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貫珠集》~ 卷七·少陰篇 (8)

回本書目錄

卷七·少陰篇 (8)

1. 少陰生死法十二條

少陰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息高,氣高而喘也。少陰為真氣之源,呼吸之根。六七日病不愈而息高者,邪氣不去體,而真氣已離根也,故死。

少陰病,脈微細沉,但欲臥,汗出不煩,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復煩躁,不得臥寐者,死。

脈微細沉但欲臥,邪傳少陰之本證,如本篇第一條所云也。汗出不煩者,氣外泄而邪不與俱泄也。自欲吐,繼後自利者,邪上下行而氣不能驅而出之也。至煩躁不得臥寐,則陰陽盡虛,邪氣獨盛,正不勝邪,躁擾不寧,頃之離散而死矣。所謂病勝臟者死是也。

白話文:

少陰生死法十二條

  1. 少陰病經過六七天,出現呼吸急促而高的症狀,預後不良。
    「息高」是指呼吸急促、氣逆而喘。少陰是人體真氣的根本,呼吸的源頭。患病六七天未見好轉,反而出現呼吸急促,代表邪氣未除,而真氣已經脫離根本,因此預後不良。

  2. 少陰病,脈搏微弱、細小而沈,病人只想躺臥,出汗但不煩躁,自覺想吐;到了五六天後,又出現腹瀉,再次煩躁不安、無法安睡者,預後不良。
    脈搏微弱、細小而沈且只想躺臥,是邪氣傳入少陰的典型症狀,如同本篇第一條所述。出汗但不煩躁,代表氣外洩而邪氣未隨之排出;自覺想吐,接著又腹瀉,代表邪氣上下行竄,而正氣無力驅邪外出。等到出現煩躁不安、無法入睡,表示陰陽皆虛,邪氣獨盛,正氣無法抗衡邪氣,導致躁動不寧,不久便會氣散而亡。這就是「病邪勝過臟氣則死」的道理。

2. 少陰病禁四條

少陰病,脈細沉數,病為在裡,不可發汗。

少陰與太陽為表裡,而少陰亦自有表裡:經病為在表,臟病為在裡也。浮沉而身發熱,為病在表;脈細沉數,身不發熱,為病在裡。病在表者可發汗,如麻黃附子細辛湯之例是也。病在裡而汗之,是竭其陰而動其血也,故曰不可發汗。

少陰病,脈微,不可發汗,亡陽故也。陽已虛,尺脈弱澀者,復不可下之。

少陰雖為陰臟,而元陽寓焉,故其病有亡陽亡陰之異:脈微者為亡陽,脈弱澀者為亡陰。發汗則傷陽,

故脈微者,不可發汗;下則傷陰,故陽已虛而尺脈弱澀者,非特不可發汗,亦復不可下之也。

少陰病,但厥無汗而強發之,必動其血,未知從何道出,或從口鼻,或從目出,是名下厥上竭,為難治。

少陰中寒,但厥無汗,邪方內淫而氣不外達,非可得汗愈者,而強發之,則汗必不出,而血反自動,或口鼻,或目,隨其所攻之道而外出也。蓋發汗之藥,其氣上行,而性多慓悍,不得於氣,則去而之血,必盡其性而後止耳。然既臟虛邪入,以致下厥,而復迫血妄動,以致上竭,上下交徵,而血氣之存者無幾矣,尚何以御邪而卻疾耶?故曰難治。

少陰病,咳而下利譫語者,被火氣劫故也,小便必難,以強責少陰汗也。

少陰之邪上逆而咳,下注而利矣,而又復譫語,此非少陰本病,乃被火氣劫奪津液所致。火劫即溫針灼艾之屬,少陰不當發汗,而強以火劫之,不特竭其腎陰,亦並耗其胃液,胃干則譫語,腎燥則小便難也。

白話文:

《少陰病症的四項禁忌》

  1. 少陰病,脈象細沈且數,表示病邪在體內,不可發汗。
    少陰與太陽互為表裡,而少陰本身也有表裡之分:經絡病症屬表,臟腑病症屬裡。若脈象浮沈且身體發熱,為病在表;若脈象細沈數且無發熱,為病在裡。病在表者可發汗,如使用麻黃附子細辛湯;但病在裡若發汗,會耗盡陰液並導致出血,因此不可發汗。

  2. 少陰病,脈象微弱,不可發汗,此為陽氣虛衰的緣故。若陽氣已虛,尺脈弱澀,也不可導瀉攻下。
    少陰雖屬陰臟,但蘊藏元陽,因此病症有陽虛或陰虛之別:脈微為陽虛,脈弱澀為陰虛。發汗會損傷陽氣,故脈微者不可發汗;導瀉會傷陰,因此陽虛且尺脈弱澀者,不僅不可發汗,也不可導瀉。

  3. 少陰病,若四肢冰冷且無汗,卻強行發汗,必導致出血,血可能從口鼻或眼睛流出,此稱為「下厥上竭」,極難治療。
    寒邪入侵少陰,四肢冰冷無汗,邪氣內侵而氣血不通,並非適合發汗的狀況。若強行發汗,不僅汗不出,反而迫血妄動,導致血從口鼻或眼睛等處溢出。由於臟腑虛弱、下焦陽氣衰竭(下厥),加上失血過多(上竭),血氣幾乎耗盡,難以抵抗病邪,故稱難治。

  4. 少陰病患者出現咳嗽、腹瀉、譫語,是因誤用火攻所致,必然小便困難,此為強迫少陰發汗的緣故。
    少陰病邪上逆咳、下注利,加上譫語,並非本病症狀,而是誤用火攻(如溫針、艾灸)劫傷津液所致。少陰病不應發汗,若強行以火攻發汗,不僅耗竭腎陰,也損傷胃液,使胃燥而譫語、腎燥而小便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