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貫珠集》~ 卷三·陽明篇上 (1)

回本書目錄

卷三·陽明篇上 (1)

1. 卷三·陽明篇上

2. 辨列陽明條例大意

太陽病從外入,是以經病多於腑病。若陽明,則腑病多於經病,以經邪不能久留,而腑邪常聚而不行也。故仲師以胃家實為陽明正病。本篇先列腑病於前,次列經病於後,遵先聖之法也。而經病有傳經自受之不同,腑病有宜下、宜清、宜溫之各異,詳見各條,要皆不出為正治之法也。

此為上篇,凡四十九條。其次則為明辨法。蓋陽明以胃實為病之正,以攻下為法之的。而其間有經腑相連,虛實交錯,或可下,或不可下,或可下而尚未可下,及不可大下之時,故有脈實、潮熱、轉失氣、小便少等辨,及外導潤下等法。又其次為雜治法,謂病變發黃,蓄血諸候。

非復陽明胃實,及經邪留滯之時所可比例,或散或下,所當各隨其證,而異其治者也。此為下篇,凡三十三條。

白話文:

辨列陽明條例大意

太陽病是從體外入侵的,所以經絡的病症比腑臟的病症多。但如果是陽明病,則腑臟的病症比經絡的病症多,因為經絡的邪氣不容易久留,而腑臟的邪氣常常積聚而不通。所以仲景大師認為胃實是陽明病的正症。本篇首先列出腑臟的病症,其次列出經絡的病症,這是遵循前賢的治病方法。而經絡病症又有經脈傳變和自身感受的不同;腑臟病症則有宜於攻下、宜於清熱、宜於溫補等不同的治療方法,詳見各條。總之,這些治療方法都屬於正治。

這是上篇,共有四十九條。接下來是辨明治療方法的部分。因為陽明病以胃實為病症的根本,以攻下為治療方法的重點,但其中經絡和腑臟互相影響,虛實交錯,有的可以攻下,有的不可以攻下;有的可以攻下但還不是時候,有的則不可以大量攻下。因此,文中列出了脈象實證、潮熱、氣機逆亂、小便減少等辨證方法,以及外導、潤下等治療方法。

接下來是雜治方法的部分,指的是病情變化出現黃疸、蓄血等症狀,這已經不是陽明胃實以及經絡邪氣留滯時可以套用比例的病症了,治療時或疏散或攻下,必須根據具體的症狀而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法。這是下篇,共有三十三條。

3. 陽明正治法第一

4. 陽明腑病證十二條

陽明之為病,胃家實也。

胃者,匯也,水穀之海,為陽明之腑也。胃家實者,邪熱入胃,與糟粕相結而成,實非胃氣自盛也。凡傷寒腹滿便閉,潮熱,轉失氣,手足濈濈汗出等證,皆是陽明胃實之證也。

問曰:病有太陽陽明,有正陽陽明,有少陽陽明,何謂也?答曰:太陽陽明者,脾約是也;正陽陽明者,胃家實是也;少陽陽明者,發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煩實,大便難是也。

太陽陽明者,病在太陽,而兼陽明內實。以其人胃陽素盛,脾陰不布,屎小而硬,病成脾約。於是太陽方受邪氣,而陽明已成內實也。正陽陽明者,邪熱入胃,糟粕內結,為陽明自病,活人所謂病人本谷盛、氣實是也。少陽陽明者,病從少陽,而轉屬陽明得之,發汗、利小便。

津液去,而胃燥實,如本論所謂傷寒十餘日,熱結在裡,復往來寒熱者,與大柴胡湯是也。此因陽明之病,有是三者之異,故設為問答以明之,而其為胃家實則一也。

問曰:陽明病,外證云何?答曰: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也。

問曰:病有得之一日,不發熱而惡寒者,何也?答曰:雖得之一日,惡寒將自罷,即自汗出而惡熱也。

問曰:惡寒何故自罷?答曰:陽明居中,土也,萬物所歸,無所復傳,始雖惡寒,二日自止,此為陽明病也。

經邪未變,故惡寒;入腑則變熱而不寒。經邪不能聚,故傳入腑,則聚而不傳。曰萬物所歸者,謂邪氣離經入腑,聚而不行,如萬物之歸於土也。是以惡寒為傷寒在表之的證,惡熱為陽明入腑之的證。始雖惡寒,不久即止,豈若太陽始終有寒者哉!此三條並論陽明受病之證也。

問曰:何緣得陽明病?答曰:太陽病發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乾燥,因轉屬陽明,不更衣,內實,大便難者,此名陽明也。

胃者,津液之腑也。汗下利小便,津液外亡,胃中乾燥,此時寒邪已變為熱,熱、猶火也,火必就燥,所以邪氣轉屬陽明也。而太陽轉屬陽明,其端有二: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者,為邪氣未盡,而傳其病在經;此太陽病若汗、若下、若利小便,亡津液,胃中乾燥,因轉屬陽明者,為邪氣變熱,而傳其病在腑也。此陽明受病之因也。

傷寒四五日,脈沉而喘滿,沉為在裡,而反發其汗,津液越出,大便為難,表虛里實,久則譫語。

脈沉,病在裡也。喘滿,因滿而為喘,病之實也。傷寒四五日,病在裡而成實,法當攻裡而反發其汗,津液外亡,腸胃內燥,大便為難,所必然矣。表虛里實,亦即表和里病之意。久則譫語者,熱氣乘虛,必歸陽明而成胃實也。

脈陽微而汗出少者,為自和也。汗出多者,為太過。陽脈實,因發其汗出多者,亦為太過。太過為陽絕於里,亡津液,大便因硬也。

白話文:

陽明腑病證十二條

陽明病是胃實症。胃是人體的樞紐,是容納水谷的器官,也是陽明腑。胃實症是因為邪熱入侵胃部,與食物殘渣結聚而成,並非胃氣本身旺盛。所有傷寒導致腹脹便秘、潮熱、氣短、手足微微出汗等症狀,都是陽明胃實的表現。

有人問:陽明病分太陽陽明、正陽陽明、少陽陽明三種,這有什麼區別呢?

答:太陽陽明是指脾胃不和,大便秘結;正陽陽明是指胃實;少陽陽明是指經過發汗、利尿後,胃中乾燥、煩躁、便秘。

太陽陽明:疾病始於太陽經,但同時陽明經內已實熱。這是因為患者本身胃陽旺盛,脾陰不足,大便乾燥、量少,形成便秘。因此,太陽經才受邪氣侵襲時,陽明經已出現內實。正陽陽明:邪熱直接入侵胃部,與食物殘渣結聚,這是陽明經本身的疾病,就像俗話說的「病人本體谷氣旺盛,氣機實滯」。少陽陽明:疾病從少陽經轉移到陽明經,由於發汗、利尿,津液喪失,導致胃中乾燥、實熱。就像《傷寒論》中所說的,傷寒十多天,熱邪結聚在裡,反覆寒熱,需要服用大柴胡湯治療。陽明病之所以有這三種類型,是因為邪氣入侵途徑不同,但本質都是胃實。

問:陽明病的外在表現是什麼?

答:身體發熱,自汗出,不惡寒,反而惡熱。

問:有些患者得病第一天,不發熱反而惡寒,這是為什麼?

答:雖然得病第一天惡寒,但很快就會停止,接著自汗出,並惡熱。

問:為什麼惡寒會自行停止?

答:因為陽明經位於中焦,屬土,是萬物歸宿之地,邪氣不會再傳播。所以雖然一開始惡寒,但兩天後就會自行停止,這就是陽明病的特徵。

邪氣尚未轉入內臟時,表現為惡寒;當邪氣入腑後,則變為發熱而不惡寒。邪氣無法繼續傳播,則會聚集在內。所謂「萬物所歸」,是指邪氣離開經絡進入臟腑,聚集而不移動,如同萬物歸於土一樣。因此,惡寒是傷寒在表證的典型表現,惡熱是陽明入腑的典型表現。一開始雖然惡寒,但很快就會停止,不像太陽病那樣始終有寒邪。以上三點都闡述了陽明病的表現。

問:陽明病是如何引起的?

答:太陽病經過發汗、瀉下或利尿後,導致津液不足,胃中乾燥,邪氣轉移到陽明經,患者不更衣,導致內實,大便不通,這就是陽明病。

胃是津液的臟腑,發汗、瀉下、利尿都會導致津液外泄,胃中乾燥。此時寒邪已轉化為熱邪,熱邪如同火,火則易使物體乾燥,所以邪氣轉移到陽明經。太陽病轉化為陽明病有兩種情況:一是太陽病初期,發汗但汗出不透,邪氣未盡,循經傳至陽明經;二是太陽病發汗、瀉下或利尿,津液不足,胃中乾燥,邪氣轉化為熱邪,傳至陽明經。這就是陽明病的病因。

傷寒四五天,脈象沉弱而呼吸急促胸悶,脈象沉弱表示邪氣在裡,卻又發汗,津液大量外泄,大便不通,這是表虛裡實,時間長了會神志不清。

脈象沉弱,說明病邪在裡;呼吸急促胸悶,說明病情嚴重。傷寒四五天,病邪已深入內裡,形成實證。應該攻裡,但卻又發汗,導致津液外泄,腸胃乾燥,大便不通,這是必然的結果。表虛裡實是指表證好轉但裡證嚴重。時間長了會神志不清,是因為熱邪乘虛而入,最終聚集在陽明經,形成胃實。

脈象微弱而汗出很少,是病情自行緩解;汗出很多,是治療過度;陽脈實證,因發汗太多,也是治療過度。治療過度會導致陽氣耗竭,津液不足,大便乾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