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貫珠集》~ 卷七·少陰篇 (3)
卷七·少陰篇 (3)
1. 少陰下法三條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乾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此少陰熱並陽明之證。二三日。為病未久。而便口燥咽乾。熱氣盛而陰氣少矣。蓋陽明、土。少陰、水。熱並陽明。則土實而水虛。不特熱氣傷陰。即土氣亦傷水也。故宜急下。以瀉土而全水。不然。熱盛傷陰。土實亦傷陰。其乾槁可立而待。然非心下痛。腹脹不大便。如下二條所云。亦未可以大承氣輕試也。
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口乾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此亦少陰熱並陽明。而氣復下注之證。然雖下注而邪實不去。但水液從旁下轉。為自利清水而已。故心下痛而口乾燥也。色純青者。土受水邪。玄黃合色。而色轉純青也。以大承氣急下。則胃實去而腎病亦已矣。
少陰病。六七日。腹脹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腹脹不大便。土實之徵也。土實則水乾。故非急下不可。夫陽明居中。土也。萬物所歸。故無論三陽三陰。其邪皆得還入於胃。而成可下之證。然太陰傳陽明。臟邪還腑。為欲愈也。厥陰傳陽明者。木邪歸土。不能復木也。惟少陰則腎邪入胃。而胃實復將消腎。故雖並用下法。而少陰之法。視太陰厥陰為加峻矣。
白話文:
少陰下法三條
少陰病,發病二三天,口乾舌燥的,要趕快瀉下,宜用大承氣湯。
這是少陰熱證合併陽明證的表現。發病二三天,病程尚短,卻已經口乾舌燥,說明熱氣盛而陰氣不足。因為陽明屬土,少陰屬水,熱證合併陽明,則土實而水虛。不僅熱氣傷陰,土氣也傷及水。所以要趕快瀉下,以瀉去土氣而保全水氣。否則,熱盛傷陰,土實也傷陰,身體就會很快乾枯。但如果沒有心下疼痛、腹脹及便秘,如同以下兩條所說的情況,也不能輕易使用大承氣湯。
少陰病,自行腹瀉稀薄清水,顏色青綠,心下必痛,口乾舌燥的,要趕快瀉下,宜用大承氣湯。
這也是少陰熱證合併陽明證,而且邪氣又下注的表現。雖然邪氣下注,但邪氣仍未去除,只是水液從旁邊往下流動,所以才會自行腹瀉稀薄清水。因此才會心下疼痛且口乾舌燥。顏色青綠,是因為土受水邪影響,土色黃,水色黑,兩種顏色混合後轉為青綠。用大承氣湯趕快瀉下,就能去除胃實,腎病也會痊癒。
少陰病,六七天了,腹部脹滿卻沒有大便的,要趕快瀉下,宜用大承氣湯。
腹部脹滿且沒有大便,是土實的徵兆。土實則水乾,所以必須趕快瀉下。陽明在中焦,屬土,萬物都歸於此,所以無論三陽三陰,邪氣都可能回到胃中,形成可以瀉下的症狀。太陰傳陽明,臟腑之邪回歸於腑,是病情好轉的徵兆;厥陰傳陽明,是木邪歸於土,木氣不能恢復;只有少陰,是腎邪入胃,而胃實又會消耗腎氣,所以雖然都用瀉下法,但少陰的瀉下方法,比太陰、厥陰更為峻猛。
2. 少陰溫法十五條
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
此寒中少陰之經。而復外連太陽之證。以少陰與太陽為表裡。其氣相通故也。少陰始得本無熱。而外連太陽則反發熱。陽病脈當浮而仍緊。少陰則脈不浮而沉。故與附子、細辛。專溫少陰之經。麻黃兼發太陽之表。乃少陰經溫經散寒。表裡兼治之法也。
麻黃附子細辛湯方
麻黃(二兩去節),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細辛(二兩)
上二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按陽證有在經不在腑者。陰病亦有在經不在臟者。太陽篇云、脈浮者。桂枝湯。少陰篇、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及得之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厥陰篇、厥陰中風。脈微浮為欲愈。此皆陰病之在經。而未入於臟者。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汗。以二三日無里證。故微發汗也。
少陰中寒二三日。為脈沉惡寒無熱之時。故可與麻黃附子甘草湯。以取微汗而散寒邪。無里證者。無吐利心煩不得臥等證也。以二三日病未入臟。而寒亦未變熱。故得用溫經散邪之法。如麻黃附子細辛之例。然去細辛之辛。而加甘草之甘。於法為較和矣。所以然者。寒邪不可不發。而陰病又不可過發耳。
麻黃附子甘草湯方
麻黃(二兩去節),附子(一枚炮去皮),甘草(二兩炙)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灸之。附子湯主之。
口中和者。不燥不渴。為里無熱也。背惡寒者。背為陽。而陰乘之。不能通於外也。陽不通。故當灸之以通陽。痹陽不足。故主附子湯以補陽虛。非如麻黃附子細辛之屬。徒以溫散為事矣。此陽虛受寒。而虛甚於寒者之治法也。
按元和紀用經云、少陰中寒而背惡寒者。口中則和。陽明受熱而背惡寒者、則口燥而心煩。一為陰寒下乘。陽氣受傷。一為陽熱入里。津液不足。是以背惡寒雖同。而口中和與燥則異。此辨證之要也。
附子湯方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茯苓,芍藥(各三兩),人參(二兩),白朮(四兩)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氣虛者。補之必以甘。氣寒者。溫之必以辛。甘辛合用。足以助正氣而散陰邪。人參、白朮、茯苓、附子是也。而病屬陰經。故又須芍藥以和陰氣。且引附子入陰散寒。所謂鄉導之兵也。
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脈沉者。附子湯主之。
身體痛。骨節痛。寒在陰也。手足寒。脈沉。病屬陰也。若脈浮而手足熱。則為太陽傷寒。可與汗解者矣。此為少陰血氣不足。而寒邪侵之之證。故亦宜附子湯。復陽散陰。益精氣也。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
白話文:
少陰溫法十五條
少陰病初期,發熱卻脈象沉弱,可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治療。這是寒邪侵犯少陰經,又外連太陽經的表現,因為少陰經與太陽經是表裡關係,氣機相通。少陰病初期本無熱象,但外連太陽經則會反覆發熱。陽證脈象應當浮而緊,少陰病則脈象不浮而沉。因此用附子、細辛溫通少陰經,麻黃則發散太陽經的表邪,這是溫經散寒,表裡兼治的方法。
麻黃附子細辛湯組成:
麻黃(二兩,去節)、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細辛(二兩)
用法:以上三味藥,用水一斗,先煮麻黃,煮至減二升,去上浮沫,再加入其他藥物,煮至三升,去渣,溫服一升,一日三次。
陽證有些只在經脈,不在腑臟;陰證也有些只在經脈,不在臟腑。太陽篇說,脈象浮的,用桂枝湯;少陰篇說,初期,反覆發熱,脈象沉弱的,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如果病程二三日,則用麻黃附子甘草湯。厥陰篇說,厥陰中風,脈象微浮,表示將要痊癒。這些都是陰證在經脈,尚未深入臟腑的表現。
少陰病,持續二三日,可用麻黃附子甘草湯微微發汗,因為二三日內沒有里證,所以只要微微發汗即可。
少陰經受寒二三日,脈象沉弱,惡寒無熱,可用麻黃附子甘草湯微微發汗,以散寒邪。沒有里證,指沒有嘔吐、腹瀉、心煩、不能臥等症狀。因為病程二三日,病邪未入臟腑,寒邪也未轉化為熱,所以可以用溫經散邪的方法,如同麻黃附子細辛湯的例子,只是去掉了細辛的辛味,增加了甘草的甘味,使藥性較為平和。這是因為寒邪不可不發散,但陰證又不能過度發散。
麻黃附子甘草湯組成:
麻黃(二兩,去節)、附子(一枚,炮去皮)、甘草(二兩,炙)
用法:以上三味藥,用水七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浮沫,再加入其他藥物,煮至三升,去渣,溫服一升,一日三次。
少陰病,發病一、二日,口中不幹不渴,但背部惡寒,應該灸治,並服用附子湯。
口中不幹不渴,表示里無熱;背部惡寒,背部屬陽,陰邪乘之,陽氣不能通達於外,所以要灸治以通達陽氣。由於陽氣不足,因此用附子湯補益陽虛。這與麻黃附子細辛湯不同,後者只是溫散寒邪,這屬於陽虛受寒,而虛證重於寒證的治療方法。
元和紀用經記載:少陰經受寒,背部惡寒,但口中不幹不渴;陽明經受熱,背部惡寒,則口乾舌燥,心煩。前者是陰寒下注,陽氣受損;後者是陽熱入里,津液不足。所以雖然都是背部惡寒,但口中不幹不渴與口乾舌燥的區別,是辨證的關鍵。
附子湯組成: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茯苓、芍藥(各三兩)、人參(二兩)、白朮(四兩)
用法:以上五味藥,用水八升,煮至三升,去渣,溫服一升,一日三次。
氣虛者,補之必須用甘味藥物;氣寒者,溫之必須用辛味藥物。甘辛藥物合用,可以增強正氣,散除陰邪。人參、白朮、茯苓、附子就是這樣的藥物。而此病屬於陰經,所以還要加芍藥以調和陰氣,並引導附子入陰散寒,如同嚮導的士兵一樣。
少陰病,全身疼痛,手腳冰冷,關節疼痛,脈象沉弱,用附子湯治療。
全身疼痛,關節疼痛,說明寒邪在於陰經;手腳冰冷,脈象沉弱,說明病情屬於少陰。如果脈象浮,手腳發熱,則為太陽傷寒,可以用發汗的方法治療。這是少陰經氣血不足,寒邪侵犯的表現,因此也應該用附子湯,以恢復陽氣,散除陰邪,益氣補精。
少陰病,二三日不愈,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下痢,這是水氣內停的表現,患者可能咳嗽,或小便不利,或下痢,或嘔吐,用真武湯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