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貫珠集》~ 卷一·太陽篇上 (7)

回本書目錄

卷一·太陽篇上 (7)

1. 辨傷寒受病陰陽不同一條

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發於陽者,七日愈;發於陰者,六日愈。以陽數七,陰數六故也。

此條特舉陽經陰經受邪之異,而辨其病狀,及其愈期。發於陽者,病在陽之經也,以寒加陽,陽氣被郁,故發熱而惡寒。發於陰者,病在陰之經也,以陰加陰,無陽可郁,故無熱而但惡寒耳。夫陽受邪者,必陽氣充而邪乃解;陰受病者,必陰氣盛而病始退。七日為陽氣來復之日,六日為陰氣盛滿之候,故其病當愈耳。

然六日七日,亦是概言陰陽病愈之法,大都如此,學者勿泥可也。

白話文:

傷寒病的發病,依據陰陽有所不同。

有些病人發燒怕冷,這是陽氣受邪所致;有些病人則不發燒但怕冷,這是陰氣受邪所致。陽氣受邪的病人,七天就能痊癒;陰氣受邪的病人,六天就能痊癒。這是因為陽數為七,陰數為六的緣故。

這段文字特別說明了陽經和陰經受邪的不同,以及它們的症狀和痊癒時間。陽氣受邪的病人,病邪在陽經;由於寒邪加於陽氣,陽氣受阻,所以發燒且怕冷。陰氣受邪的病人,病邪在陰經;由於陰邪加於陰氣,沒有陽氣可以受阻,所以不發燒,只怕冷。

陽氣受邪的病人,必須陽氣充足,邪氣才能解除;陰氣受邪的病人,必須陰氣盛旺,病症才能退去。七天是陽氣恢復的日子,六天是陰氣充盈的時機,所以病應該痊癒。然而,六天和七天只是概括說明陰陽病痊癒的規律,大致如此,學習者不要拘泥於此。

2. 太陽病愈時日及欲解之候與傳經之證六條

太陽病,頭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經盡故也。若欲作再經者,針足陽明,使經不傳則愈。

太陽病,頭痛,所謂病發於陽也,法當七日愈。云以上者,該常與變而言之也。行其經盡者,邪行諸經,盡而當解也。設不解,則將從太陽而復入陽明,所謂作再經也。故針足陽明,以引邪外出,邪出則經不傳而愈矣。

蓋傷寒之邪,有在經、在腑、在臟之異。行其經盡者,邪行諸經而未入臟腑之謂。而經脈陰陽相貫,如環無端,是以行陰極而復行陽者有之。若入厥陰之臟,則病深熱極而死耳。其或幸而不死者,則從臟出腑而愈,未聞有作經再傳者也。此條諸註釋俱誤,蓋於經、腑、臟未審耳。

再按內經云:「傷寒一日,巨陽受之」云云。又云:「七日太陽病衰,頭痛少愈」云云。蓋傷寒之邪,有離太陽而入陽明者,有遍傳諸經而猶未離太陽者。此太陽病頭痛,至七日以上自愈,正與內經之旨相合。蓋六日邪遍六經,至七日而太陽先受者,當先解耳。則是所謂行其經盡者,不但未入腑臟,亦並未離太陽,所以當有頭痛。所謂作再經者,七日不愈,而欲至十四日也。針足陽明者,以其經多氣多血,可以任受針石,且離太陽未遠,尤易逐邪外出耳。

太陽病欲解時,從巳至未止。

太陽經為諸陽之長,巳、午、未時為陽中之陽。太陽病解,必從巳至未,所謂陽受病者,必陽氣充而邪乃解也。與發於陽者七日愈同意。

風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風家表解,邪退而正安矣,而猶不能霍然無患者,邪去未盡故也。十二日,經氣已周,餘邪畢達,故必自愈。欲自解者,必當先煩,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脈浮,故知汗出解也。

邪氣欲解之候,必先見之於證與脈。若其人自煩而脈浮者,知其邪必將從汗而解。蓋自煩為邪正相爭之候,而脈浮為邪氣外達之徵也。設脈不浮而沉,則雖煩豈能作汗?即汗亦豈得解哉?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躁煩,脈數急者,為傳也。

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為不傳也。

寒氣外入,先中皮膚太陽之經,居三陽之表,故受邪為最先。而邪有微甚,證有緩急,體有強弱,病有傳與不傳之異。邪微者,不能撓乎正,其脈多靜。邪甚者,得與正相爭,其脈則數急,其人則躁煩而頗欲吐。

蓋寒邪稍深,即變而成熱,胃氣惡邪,則逆而欲吐也。然邪既傳經,則必遞見他經之證。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受病之時,而不見有身熱、惡熱、口苦、咽乾、目眩等證,則邪氣止在太陽,而不更傳陽明、少陽可知。仲景示人以推測病情之法如此。

白話文:

太陽病痊癒的時間及將要痊癒的徵兆,以及傳經的病證六條

太陽病頭痛,持續七天以上自行痊癒的,是因為邪氣沿經脈運行,最終耗盡而解。如果邪氣想要再次循經運行(傳經),就用針灸足陽明經,使邪氣不再傳播,疾病就能痊癒。太陽病頭痛,是疾病發生在陽氣的表現,通常七天就能痊癒。「七天以上」是指正常情況和變異情況的綜合描述。邪氣沿經脈運行耗盡,就應該痊癒。如果沒有痊癒,邪氣將從太陽經再次進入陽明經,這就是所謂的再次循經。所以要針灸足陽明經,引導邪氣外出,邪氣排出體外,經脈就不會再次傳播,疾病也就痊癒了。

傷寒邪氣,有的在經脈,有的在腑臟,有的在臟器,有所不同。「邪氣沿經脈運行耗盡」是指邪氣在經脈運行,尚未進入臟腑。經脈陰陽相貫,像環一樣沒有終點,所以邪氣運行到陰經極點後,又可能運行到陽經的情況也是有的。如果邪氣侵入厥陰之臟,病情就會加重,高燒不退而危及生命。即使僥倖不死,邪氣也會從臟器轉移到腑臟,然後痊癒,從未聽說過邪氣再次循經傳播的情況。這條中的其他註解都錯誤了,因為它們沒有弄清楚經脈、腑臟和臟器的關係。

再根據《內經》所說:「傷寒一日,巨陽受之……」「七日太陽病衰,頭痛少愈……」可知,傷寒邪氣有的離開太陽經而進入陽明經,有的遍布諸經但仍未離開太陽經。太陽病頭痛,持續七天以上自行痊癒的,正好與《內經》的記載相符。因為六天邪氣遍布六經,到第七天,首先受到侵犯的太陽經應該首先痊癒。這就是所謂的邪氣沿經脈運行耗盡。

不僅沒有進入腑臟,也沒有離開太陽經,所以仍然頭痛。所謂「再次循經」,是指七天未癒,而要到十四天。針灸足陽明經,是因為這條經脈氣血充盈,可以承受針灸,而且距離太陽經不遠,更容易驅逐邪氣外出。

太陽病將要痊癒時,從巳時到未時結束。

太陽經是諸陽之首,巳、午、未時是陽氣最盛的時候。太陽病痊癒,必然是在巳時到未時之間,因為陽氣受病,必須陽氣充盛,邪氣才能消解。這與「發於陽者七日愈」的說法是一致的。

風寒表證痊癒,但症狀尚未完全消失的,十二天痊癒。

風寒表證痊癒,邪氣退去,正氣也恢復了,但還不能完全沒有病症,是因為邪氣尚未完全清除。十二天後,經氣運行一周,殘餘的邪氣也完全消散了,所以必然自行痊癒。如果要自行痊癒,必然會先感到煩躁,然後出汗而痊癒。怎麼知道呢?脈象浮,就知道會出汗而痊癒。

邪氣將要痊癒的徵兆,必然會先表現在症狀和脈象上。如果患者感到煩躁,脈象浮,就知道邪氣將要通過出汗而排出。因為煩躁是邪正相爭的徵兆,而脈象浮是邪氣外達的表現。如果脈象不浮而沉,即使煩躁,也不會出汗,即使出汗,也不能痊癒。傷寒一日,太陽經受邪,脈象靜,是不傳;如果想要嘔吐,脈象躁煩,脈數而急,是傳經。

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狀不見,是不傳。

寒邪從體表侵入,首先侵犯皮膚和太陽經,太陽經居三陽之表,所以最先受邪。而邪氣有輕重,症狀有緩急,體質有強弱,病情有傳與不傳的區別。邪氣輕微的,不能影響正氣,脈象大多靜;邪氣嚴重的,能與正氣相爭,脈象就數而急,患者就躁煩,而且想嘔吐。

因為寒邪稍深,就會轉化為熱邪,胃氣惡於邪氣,就會逆氣而想嘔吐。但是邪氣如果傳經,必然會陸續出現其他經脈的症狀。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受邪的時候,如果沒有身熱、惡熱、口苦、咽乾、目眩等症狀,那麼邪氣就停留在太陽經,沒有傳到陽明、少陽經,就可以知道了。仲景用這種方法教人推測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