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怡

《傷寒貫珠集》~ 卷七·少陰篇 (4)

回本書目錄

卷七·少陰篇 (4)

1. 少陰溫法十五條

少陰中寒。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邪氣遞深而臟受其病矣。臟寒故腹痛。寒勝而陽不行。故小便不利。於是水寒相摶。浸淫內外。為四肢沉重疼痛。為自下利。皆水氣乘寒氣而動之故也。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嘔者。水寒之氣。或聚或散或上。

真武湯方,方見太陽斡旋法。三服後加減法。

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細辛、乾薑各一兩。

咳者。水寒射肺。氣逆而不下也。成氏曰。五味子之酸。以收逆氣。細辛、乾薑之辛。以散水寒。若小便利者。去茯苓。

小便利者。水已下趨。不必更利其水。故去茯苓。

若下利者。去芍藥。加乾薑二兩。

下利者。寒盛於內也。故去芍藥加乾薑。避寒而就溫也。

若嘔者。去附子加生薑。足前成半斤。

嘔者。氣逆於上也。故去附子。加生薑。二物辛熱則同。而生薑善降逆。附子能行而不能下。則不同也。少陰病。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乾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此寒中少陰。陰盛格陽之證。下利清穀。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者。陰盛於內也。身熱不惡寒。面赤色者。格陽於外也。真陽之氣。被陰寒所迫。不安其處。而遊散於外。故顯諸熱象。實非熱也。通脈四逆。即四逆加乾薑一倍。為陰內陽外。脈絕不通。故增辛熱以逐寒邪。寒去則陽復反。而脈復出。故曰其脈即出者愈。

通脈四逆湯方

甘草(二兩炙),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乾薑(三兩強人可四兩)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其脈即出者愈。

加減法

面色赤者。加蔥九莖。

面色赤。陽格於上也。蔥中空。味辛。能通陽氣。

腹中痛者。去蔥。加芍藥二兩。

腹中痛。陰滯於裡也。芍藥味酸。能利陰氣止腹痛。故加之。蔥通陽而不利陰。故去之。

嘔者。加生薑二兩。

嘔者。陰氣上逆也。生薑之辛。可散陰而降逆。

咽痛者。去芍藥。加桔梗一兩。

咽痛者。陽氣上結也。桔梗之辛。可開陽結。去芍藥者。惡其收也。

利止脈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參二兩。

利止脈不出。亡血也。故不利桔硬之散。而利人參之甘而能補也。

少陰病。飲食入口則吐。心中溫溫欲吐。復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者。此胸中實。不可下也。當吐之。若膈上有寒飲。乾嘔者。不可吐也。急溫之。宜四逆湯。

腎者。胃之關也。關門受邪。上逆於胃。則飲食入口即吐。或心中溫溫欲吐。而復不能吐也。夫下氣上逆而為吐者。原有可下之例。如本論之噦而腹滿。視其前後。知何部不利者而利之。金匱之食已即吐者。大黃甘草湯主之是也。若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者。胸中邪實而陽氣不布也。

白話文:

少陰病是身體內部寒冷,如果兩三天都沒有好轉,到了四五天,邪氣就會越來越深入,影響到內臟。內臟因為寒冷而導致腹痛,寒氣太盛導致陽氣無法運行,所以小便不順暢。這時,體內的水寒之氣互相交雜,向內向外擴散,導致四肢沉重疼痛,或者出現腹瀉,這些都是水氣乘著寒氣而活動的緣故。患者可能會有咳嗽、小便順暢、腹瀉或嘔吐等症狀,這些都是因為體內水寒之氣,有的聚集,有的散開,有的向上衝的緣故。

真武湯的藥方在太陽篇提到過。服用三帖後,可以根據情況加減藥物。

如果咳嗽,可以加入五味子半升,細辛、乾薑各一兩。咳嗽是因為水寒之氣衝擊肺部,導致氣逆而不下降。五味子的酸味可以收斂逆氣,細辛、乾薑的辛味可以驅散水寒。如果小便順暢,就去掉茯苓,因為小便順暢代表水氣已經向下排出,不需要再利水。

如果腹瀉,就去掉芍藥,加入乾薑二兩。腹瀉是因為體內寒氣太盛,所以要去掉芍藥,加入乾薑,避開寒涼而選擇溫熱的藥物。

如果嘔吐,就去掉附子,加入生薑,用量增加到半斤。嘔吐是因為氣逆向上,所以要去掉附子,加入生薑。附子和生薑都有辛熱的特性,但生薑更擅長降逆,而附子能行氣卻不能下氣,所以它們的效果不同。少陰病如果出現腹瀉清稀的糞便,體內寒冷而體表發熱,手腳冰冷、脈象微弱快要消失,身體反而不覺得寒冷,臉色發紅,可能會有腹痛、乾嘔、咽喉痛,或者腹瀉停止但脈搏摸不到的情況,這時就要用通脈四逆湯來治療。

這是寒氣侵入少陰經,陰氣太盛而排斥陽氣的表現。腹瀉清稀糞便,手腳冰冷、脈搏微弱快要消失,代表體內陰氣太盛。身體發熱卻不覺得寒冷,臉色發紅,代表陽氣被陰寒所逼迫,不能安穩待在體內,而散發到體表,所以出現發熱的假象,實際上並不是真的發熱。通脈四逆湯就是四逆湯再加一倍劑量的乾薑,用於治療體內陰寒、體表陽氣外散、脈搏消失的情況。增加辛熱藥物可以驅逐寒邪,寒邪去除後陽氣就會恢復,脈搏也會恢復出現,所以說脈搏出現就代表病好了。

通脈四逆湯的藥方是:

炙甘草二兩,生附子(大個的用一枚,去皮切成八片),乾薑三兩(體質強壯的人可以用四兩)

以上三味藥,用水三升煎煮,取出一升二合藥液,去掉藥渣,分溫兩次服用。如果脈搏恢復出現就代表病好了。

加減藥物的方法:

如果臉色發紅,就加入蔥九根,臉色發紅是因為陽氣向上衝,蔥是空心的,味道辛辣,能疏通陽氣。

如果腹痛,就去掉蔥,加入芍藥二兩。腹痛是因為陰氣滯留在體內,芍藥味酸,能疏通陰氣,止住腹痛。所以要加入芍藥,蔥能通陽,卻不利於陰氣,所以要去掉。

如果嘔吐,就加入生薑二兩。嘔吐是因為陰氣向上逆行,生薑的辛味可以疏散陰氣,降逆止嘔。

如果咽喉痛,就去掉芍藥,加入桔梗一兩。咽喉痛是因為陽氣鬱結,桔梗的辛味可以開解陽氣的鬱結,去掉芍藥是因為芍藥有收斂的作用。

如果腹瀉停止但脈搏摸不到,就去掉桔梗,加入人參二兩。腹瀉停止但脈搏摸不到是失血的表現,所以不適合用桔梗來疏散,而適合用人參的甘味來補益氣血。

少陰病如果出現吃東西就吐,或者心中溫溫的想吐,卻又吐不出來,剛開始發病時,手腳冰冷、脈象弦而遲緩,這是胸中有實邪,不能用攻下的方法治療,應該用催吐的方法。如果是膈上有寒飲,導致乾嘔,就不能催吐,要趕快用溫熱的方法治療,適合用四逆湯。

腎是胃的關口,關門受到邪氣侵襲,向上逆行到胃部,就會出現吃東西就吐,或者心中溫溫的想吐,卻又吐不出來的情況。通常因為下氣上逆而引起的嘔吐,應該尋找可以攻下的方法,例如本論所說的呃逆和腹脹,要根據前後情況,找到哪個部位不利而疏通它。金匱要略中說的吃完飯就吐的情況,可以用大黃甘草湯來治療。但如果剛開始發病,手腳冰冷、脈象弦而遲緩,是胸中邪氣充實而陽氣無法輸布,所以不能用攻下的方法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