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貫珠集》~ 卷七·少陰篇 (4)

回本書目錄

卷七·少陰篇 (4)

1. 少陰溫法十五條

少陰中寒。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邪氣遞深而臟受其病矣。臟寒故腹痛。寒勝而陽不行。故小便不利。於是水寒相摶。浸淫內外。為四肢沉重疼痛。為自下利。皆水氣乘寒氣而動之故也。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嘔者。水寒之氣。或聚或散或上。

真武湯方,方見太陽斡旋法。三服後加減法。

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細辛、乾薑各一兩。

咳者。水寒射肺。氣逆而不下也。成氏曰。五味子之酸。以收逆氣。細辛、乾薑之辛。以散水寒。若小便利者。去茯苓。

小便利者。水已下趨。不必更利其水。故去茯苓。

若下利者。去芍藥。加乾薑二兩。

下利者。寒盛於內也。故去芍藥加乾薑。避寒而就溫也。

若嘔者。去附子加生薑。足前成半斤。

嘔者。氣逆於上也。故去附子。加生薑。二物辛熱則同。而生薑善降逆。附子能行而不能下。則不同也。少陰病。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乾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此寒中少陰。陰盛格陽之證。下利清穀。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者。陰盛於內也。身熱不惡寒。面赤色者。格陽於外也。真陽之氣。被陰寒所迫。不安其處。而遊散於外。故顯諸熱象。實非熱也。通脈四逆。即四逆加乾薑一倍。為陰內陽外。脈絕不通。故增辛熱以逐寒邪。寒去則陽復反。而脈復出。故曰其脈即出者愈。

通脈四逆湯方

甘草(二兩炙),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乾薑(三兩強人可四兩)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其脈即出者愈。

加減法

面色赤者。加蔥九莖。

面色赤。陽格於上也。蔥中空。味辛。能通陽氣。

腹中痛者。去蔥。加芍藥二兩。

腹中痛。陰滯於裡也。芍藥味酸。能利陰氣止腹痛。故加之。蔥通陽而不利陰。故去之。

嘔者。加生薑二兩。

嘔者。陰氣上逆也。生薑之辛。可散陰而降逆。

咽痛者。去芍藥。加桔梗一兩。

咽痛者。陽氣上結也。桔梗之辛。可開陽結。去芍藥者。惡其收也。

利止脈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參二兩。

利止脈不出。亡血也。故不利桔硬之散。而利人參之甘而能補也。

少陰病。飲食入口則吐。心中溫溫欲吐。復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者。此胸中實。不可下也。當吐之。若膈上有寒飲。乾嘔者。不可吐也。急溫之。宜四逆湯。

腎者。胃之關也。關門受邪。上逆於胃。則飲食入口即吐。或心中溫溫欲吐。而復不能吐也。夫下氣上逆而為吐者。原有可下之例。如本論之噦而腹滿。視其前後。知何部不利者而利之。金匱之食已即吐者。大黃甘草湯主之是也。若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者。胸中邪實而陽氣不布也。

白話文:

【少陰溫法十五條】

少陰病受寒,兩三天未愈,到四五日時,邪氣逐漸深入,臟腑受病。臟腑寒盛導致腹痛,寒氣過盛阻礙陽氣運行,因而小便不利。此時水寒互結,浸透內外,表現為四肢沈重疼痛、腹瀉,均是水氣受寒氣推動所致。患者或咳嗽、或小便通利、或腹瀉、或嘔吐,皆因水寒之氣或聚或散,或上逆所致。

真武湯方(原方見於太陽病治法)
三劑後加減法:

  1. 若咳嗽,加五味子半升,細辛、乾姜各一兩。(咳嗽因水寒犯肺,氣逆不降。五味子酸收可斂逆氣,細辛、乾姜辛散可驅水寒。)
  2. 若小便通利,去茯苓。(不必再利水。)
  3. 若腹瀉,去芍藥,加乾姜二兩。(內寒過盛,故去芍藥加乾姜以溫里。)
  4. 若嘔吐,去附子,加生薑至半斤。(嘔吐因氣上逆,生薑辛熱善降逆,附子行氣不下。)

少陰病見腹瀉(完谷不化)、里寒外熱、手足厥冷、脈微欲絕、反不惡寒、面赤,或伴腹痛、乾嘔、咽痛、腹瀉止而脈不出者,用通脈四逆湯。此為陰寒內盛、格拒陽氣之證。通脈四逆湯即四逆湯加倍乾姜,以逐寒復陽,脈復出則愈。

通脈四逆湯方
甘草(二兩,炙)、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乾姜(三兩,體壯者可用四兩)。
煎服法: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分兩次溫服,脈復出即愈。

加減法

  1. 面赤加蔥九莖。(蔥辛通陽氣,解陽格於上。)
  2. 腹痛去蔥,加芍藥二兩。(芍藥利陰氣止痛。)
  3. 嘔加生薑二兩。(散陰降逆。)
  4. 咽痛去芍藥,加桔梗一兩。(桔梗開陽結,去芍藥防其收斂。)
  5. 腹瀉止而脈不出,去桔梗,加人參二兩。(補益氣血。)

少陰病,飲食入口即吐,或心中泛惡欲吐不能吐,初起手足冷、脈弦遲者,為胸中寒實,當吐之;若膈上有寒飲而乾嘔,則不可吐,應急溫,宜四逆湯。此類症狀因腎氣上逆犯胃,不可妄下,需辨明虛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