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貫珠集》~ 卷四·陽明篇下 (6)
卷四·陽明篇下 (6)
1. 陽明雜治法第三
2. 發黃證治七條
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發黃。
陽明病。被火。額上微汗出。小便不利者。必發黃。
邪入陽明。寒已變熱。若更被火。則邪不得去。而熱反內增矣。且無汗。則熱不外越。小便不利。則熱不下泄。蘊蓄不解。集於心下而聚於脾間。必惡熱。為懊憹不安。脾以濕應。與熱相合。勢必蒸郁為黃矣。額上雖微汗。被火氣劫。從炎上之化也。豈能解其火邪哉。
陽明病。發熱汗出。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飲水漿者。此為瘀熱在裡。身必發黃。茵陳蒿湯主之。
熱越、熱隨汗而外越也。熱越則邪不蓄而散。安能發黃哉。若但頭汗出而身無汗。劑頸而還。則熱不得外達。小便不利。則熱不得下泄。而又渴飲水漿。則其熱之蓄於內者方熾。而濕之引於外者無已。濕與熱得。瘀郁不解。則必蒸發為黃矣。茵陳蒿湯苦寒通泄。使病從小便出也。
茵陳蒿湯方
茵陳蒿(六兩),梔子(十四枚擘),大黃(二兩去皮)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煎茵陳減六升。納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小便當利。尿如皂角汁狀。色正赤。一宿腹減。黃從小便去也。
傷寒發汗已。身目為黃。所以然者。以寒濕在裡。不解故也。以為不可下也。於寒濕中求之。
傷寒發汗已。熱與汗越。不能發黃。而反身目為黃者。以寒濕深入在裡。汗雖出。而寒濕不與俱出也。寒濕在裡。必傷於脾。脾傷而色外見。則身目為黃。是不可比於瘀熱在裡之例。而輒用下法也。云於寒濕中求之者。意非溫脾燥濕不可耳。
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茵陳蒿湯主之。
此則熱結在裡之證也。身黃如橘子色者。色黃而明。為熱黃也。若濕黃則色黃而晦。所謂身黃如薰黃也。熱結在裡。為小便不利。腹微滿。故宜茵陳蒿湯下熱通瘀為主也。
傷寒身黃髮熱者。梔子柏皮湯主之
此熱瘀而未實之證。熱瘀。故身黃。熱未實。故發熱而腹不滿。梔子徹熱於上。柏皮清熱於下。而中未及實。故須甘草以和之耳。
梔子柏皮湯方
梔子(十五枚擘),甘草(一兩炙),柏皮(二兩)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溫再服。
傷寒瘀熱在裡。身必發黃。麻黃連軺赤小豆湯主之。
此亦熱瘀而未實之證。瘀熱在裡者。汗不得出而熱瘀於裡也。故與麻黃、杏仁、生薑之辛溫。以發越其表。赤小豆、連軺、梓白皮之苦寒甘。以清熱於裡。大棗、甘草。甘溫悅脾。以為散濕驅邪之用。用潦水者。取其味薄。不助水氣也。合而言之。茵陳蒿湯是下熱之劑。梔子柏皮湯是清熱之劑。麻黃連軺赤小豆湯是散熱之劑也。
麻黃連軺赤小豆湯方
白話文:
【發黃證治七條】
-
陽明病患者,沒有汗,小便不通暢,心中煩躁不安的,身體必定會發黃。
-
陽明病患者,誤用火療後,額頭微微出汗,小便不通暢的,必定會發黃。
邪氣侵入陽明經,寒邪已轉化為熱邪,若再誤用火療,邪氣無法排出,反而會使內熱加重。此外,無汗使熱邪無法向外發散,小便不通暢使熱邪無法向下排出,熱邪蓄積不散,聚集在心下和脾胃之間,必定會感到燥熱煩躁。脾與濕氣相應,濕熱結合,必然蒸鬱而成黃疸。額頭雖有微汗,但這是火氣逼迫所致,是熱氣上炎的表現,無法解除火邪。
- 陽明病患者,發熱出汗,這表示熱邪隨著汗液外散,不會發黃。但如果只有頭部出汗,全身無汗,汗液僅到頸部為止,小便不通暢,又口渴想喝水的,這是熱邪鬱結在內,身體必定會發黃,可用茵陳蒿湯治療。
熱邪隨汗外散,就不會蓄積成黃疸。若只有頭汗而全身無汗,熱邪無法外達,小便不通暢則熱邪無法下洩,再加上口渴飲水,表示體內熱邪旺盛,外濕不斷引進,濕熱相結,鬱蒸不解,必然導致發黃。茵陳蒿湯苦寒通洩,使病邪從小便利出。
茵陳蒿湯方
茵陳蒿(六兩)、梔子(十四枚,剖開)、大黃(二兩,去皮)。
將三味藥以十二升水先煎茵陳,煮至六升後加入另兩味藥,再煮取三升,去渣,分三次溫服。服後小便通利,尿液如皂角汁般深紅,一夜後腹脹減輕,黃疸隨小便排出。
- 傷寒發汗後,皮膚和眼睛發黃,原因是體內寒濕未解,不可用瀉下法,應從溫化寒濕著手。
傷寒發汗後,熱邪應隨汗排出而不發黃,但反而皮膚、眼睛發黃,表示寒濕深入體內,汗出但寒濕未除。寒濕在內會損傷脾臟,脾色外現則身目發黃,此非熱鬱證,不可用瀉下法,需溫脾燥濕治療。
- 傷寒病七八天後,皮膚黃如橘子色,小便不通暢,腹部輕微脹滿的,用茵陳蒿湯治療。
這是熱邪鬱結在內的證候。黃色鮮明為熱黃,晦暗則為濕黃(如薰黃)。熱結在內導致小便不利、腹微滿,故以茵陳蒿湯瀉熱通瘀為主。
- 傷寒病皮膚發黃且發熱的,用梔子柏皮湯治療。
這是熱鬱而未結實的證候。熱鬱故發黃,熱未結實故發熱但腹不脹滿。梔子清上焦熱,黃柏清下焦熱,甘草和中。
梔子柏皮湯方
梔子(十五枚,剖開)、甘草(一兩,炙)、黃柏皮(二兩)。
以四升水煎取一升半,去渣,分二次溫服。
- 傷寒熱邪鬱結在內,身體必發黃,用麻黃連軺赤小豆湯治療。
這也是熱鬱未實的證候。熱鬱在內是因汗不出而熱瘀,故用麻黃、杏仁、生薑辛溫發表,赤小豆、連軺、梓白皮苦寒清裡,大棗、甘草調和脾胃助祛濕。用雨水煎藥取其清淡不助濕。
綜上,茵陳蒿湯可瀉熱,梔子柏皮湯可清熱,麻黃連軺赤小豆湯可散熱。
麻黃連軺赤小豆湯方
(方劑組成略,內容同上文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