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怡

《傷寒貫珠集》~ 卷七·少陰篇 (8)

回本書目錄

卷七·少陰篇 (8)

1. 少陰生死法十二條

少陰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息高、氣高而喘也。少陰為真氣之源。呼吸之根。六七日病不愈而息高者。邪氣不去體。而真氣已離根也。故死。

少陰病。脈微細沉。但欲臥。汗出不煩。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復煩躁。不得臥寐者。死。

脈微細沉但欲臥。邪傳少陰之本證。如本篇第一條所云也。汗出不煩者。氣外泄而邪不與俱泄也。自欲吐。繼後自利者。邪上下行而氣不能驅而出之也。至煩躁不得臥寐。則陰陽盡虛。邪氣獨盛。正不勝邪。躁擾不寧。頃之離散而死矣。所謂病勝臟者死是也。

白話文:

少陰病,如果病程到了六、七天,呼吸變得急促高亢,就會死亡。

呼吸急促高亢,表示氣息高而喘。少陰是人體真氣的來源,也是呼吸的根本。如果病程六、七天都沒好轉,反而呼吸變得急促高亢,代表邪氣沒有離開身體,而真氣也已經脫離根本,所以會死亡。

少陰病,如果脈象微弱細小且沉伏,只想躺著休息,流汗但不煩躁,自己覺得想吐,到了五、六天又開始拉肚子,接著又變得煩躁不安,無法入睡,就會死亡。

脈象微弱細小且沉伏,只想躺著休息,是邪氣傳入少陰的典型症狀,如同本篇第一條所說。流汗但不煩躁,表示氣雖然外洩,但邪氣並沒有隨著汗一起排出。自己覺得想吐,接著又拉肚子,表示邪氣上下竄動,而氣無法將邪氣驅趕出去。到了煩躁不安,無法入睡的程度,就表示陰陽都虛弱,邪氣獨自旺盛,正氣無法戰勝邪氣,才會躁動不安,不久就會氣散而死。這就是所謂的「病邪勝過臟腑機能就會死亡」的情況。

2. 少陰病禁四條

少陰病。脈細沉數。病為在裡。不可發汗。

少陰與太陽為表裡。而少陰亦自有表裡。經病為在表。臟病為在裡也。浮沉而身發熱。為病在表。脈細沉數。身不發熱。為病在裡。病在表者可發汗。如麻黃附子細辛湯之例是也。病在裡而汗之。是竭其陰而動其血也。故曰不可發汗。

少陰病。脈微。不可發汗。亡陽故也。陽已虛。尺脈弱澀者。復不可下之。

少陰雖為陰臟。而元陽寓焉。故其病有亡陽亡陰之異。脈微者為亡陽。脈弱澀者為亡陰。發汗則傷陽。

故脈微者。不可發汗。下則傷陰。故陽已虛而尺脈弱澀者。非特不可發汗。亦復不可下之也。

少陰病。但厥無汗而強發之。必動其血。未知從何道出。或從口鼻。或從目出。是名下厥上竭。為難治。

少陰中寒。但厥無汗。邪方內淫而氣不外達。非可得汗愈者而強發之。則汗必不出。而血反自動。或口鼻。或目。隨其所攻之道而外出也。蓋發汗之藥。其氣上行。而性多慓悍。不得於氣。則去而之血。必盡其性而後止耳。然既臟虛邪入。以致下厥而復迫血妄動。以致上竭。上下交徵。而血氣之存者無幾矣。尚何以御邪而卻疾耶。故曰難治。

少陰病。咳而下利譫語者。被火氣劫故也。小便必難。以強責少陰汗也。

少陰之邪上逆而咳。下注而利矣。而又復譫語。此非少陰本病。乃被火氣劫奪津液所致。火劫即溫針灼艾之屬。少陰不當發汗。而強以火劫之。不特竭其腎陰。亦並耗其胃液。胃干則譫語。腎燥則小便難也。

白話文:

少陰病禁四條

少陰病,脈搏細弱而沉且數,疾病在內臟,不可以發汗治療。

少陰經與太陽經互為表裡,但少陰經本身也有表裡之分。經絡病變在表,臟腑病變在裡。脈浮而沉,身體發熱,是疾病在表;脈搏細弱而沉且數,身體不發熱,是疾病在裡。表證可以發汗治療,例如麻黃附子細辛湯;但裡證發汗,會耗損陰氣,導致血液運行紊亂,所以不可以發汗。

少陰病,脈搏微弱,不可以發汗,因為陽氣已經虛脫。陽氣已虛,尺脈(寸口脈的尺部,反映腎氣)弱而澀,更不可以服用瀉下藥物。

少陰雖然是陰性臟腑,但元陽氣存在其中,所以少陰病有亡陽和亡陰兩種情況。脈搏微弱是亡陽,脈搏弱而澀是亡陰。發汗會損傷陽氣;瀉下會損傷陰氣。因此,脈搏微弱者,不可以發汗;陽氣已虛而尺脈弱而澀者,不僅不可以發汗,更不可以服用瀉下藥物。

少陰病,如果出現手足厥冷無汗,而強行發汗,必然會導致血液運行紊亂,血液可能會從口鼻或眼睛流出,稱為「下厥上竭」,這是很難治癒的。

少陰中寒,出現手足厥冷無汗,邪氣內侵,氣血不能外達。這種情況不可用發汗法治療,如果強行發汗,汗液出不來,反而會引起血液紊亂,從口鼻或眼睛流出,這取決於邪氣侵犯的部位。因為發汗的藥物氣味向上走,藥性比較峻猛,如果達不到疏通氣機的目的,就會傷及血液,直到藥性盡消才會停止。而臟腑虛弱,邪氣入侵,導致下厥冷,又迫使血液妄動,導致上竭,上下交徵,血氣所剩無幾,還拿什麼抵禦邪氣和疾病呢?所以說很難治。

少陰病,咳嗽、腹瀉、神志不清,這是被火氣所傷導致津液耗損的結果,小便必定困難,這是因為強行發汗所致。

少陰的邪氣上逆而咳嗽,下注而腹瀉,並且神志不清,這不是少陰本身的疾病,而是被火氣劫奪津液造成的。火氣指的是溫針、灸法等。少陰病不應發汗,而強行用火氣治療,不僅耗竭腎陰,也耗傷胃液,胃液枯竭則神志不清,腎液乾燥則小便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