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貫珠集》~ 卷三·陽明篇上 (3)
卷三·陽明篇上 (3)
1. 調胃承氣湯證四條
太陽病三日。發汗不解。蒸蒸發熱者。屬胃也。調胃承氣湯主之。
發汗不解。邪不外散。而欲內傳。為太陽而之陽明之候也。蒸蒸發熱者。熱聚於內。而氣蒸於外。與太陽邪鬱於外。而熱盛於表者不同。故彼宜外解。此宜清裡也。然無燥實等證。則所以治之者。宜緩而不宜急矣。調胃者。調其胃氣。返於中和。不使熱盛氣實。而劫奪津氣也。
調胃承氣湯,方見太陽權變法。
傷寒十三日不解。過經譫語者。以有熱也。當以湯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當硬。而反下利。脈調和者。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脈當微厥。今反和者。此為內實也。調胃承氣湯主之。
此亦邪氣去太陽而之陽明之證。過經者。邪氣去此而之彼之謂。非必十三日不解。而後謂之過經也。觀少陽篇第二十條云、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又本篇第六十一條云、此為風也。須下之。過經乃可下之。則是太陽病罷而入陽明。或傳少陽者。即謂之過經。其未罷者。即謂之並病耳。
譫語。胃有熱也。則熱當以湯下之。若小便利者。津液偏滲。其大便必硬。而反下利。脈調和者。醫知宜下。而不達宜湯之旨。故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脈微厥。脈乍不至也。言自下利者。裡氣不守。脈當微厥。今反和者。以其內實。雖下利而胃有燥屎。本屬可下之候也。
故當以調胃承氣湯下其內熱。此條太陽篇移入。
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可與調胃承氣湯。
病在陽明。既不上湧。又不下泄。而心煩者。邪氣在中土。鬱而成熱也。經曰、土鬱則奪之。調胃承氣蓋以通土氣。非以下燥屎也。傷寒吐後。腹脹滿者。與調胃承氣湯。
吐後腹脹滿者。邪氣不從吐而外散。反因吐而內陷也。然脹形已具。自必攻之使去。而吐後氣傷。又不可以大下。故亦宜大黃、甘草、芒硝調之。俾反於利而已。設遇庸工。見其脹滿。必以枳、樸為急矣。
白話文:
調胃承氣湯證四條
太陽病三天,發汗後症狀未解,持續感到蒸蒸發熱,這是屬於胃經的病症,用調胃承氣湯治療。
發汗後症狀未解,邪氣沒有向外排出,反而要往內傳,這是由太陽經轉入陽明經的徵兆。蒸蒸發熱,是熱邪積聚在體內,熱氣蒸騰於外,這與太陽經邪氣鬱滯於外,熱邪盛於表面的情況不同。所以前者需用外解的方法治療,後者則需清裡。但如果沒有燥實等症狀,那麼治療時就應該緩和,不應急促。調胃,就是調和胃氣,使之恢復平衡,避免熱邪盛實,耗傷津液。
調胃承氣湯的處方,詳見太陽篇權變法。
傷寒病十三天未愈,神志不清胡言亂語,這是因為體內有熱邪,應該用湯劑瀉下。如果小便量少,大便應該乾燥,卻反而腹瀉,脈象平和,那是因為醫生用丸藥瀉下,這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如果本身就腹瀉,脈象應該微弱,但現在脈象平和,這是體內實熱的表現,應該用調胃承氣湯治療。
這也是邪氣由太陽經轉入陽明經的證候。過經,是指邪氣由這個經脈轉到另一個經脈。不必非要十三天未愈才稱為過經。參照少陽篇第二十條:「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又本篇第六十一條:「此為風也,須下之,過經乃可下之」,這說明太陽病痊癒後轉入陽明經,或傳至少陽經,就稱為過經。如果太陽病尚未痊癒,就稱為並病。
神志不清胡言亂語,是胃中有熱邪,所以應該用湯劑瀉下。如果小便量少,那是津液外洩,大便應該乾燥,卻反而腹瀉,脈象平和,醫生知道應該瀉下,卻沒有明白應該用湯劑的道理,所以用丸藥瀉下,這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脈象微弱,脈搏時有時無,是指自發性腹瀉,裡氣不足,脈象應該微弱。現在脈象平和,是因為內部實熱,雖然腹瀉,但胃中有燥屎,本就屬於可以瀉下的症狀。
所以應該用調胃承氣湯瀉下體內熱邪,此條出自太陽篇,移錄於此。
陽明病,不吐也不瀉,心煩,可以用調胃承氣湯。
病在陽明經,既不嘔吐,也不腹瀉,卻心煩,這是邪氣在中焦鬱結化熱。經書上說:「土鬱則奪之」,調胃承氣湯主要是疏通中焦之氣,不是為了瀉下燥屎。傷寒病嘔吐後,腹部脹滿,可用調胃承氣湯。
嘔吐後腹部脹滿,邪氣沒有隨著嘔吐排出,反而因為嘔吐而內陷。然而脹滿的症狀已經出現,就必須攻邪使其排出。但嘔吐後氣機受損,又不能大瀉,所以也應該用大黃、甘草、芒硝調和,使其通便。如果遇到庸醫,看到脹滿,一定會急著用枳實、厚樸,這是錯誤的。
2. 小承氣湯證二條
太陽病。若吐若下若發汗。微煩。小便數。大便因硬者。與小承氣湯和之愈。
若與或同。病在太陽。或吐或下或汗。邪仍不解。而兼微煩。邪氣不之表而之裡也。小便數。大便因硬者。熱氣不之太陽之本而之陽明之腑。可與小承氣。和胃除熱為主。不取大下者。以津液先亡。不欲更傷其陰耳。
小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厚朴(二兩去皮炙),枳實(三枚炙)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二服。初服湯。當更衣。不爾者。盡飲之。若更衣者。勿服之。陽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則譫語。小承氣湯主之。若一服譫語止。更莫復服。汗生於津液。津液資於穀氣。故陽明多汗。則津液外出也。
津液出於陽明。而陽明亦藉養於津液。故陽明多汗。則胃中無液而燥也。胃燥則大便硬。大便硬則譫語。是宜小承氣湯。以和胃而去實。若一服譫語止。更莫復服者。以津液先亡。不欲多下。以竭其陰。亦如上條之意也。
白話文:
太陽病,如果病人嘔吐、腹瀉或出汗,伴隨輕微煩躁,小便次數增多,大便乾燥,可以用小承氣湯治療,效果很好。
如果病情相似,病位在太陽經,出現嘔吐、腹瀉或出汗等症狀,邪氣仍未消除,並伴有輕微煩躁,說明邪氣已由表入裡;小便次數增多,大便乾燥,表示熱邪並未停留在太陽經的經絡,而是深入到陽明經的腑臟。可以用小承氣湯治療,以和胃除熱為主,不需大量瀉下,因為體液已經損失,不宜再傷陰液。
小承氣湯配方:
大黃(四兩),厚朴(二兩,去皮炙烤),枳實(三枚,炙烤)
將以上三味藥材,用水四升,煎煮至一升二合,過濾去藥渣,分溫熱兩次服用。第一次服用湯藥後,應該更換衣物,如果沒有換衣物,就喝完藥;如果換了衣物,就不要再服用。陽明病的病人常常出汗,體液大量排出,胃中乾燥,大便必然乾燥,大便乾燥就會神志不清(譫語)。小承氣湯可以治療這種情況。如果服用一次後,神志不清的症狀就消失了,就不要再服用了。出汗源於體液,體液依靠穀氣(營養)供給,所以陽明經的病症常伴有大量出汗,就是體液外流的結果。
體液來自陽明經,而陽明經也依靠體液滋養,所以陽明經大量出汗,就會導致胃中乾燥缺液。胃燥則大便乾燥,大便乾燥則神志不清。因此,應該服用小承氣湯,以和胃除實。如果服用一次後,神志不清的症狀就消失了,就不要再服用了,這是因為體液已經損失,不宜過度瀉下,以免耗竭陰液,這與前一條的道理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