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貫珠集》~ 卷五·少陽篇 (1)
卷五·少陽篇 (1)
1. 卷五·少陽篇
2. 辨列少陽條例大意
少陽居表裡之間,當肓膜之處,外不及於皮膚,內不及於臟腑,汗之而不從表出,下之而不從里出,故有汗、吐、下之戒,而惟小柴胡一方,和解表裡,為少陽正治之法,凡十六條。其次則有和解而兼汗下之法:謂證兼太陽之表,則宜兼汗;或證兼陽明之裡,則宜兼下,如柴胡加桂枝湯、柴胡加芒硝湯、大柴胡湯、柴胡桂枝湯等方是也。
夫有汗下之禁,而或汗之,或下之,此亦少陽權變法也,凡四條。又其次為刺法,如縱橫脅滿合併之病,當刺期門、大椎、肺俞、肝俞諸穴是也,凡四條。
白話文:
【辨列少陽條例大意】
少陽位於表裡之間,處於肓膜的位置,向外不達到皮膚,向內不觸及臟腑,因此發汗不會從體表排出,瀉下也不會從體內直接清除,所以有禁用汗法、吐法、下法的禁忌,唯有「小柴胡湯」這一方劑能和解表裡,是治療少陽證的正確方法,相關條例共有十六條。
其次,還有和解兼用汗法或下法的治療方式:若症狀兼帶太陽表證,則應配合發汗;若兼帶陽明裡證,則應配合瀉下,例如「柴胡加桂枝湯」、「柴胡加芒硝湯」、「大柴胡湯」、「柴胡桂枝湯」等方劑即屬此類。
雖然少陽證有禁止汗、下的原則,但在某些情況下仍需使用汗法或下法,這屬於少陽證的權宜變通之法,相關條例共有四條。最後是針刺療法,例如因病邪縱橫導致脅部脹滿的合併症狀,應當針刺「期門」、「大椎」、「肺俞」、「肝俞」等穴位,相關條例共有四條。
3. 少陽正治法第一
4. 少陽證一條
少陽之為病。口苦。咽乾。目眩也。
足少陽、膽也。膽盛精汁三合。而其味苦。膽受邪而熱。其氣上溢。故口苦。咽門者。肝膽之候。目銳眥者。膽脈之所起。故咽乾目眩也。
白話文:
少陽證一條
少陽病的主要症狀是:口苦、咽喉乾燥、頭暈目眩。
足少陽經對應於膽腑,膽中儲存著三合的精汁,味道偏苦。當膽受到邪熱侵襲時,其熱氣上衝,導致口中泛出苦味。咽喉是肝膽氣機顯現的部位,而眼睛外側的銳眥(眼角)則是膽經脈絡的起始點,因此膽熱上炎時,就會出現咽喉乾燥和頭暈目眩的症狀。
5. 小柴胡湯證九條
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與小柴胡湯主之。
傷寒五六日中風者。言或傷寒五六日。傳至少陽。或少陽本經。自中風邪。非既傷寒五六日。而又中於風也。往來寒熱者。少陽居表裡之間。進而就陰則寒。退而從陽則熱也。胸脅苦滿者。少陽之脈。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胸過季脅故也。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者。木火相通。
而膽喜犯胃也。或者。未定之辭。以少陽為半表半裡。其氣有乍進乍退之機。故其病有或然或不然之異。而少陽之病。但見有往來寒熱。胸脅苦滿之證。便當以小柴胡和解表裡為主。所謂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是也。此條自太陽篇移入。
小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黃芩(三兩),人參(三兩),甘草(三兩),生薑(三兩),半夏(半升洗),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加減法
若胸中煩而不嘔。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實一枚。
胸中煩而不嘔者。邪聚於膈而不上逆也。熱聚則不得以甘補。不逆則不必以辛散。故去人參、半夏。而加栝蔞實之寒。以除熱而蕩實也。
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參合前成四兩半。栝蔞根四兩。
渴者。木火內煩。而津虛氣燥也。故去半夏之溫燥。而加人參之甘潤。栝蔞根之涼苦。以徹熱而生津也。
若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三兩。
腹中痛者。木邪傷土也。黃芩苦寒。不利脾陽。芍藥酸寒。能於土中瀉木。去邪氣止腹痛也。
若脅下痞硬。去大棗。加牡蠣四兩。
脅下痞硬者。邪聚少陽之募。大棗甘能增滿。牡蠣咸能軟堅。好古云、牡蠣以柴胡引之。能去脅下痞也。
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四兩。
心下悸。小便不利者。水飲蓄而不行也。水飲得冷則停。得淡則利。故去黃芩。加茯苓。
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三兩。溫覆取微汗愈。
不渴外有微熱者。里和而表未解也。故不取人參之補里。而用桂枝之解外也。
若咳者。去人參、大棗、生薑。加五味子半升。乾薑二兩。
咳者。肺寒而氣逆也。經曰、肺苦氣上逆。急食酸以收之。又曰、形寒飲冷則傷肺。故加五味之酸。以收逆氣。乾薑之溫。以卻肺寒。參、棗、甘壅。不利於逆。生薑之辛。亦惡其散耳。
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摶。結於脅下。正邪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默默不欲飲食。臟腑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嘔也。小柴胡湯主之。服柴胡湯已。渴者。屬陽明也。以法治之。
白話文:
小柴胡湯證九條
傷寒五六日或中風後,出現忽冷忽熱、胸脅脹滿不適、情緒低落不思飲食、心煩且易嘔吐,或僅胸中煩悶但不嘔吐;或有口渴、腹痛、脅下硬脹、心窩悸動、小便不暢;或口不渴卻身體微熱、咳嗽等症狀,可用小柴胡湯治療。
「傷寒五六日中風」指傷寒五六日後病邪傳至少陽經,或少陽經本身受風邪侵襲,並非指傷寒後又中風。「忽冷忽熱」是因少陽位處表裡交界,病邪進退於陰陽之間導致。「胸脅脹滿」是因少陽經脈循行經過胸脅;「情緒低落、不思飲食、心煩嘔吐」則是膽木犯胃所致。由於少陽病變具半表半里特性,症狀可能出現或不出現,但只要見忽冷忽熱、胸脅脹滿,即宜用小柴胡湯調和表裡。此條文原屬太陽篇,後移至本處。
小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黃芩三兩、人參三兩、甘草三兩、生薑三兩、半夏半升(洗淨)、大棗十二枚(剖開)。
以水一斗二升煮至六升,濾渣後濃縮至三升,每次溫服一升,每日三次。
加減法
- 胸中煩悶不嘔: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實一枚。因邪熱聚於胸膈未上逆,不需補益或辛散,改以栝蔞清熱化痰。
- 口渴:去半夏,加人參至四兩半、栝蔞根四兩。因津液耗傷,去溫燥之半夏,改用人參生津、栝蔞根清熱。
- 腹痛:去黃芩,加芍藥三兩。因肝木剋脾土,黃芩苦寒傷脾,改芍藥柔肝止痛。
- 脅下硬脹:去大棗,加牡蠣四兩。因邪聚脅下,大棗甘膩助脹,牡蠣鹹寒軟堅。
- 心窩悸動、小便不利:去黃芩,加茯苓四兩。因水飲內停,茯苓淡滲利水。
- 口不渴、身微熱:去人參,加桂枝三兩。因表證未解,改桂枝解表發汗。
- 咳嗽:去人參、大棗、生薑,加五味子半升、乾薑二兩。因肺寒氣逆,以五味子收斂、乾薑溫肺,避甘壅辛散之弊。
若氣血虛弱、腠理疏鬆,邪氣趁虛侵入與正氣相搏,結於脅下,導致寒熱交替、食慾不振。由於臟腑相連,邪在上則痛在下,引發嘔吐,宜用小柴胡湯。服湯後若轉為口渴,表示病傳陽明,需依陽明治法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