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貫珠集》~ 卷四·陽明篇下 (4)

回本書目錄

卷四·陽明篇下 (4)

1. 陽明可下不可下之辨十五條

陽明病,不能食。攻其熱,必噦。所以然者,胃中虛冷故也。以其人本虛,故攻其熱必噦。

天之邪氣,中人則同;而人之臟氣,虛實則不同。此下三條,乃為陽明病之中虛不足者設也。陽明病當攻其熱,而胃中虛冷不能食者,則不可攻其熱。攻之則中寒益甚,而氣乃上逆,故必作噦。噦,呃逆也。以下不可攻之證,凡七條。

傷寒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攻之。

夫陽明病,心下硬滿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陽明病,面合赤色,不可攻之。攻之,必發熱色黃,小便不利。

陽明雖有可下之例,然必表證全無,而熱結在腸中者,方可攻之。若嘔多者,邪在膈也;心下硬滿者,邪未下於胃也;面合赤色者,邪氣怫鬱在表也。故皆不可攻之。攻之則裡虛而熱入;其淫溢於下者,則下利不止;其蓄聚於中者,則發熱色黃,小便不利。其或幸而不死者,邪氣竟從下奪而愈耳。然亦難矣。

陽明病,脈遲,食難用飽;飽則微煩,頭眩,必小便難。此欲作谷疸。雖下之,腹滿如故。所以然者,脈遲故也。脈遲者,氣弱而行不利也。氣弱不行,則谷化不速。谷化不速,則穀氣鬱而生熱。其熱上衝,則作頭眩。氣上衝者不下走,則小便難。而熱之鬱於中者,不得下行濁道。

必將蒸積為黃,故曰欲作谷疸。然以穀氣鬱而成熱,而非胃有實熱,故雖下之,而腹滿不去,不得與脈數胃實者同論也。

陽明病,本自汗出,醫更重發汗,病已瘥,尚微煩不了了者,此大便必硬故也。以亡津液,胃中乾燥,故令大便硬。當問其小便日幾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為小便數少,以津液當還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陽明病不大便,有熱結與津竭兩端。熱結者,可以寒下,可以咸軟;津竭者,必津回燥釋,而後便可行也。茲已汗復汗,重亡津液,胃燥便硬,是當求之津液,而不可復行攻逐矣。小便本多而今數少,則肺中所有之水精,不直輸於膀胱,而還入於胃府。於是燥者得潤,硬者得軟,結者得通。故曰不久必大便出,而不可攻之意,隱然言外矣。

陽明病,自汗出,若發汗,小便自利者,此為津液內竭。雖硬,不可攻之。當須自欲大便,宜蜜煎導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豬膽汁,皆可為導。

前條汗多復汗,亡津液大便硬者,已示不可攻之意,謂須其津液還入胃中,而大便自行。此條復申不可攻之戒,而出蜜煎等潤導之法。何慮之周而法之備也!總之,津液內竭之人,其不欲大便者,靜以需之;其自欲大便者,則因而導之。仲景成法,後人可以守之而無變也。

蜜煎導方

蜜七合,一味。內銅器中,微火煎之。稍凝似餳狀,攪之,勿令焦著。欲可丸,並手捻作挺,令頭銳,大如指,長二寸許。當熱時急作,冷則硬。以內穀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時,乃去之。

白話文:

陽明病可攻下與不可攻下的辨別(十五條)

陽明病患者,如果無法進食,這時若用寒涼藥物清熱,必定會引起呃逆。原因是胃中虛寒。由於患者體質原本就虛弱,因此清熱反而會加重胃寒而導致呃逆。

外邪侵襲人體的方式相同,但每個人臟腑的虛實狀況卻不同。以下三條是針對陽明病中虛弱不足的情況而設的。陽明病本應清熱,但如果患者胃中虛寒而無法進食,就不能貿然清熱。若強行清熱,寒氣會更盛,氣機上逆,必然引發呃逆(即打嗝)。以下是不可攻下的七種證候:

  1. 傷寒患者嘔吐頻繁,即使有陽明病的症狀,也不能攻下。
  2. 陽明病患者,如果心下(胃脘部)硬滿,不可攻下。如果攻下後腹瀉不止,會致命;若腹瀉停止,則可痊癒。
  3. 陽明病患者,面色通紅者不可攻下。若攻下,必然導致發熱、膚色發黃、小便不利。

陽明病雖然有可攻下的情況,但必須表證完全消失,且熱邪結於腸中時才可攻下。如果嘔吐頻繁,表示邪氣在胸膈;心下硬滿,說明邪氣尚未入胃;面色通紅,則為邪氣鬱滯在表。這些情況均不可攻下,否則會導致裡虛而熱邪內陷:

  • 熱邪下迫,可能引發嚴重腹瀉;
  • 熱邪蓄積中焦,則會導致發熱膚黃、小便不利。
    即使僥倖不死,邪氣也可能隨腹瀉排出而病癒,但這種情況相當危險。

陽明病患者脈象遲緩、進食不宜過飽,否則會輕微煩躁、頭暈,且必然小便困難。這是將發作「穀疸」的前兆。即使攻下,腹脹也不會減輕,原因是脈遲。脈遲代表氣血虛弱、運行不暢,導致食物消化遲緩,穀氣鬱滯化熱。熱氣上衝則頭暈,氣機上逆則小便困難。熱鬱中焦無法下洩,必將蒸發成黃疸,故稱「欲作穀疸」。然而,此熱是因穀氣鬱滯而生,並非胃中有實熱,因此即使攻下,腹脹仍不減退,不可與脈數胃實的證候相提並論。

陽明病患者原本自汗,若醫生再發汗,病情雖稍緩解,但仍微覺心煩不適,這可能是大便乾硬所致。由於津液耗損,胃中乾燥,導致大便堅硬。此時應詢問患者近日小便次數,如果原本每日小便三四次,現在減為兩次,可知大便不久將通。因為小便減少,津液得以回歸胃中,腸道得潤,大便自然能解。

陽明病不大便有兩種可能:熱結與津枯。熱結者可寒下或用咸軟藥物,津枯者則須待津液恢復後方能通便。若反覆發汗而嚴重耗津,胃燥便硬,應從補充津液著手,不可再攻下。小便由多變少,說明肺部水精不再直輸膀胱,而是返滋胃腑,使乾燥的腸道得到潤澤,硬便逐漸軟化,不久即可排出。因此,此時不宜攻下。

陽明病患者自汗,若再發汗或小便自利,這是津液內竭的表現。即使大便乾硬,也不可攻下,應等待患者自然產生便意時,用蜜煎導或其他潤腸方法(如土瓜根或豬膽汁)輔助通便。

前條已指出反覆發汗致津枯便硬者不可攻下,應待津液回歸胃中自解;此條再次強調不可攻下,並提供蜜煎導等潤腸療法。此處考慮周全、方法完備,足見張仲景對津液內竭者的治療原則:不強行攻下,而是順應自然或輔助通導,後世醫者應遵循此法。

蜜煎導方製法
取蜜七合,置銅器中以小火煎煮,待稍微凝結如糖漿時攪拌(避免焦糊)。趁熱捏成兩寸長、手指粗的錐形藥條,冷卻後會變硬。使用時塞入肛門,以手按住,待便意強烈時再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