鑠陰津,津虛火實,臟燥無液,求救於水,則為消渴。消渴者,水入不足以制熱,而反為熱所消也。氣上衝心,心中疼熱者,火生於木,肝氣通心也。飢而不欲食者,木喜攻土,胃虛求食,而邪熱復不能消穀也。

食入即吐蛔者,蛔無食而動,聞食臭而出也。下之利不止者,胃家重傷而邪熱下注也。此厥陰在臟的證,病從陽經傳入者也。傷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轉氣下趨少腹者,此欲自利也。

傷寒四五日,正邪氣傳裡之時,若腹中痛而滿者,熱聚而實,將成可下之證;茲腹中痛而不滿,但時時轉氣,下趨少腹者,熱不得聚而從下注,將成下利之候也。而下利有陰陽之分:先發熱而後下利者,傳經之熱邪內陷,此為熱利,必有內煩脈數等證;不發熱而下利者,直中之陰邪下注,此為寒利,必有厥冷脈微等證。要在審問明白也。

下利,寸脈反浮數,尺中自澀者,必圊膿血。

此陽邪入里而作下利之證。寸浮數者,陽邪強也;尺中澀者,陰氣弱也。以強陽而加弱陰,必圊膿血。

下利脈沉而遲,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下利清穀者,必鬱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陽,下虛故也。

下利清穀,脈沉而遲,陰在裡在下也;面少赤,身有微熱,陽在上在外也。夫陰內陽外而為病者,必得陽入陰出而後解。而面雖赤而未甚,身雖熱而亦微,則其陽之發露者,僅十之三,而潛藏者,尚十之七也。藏而能動,必當與陰相爭,爭而未勝則鬱冒,爭而既勝則汗出,汗出而內伏之陰從外出,

外出之陽從內入,而病乃解矣。然此證下虛無氣,中土不守,惟藉君主之靈,以收散亡之氣,而驅沉伏之陰。鬱冒汗出,則心君震怒之候,病人所以必微厥也。設非下虛之故,何至危殆若是?然或真陽畢露,則必不能與邪爭,不爭亦必無幸矣。

病者,手足厥冷,不結胸,少腹滿,按之痛者,此冷結在膀胱關元也。

手足厥冷,原有陰陽虛實之別。若其人結胸,則邪結於上而陽不得通,如後所云:「病人手足厥冷,脈乍緊,邪結在胸中,當須吐之,以通其陽者也。」若不結胸,但少腹滿,按之痛者,則是陰冷內結,元陽不振,病在膀胱關元之間,必以甘辛溫藥,如四逆白通之屬,以救陽氣而驅陰邪也。

白話文:

厥陰病的症狀包括:口渴消渴、氣往上衝擊心臟、心痛心熱、飢餓卻不想吃東西、吃了就吐蛔蟲、腹瀉不止。

傷寒邪氣越深,熱象越重。厥陰是陰氣的極致,而風木之氣又能產生陽火,消耗陰液。陰液不足陽氣過盛,臟腑乾燥缺水,所以想喝水,就出現了消渴。消渴的人,喝水也不能抑制陽熱,反而被熱氣消耗掉。氣往上衝擊心臟,心痛心熱,是因為肝屬木,火生於木,肝氣與心臟相通。飢餓卻不想吃東西,是因為木克土,胃氣虛弱想吃東西,但邪熱又不能消化食物。

吃了東西就吐蛔蟲,是因為蛔蟲沒有食物就活動,聞到食物的味道就出來了。腹瀉不止,是因為胃部受損嚴重,邪熱下注。這些都是厥陰病在臟腑的典型表現,病邪從陽經傳入的。傷寒四五天,腹部疼痛,好像氣往下走趨向小腹,這是想要腹瀉。

傷寒四五天,正邪氣交爭的時候,如果腹部疼痛且脹滿,是熱邪聚集,將要腹瀉。如果腹部疼痛但不脹滿,只是時不時地有氣往下走趨向小腹,是熱邪不能聚集而往下注,將要腹瀉。腹瀉分陰陽兩種,先發熱後腹瀉,是經絡傳導的熱邪內陷,這是熱瀉,必定有煩躁、脈搏數等症狀。不發熱而腹瀉,是寒邪直接下注,這是寒瀉,必定有手腳厥冷、脈搏微弱等症狀。必須仔細詢問才能分辨。

腹瀉,寸脈反浮數,尺脈中間澀滯,必定排出膿血。

這是陽邪入裡導致腹瀉,寸脈浮數,是陽邪強盛;尺脈澀滯,是陰氣虛弱。強盛的陽氣加重虛弱的陰氣,必定排出膿血。

腹瀉,脈沉遲,面色略紅,身體微熱,排出稀薄的食物殘渣,必定會冒汗解脫。病人必定略微厥冷。這是因為面色略紅,是陽氣外顯;下虛,是陰氣內虛。

腹瀉排出稀薄的食物殘渣,脈沉遲,陰氣在裡在下;面色略紅,身體微熱,陽氣在上在外。陰在裡陽在外而生病,必定要陽氣入裡陰氣外出才能痊癒。面色雖然紅潤但不是很明顯,身體雖然發熱但也微弱,這是陽氣外顯的只有一兩成,潛藏的還有七成。潛藏的陽氣能活動,必定會與陰氣爭鬥,爭鬥沒有取勝就冒汗,爭鬥取勝就出汗。出汗後,體內潛藏的陰氣從體外排出。

外在的陽氣從體內進入,病就好了。但是這種情況下虛弱無氣,中焦不能固守,只能依靠人體的元氣,來收斂散失的元氣,驅除沉伏的陰邪。冒汗出汗,是心臟震怒的表現,病人因此必定略微厥冷。如果不是下焦虛弱,怎麼會如此危急呢?如果真陽完全外露,就必定不能與邪氣爭鬥,不爭鬥也必定沒有倖存的可能。

病人手腳厥冷,不結胸,小腹脹滿,按壓疼痛,這是寒邪結聚在膀胱、關元穴。

手腳厥冷,本來就有陰陽虛實的區別。如果病人結胸,是邪氣結聚在上,陽氣不能通暢,像後面說的,病人手腳厥冷,脈搏時緊時鬆,邪氣結聚在胸中,必須要催吐,來通暢陽氣。如果不結胸,只是小腹脹滿,按壓疼痛,這是陰寒內結,元陽衰弱,病邪在膀胱、關元穴之間,必須要用甘溫辛熱的藥物,像四逆湯、白通湯之類的,來救助陽氣,驅除陰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