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貫珠集》~ 卷三·陽明篇上 (4)
卷三·陽明篇上 (4)
1. 大承氣湯證九條
陽明病。譫語有潮熱。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氣湯下之。傷寒胃熱而虛者。能食。胃寒而實者。則不能食。而陽明病有燥屎者。可攻。無燥屎者。則不可攻。譫語潮熱。胃之熱也。是當能食。而反不能食者。中有燥屎。氣窒而不行。
法當大承氣下之者也。若能食者。屎未成燥而但硬耳。設欲攻之。則必以小承氣和之。如上二條所云而已。本文宜大承氣湯下之七字。當在胃中有燥屎句下。
大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實(五枚炙),芒硝(二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納大黃。煮取二升。去滓。納芒硝。更上微火一兩沸。分溫再服。得下。余勿服。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冒不能臥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氣湯。小便不利者。其大便必溏。而有燥屎者。水液雖還入胃。猶不足以潤之。故大便乍有難時。而亦乍有易時也。若時有微熱。喘冒不得臥。則熱氣外攻內擾。而復上逆。知其聚於中者。盛也。故曰有燥屎也。大便雖有易時。亦必以大承氣為主矣。
大下後。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滿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氣湯。
大下之後。胃氣復實。煩滿復增者。以其人本有宿食未去。邪氣復得而據之也。不然。下後胃虛。豈得更與大下哉。蓋陽明病實則邪易聚而不傳。虛則邪不得聚而傳。是以雖發潮熱而大便溏者。邪氣轉屬少陽。為胸脅滿不去。雖經大下而有宿食者。邪氣復集胃中。為不大便煩滿。
腹痛有燥屎。而彼與小柴胡。此宜大承氣。一和一下。天然不易之法也。小柴胡證見本篇四十一條。宜互參。
傷寒若吐若下後。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餘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微者但發熱譫語者。大承氣湯主之。若一服利。止後服。
吐下之後。邪氣不從外解而仍內結。熱入胃腑。聚而成實。致不大便五六日。或十餘日也。陽明內實。則日晡所發潮熱。蓋申酉為陽明王時。而日晡為申酉時也。表和里病。則不惡寒。傷寒以惡熱為里。而惡寒為表也。熱氣熏心。則獨語如見鬼狀。蓋神藏於心。而陽明之絡通於心也。
若熱甚而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是不特邪盛而正亦衰矣。若脈弦。則陰未絕而猶可治。脈澀。則陰已絕而不可治。所謂傷寒陽勝而陰絕者。死也。其熱微而未至於劇者。則但發熱。譫語。不大便而已。是可以大承氣下之而愈也。一服利。止後服者。
以熱未至劇。故不可過下。以傷其正耳。
白話文:
大承氣湯證九條
- 陽明病:出現胡言亂語、潮熱,反而吃不下東西,表示胃中一定有五六顆乾燥結塊的大便。如果還能吃東西,只是大便變硬而已,適合用大承氣湯通便。
- 傷寒患者胃熱但虛弱時,能進食;胃寒但實證時,則無法進食。陽明病若有燥屎,可以攻下;沒有燥屎則不可攻下。
- 胡言亂語和潮熱是胃熱的表現,本應能進食,卻無法吃,表示胃中有燥屎阻塞氣機,適合用大承氣湯通便。若還能吃東西,大便尚未完全乾燥,只是變硬,若要治療,應先用小承氣湯調和(如前面兩條所述)。
- 大承氣湯方:
- 大黃(四兩,酒洗)、厚朴(半斤,炙後去皮)、枳實(五枚,炙)、芒硝(二合)。
- 做法:先煮厚朴、枳實,加水十升煮至五升,去渣後放入大黃,煮至二升,再去除渣滓,加入芒硝,小火煮沸一兩次。分兩次溫服,大便通下後即停藥。
- 小便不利:患者小便不順,大便時而困難時而容易,偶有輕微發熱,氣喘、頭暈無法平躺,表示有燥屎,適合用大承氣湯。
- 小便不順時,大便通常偏軟,但若有燥屎,即使水分回流到胃部,仍不足以潤滑腸道,因此大便時而困難時而容易。
- 若伴隨輕微發熱、氣喘、無法躺下,表示熱氣向外攻擊並向上逆行,顯示體內熱邪旺盛,可判斷為有燥屎,即使大便偶爾順暢,仍應以大承氣湯為主治療。
- 大下後:大量通便後六七天,又不大便,煩躁不退,腹脹痛者,表示仍有燥屎,原因是原來未消化的宿食未清,適合再用大承氣湯。
- 大量通便後,胃氣再次充實,煩躁腹脹加重,是因為宿食未除,邪氣再度積聚。若非如此,通便後胃氣虛弱,不宜再大瀉。
- 陽明病實證時邪氣易聚而不散,虛證時邪氣無法聚集而擴散。即使有潮熱但大便稀軟,邪氣可能轉至少陽證(胸脅脹滿未解);若曾大量通便仍有宿食,則邪氣重新積聚於胃中,導致便秘、煩躁、腹痛,此時適合大承氣湯。小柴胡湯證(參見第四十一條)與大承氣湯的區別在於「和解」與「攻下」的不同應用。
- 吐下後:傷寒患者經催吐或瀉下治療後未癒,五六天甚至十多天不大便,傍晚發潮熱,不怕冷,自言自語如見鬼魅。嚴重時會神智不清、亂抓衣物、驚恐不安、輕微氣喘、直視無神,脈弦者尚有生機,脈澀者預後不良。輕微者僅有發熱和胡言亂語,可用大承氣湯治療,若服藥後大便通暢即停藥。
- 催吐或瀉下後,邪氣未散而內結,熱氣積聚於胃腸成實證,導致長時間便秘。陽明實證會在傍晚(陽明經旺盛時段)發潮熱,表證已解則不怕冷。熱氣擾亂心神,引發幻覺或胡言亂語;嚴重時熱盛傷正,出現意識混亂、躁動、氣喘等,若陰氣未絕(脈弦)可治,陰氣已絕(脈澀)則危殆。輕症僅需大承氣湯通便即可,但需避免過度瀉下損傷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