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貫珠集》~ 卷七·少陰篇 (5)
卷七·少陰篇 (5)
1. 少陰溫法十五條
則其病不在下而在上。其治法不可下而可吐。所謂因其高者而越之也。若膈上有寒飲而致乾嘔者。則復不可吐而可溫。所謂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也。故實可下。而胸中實則不可下。飲可吐。而寒飲則不可吐。仲景立法。明辨詳審如此。
少陰病。脈沉者。急溫之。宜四逆湯。
此不詳何證。而但憑脈以論治曰、少陰病脈沉者。急溫之。宜四逆湯。然苟無厥逆惡寒下利不渴等證。未可急與溫法。愚謂學者當從全書會通。不可拘於一文一字之間者。此又其一也。
少陰病。下利。脈微澀。嘔而汗出。必數更衣。反少者。當溫其上。灸之。
少陰病。下利脈微澀。陰傷於下也。嘔而汗出。陽虛於上也。陰虛並傷。法必上下並溫矣。若更衣雖數。而所下無多。尤為陰亡之驗。是但當溫其上而不可溫其下。即溫上之法。亦不可以藥傷其陰。而但宜灸以引其陽也。灸法未詳。
少陰病。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
此寒中少陰。而復上攻陽明之證。吐利厥冷。煩躁欲死者。陰邪盛極而陽氣不勝也。故以吳茱萸溫里散寒為主。而既吐且利。中氣必傷。故以人參、大棗。益虛安中為輔也。然後條云、少陰病。吐利煩躁。四逆者死。此復以吳茱萸湯主之者。彼為陰極而陽欲絕。此為陰盛而陽來爭也。
病證則同。而辨之於爭與絕之間。蓋亦微矣。或云、先厥冷而後煩躁者。陽欲復而來爭也。先煩躁而四逆者。陽不勝而欲絕也。亦通。郭曰云云、四逆而煩躁者。不問其餘證。先宜服吳茱萸湯。四逆而不煩躁者。先宜服四逆湯。四逆下利脈不出者。先宜服通脈四逆湯。此三者。
治少陰之大法也。
少陰病。下利。白通湯主之。少陰病。下利脈微者。與白通湯。利不止。厥逆無脈。乾嘔煩者。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服湯脈暴出者。死。微續者。生。
少陰病。下利脈微者。寒邪直中。陽氣暴虛。既不能固其內。復不能通於脈。故宜姜附之辛而溫者。破陰固里。蔥白之辛而通者。入脈引陽也。若服湯已。下利不止。而反厥逆無脈。乾嘔煩者。非藥之不中病也。陰寒太甚。上為格拒。王太僕所謂甚大寒熱。必能與違性者爭雄。
異氣者相格也。故即於白通湯中加人尿之鹹寒。豬膽汁之苦寒。反其佐。以同其氣。使不相格而適相成。內經所謂寒熱溫涼。反從其病是也。脈暴出者。無根之陽。發露不遺。故死。脈微續者。被抑之陽。來復有漸。故生。
白通湯方
蔥白(四莖),乾薑(一兩),生附子(一枚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再服。
白通加豬膽汁湯方
蔥白(四莖),乾薑(一兩),豬膽汁(一合),人尿(五合),生附子(一枚去皮破八片)
白話文:
少陰溫法十五條
如果病症不在下焦而在上焦,治療方法不適合用瀉下法,而應該用催吐法,這是因為病位在上,需順其勢而發越。但如果因胸膈有寒飲而引起乾嘔,則又不適合催吐,而應該用溫法。正如治療痰飲病,應當以溫藥調和。因此,實證可用瀉下法,但胸中實證卻不宜瀉下;痰飲可吐,但寒飲則不宜催吐。張仲景的治療法則如此清晰明確。
少陰病,脈沈者,急溫之,宜四逆湯。
這裡沒有詳述具體症狀,僅根據脈象提出治療方法:少陰病脈沈者,應立即用溫法,宜用四逆湯。但如果沒有四肢厥冷、惡寒、下利、不渴等症狀,則不宜急施溫法。學習者應當綜合全書內容靈活掌握,不可拘泥於一字一句。
少陰病,下利,脈微澀,嘔而汗出,必數更衣,反少者,當溫其上,灸之。
少陰病下利而脈微澀,表示陰液已傷於下焦;嘔吐並出汗,表示陽氣虛於上焦。陰陽俱傷,按理應上下並溫。然而,若排便次數多但量少,更是陰液耗竭的徵兆,此時只能溫補上部,不可溫補下部,且不宜用藥物傷陰,而只宜用灸法助陽。具體灸法未詳述。
少陰病,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
此為寒邪直中少陰,並上攻陽明的證候。嘔吐洩瀉、四肢厥冷、煩躁欲死,是因陰寒極盛,陽氣不足以抗衡。故以吳茱萸為主溫裡散寒,而因吐利傷中氣,輔以人參、大棗補氣和中。但後文提到:「少陰病,吐利煩躁,四逆者死。」此處卻以吳茱萸湯主治,差別在於前者是陽氣將絕,後者是陽氣仍在抗爭。同一證候,辨別陽氣爭抗或衰竭極為關鍵。
另有一種說法:先厥冷後煩躁者,是陽氣欲復而抗爭;先煩躁後四肢厥冷者,是陽氣無法抵禦陰寒而將絕。此外,郭氏提到:若四肢厥冷伴煩躁,不問其餘症狀,應先服吳茱萸湯;若四肢厥冷但不煩躁,宜先服四逆湯;若四肢厥冷、下利且脈搏微弱,宜先服通脈四逆湯。這三者是治療少陰病的基本法則。
少陰病,下利,白通湯主之。
少陰病,下利脈微者,與白通湯。
利不止,厥逆無脈,乾嘔煩者,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
服湯脈暴出者,死;微續者,生。
少陰病下利脈微,是因寒邪直中,陽氣暴虛,既不能固攝內臟,也無法通達脈絡。此時宜用辛溫的乾薑、附子破陰回陽,並配蔥白通陽入脈。若服藥後仍下利不止,甚至四肢厥冷、無脈、乾嘔煩躁,並非藥不對證,而是陰寒過盛,向上格拒所致。此時應在白通湯中加入人尿(鹹寒)、豬膽汁(苦寒),反向佐制,使藥性與寒邪不相衝突,反而相輔相成。若服藥後脈搏突然浮大,是無根之陽外露,預後不良;若脈搏漸漸恢復,則陽氣得以逐漸復甦,預後較佳。
白通湯方
蔥白(四莖)、乾薑(一兩)、生附子(一枚,去皮破八片)
以上三味,以水三升,煮至一升,去渣,分兩次溫服。
白通加豬膽汁湯方
蔥白(四莖)、乾薑(一兩)、豬膽汁(一合)、人尿(五合)、生附子(一枚,去皮破八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