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怡

《傷寒貫珠集》~ 卷三·陽明篇上 (5)

回本書目錄

卷三·陽明篇上 (5)

1. 大承氣湯證九條

二陽並病。太陽證罷。但發潮熱。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難而譫語者。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

此太陽並於陽明之證。然並病有並而未罷之證。雖入陽明。未離太陽。則可汗而不可下。如本篇第三十九條之證是也。此條為並而已罷之證。雖曰並病。實為陽明。故可下而不可汗。潮熱。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難。譫語。皆胃實之徵。故曰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

陽明少陽合病。必下利。其脈不負者。順也。負者。失也。互相剋賊。名為負也。脈滑而數者。有宿食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陽明少陽合病。視太陽陽明合病為尤深矣。故必下利。而陽明為土。少陽為木。於法又有互相剋賊之機。故須審其脈。不負者為順。其有負者為失也。負者。少陽王而陽明衰。謂木勝乘土也。若脈滑而數。則陽明王而少陽負。以有宿食在胃。故邪氣得歸陽明。而成可下之證。不然。胃虛風動。其下利寧有止期耶。

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裡證。大便難。身微熱者。此為實也。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目中不了了者。目光不精而視物不明也。睛不和者。目直視而不圓轉也。六七日。熱盛而陰傷。故其證如此。無表裡證。無頭痛惡寒。而又無腹滿譫語等證也。然而大便難。身微熱。則實證已具。合之目中不了了。睛不和。其為熱極陰傷無疑。故雖無大滿大實。亦必以大承氣湯急下。見稍遲。則陰竭不復而死耳。

陽明病。發熱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發熱汗多者。熱盛於內。而津迫於外也。不下則熱不除。不除則汗不止。而陰乃亡矣。故宜急下。然必有實滿之證。而後可下。不然。則是陽明白虎湯證。宜清而不宜下矣。學者辨諸。

發汗不解。腹滿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發汗不解。腹滿痛者。病去表之裡而盛於裡矣。夫正氣與邪氣相擊則痛。治之者。如救斗然。遲則正被傷矣。故亦宜急下。

以上下法共十五條。然其間或曰和。或曰下。或曰急下。或一服利止後服。各隨病之大小緩急而異其治。學者所當明辨也。

合論三承氣湯方

承者。順也。順而承者。地之道也。故天居地上。而常卑而下行。地處天下。而常順承乎天。人之脾胃。猶地之上也。乃邪熱入之。與糟粕結。於是燥而不潤。剛而不柔。滯而不行。而失其地之道矣。豈復能承天之氣哉。大黃、芒硝、枳、樸之屬。滌盪脾胃。使糟粕一行。則熱邪畢出。

地道既平。天氣乃降。清寧復舊矣。曰大。曰小。曰調胃。則各因其制而異其名耳。蓋以硝黃之潤下。而益以枳、樸之推逐。則其力頗猛。故曰大。其無芒硝。而但有枳、樸者。則下趨之勢緩。故曰小。其去枳、樸之苦辛。而加甘草之甘緩。則其力尤緩。但取和調胃氣。使歸於平而已。

白話文:

大承氣湯證九條

  1. 如果同時得了太陽病和陽明病,太陽病的症狀已經消失,但出現發潮熱,手腳微微出汗,大便困難並開始說胡話,這時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就會好轉,適合用大承氣湯。

這種情況是太陽病轉為陽明病,但有的是雖然併發但還沒完全轉變,雖然進入陽明階段,但還沒完全脫離太陽病的影響,這時只能用發汗法不能用瀉下法,就像本篇第三十九條描述的狀況。而這裡講的是已經完全轉變的狀況,雖然說是併發,但其實已經是陽明病,所以要用瀉下法不能用發汗法。發潮熱,手腳微微出汗,大便困難,說胡話,這些都是胃裡積熱的徵兆,所以說用瀉下法就會好轉,適合用大承氣湯。

  1. 如果陽明病和少陽病同時發生,一定會腹瀉,如果脈象沒有顯示衰弱,就是順利的狀況;如果顯示衰弱,就表示病情不順利。兩種病互相剋制,稱為衰弱。如果脈象滑而數,表示腸胃裡有積存的食物,應該用瀉下法治療,適合用大承氣湯。

陽明病和少陽病同時發病比太陽病和陽明病同時發病更嚴重。所以一定會腹瀉。陽明屬土,少陽屬木,按照五行相剋的理論,它們之間有相互制約的關係。所以要仔細檢查脈象,沒有顯示衰弱表示順利,如果顯示衰弱就表示病情不順利。衰弱表示少陽旺盛而陽明衰弱,也就是木剋土。如果脈象滑而數,表示陽明旺盛而少陽衰弱,是因為腸胃裡有積存的食物,邪氣進入陽明,所以可以用瀉下法治療。如果不是這樣,而是胃虛導致的腹瀉,怎麼可能會停止呢?

  1. 如果傷寒病到了六七天,眼睛看起來不清亮,眼珠不靈活,沒有表證也沒有裡證,但是大便困難,身體微微發熱,這表示是實證,要趕緊用瀉下法治療,適合用大承氣湯。

眼睛看起來不清亮,表示目光不集中,看東西模糊。眼珠不靈活,表示眼球直視,不能自由轉動。到了六七天,熱邪旺盛而陰液受損,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沒有表證,表示沒有頭痛發冷,也沒有腹脹說胡話等症狀。但是大便困難,身體微微發熱,就表示有實證。再加上眼睛不清亮,眼珠不靈活,可以判斷是熱邪太過導致陰液受損。所以即使沒有明顯的腹脹腹實,也要用大承氣湯趕緊瀉下。如果治療稍微晚了,陰液耗盡就會死亡。

  1. 如果得了陽明病,出現發熱並且出很多汗的情況,要趕緊用瀉下法治療,適合用大承氣湯。

發熱並且出很多汗表示體內熱邪過盛,將津液逼到體外。如果不瀉下,熱邪就不能去除,熱邪不除,汗就不能停止,陰液就會耗盡。所以應該趕緊瀉下。但是必須有腹部脹滿的症狀才能瀉下,不然的話就是陽明白虎湯證,應該用清熱法而不是用瀉下法。學習的人要仔細分辨。

  1. 如果發汗後病沒有好轉,反而出現腹部脹滿疼痛的情況,要趕緊用瀉下法治療,適合用大承氣湯。

發汗後病沒有好轉,反而出現腹部脹滿疼痛,表示病邪已經從體表轉入體內,並且在體內變得更加嚴重。正氣和邪氣交戰就會引起疼痛,治療就像救火一樣,必須要快,不然正氣就會受損。所以也要趕緊用瀉下法治療。

以上總共列舉了十五條關於瀉下法的描述,其中有的說是調和,有的說是瀉下,有的說是趕緊瀉下,有的說服用一次有效後就停止服用,這些都是根據病情的大小和緩急程度而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法。學習的人應該要明白這些差異。

合論三承氣湯方

承,就是順應的意思。順應承接,是地的規律。所以天在上,卻常常低到下面去運行,地在下,卻常常順應著天。人的脾胃就像地上,當邪熱侵入,與糟粕結合,就會乾燥不滋潤、僵硬不柔和、停滯不流動,失去地的運作規律。這樣怎麼還能承接天的氣呢?大黃、芒硝、枳實、厚朴等藥物,可以清洗腸胃,使糟粕排出,熱邪也隨之消散。

當地的規律恢復正常,天氣就會下降,恢復清淨平和的狀態。大承氣湯、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是根據藥物劑量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其中,硝黃可以潤下,再加上枳實、厚朴的推動,藥力就比較強,所以稱為「大」承氣湯。如果沒有芒硝,只有枳實、厚朴,瀉下的力量就比較緩和,所以稱為「小」承氣湯。如果去除枳實、厚朴的苦辛,加入甘草的甘緩和,藥力就更加緩和,只是為了調和胃氣,使其恢復正常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