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貫珠集》~ 卷四·陽明篇下 (2)

回本書目錄

卷四·陽明篇下 (2)

1. 表裡虛實生死之辨九條

陽明病,法多汗,反無汗,其身如蟲行皮中狀者,此以久虛故也。

陽明者,津液之腑也。熱氣入之,津為熱迫,故多汗。反無汗,其身如蟲行皮中狀者,氣內蒸而津不從之也。非陽明久虛之故,何致是哉?

夫實則譫語,虛則鄭聲。鄭聲,重語也。

實者,邪氣盛也。虛者,精氣奪也。邪盛則狂妄多言,變亂不測。正奪者,語不能多,惟平時心事,言訖復言而已。故曰重語。重,猶疊也。

直視譫語,喘滿者死。下利者亦死。

直視譫語,為陰竭熱盛之候。此為邪氣日損,或陰氣得守,猶或可治。若喘滿,則邪內盛;或下利,則陰內泄;皆死證也。

發汗多,若重發汗者,亡其陽。譫語脈短者死。脈自和者不死。

汗多復汗,陽氣重傷,而邪復不解,為譫語而脈短。譫語為邪之盛,脈短為氣之少。病盛勝臟,故死。脈自和者,邪氣雖盛,而正氣猶足相持,故得不死。

陽明病欲解時,從申至戌上。

申酉戌時,日晡時也。陽明潮熱,發於日晡;陽明病解,亦於日晡。則申酉戌為陽明之時。其病者,邪氣於是發;其解者,正氣於是復也。

白話文:

陽明病通常會大量出汗,如果反而沒有汗,而且感覺身體像有蟲子在皮膚裡爬,這是因為身體長期虛弱的緣故。

陽明是儲存津液的臟腑,熱邪入侵,津液被熱邪逼迫,所以會大量出汗。如果反而沒有汗,而且感覺身體像有蟲子在皮膚裡爬,那是因為體內氣機蒸騰,而津液無法外泄的緣故,不是陽明長期虛弱,怎麼會這樣呢?

一般來說,實證的病人會說胡話,虛證的病人則會重複說話。重複說話,就是不斷重複同一句話。

實證是指邪氣旺盛,虛證是指精氣虧損。邪氣旺盛,病人就會胡言亂語、語無倫次、變化莫測。正氣虧損,病人則說話不多,只會重複說平時掛在心上的事情,說完又再說,所以稱作重複說話,重複就像疊起來一樣。

眼睛直視、說胡話、又喘又胸悶的,會死;如果又拉肚子,也會死。

眼睛直視、說胡話,是陰氣耗竭、熱邪過盛的徵兆。這是邪氣每天都在損耗正氣,如果陰氣還能守住,或許還可以治療。如果出現喘滿,就代表邪氣太過旺盛;如果又拉肚子,則代表陰氣向外洩漏,這些都是死亡的徵兆。

發汗太多,如果又再次發汗,會耗損陽氣。如果說胡話又脈搏短促,就會死;如果脈搏平和,就不會死。

汗出太多又再次發汗,會嚴重損傷陽氣,而邪氣又沒有解除,就會說胡話而且脈搏短促。說胡話是邪氣太盛,脈搏短促是氣血不足,病邪過於強盛勝過了臟腑,所以會死。如果脈搏平和,代表邪氣雖然旺盛,但正氣還足以抵抗,所以不會死。

陽明病想要好轉的時候,會從下午三點到晚上九點這段時間開始。

申時(下午三點)到戌時(晚上九點)是日落黃昏的時間。陽明病的潮熱,會在傍晚時發作;陽明病好轉,也會在傍晚時。所以申時到戌時是陽明病的時間,病邪在這個時候發作,正氣也在這個時候恢復。

2. 陽明可下不可下之辨十五條

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裡也。手足濈然而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氣湯主之。若汗多,微發熱惡寒者,外未解也,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大泄下。

傷寒以身熱惡寒為在表,身熱不惡寒為在裡;而陽明病無表證者,可下;有表證者,則不可下。此汗出不惡寒,身重短氣,腹滿而喘,潮熱,皆里證也。脈雖遲,猶可攻之,以腹滿便閉,裡氣不行,故脈為之濡滯不利,非可比於遲則為寒之例也。若手足濈然汗出者,陽明熱甚,大便已硬,欲攻其病,非大承氣不為功矣。

若汗多,微發熱,惡寒,則表猶未解;其熱不潮,則里亦未實,豈可漫與大承氣,遺其表而攻其里哉?

即腹大滿不通,而急欲攻之者,亦宜與小承氣微和胃氣,而不可以大承氣大泄大下,恐裡虛邪陷,變證百出,則難挽救矣。以下七條,於可攻證而復審其小便之多少,大便之溏硬,脈之實與不實,經之過與不過,熱之潮與不潮,而後從而治之,故知下法不可不慎也。

陽明病,潮熱,大便微硬者,可與大承氣湯;不硬者,不可與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與小承氣湯,湯入腹中轉失氣者,此有燥屎,可攻之;若不轉失氣者,此但初頭硬,後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脹滿不能食也。欲飲水者,與水則噦,其後發熱者,必大便復硬而少也,以小承氣湯和之,不轉失氣者,慎不可攻也。

陽明病有潮熱者,為胃實;熱不潮者,為胃未實。而大承氣湯,有燥屎者,可與;初硬後溏者,則不可與。故欲與大承氣,必先與小承氣,恐胃無燥屎,邪氣未聚,攻之則病未必去,而正已大傷也。服湯後轉失氣者,便堅藥緩,屎未能出,而氣先下趨也,故可更以大承氣攻之。

不轉失氣者,胃未及實,但初頭硬後必溏,雖小承氣已過其病,況可以大承氣攻之哉?胃虛無氣,脹滿不食,所必至矣。又陽明病能飲水者為實,不能飲水者為虛。如雖欲飲,而與水則噦,所謂胃中虛冷,欲飲水者,與水則噦也。其後卻發熱者,知熱氣還入於胃,則大便硬,而病從虛冷所變,故雖硬而仍少也,亦不可與大承氣湯,但與小承氣微和胃氣而已。蓋大承氣為下藥之峻劑,仲景恐人不當下而誤下,或雖當下而過下,故反復辨論如此,而又申之曰:「不轉失氣者,慎不可攻也。」嗚呼,仁人之心,可謂至矣!

陽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煩,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滿,初頭硬,後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氣湯。

陽明下後,心中懊憹而煩,胃中有燥屎者,與陽明下後,心中懊憹,飢不能食者有別矣。彼為邪擾於上,此為熱實於中也。熱實則可攻,故宜大承氣。若腹微滿,初頭硬,後必溏者,熱而不實,邪未及結,則不可攻,攻之必脹滿不能食也。

白話文:

陽明可下不可下之辨十五條

陽明病,脈象遲緩,雖然出汗但不惡寒,身體一定沉重、呼吸短促、腹部飽滿且喘息,並伴有潮熱,此外想瀉下,可以攻裡。手腳出汗,大便已經乾燥,可用大承氣湯治療。如果汗多,微發熱惡寒,表示表證未解,熱象不潮,不可以使用承氣湯。如果腹部脹滿不通,可以使用小承氣湯稍微調和胃氣,不要瀉下太多。

傷寒若發熱惡寒是表證,發熱不惡寒是裡證。陽明病沒有表證就可以瀉下,如果有表證則不可以瀉下。汗出不惡寒、身重短氣、腹滿喘息、潮熱,這些都是裡證。脈象雖然遲緩,仍然可以攻治,因為腹部脹滿便秘,裡氣不通,所以脈象濡滯不利,不能以此類比遲脈為寒證。如果手腳出汗,是陽明熱盛,大便已經乾燥,要攻治疾病,非大承氣湯不可。如果汗多,微發熱惡寒,表示表證未解,熱象不潮,裡證也未實,怎麼可以隨便使用大承氣湯,忽略表證而攻裡呢?

即使腹部脹滿不通,急於攻治,也應該使用小承氣湯稍微調和胃氣,不可以使用大承氣湯大量瀉下,以免裡虛邪陷,導致各種變證出現,就難以挽救了。以下七點,在可以攻治的證候下,還要仔細觀察小便的多少、大便的軟硬、脈象的實虛、經氣的盛衰、熱象的潮與不潮,然後再治療,所以知道瀉下方法不可不謹慎。

陽明病,有潮熱,大便略硬,可以用大承氣湯;大便不硬,則不可使用。如果六七天不大便,可能會有乾燥的宿便,想知道的方法是,少量服用小承氣湯,湯藥進入腹中後氣機逆亂,表示有乾燥的宿便,可以攻治;如果氣機沒有逆亂,表示只是剛開始硬,之後會變軟,不可以攻治,攻治的話一定會脹滿不能吃東西。想喝水卻喝了水就嘔逆,之後發熱,表示大便又乾燥且量少,用小承氣湯調和,氣機沒有逆亂,就絕對不可以攻治。

陽明病有潮熱表示胃實,熱象不潮表示胃未實。大承氣湯,如果有乾燥的宿便可以使用;如果是開始硬之後變軟,則不可以使用。所以想用大承氣湯,必須先用小承氣湯,擔心胃中沒有乾燥宿便,邪氣未聚,攻治的話病未必能治好,反而正氣受損。服用湯藥後氣機逆亂,大便堅硬藥力緩慢,大便未能排出,而氣先往下走,所以可以再次用大承氣湯攻治。

氣機沒有逆亂,胃未實,只是開始硬之後會變軟,即使小承氣湯已經超過治療的範圍,更何況可以用大承氣湯攻治呢?胃虛無氣,脹滿不能吃東西,這是必然的結果。又陽明病能喝水表示實證,不能喝水表示虛證。雖然想喝水,但喝水就嘔逆,這就是胃中虛寒,想喝水卻喝水就嘔逆,之後卻發熱,知道熱氣又回到胃中,所以大便乾燥,而疾病是由於虛寒轉變而來,所以雖然乾燥但量少,也不可以用大承氣湯,只用小承氣湯稍微調和胃氣就可以了。因為大承氣湯是瀉下藥中最峻烈的藥物,張仲景擔心人們不該瀉下卻誤瀉下,或者雖然該瀉下卻瀉下過度,所以反覆辯論如此,又再次強調:氣機沒有逆亂,絕對不可以攻治。唉,仁人之心,可以說是很到了。

陽明病瀉下後,心中煩躁不安,胃中有乾燥宿便,可以攻治;腹部微脹,開始硬,之後一定會變軟,不可以攻治。如果有乾燥宿便,應該使用大承氣湯。

陽明病瀉下後,心中煩躁不安,胃中有乾燥宿便,這和陽明病瀉下後,心中煩躁不安,飢餓不能吃東西是不同的。前者是邪氣擾亂在上,後者是熱邪積聚在裡。熱邪積聚就可以攻治,所以應該使用大承氣湯。如果腹部微脹,開始硬,之後一定會變軟,是熱邪但不實,邪氣尚未凝聚,則不可以攻治,攻治的話一定會脹滿不能吃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