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貫珠集》~ 卷七·少陰篇 (3)
卷七·少陰篇 (3)
1. 少陰下法三條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乾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此少陰熱並陽明之證。二三日,為病未久,而便口燥咽乾,熱氣盛而陰氣少矣。蓋陽明、土,少陰、水,熱並陽明,則土實而水虛,不特熱氣傷陰,即土氣亦傷水也。故宜急下,以瀉土而全水,不然,熱盛傷陰,土實亦傷陰,其乾槁可立而待。然非心下痛、腹脹不大便,如下二條所云,亦未可以大承氣輕試也。
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口乾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此亦少陰熱並陽明,而氣復下注之證。然雖下注,而邪實不去,但水液從旁下轉,為自利清水而已。故心下痛而口乾燥也。色純青者,土受水邪,玄黃合色,而色轉純青也。以大承氣急下,則胃實去而腎病亦已矣。
少陰病,六七日,腹脹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腹脹不大便,土實之徵也。土實則水乾,故非急下不可。夫陽明居中,土也,萬物所歸,故無論三陽三陰,其邪皆得還入於胃,而成可下之證。然太陰傳陽明,臟邪還腑,為欲愈也;厥陰傳陽明者,木邪歸土,不能復木也。惟少陰則腎邪入胃,而胃實復將消腎,故雖並用下法,而少陰之法,視太陰厥陰為加峻矣。
白話文:
少陰下法三條
-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乾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這是少陰熱邪合併陽明病的症狀。患病僅兩三日,時間雖短,卻已出現口燥咽乾,說明熱邪熾盛而陰液消耗。陽明屬土,少陰屬水,熱邪併入陽明,會導致土實而水虛,不僅熱邪傷陰,土氣也會進一步耗損津液。因此應當急速瀉下,以洩土實而保全津液,否則熱盛傷陰、土實耗液,陰津枯竭將迅速加劇。但若非出現心下痛、腹脹、不大便等症狀(如下兩條所述),則不可輕易使用大承氣湯。 -
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口乾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這也是少陰熱邪合併陽明,而病勢下注的證候。雖然熱邪下注,但實邪未除,水液從旁流瀉,表現為瀉下清水。因此有心下疼痛和口乾燥的症狀。瀉下物色純青,是因土受水邪侵襲,本應呈黃黑混雜之色,卻轉為純青。用大承氣湯急下,可清除胃腑實邪,腎臟的病變也能隨之緩解。 -
少陰病,六七日,腹脹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腹脹且不大便,是土實(陽明腑實)的徵兆。土實會導致津液枯竭,因此必須急速瀉下。陽明屬中土,萬物歸附於此,所以無論三陽經或三陰經的病邪,最終都可能傳入胃腑,形成可下之證。太陰病傳陽明,是臟邪還腑,趨向痊癒;厥陰病傳陽明,是木邪歸土,不再復返木性。唯獨少陰病是腎邪侵入胃腑,胃實又會進一步耗竭腎陰,因此雖然都用下法,但少陰病的瀉下比太陰、厥陰更為峻猛。
2. 少陰溫法十五條
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
此寒中少陰之經。而復外連太陽之證。以少陰與太陽為表裡。其氣相通故也。少陰始得本無熱。而外連太陽則反發熱。陽病脈當浮而仍緊。少陰則脈不浮而沉。故與附子、細辛。專溫少陰之經。麻黃兼發太陽之表。乃少陰經溫經散寒。表裡兼治之法也。
麻黃附子細辛湯方
麻黃(二兩去節),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細辛(二兩)
上二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按陽證有在經不在腑者。陰病亦有在經不在臟者。太陽篇云、脈浮者。桂枝湯。少陰篇、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及得之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厥陰篇、厥陰中風。脈微浮為欲愈。此皆陰病之在經。而未入於臟者。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汗。以二三日無里證。故微發汗也。
少陰中寒二三日。為脈沉惡寒無熱之時。故可與麻黃附子甘草湯。以取微汗而散寒邪。無里證者。無吐利心煩不得臥等證也。以二三日病未入臟。而寒亦未變熱。故得用溫經散邪之法。如麻黃附子細辛之例。然去細辛之辛。而加甘草之甘。於法為較和矣。所以然者。寒邪不可不發。而陰病又不可過發耳。
麻黃附子甘草湯方
麻黃(二兩去節),附子(一枚炮去皮),甘草(二兩炙)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灸之。附子湯主之。
口中和者。不燥不渴。為里無熱也。背惡寒者。背為陽。而陰乘之。不能通於外也。陽不通。故當灸之以通陽。痹陽不足。故主附子湯以補陽虛。非如麻黃附子細辛之屬。徒以溫散為事矣。此陽虛受寒。而虛甚於寒者之治法也。
按元和紀用經云、少陰中寒而背惡寒者。口中則和。陽明受熱而背惡寒者、則口燥而心煩。一為陰寒下乘。陽氣受傷。一為陽熱入里。津液不足。是以背惡寒雖同。而口中和與燥則異。此辨證之要也。
附子湯方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茯苓,芍藥(各三兩),人參(二兩),白朮(四兩)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氣虛者。補之必以甘。氣寒者。溫之必以辛。甘辛合用。足以助正氣而散陰邪。人參、白朮、茯苓、附子是也。而病屬陰經。故又須芍藥以和陰氣。且引附子入陰散寒。所謂鄉導之兵也。
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脈沉者。附子湯主之。
身體痛。骨節痛。寒在陰也。手足寒。脈沉。病屬陰也。若脈浮而手足熱。則為太陽傷寒。可與汗解者矣。此為少陰血氣不足。而寒邪侵之之證。故亦宜附子湯。復陽散陰。益精氣也。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
白話文:
少陰溫法十五條
少陰病初期,出現發熱症狀,但脈象沈者,應以麻黃附子細辛湯治療。
這是寒邪侵犯少陰經,同時又外連太陽經的證候。少陰與太陽互為表裡,氣血相通,因此少陰病本不該發熱,但因外連太陽,反而出現發熱。陽病脈應浮緊,但少陰病脈不浮而沈。故用附子、細辛專溫少陰經,麻黃兼發太陽表邪,此為少陰經溫經散寒、表裡兼治之法。
麻黃附子細辛湯方
麻黃(二兩,去節),附子(一枚,炮後去皮,破成八片),細辛(二兩)。
先將麻黃加水煮至減去二升水量,去除浮沫後,加入其餘藥物,煮取三升藥汁,去渣後溫服一升,每日三次。
陽證有在經而不在腑者,陰病亦有在經而不在臟者。《太陽篇》提到脈浮者用桂枝湯,《少陰篇》則提到初得病反發熱而脈沈者用麻黃附子細辛湯,若得病二三日則用麻黃附子甘草湯。《厥陰篇》提到厥陰中風脈微浮為欲癒,此皆為陰病在經而未入臟之例。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若無裡證,可用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汗。
少陰中寒二三日時,脈沈、惡寒、無熱,故可用麻黃附子甘草湯微微發汗以散寒邪。所謂無裡證,指無嘔吐、下利、心煩、失眠等症狀。因病程尚短,寒邪未入臟腑,亦未化熱,故適用溫經散邪之法。與麻黃附子細辛湯不同之處在於去細辛之辛散,加甘草之甘緩,使藥性更溫和。因寒邪須發散,但陰病不可發汗過度。
麻黃附子甘草湯方
麻黃(二兩,去節),附子(一枚,炮後去皮),甘草(二兩,炙)。
先將麻黃煮沸一兩次,去沫後加入其餘藥物,煮取三升藥汁,去渣後溫服一升,每日三次。
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不燥不渴,但背部惡寒者,可灸法治療,並用附子湯主治。
「口中和」表示裡無熱,「背惡寒」是因陰寒之氣阻滯陽氣運行,故需灸法通陽。陽氣不足者以附子湯溫補,而非單純溫散。此為陽虛受寒,且虛寒偏重的治法。
《元和紀用經》提到:少陰中寒背惡寒者口中和,陽明受熱背惡寒者則口燥心煩。一為陰寒傷陽,一為陽熱傷陰,雖同見背惡寒,但口之燥潤可為辨證關鍵。
附子湯方
附子(二枚,炮後去皮破成八片),茯苓、芍藥(各三兩),人參(二兩),白朮(四兩)。
煮取三升藥汁,去渣後溫服一升,每日三次。
氣虛者需甘補,氣寒者需辛溫,人參、白朮、茯苓、附子即屬此類。因屬陰經病,故加芍藥調和陰氣,並引附子入陰散寒,猶如引導之兵。
少陰病見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脈沈者,以附子湯主治。
身體痛、骨節痛為寒在陰分,手足寒、脈沈屬陰病。若脈浮且手足熱,則屬太陽傷寒,可發汗解表。此為少陰氣血不足,寒邪入侵之證,故用附子湯溫陽散寒、益精養氣。
少陰病二三日未癒,至四五日出現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沈重疼痛、自下利者,為水氣所致,可能伴隨咳嗽、小便通利、下利或嘔吐,以真武湯主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