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怡

《傷寒貫珠集》~ 卷三·陽明篇上 (2)

回本書目錄

卷三·陽明篇上 (2)

1. 陽明腑病證十二條

脈陽微者。諸陽脈微。即正之虛也。故汗出少者。邪適去而正不傷。為自和。汗出多者。邪雖卻而正亦衰。為太過也。陽脈實者。邪之實也。然發其汗出多者。亦為太過。為其津亡於外。而陽絕於里也。夫陽為津液之源。津液為陽之根。汗出過多。津液竭矣。陽氣雖存。根本則離。故曰陽絕。陽絕津亡。大便焉得不硬耶。

脈浮而芤。浮為陽。芤為陰。浮芤相搏。胃氣生熱。其陽則絕。

脈浮為盛於外。脈芤為歉於內。浮為陽。謂陽獨盛也。芤為陰。調陰不足也。浮芤相搏。陽有餘而陰不足也。胃液枯竭。內虛生熱。雖有陽氣。無與為偶。亦如上條之意也。故曰其陽則絕。以上三條。乃因陽明受病之因而申言之。其下三條。則申言陽明受病之證也。

傷寒發熱無汗。嘔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轉屬陽明也。

傷寒轉系陽明者。其人濈濈然微汗出也。

發熱無汗。為太陽病在表。嘔不能食者。邪欲入里而正氣拒之也。至汗出濈濈。則太陽之邪。陽明已受之矣。故曰轉系陽明。太陽寒在皮毛。腠理閉塞。故無汗。陽明熱在肌肉。腠開液泄。故濈濈然汗自出也。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繞臍痛。煩躁。發作有時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熱結陽明。為不大便五六日。為繞臍痛。煩躁。發作有時。皆燥屎在胃之徵。有時、謂陽明王時。為日晡也。陽明燥結。不得大便。意非大承氣不為功矣。

白話文:

如果脈象呈現陽脈稍微微弱,代表全身的陽氣都不足,這是身體正氣虛弱的表現。因此,如果稍微出汗,表示邪氣剛好被排出,而正氣沒有受損,這是一種自我恢復的狀態。如果出汗過多,雖然邪氣被驅除,但正氣也跟著衰弱,這就太過分了。如果脈象呈現陽脈強盛,代表邪氣強盛。然而,如果此時又發汗過多,同樣是太過分了,因為津液會從體表大量流失,導致陽氣在體內衰竭。陽氣是津液的來源,津液是陽氣的根本,如果汗出過多,津液就會耗竭。即使陽氣還存在,也與根本脫離,所以說是陽氣衰竭。陽氣衰竭,津液耗盡,大便怎麼可能不乾燥呢?

如果脈象呈現浮而空虛的狀態,浮是陽氣的表現,空虛是陰氣的表現,當浮脈和空虛脈同時出現,代表胃氣產生熱,陽氣因此衰竭。

脈浮表示陽氣過盛在體表,脈空虛表示陰氣不足在體內。浮脈屬於陽,表示陽氣單獨過盛。空虛脈屬於陰,表示陰液不足。當浮脈和空虛脈搏動時,代表陽氣有餘而陰液不足,胃液枯竭,體內虛弱而產生熱。即使有陽氣,也沒有陰液來平衡,就如同上一段所說的情況,所以說是陽氣衰竭。以上三條是說明陽明經受病的原因,接下來三條是說明陽明經受病後的症狀。

如果傷寒發熱卻沒有汗,而且想吐吃不下東西,反而不斷出汗,這代表病邪已經轉移到陽明經。

如果傷寒轉移到陽明經,病人就會微微不斷地出汗。

發熱無汗,是太陽經的病邪在體表。想吐吃不下東西,代表邪氣想要進入體內,但正氣在抵抗。等到不斷出汗時,就代表太陽經的邪氣已經被陽明經接手了,所以說是轉移到陽明經。太陽經的寒邪在皮膚毛孔,導致毛孔閉塞,所以沒有汗。陽明經的熱邪在肌肉,導致毛孔打開,津液外洩,所以會不斷出汗。病人如果五六天都沒排便,而且肚臍周圍疼痛、煩躁、發作時間有規律,這代表腸道內有乾燥的糞便,導致無法排便。

熱邪結在陽明經,導致五六天沒有排便,肚臍周圍疼痛,煩躁,發作時間有規律,這些都是腸道內有燥屎的徵兆。所謂的「有時」,指的是陽明經當令的時間,也就是下午三點到五點。陽明經因燥熱而阻塞,導致無法排便,如果不用大承氣湯之類的猛藥,就無法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