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貫珠集》~ 卷五·少陽篇 (2)

回本書目錄

卷五·少陽篇 (2)

1. 小柴胡湯證九條

血弱氣盡,腠理開。謂亡血新產勞力之人,氣血不足,腠理疏豁,而邪氣乘之也。邪入必與正相摶,而結於脅下。脅下者,少陰之募。而少陰者,陰陽之交也。邪氣居之,陰出而與邪爭則寒,陽入而與邪爭則熱。陰陽出入,各有其時。故寒熱往來,休作有時也。默默不欲飲食。

義如上條。臟腑相連四句,是原所以邪氣入結之故。謂膽寄於肝,地逼氣通。是以其邪必從腑而入臟。所謂其痛必下也。邪高,謂病所來處。痛下,謂病所結處。邪欲入而正拒之,則必上逆而嘔也。至其治法,亦不出小柴胡和解表裡之法。服後邪解氣和,口必不渴。若渴者,

是少陽邪氣復還陽明也。以法治之者,謂當從陽明之法,而不可復從少陽之法矣。此亦從太陽篇移入。

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頸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湯主之。

此條類似太陽與少陽並病。以太陽不得有脅下滿,少陽不得有頸項強。且手足溫而渴,知其邪不獨在表,而亦在裡也。欲合表裡而並解,則非小柴胡不可耳。亦太陽篇移入。

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

柴胡證,如前條所謂往來寒熱,胸脅苦滿等證是也。傷寒中風者,謂無論傷寒中風,有柴胡證者,但見一證,便當以小柴胡和解之。不可謂其不具,而以他藥發之也。前條云:身熱惡風,頸項強,脅下滿者,與小柴胡不與桂枝,即此意。亦太陽篇移入。

凡柴胡湯病證而下之,若柴胡證不罷者,復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

柴胡證不應下而反下之,於法為逆。若柴胡證不罷者,仍宜柴胡湯和解。所謂此雖已下,不為逆也。蒸蒸而振者,氣從內達,邪從外出,有戰勝之義焉。是以發熱汗出而解也。亦太陽篇移入。

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者,先與小建中湯。不瘥者,與小柴胡湯主之。

陽脈澀,陽氣少也。陰脈弦,陰有邪也。陽不足而陰乘之,法當腹中急痛。故以小建中湯溫里益虛散陰氣。若不瘥,知非虛寒在裡,而是風邪內干也。故當以小柴胡湯散邪氣止腹痛。亦太陽篇移入。

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細者,此為陽微結。必有表,復有里也。脈沉,亦在裡也。汗出為陽微。假令純陰結,不得復有外證,悉入在裡。此為半在裡,半在外也。脈雖沉緊,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

故知非少陰也。可與小柴胡湯。設不了了者,得屎而解。頭汗出,微惡寒,為表證。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細,為里證。陽微結者,陽邪微結。未純在裡,亦不純在表。故曰必有表,復有里也。傷寒陰邪中於陰者,脈沉。陽邪結於裡者,脈亦沉。合之於證。

白話文:

小柴胡湯證九條

氣血虛弱,皮膚腠理鬆散。這是指失血、剛生產或耗費體力的人,氣血不足,肌表疏鬆,外邪因而入侵。邪氣進入後必然與正氣相爭,並停滯於脅下。脅下是少陰經的募穴所在,而少陰經是陰陽交接之處。邪氣聚集在此,當陰氣向外與邪氣抗爭時,則表現為寒症;陽氣向內與邪氣抗爭時,則表現為熱症。陰陽之氣的進退有其特定時機,因此寒熱往來會交替發作,且有規律。患者沈默寡言,不想進食。

此條含義與前述相同。「臟腑相連」四句,是解釋邪氣停滯的原因。膽依附於肝,位置相近,氣機相通,因此邪氣會從腑傳至臟。這就是所謂「疼痛必然向下發展」。「邪高」指病邪來源之處,「痛下」指病邪停滯之處。邪氣想進入體內,但正氣抵抗,就會導致氣逆嘔吐。治療方法仍以小柴胡湯調和表裡為原則。服用後邪氣散去,氣機調和,口自然不渴。若口渴,表示少陽邪氣已轉回陽明,此時應按陽明病的治法處理,不再使用少陽治法。此條也引自《太陽篇》。

傷寒四五天,身體發熱、怕風,頸項僵直,脅下脹滿,手腳溫熱且口渴,可用小柴胡湯治療。

此條類似太陽與少陽兩經同時發病。單純太陽病無脅下脹滿,單純少陽病無頸項僵直,加上手腳溫熱且口渴,可知邪氣不僅在表,也在裡。要同時調和表裡,非小柴胡湯不可。此條亦引自《太陽篇》。

無論傷寒或中風,只要出現柴胡湯的相關症狀(如寒熱交替、胸脅脹滿等),只需見一項便可用小柴胡湯,不必所有症狀齊備。

所謂「柴胡湯證」,即前文所述的寒熱交替、胸脅脹滿等症狀。無論傷寒或中風,只要有一項柴胡湯證,就應以小柴胡湯調和,不能因症狀不齊全而用其他藥發散。前文提到「身熱惡風、頸項僵直、脅下脹滿」時用柴胡湯而非桂枝湯,正是此意。此條亦引自《太陽篇》。

凡柴胡湯證誤用瀉下法後,若柴胡湯證仍在,可再服柴胡湯。此時會出現身體蒸熱、顫抖,隨後發熱出汗而病癒。

柴胡湯證本不該用瀉下法,誤用屬治療錯誤。若柴胡湯證未消失,仍宜用柴胡湯調和。所謂「雖已誤下,不為逆證」即是此理。「蒸蒸而振」是正氣由內向外驅邪的表現,猶如作戰勝利,因此出汗熱退而病癒。此條亦引自《太陽篇》。

傷寒病見陽脈澀(陽氣不足)、陰脈弦(陰邪盛),按理會腹中劇痛,可先服小建中湯。若未改善,再服小柴胡湯。

陽脈澀表示陽氣虛弱,陰脈弦表示陰邪盛。陽氣不足而陰邪趁虛而入,理應腹中劇痛,故用小建中湯溫補散寒。若無效,則非虛寒內生,而是外邪入侵,應改以小柴胡湯驅邪止痛。此條亦引自《太陽篇》。

傷寒五六天,頭部出汗,輕微怕冷,手腳冰冷,心窩脹滿,不想進食,大便乾硬,脈象細,這是「陽微結」。必有表證兼裡證。脈沈屬裡症,汗出屬陽氣微弱。若是純陰結,則無表證,完全在裡。此為半表半裡,脈雖沈緊,卻非少陰病,因少陰病不應有汗,現頭汗出,故非少陰。可用小柴胡湯。若未痊癒,待大便通暢後自解。

頭汗出、微惡寒屬表證;手腳冷、心窩脹滿、不思食、便硬脈細屬裡證。「陽微結」指陽邪輕微停滯,未完全入裡,也未完全在表,故稱半表半裡。傷寒陰邪侵襲陰經則脈沈,陽邪停滯在裡也脈沈,需結合其他症狀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