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貫珠集》~ 卷一·太陽篇上 (7)
卷一·太陽篇上 (7)
1. 發汗後脈證治法十五條
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白話文:
太陽經發熱後大量出汗,導致出汗不止。患者怕冷,小便困難,四肢有點僵直,難以彎曲伸展。此時宜用桂枝加附子湯治療。
發汗傷陽。外風復襲。汗遂不止。活人所謂漏風是也。夫陽者。所以實腠理、行津液、運肢體者也。今陽已虛。不能護其外。復不能行於里。則汗出小便難。而邪風之氣。方外淫而旁溢。則惡風、四肢微急、難以屈伸。是宜桂枝解散風邪。兼和營衛。加附子補助陽氣。並御虛風也。
白話文:
發汗會耗損陽氣。如果外來的風再次侵入,汗水就會止不住,這就是《活人書》裡說的「漏風」。陽氣的作用是充盈肌膚、運行津液、活動肢體。現在陽氣已經虛弱,無法保護肌膚,也無法運行於體內。這樣一來,汗液就會外泄,小便就會困難。而邪氣入侵,會從體外擴散到體內,導致怕風、四肢微微僵硬、難以彎曲伸展。因此,應該用桂枝湯來驅散風邪,同時協調營氣和衛氣。加上附子來補充陽氣,並抵禦虛邪之風。
桂枝加附子湯方
於桂枝湯內加附子一枚。破八片。炮。去皮。余依前法。
白話文:
在桂枝湯的基礎上加入附子一枚,需要將這枚附子破成八片,並且用炮製的方法處理,去除外皮。其它藥物及煎煮方法則依照先前的桂枝湯配方來準備。
發汗後。身疼痛。脈沉遲者。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主之。
白話文:
發汗後,身體疼痛,脈搏沉緩者,使用以下藥方:
- 桂枝:1 兩
- 芍藥:1 兩
- 生薑:1 兩
- 人參:3 兩
將藥材煮成湯服用。
發汗後。邪痹於外。而營虛於內。故身痛不除。而脈轉沉遲。經曰、其脈沉者。營氣微也。又曰、遲者。營氣不足。血少故也。故以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以益不足之血。而散未盡之邪。東垣云、仲景於病人汗後身熱。亡血。脈沉遲者。下利身涼。脈微。血虛者。並加人參。
白話文:
發汗後,病邪滯留在體外,而血氣虛弱在體內。因此身體疼痛不消,脈象變得很深沉而遲緩。經書上說,脈象沉,說明血氣微弱。又說,脈象遲緩,是因為血氣不足、氣血不足所致。所以使用桂枝加上芍藥、生薑、人參,來增加不足的血氣,同時驅散殘留的病邪。東垣說,仲景對於病人發汗後身體發熱、血虛氣虛、脈象沉遲的,以及大便稀溏、身體發冷、脈象微弱、血虛的,都加用人參。
古人血脫者。必益氣也。然人參味甘氣溫。溫固養氣。甘亦實能生血。汗下之後。血氣虛衰者。非此不為功矣。
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
白話文:
古時候,當人們遇到嚴重失血的情況時,必須要補充氣。人參的特點是味道甘甜,性質溫和。溫性有助於滋養氣息,而甘甜則能夠有效促進血液生成。如果一個人在經歷了大量出汗或強烈瀉下後,導致血氣都變得非常虛弱,這種時候,如果不使用人參來治療,是很難見到成效的。
如果因為出汗過度,導致那人雙手交叉捂著胸口,感到心慌心悸,並且希望有人能用手按壓心口以緩解不適,這時可以使用【桂枝甘草湯】作為主要治療方劑。
心為陽臟。而汗為心之液。發汗過多。心陽則傷。其人叉手自冒心者。裡虛欲為外護也。悸、心動也。欲得按者。心中築築不寧。欲得按而止之也。是宜補助心陽為主。桂枝、甘草。辛甘相合。乃生陽化氣之良劑也。
白話文:
心臟是人體中的陽氣器官,而汗液是心臟分泌的液體。如果出汗過多,會損傷心陽。有的人會不自覺地交叉雙手捂著胸口,這是因為心臟虛弱,需要外在保護。心悸是心臟跳動過快或不規則。而想要按壓胸口的動作,是為了減輕心臟的不安和躁動。因此,治療心悸的主要方法是補益心陽。桂枝和甘草搭配使用,辛甘相合,是生發陽氣和化生津液的良方。
桂枝甘草湯方
桂枝(四兩去皮),甘草(二兩炙)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白話文:
桂枝甘草湯的配方如下:
藥材:桂枝四兩(需去除外皮),甘草二兩(應先炙烤過)。
製作方法:將上述兩味藥材加入三升水中,煎煮至剩下一升的液體。接著,濾去藥渣,建議一次性將煎好的藥汁服用完畢。
按發汗過多。有動腎中之陽者。以陽為汗之根。而腎為陽之宅。枝傷者其本必戕也。有動心中之陽者。以汗為心之液。而心為陽之臟。液亡者。氣必從之也。救腎陽者。必以鹹溫。救心陽者。必以甘辛。咸性善下。而溫能返陽。故四逆為救腎之劑。甘辛相合。而陽氣乃生。故桂甘為益心之法也。
未持脈時。病人叉手自冒心。師因教試令咳。而不咳者。此必兩耳聾無聞也。所以然者。以重發汗虛故如此。
白話文:
過度出汗會影響腎臟的陽氣,因為陽氣是汗液的根源,而腎則是陽氣的居所。樹枝受傷,根部必定也會受損。
出汗也會影響心臟的陽氣,因為汗液是心臟的液體,而心臟是陽氣的臟腑。液體耗盡,氣也會隨之耗盡。
補救腎臟陽氣,必須使用鹹溫之藥。補救心臟陽氣,必須使用甘辛之藥。鹹性藥物善於下行,而溫性藥物能溫陽。因此,「四逆湯」是補救腎臟的藥方。
甘味和辛味相合,陽氣才能產生。因此,「桂枝甘草湯」是補益心臟的方法。
在尚未為病人把脈之前,病人用手交叉捂著心口。於是醫師吩咐病人嘗試咳嗽,但病人並沒有咳嗽。這種情況下,病人很可能雙耳聽不見。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之前過度發汗,導致身體虛弱而產生這樣的後果。
病人叉手自冒心者。心陽內虛。欲得外護。如上條所云也。耳聾者。陽氣上虛。陰反得而實之也。師因叉手冒心。而更試耳之聰否。以求陽之虛實。若耳聾無聞。其為過汗致虛。當與溫養無疑。臨病之工。宜如是詳審耳。許叔微曰。傷寒耳聾。發汗過多者。正氣虛也。邪不出者。邪氣閉也。虛之與閉。治法懸殊。學者更宜詳審。
白話文:
古文:
病人叉手自捂胸口者,是心陽虛弱,想要得到外在溫暖的保護,就像前面所說的。耳聾的人,是陽氣上虛,陰氣反過來而充實。醫生以此交叉雙手捂胸口,再試驗耳朵是否聽得見,以探求陽氣的虛實。如果耳聾聽不到,是因為出汗過多導致虛弱,應當給予溫養治療。臨牀上,應該像這樣仔細審察。許叔微說,傷寒耳聾,出汗過多者,正氣虛弱;邪氣不出者,邪氣閉阻。虛症和閉症,治療方法截然不同,學者更應仔細審察。
病人交叉雙手捂住胸口,表示心陽不足,需要從外部取暖。就如同前面所提到的。耳聾的人,是陽氣上虛,而陰氣卻變多。醫生根據病人叉手捂胸口的表現,再檢查病人的耳朵是否能聽見,以此來判斷陽氣的虛實。如果耳聾聽不見,說明是出汗過多導致虛弱,應當給予溫補治療。在臨牀中,應該像這樣仔細檢查。許叔微說,如果傷寒病人耳聾,是因為出汗過多,這是正氣不足的表現;如果邪氣不出,這是邪氣閉阻的表現。虛症和閉症的治療方法不同,學習醫術的人應仔細分辨。
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發汗過多。不能解太陽之邪。而反動少陰之氣。於是身仍發熱。而悸眩瞤動等證作矣。少陰之氣。水氣也。心屬火而水乘之。故悸。頭為陽而陰加之。故眩。經脈綱維一身。以行血氣。
白話文:
太陽病表現為發汗。但汗出不能解除。病人仍然發燒。胸中悸動。頭暈。身體發抖。這種情況應使用真武湯治療。發汗過多,不能去除太陽的病邪。反而會引動少陰的寒氣。因此,患者仍然發燒。同時出現悸動、頭暈、身體發抖等癥狀。少陰的寒氣屬於水氣。心屬火,被水剋制。所以會出現悸動。頭為陽,被陰氣侵犯。所以會頭暈。經脈是全身的交通要道,負責運行血氣。
故水入之。則振振瞤動也。擗猶據也。眩動之極。心體不安。思欲據地以自固也。此與陽虛外亡有別。陽虛者。但須四逆以復陽。此兼水飲。故必真武以鎮水。方用白朮、茯苓之甘淡。以培土而行水。附子、生薑之辛。以復陽而散邪。芍藥之酸。則入陰斂液。使氾濫之水。盡歸大壑而已耳。
白話文:
因此,水液侵入體內,就會感到振動和視力模糊。擗動彷彿坐在地上一樣。眩暈到極點時,心神不安,想找個地方坐下來穩定自己。這與陽氣虛弱、外泄的情況不同。陽氣虛弱的人,只需用四逆湯來恢復陽氣即可。而這種情況兼有水濕,所以必須使用真武湯來鎮定水氣。同時使用白朮、茯苓的甘淡之性,來補益脾胃,幫助水液代謝。附子、生薑的辛熱之性,來恢復陽氣,驅散寒邪。芍藥的酸味,則可以入陰斂液,使氾濫的水液全部歸於大腸排出體外。
真武湯方
茯苓(三兩),芍藥(三兩),白朮(二兩),生薑(三兩),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發汗後。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白話文:
真武湯的藥方如下:
茯苓三兩、芍藥三兩、白朮二兩、生薑三兩、附子一枚(炮製去皮,切成八片)。
將以上五味藥材,用水八升煮至三升,去除藥渣,溫熱服用七分,每天服用三次。
如果患者在發汗後,感到腹部臍下悸動,想要奔跳,可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治療。
發汗後。臍下悸者。心氣不足而腎氣乘之也。奔豚、腎之積。發則從少腹上衝心胸。如豕之突。故名奔豚。又腎為水臟。豚為水畜。腎氣上衝。故名奔豚。茯苓能泄水氣。故以為君。桂枝能伐腎邪。故以為臣。然欲治其水。必防其土。故取甘草、大棗。補益土氣為使。甘瀾水者。揚之令輕。使水氣去不益腎邪也。
白話文:
出汗後,肚臍下方悸動。這是因為心氣不足,而腎氣乘虛而上所導致的。奔豚,是腎氣積聚導致的。發作時,從小腹向上衝擊心胸,就像豬突一樣。故而得名奔豚。此外,腎屬水臟,豬屬於水生動物。腎氣上衝,故而稱為奔豚。茯苓具有利尿的作用,因此作為君藥。桂枝可以抑制腎臟的邪氣,因此作為臣藥。但是,想要治療水氣,必須防止對脾土的損傷。因此,使用甘草和大棗來補益脾土,作為佐藥。甘瀾水是一種浮揚之物,可以幫助將水氣排出,而不至於加重腎臟的邪氣。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方
茯苓(半斤),桂枝(四兩),甘草(三兩),大棗(十五枚)
上四味。以甘瀾水一斗。先煮茯苓減二升。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作甘瀾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內。以勺揚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取用之。
白話文: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方
藥材:
- 茯苓(半斤)
- 桂枝(四兩)
- 甘草(三兩)
- 大棗(十五枚)
製法:
- 將以上四味藥材,用甘瀾水一斗(約10升)先煮茯苓,煮至減少二升(約2升)。
- 加入其他藥材,繼續煮至三升(約3升)。
- 去渣,溫服一升(約1升)。
- 每日服用三次。
甘瀾水製作方法:
- 取水二斗(約20升),放入大盆中。
- 用勺子攪拌水,使水面上出現許多珠子狀的水滴,數量約五六千顆。
- 將這些水滴收集起來,即為甘瀾水。
病人脈數。數為熱。當消穀引食。而反吐者。此以發汗。令陽氣微。膈氣虛。脈乃數也,數為客熱。不能消穀。以胃中虛冷。故吐也。
白話文:
病人的脈搏跳動很快。脈搏快表示有熱邪。此時應該消穀引食,讓身體吸收食物。但是病人卻嘔吐,這是因為發汗後導致陽氣虛弱,膈氣虛弱。脈搏快是客熱引起,但病人卻不能消穀,是因為胃中虛冷,所以導致嘔吐。
脈數為熱。乃不能消穀而反吐者。浮熱在上。而虛冷在下也。浮熱不能消穀。為虛冷之氣逼而上浮。如客之寄。不久即散。故曰客熱。是雖脈數如熱。而實為胃中虛冷。不可更以寒藥益其疾也。
白話文:
脈搏快通常是熱證。但如果是吃了東西後不能消化反而嘔吐,那是上實下虛引起的。上熱壅盛,導致浮在上面的食物無法消化。這是因為上熱受到下虛寒氣的逼迫而上浮,就像客人暫時寄居一樣,不久就會散去。因此稱之為「客熱」。雖然脈搏快像熱證,但實際上是胃裡虛寒,不能再用寒藥加重病情。
發汗後。腹脹滿者。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主之。
白話文:
出汗後腹脹滿:可用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治療。
發汗後。表邪雖解而腹脹滿者。汗多傷陽。氣窒不行也。是不可以徒補。補之則氣愈窒。亦不可以逕攻。攻之則陽益傷。故以人參、甘草、生薑助陽氣。厚朴、半夏行滯氣。乃補泄兼行之法也。
白話文:
出汗後,表面寒邪雖然解除,但卻腹脹腹滿,這是因為出汗過多傷及陽氣,氣滯不通所致。這種情況下,不能單純進補,因為進補會使氣機更為窒礙。也不能直接攻邪,因為攻邪會更傷陽氣。因此,用人參、甘草、生薑來幫助陽氣,用厚朴、半夏來疏通滯氣,這是一種既補又瀉的方法。
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方
生薑(半斤切),半夏(半升洗),甘草(二兩炙),人參(一兩),厚朴(半斤去皮炙)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傷寒發汗。解半日許。復煩。脈浮數者。可更發汗。宜桂枝湯主之。
白話文:
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這五味藥材組成的藥方,生薑切成半斤,半夏洗淨半升,甘草炙烤後取二兩,人參取一兩,厚朴去皮炙烤後取半斤。
將以上五味藥材用一斗水煮,熬煮至三升,去渣,溫溫地喝下一升,一天喝三次。
如果患者患有傷寒,發汗後過了半天左右,又出現煩躁不安,脈搏浮而數的症狀,可以再次發汗。這個時候適合用桂枝湯治療。
傷寒發汗。解半日許。復煩者。非舊邪去而新邪復乘也。餘邪未盡。復集為病。如余寇未盡。復合為亂耳。脈浮數者。邪氣在表之徵。故可更發其汗。以盡其邪。但以已汗復汗。故不宜麻黃之峻劑。而宜桂枝之緩法。此仲景隨時變易之妙也。
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芍藥附子甘草湯主之。
白話文:
傷寒病經過發汗治療,解除症狀大約半天後,又出現煩躁不安的症狀,並不是因為舊的病邪消除了而新的病邪又入侵了,而是餘下的病邪尚未完全清除,又再次聚集起來作祟,就像餘黨未盡,再次煽動叛亂一樣。脈象浮數,代表邪氣仍在體表,所以可以再次發汗,徹底驅除邪氣。不過,由於已經發過汗,所以不能再用麻黃這種峻烈發汗劑,而應採用桂枝這種緩和發汗的方法。這是仲景根據病情變化隨時調整治療方案的精妙之處。
如果出汗治療後,病狀並未緩解,反而更加畏寒,這是體虛的表現。這種情況下,建議使用芍藥、附子和甘草湯作為主方來治療。
發汗不解。反加惡寒者。邪氣不從汗而出。正氣反因汗而虛也。是不可更逐邪氣。當先復其正氣。是方芍藥之酸。可以益血。附子之辛。可以復氣。甘草甘平。不特安中補虛。且與酸合而化陰。與辛合而生陽也。
白話文:
發汗治療後症狀沒有緩解,反而加重了惡寒,說明邪氣沒有通過汗液排出,而是正氣因為發汗而虛弱了。這種情況下,不能繼續驅邪,而應該先恢復正氣。這個方子中使用芍藥的酸味可以補血,附子的辛味可以恢復元氣。甘草甘平,不僅能調和中氣,補益虛弱,還能與酸味結合化陰,與辛味結合生陽。
芍藥甘草附子湯方
芍藥(三兩),甘草(三兩炙),附子(一枚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服。
白話文:
芍藥甘草附子湯的配方如下:
芍藥三兩、甘草三兩(炙烤過的)、附子一顆(炮製後切為八片)。
將上述三味藥材,加入五升水中煎煮,煮至剩下一升五合(約為1.8升)的液體,接著去除藥渣,將藥湯分次溫熱服用。
發汗後。惡寒者。虛故也。不惡寒但熱者。實也。當和胃氣。與調胃承氣湯。
白話文:
發汗之後:
- 如果感到惡寒,這是由於身體虛弱所致。
- 如果不感到惡寒,只是發熱,這是由於體內有實熱所致。此時應當調和胃氣,給予「調胃承氣湯」服用。
汗出而惡寒者。陽不足而為虛也。芍藥甘草附子湯治之是已。汗出而不惡寒但熱者。邪入里而成實也。然不可以峻攻。但與調胃承氣湯。和其胃氣而已。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白話文:
**出汗且怕冷的人。**是因為身體陽氣不足而虛弱所致。用芍藥、甘草、附子湯來治療就行。**出汗但不怕冷,只有發熱的人。**是因為邪氣進入體內而形成實症。但是不能用猛烈的攻補方法。只要用調胃承氣湯,調和胃氣就可以了。發汗後,不可再用桂枝湯。出汗並喘,沒有明顯發熱的人。 可以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來治療。
發汗後。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其邪不在肌腠。而入肺中。緣邪氣外閉之時。肺中已自蘊熱。發汗之後。其邪不從汗而出之表者。必從內而並於肺耳。故以麻黃、杏仁之辛而入肺者。利肺氣。散邪氣。甘草之甘平。石膏之甘辛而寒者。益肺氣。除熱氣。而桂枝不可更行矣。蓋肺中之邪。
白話文:
發汗後,出現流汗但喘氣的症狀,如果沒有明顯發熱,說明邪氣不在表層皮膚肌肉,而是進入肺部。因為在外邪閉塞身體時,肺部已經積蓄熱氣,發汗後,邪氣沒有從汗液排出體外,必然從內部進入肺部。因此,使用麻黃和杏仁辛溫入肺,宣散肺氣,化解邪氣;甘草甘平,石膏甘辛寒涼,滋養肺氣,清熱降火。但不能再使用桂枝了,因為肺部的邪氣
非麻黃、杏仁不能發。而寒鬱之熱。非石膏不能除。甘草不特救肺氣之困。抑以緩石膏之悍也。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方
麻黃(四兩去節),杏仁(五十枚去皮尖),炙甘草(二兩),石膏(半斤碎綿裹)
上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
發汗後。飲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白話文:
如果沒有麻黃和杏仁,就無法發散寒邪;而如果寒邪鬱結導致的熱症,沒有石膏就無法去除。甘草不僅可以救治肺氣虛弱,還可以緩解石膏的峻猛之性。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的組成:
麻黃(四兩,去掉節),杏仁(五十枚,去掉皮尖),炙甘草(二兩),石膏(半斤,用碎布包裹)。
將以上四味藥材,用水七升,先煮麻黃,煮到剩二升,去除上層泡沫,再加入其他藥材,繼續煮到剩二升,去渣,溫服一升。
發汗之後,如果喝水過多,就會喘不過氣,即使用清水灌下去,也還是喘不過氣。
發汗之後。肺氣必虛。設飲水過多。水氣從胃上射肺中。必喘。或以水灌洗致汗。水寒之氣從皮毛而內侵其所合。亦喘。成氏謂喘為肺疾是也。
發汗後。水藥不得入口為逆。若更發汗。必吐下不止。
白話文:
出汗後,肺氣必定虛弱。如果喝太多水,水氣會從胃部上衝到肺部,導致喘息。或者用冷水淋浴出汗,水寒之氣會從皮膚毛孔侵入肺部,也會導致喘息。成氏認為喘息是肺部疾病的表現,這說法是正確的。
出汗治療之後,如果喝下的水分無法被身體吸收利用,這就是病情逆轉的徵兆。假如再進行發汗治療,病人很可能會出現持續嘔吐或腹瀉不止的情況。
發汗後吐逆。至水藥不得入口者。必其人素有積飲。乘汗藥升浮之性而上行也。是當消飲下氣。雖有表邪。不可更發其汗。設更發之。重傷陽氣。其飲之在中者。不特上逆而仍吐嘔。亦且下注而成泄利矣。
太陽病。小便利者。以飲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裡急也。
白話文:
發汗之後出現嘔吐,嚴重到無法服用水藥。這是因為這個人本來就有積水,利用發汗藥物上升的性質而上行。這個時候應該消積散氣。即使有外邪,也不可以再發汗。如果再發汗,會嚴重損傷陽氣。積水留在體內,不僅會上逆而嘔吐,還會下注而導致腹瀉。
太陽病的情況下,如果病人的小便通利,這往往是因為他們喝了大量的水。這種情況下,病人通常會感到心跳加速或心悸。相反地,如果病人的小便量少,他們多半會感到腹部有種緊迫不安的不適感,這就是所謂的「苦裡急」。
病在太陽之時。裡熱未甚。水液尚通。其外雖病。而其內猶晏如也。故不可多飲水。設飲水多。必停於心下為悸。所以然者。里無熱。不能消水。心屬火而畏水。水多凌心。故惕惕然跳動不寧也。然使小便自利。則停水自行。雖悸猶當自愈。若小便不利而少。則水不下行。積於膀胱。
白話文:
當疾病處於太陽病階段時,體內熱度還不嚴重,而水液仍能正常流通。雖然外表有病徵,但體內的狀況仍然安然無恙。因此,不可過度飲水。若喝水過多,水分一定會停積在心臟下方,導致心悸。這是因為體內沒有足夠的熱量來消化水分,而心臟屬火,畏懼水分。當水分過多時,就會衝擊心臟,導致心臟緊張地跳動不止。然而,如果小便排泄順暢,那麼停積的水分就會自行排出,即使有心悸,也應該會自行恢復。但如果小便不順暢或排泄量少,則水分無法向下排出,會積聚在膀胱之中。
必苦裡急。裡急者。小便欲行而不能。則小腹奔迫急痛也。此以飲水所致。比於汗下之過。而非太陽本病。故附於斡旋法下。
白話文:
一定會有小腹急迫疼痛的症狀。小腹急迫疼痛是說:小便想要排出,但卻排不出來。這樣的情況是喝了很多水造成的,類似於因為出汗太多而拉肚子,並不是太陽經本來的病。所以歸類在斡旋法中。
以上十五條。併發汗後證。而或傷衛陽。或損營血。或亡心陽。或動腎水。或傷胃陽。及傷脾氣。或邪仍不解。或解而轉屬陽明。及傳膀胱。或動飲氣。或傷肺氣。或入肺中。其變種種不同。其治因之各異。學者諳練在心。亦可以應變無窮矣。
白話文:
以上十五種病症,都是在發汗後出現的不適反應。可能損傷了人體的陽氣,或損耗了血液,或導致心陽虛弱,或影響腎水,或損傷胃陽,甚至損害脾氣。此外,可能邪氣仍然沒有被消除,或邪氣轉移到陽明經脈,或傳播到膀胱,或影響津液運行,或損傷肺氣,甚至進入肺部。這些變化的種類繁多,不同的變化需要不同的治療方法。學習者必須熟記於心,才能應對各種突發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