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貫珠集》~ 卷五·少陽篇 (4)

回本書目錄

卷五·少陽篇 (4)

1. 少陽汗吐下之禁二條

傷寒脈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少陽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此屬胃,胃和則愈,胃不和則煩而悸。

經曰:「少陽之至,其脈弦。」故頭痛發熱者,三陽表證所同,而脈弦細,則少陽所獨也。少陽經兼半里,熱氣已動,是以不可發汗。發汗則津液外亡,胃中乾燥,必發譫語。云此屬胃者,謂少陽邪氣並於陽明胃府也。若邪去而胃和則愈,設不和,則木中之火,又將併入心臟,而為煩為悸矣。

少陽中風,兩耳無所聞,目赤,胸中滿而煩者,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

此少陽自中風邪之證,不從太陽傳來者也。少陽之脈,起於目銳眥,其支從耳後入耳中,以下胸中。少陽受邪,壅熱於經,故耳聾目赤,胸中滿而煩也。是不在表,故不可吐;復不在裡,故不可下。吐則傷陽,陽虛而氣弱則悸;下則傷陰,陰虛而火動則驚。

白話文:

主題: 少陽汗吐下之禁二條

內容:

  1. 傷寒病出現脈搏弦細、頭痛發熱的症狀,屬於少陽病。少陽病不可用發汗法治療,若誤用發汗,會導致病人神志不清、胡言亂語,這是因為病邪影響胃部。若胃氣調和則能痊癒;若胃氣不和,則會出現心煩、心悸的症狀。

《內經》提到:「少陽病來臨時,脈搏會呈現弦象。」因此,頭痛發熱雖為三陽經表證的共同表現,但脈搏弦細則是少陽病特有的徵象。少陽經兼有半表半裡的特性,此時熱氣已開始活動,所以不能發汗。若強行發汗,會導致津液外洩,胃中津液不足而乾燥,必然引發譫語。所謂「此屬胃」,是指少陽的病邪已波及陽明胃腑。若病邪消退而胃氣調和則病情好轉;若胃氣不和,則肝膽之火會進一步影響心臟,導致心煩、心悸。

  1. 少陽經感受風邪(中風),出現兩耳聽不見、眼睛發紅、胸中脹滿且煩躁的症狀,不可使用催吐或瀉下的治法;若誤用吐法或下法,會導致心悸和驚恐的症狀。

這是少陽經本身感受風邪的病症,不是從太陽經傳變而來。少陽經的脈絡起於眼外角,分支從耳後進入耳中,再下行至胸中。少陽經受邪氣侵襲,經脈被熱邪壅滯,因此出現耳聾、眼睛發紅、胸中脹滿且煩躁的症狀。此時病症不在體表,所以不可用吐法;也不完全在裡,所以不可用下法。若誤用吐法會損傷陽氣,陽氣虛弱導致氣血不足則引發心悸;若誤用下法會損傷陰液,陰虛則虛火妄動而引發驚恐。

2. 辨少陽邪氣進退之機四條

傷寒六七日,無大熱,其人躁煩者,此為陽去入陰故也。

邪氣在表則發熱,入里則躁煩。傷寒六七日,外無大熱,而其人躁煩者,邪氣去陽而之陰也。去,又訓作往,言陽邪往入陰中也。

傷寒三日,三陽為盡,三陰當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嘔,此謂三陰不受邪也。

傷寒一日太陽,二日陽明,三日少陽,四日當傳太陰,《內經》傷寒傳變之常法然也。陽邪傳陰,則當嘔而不能食,若其人反能食,不嘔,則邪氣不傳於陰,將從陽而解也。

傷寒三日,少陽脈小者,欲已也。

傷寒三日,少陽受邪,而其脈反小者,邪氣已衰,其病欲解而愈。經云:「大則病進,小則病退」,此之謂也。少陽病欲解時,從寅至辰上。

少陽,膽木也。從寅至辰,為木旺之時,故其病欲解,必於是三時,亦猶太陽之解於巳午未,陽明之解於申酉戌也。

白話文:

[辨別少陽經邪氣進退變化的四條原則]

  1. 傷寒病到了第六、七天,病人沒有明顯發熱症狀,但出現煩躁不安的現象,這表示病邪已由陽經傳入陰經。

當邪氣停留在體表時會產生發熱症狀,當深入體內時則會引發煩躁。病邪從陽經進入陰經,此處「去」字也可解釋為「往」,意指陽經的病邪往陰經傳入。

  1. 按照傷寒病傳變規律,第三天應已完成在三陽經(太陽、陽明、少陽)的傳變,第四天病邪應當傳入三陰經(太陰、少陰、厥陰)。但若病人反而能正常進食且沒有嘔吐症狀,這表示病邪並沒有傳入陰經。

根據《黃帝內經》記載,傷寒病邪本該在第四天傳入太陰經。一般來說,病邪傳入陰經會出現嘔吐、食慾不振症狀。若病人能正常飲食且不嘔吐,說明病邪沒有深入陰經,將在陽經階段自行緩解。

  1. 傷寒病處於少陽階段時,若脈象反而變得細弱,這預示病情即將痊癒。

按照病程發展,第三天病邪應在少陽經。若此時脈象轉為細小,表明邪氣勢力已衰退,疾病將要痊癒。醫經記載:「脈象洪大表示病勢進展,脈象細小表示病勢減退」,正是這個道理。

  1. 少陽病的緩解時間通常在凌晨三點到上午九點之間(寅時至辰時)。

少陽對應人體的膽經,屬木性。從寅時到辰時是肝膽經氣旺盛的時段,因此少陽病症的緩解多發生在此期間。這與太陽病在上午九點至下午三點(巳午未時)緩解,陽明病在下午三點至晚上九點(申酉戌時)緩解的道理相同。

3. 少陽權變法第二

4. 柴胡桂枝湯證一條

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肢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

發熱微惡寒。肢節煩疼。邪在肌表。所謂外證未去也。傷寒邪欲入里。而正不容則嘔。微嘔者。邪入未多也。支結者。偏結一處。不正中也。與心下硬滿不同。此雖表解。猶不可攻。況外證未去者耶。故以柴胡、桂枝合劑。外解表邪。內除支結。乃七表三里之法也。

柴胡桂枝湯方

柴胡(半兩),桂枝(半兩),甘草(一兩炙),黃芩(半兩),人參(半兩),半夏(二合半),白芍(半兩),生薑(一兩半),大棗(六枚擘)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

白話文:

柴胡桂枝湯證一條

患傷寒六七天,出現發熱、輕微怕冷、四肢關節痠痛煩躁、輕微嘔吐,以及心窩下方有脹悶結聚感。如果外表症狀尚未完全消除,應以柴胡桂枝湯治療。

發熱與輕微怕冷,加上四肢關節痠痛,表示病邪仍停留在肌膚表層,這就是所謂的「外證未去」。傷寒病邪欲侵入體內時,若體內正氣抗拒,便會引發嘔吐;輕微嘔吐代表病邪尚未深入。「支結」是指氣血結聚於一處,位置偏側而非正中,與心窩硬滿的症狀不同。即使此時表症稍緩,仍不可貿然用攻下法,更何況外表症狀仍未消除?因此,以柴胡與桂枝合方,既能從體表解除外邪,又能內消氣血結聚,屬於「七分治表、三分治裏」的治法。

柴胡桂枝湯方

柴胡(半兩)、桂枝(半兩)、炙甘草(一兩)、黃芩(半兩)、人參(半兩)、半夏(二合半)、白芍(半兩)、生薑(一兩半)、大棗(六枚,剖開)。

將上述九味藥材,以七升水煮沸後取三升藥汁,濾去藥渣,溫熱服用。

5. 柴胡桂枝幹薑湯證一條

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幹薑湯主之。

王叔和本在太陽篇中。今移置此。

汗下之後。胸脅滿微結者。邪聚於上也。小便不利。渴而不嘔者。熱勝於內也。傷寒汗出。周身漐漐。人靜不煩者。為已解。但頭汗出而身無汗。往來寒熱。心煩者。為未欲解。夫邪聚於上。熱勝於內。而表復不解。是必合表裡以為治。柴胡、桂枝。以解在外之邪。乾薑、牡蠣。

以散胸中之結。栝蔞根、黃芩。除心煩而解熱渴。炙甘草佐柴胡、桂枝以發散。合芩、栝蔞、薑、蠣以和里。為三表七里之法也。

柴胡桂枝幹薑湯方

柴胡(半斤),桂枝(三兩),乾薑(二兩),黃芩(三兩),栝蔞根(四兩),牡蠣(三兩熬),甘草(二兩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煩。復服汗出愈。

白話文:

【柴胡桂枝乾薑湯證一條】

傷寒五六日後,已經發汗卻又誤用瀉下法,導致下列症狀:胸脅脹滿、輕微結滯感、小便不暢、口渴但不嘔吐、僅頭部出汗、忽冷忽熱、心煩不安,這表示病邪未除,應以柴胡桂枝乾薑湯治療。

(此條原載於王叔和整理的太陽病篇,現調整至此處。)

誤治後出現胸脅滿悶微結,說明病邪聚於上焦;小便不利、口渴不嘔,反映內熱偏盛。傷寒出汗本應全身微微溼潤、身心平靜,如今僅頭部出汗伴隨寒熱交替與心煩,顯示病情未癒。當上焦邪聚、內熱熾盛且表證未解時,需兼顧表裡治療:用柴胡、桂枝解表邪;乾薑、牡蠣散胸中鬱結;栝蔞根、黃芩清熱除煩止渴;炙甘草輔助柴胡桂枝發散表邪,並協調黃芩、栝蔞根、乾薑、牡蠣調和裏證,形成三分解表、七分治裡的治療策略。

◇柴胡桂枝乾薑湯方◇
成分:
柴胡(半斤)、桂枝(三兩)、乾薑(二兩)、黃芩(三兩)、栝蔞根(四兩)、牡蠣(三兩,熬製)、甘草(二兩,炙用)

製法:
七味藥加水一斗二升,煮至六升,濾去藥渣。再煎濃縮至三升,每次溫服一升,每日三次。初服可能略感心煩,繼續服用至出汗即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