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貫珠集》~ 卷七·少陰篇 (7)
卷七·少陰篇 (7)
1. 少陰生死法十二條
少陰中風。脈陽微陰浮者,為欲愈。
少陰中風者,少陰之經自中風邪,不從陽經傳入者也。脈陽微者,邪氣微;陰浮者,邪氣淺而裡氣和,故為欲愈。亦陰病得陽脈則生也。
少陰病欲解時,從子至寅上。
少陰,水臟也。少陰之病,陰邪也。水王於子,而陽長於寅。少陰病欲解,從子至寅上者,陰氣待子則王,而陰邪得陽則解也。
少陰病脈緊,至七八日,自下利,脈暴微,手足反溫,脈緊反去者,為欲解也。雖煩下利,必自止。
寒傷少陰之經,手足厥冷而脈緊。至七八日,邪氣自經入臟,自下利而脈微,其病為較深矣。乃手足反溫,脈緊反去者,陽氣內充,而陰邪不能自容也。故為欲解。雖煩下利,必自止者,邪氣轉從下出,與太陰之穢腐當去而下利者同意。設邪氣盡,則煩與利亦必自止耳。
少陰病,下利,若利自止,惡寒而蜷臥,手足溫者,可治。
少陰病,惡寒而蜷,時自煩欲去衣被者,可治。
少陰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發熱者,不死;脈不至者,灸少陰七壯。
寒中少陰,或下利,或惡寒而蜷臥,或吐利交作,而脈不至,陰邪盛而陽氣衰之候也。若利自止,手足溫,或自煩欲去衣被,或反發熱,則陽氣已復,而陰邪將退,故皆得不死而可治。脈不至者,吐利交作,元氣暴虛,脈乍不至也。灸少陰以引陽氣,脈必自至。總之傳經之病,以陰氣之存亡為生死;直中之病,以陽氣之消長為生死也。
少陰病,惡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少陰病,四逆惡寒而身蜷,脈不至,不煩而躁者,死。
惡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陰氣太盛,陽氣不振,與前利止手足溫等證正相反。蓋手足溫時,自煩發熱者,陽道長陰道消也;手足逆冷,不煩而躁者,陰氣長陽氣消也。且四逆而脈不至,與手足溫而脈不至者不同。彼則陽氣乍厥,引之即出;此則陽氣已絕,招之不返也。而煩與躁又不同。
煩者,熱而煩也;躁者,亂而不必熱也。煩而躁者,陽怒而與陰爭,期在必勝,則生;不煩而躁者,陽不能戰,復不能安而欲散去,則死也。
少陰病,吐利煩躁,四逆者,死。
寒中少陰,吐利交作,陰邪已太盛矣。然或自煩發熱,或手足不逆冷,則陽氣猶在,陰邪雖盛,猶或可治。所謂吐利,手足不逆冷,反發熱者,不死也。若更煩躁四逆,則陽氣有散亡之象,陰邪無退舍之期,雖欲不死,烏可得耶。
少陰病,下利止而頭眩,時時自冒者,死。
下利止,非利自愈也,臟陰盡也。眩,目黑而轉也;冒,昏冒也。陰氣既盡,孤陽無附,而浮亂於上,故頭眩時時自冒也。而陰氣難以卒復,孤陽且易上散,雖有良藥,亦無及矣。是以少陰病陽複利止則生,陰盡利止則死也。
白話文:
少陰生死法十二條
-
少陰中風時,若脈象浮而微弱,表示病情將痊癒。
這裡的「少陰中風」是指少陰經本身受風邪侵襲,而非由其他陽經傳來。脈象浮而微弱,說明邪氣輕微;若陰脈浮現,則表示邪氣表淺,體內氣血調和,故預後良好。此為陰病得陽脈的徵兆,屬生機之象。 -
少陰病將痊癒的時間,通常在子時到寅時之間。
少陰屬水,其病症多為陰邪。水氣在子時最盛,而陽氣從寅時開始增長。少陰病在此時段緩解,是因為陰邪遇陽氣則消散。 -
少陰病若脈象緊繃,持續七八天後出現腹瀉,脈象突然轉弱,但手腳反而溫暖,且緊脈消失,表示病情將好轉。即使伴隨煩躁與腹瀉,也會自行停止。
寒邪侵襲少陰經時,會導致手腳冰冷、脈緊。若邪氣深入臟腑,可能加重腹瀉、脈轉微弱。但若手腳回暖、緊脈消退,則說明陽氣恢復,陰邪無法存留。此時的腹瀉類似太陰病的排邪現象,待邪氣排盡後,症狀自然消退。 -
少陰病患者腹瀉停止後,雖仍怕冷蜷臥,但手腳溫暖者,可治癒。
-
少陰病怕冷蜷縮,卻時而煩躁欲掀開衣被者,亦有治癒可能。
-
少陰病嘔吐腹瀉,若手腳不冰冷反而發熱,則不致命;若脈搏微弱難測,可艾灸少陰經穴七壯。
寒邪侵襲少陰時,可能出現腹瀉、畏寒蜷臥、嘔吐或脈搏消失等陽氣衰微之症。但若腹瀉自止、手腳回暖、煩躁欲去衣被或發熱,皆為陽氣回復之兆。脈搏消失多因吐瀉導致氣血驟虛,艾灸可助陽氣恢復。 -
少陰病若惡寒蜷臥、腹瀉且手腳冰冷,難治。
-
少陰病四肢冰冷、惡寒蜷縮、脈搏消失,且不煩躁卻躁動不安者,屬死症。
此與前述「手腳溫暖」的症狀相反。手腳溫熱伴隨煩躁發熱,是陽氣回復;而四肢冰冷、無煩躁僅躁動,則是陽氣衰亡。脈搏消失在此處非暫時現象,而是陽氣耗竭,無法輓回。此外,「煩躁」屬熱症,「躁動」則為神志昏亂,後者更為危重。 -
少陰病嘔吐腹瀉、煩躁不安且四肢冰冷者,必死。
寒邪嚴重侵襲少陰時,嘔吐腹瀉已屬陰邪極盛。若兼有煩躁與四肢逆冷,表示陽氣即將散失,難以抗衡陰邪,故預後極差。 -
少陰病腹瀉停止後出現頭暈、反覆昏厥者,屬死症。
腹瀉停止並非好轉,而是臟腑陰氣耗盡。頭暈昏厥是因孤陽浮越於上,陰竭陽脫,此時藥物已難救治。少陰病若陽氣恢復而腹瀉止,則生;若陰氣枯竭而利止,則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