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貫珠集》~ 卷三·陽明篇上 (1)

回本書目錄

卷三·陽明篇上 (1)

1. 卷三·陽明篇上

2. 辨列陽明條例大意

太陽病從外入,是以經病多於腑病。若陽明,則腑病多於經病,以經邪不能久留,而腑邪常聚而不行也。故仲師以胃家實為陽明正病。本篇先列腑病於前,次列經病於後,遵先聖之法也。而經病有傳經自受之不同,腑病有宜下、宜清、宜溫之各異,詳見各條,要皆不出為正治之法也。

此為上篇,凡四十九條。其次則為明辨法。蓋陽明以胃實為病之正,以攻下為法之的。而其間有經腑相連,虛實交錯,或可下,或不可下,或可下而尚未可下,及不可大下之時,故有脈實、潮熱、轉失氣、小便少等辨,及外導潤下等法。又其次為雜治法,謂病變發黃,蓄血諸候。

非復陽明胃實,及經邪留滯之時所可比例,或散或下,所當各隨其證,而異其治者也。此為下篇,凡三十三條。

白話文:

陽明病的辨證條例大綱

太陽病由外邪侵入,因此以經絡病變為主,臟腑病變較少。而陽明病則相反,臟腑病變多於經絡病變,因為外邪難以在經絡久留,卻容易聚積於臟腑而不散。故而張仲景以「胃家實」作為陽明病的典型症狀。本篇先論述臟腑病變,再談經絡病變,以遵循傳統醫理的論述方式。

經絡病變可分為「傳經」(由他經傳來)與「自受」(直接受邪)兩種;臟腑病變則依病情輕重,有適宜攻下、清熱或溫補等不同治法,具體方法詳見各條文,皆不離正治原則。

此為《上篇》,共四十九條。

其次為「明辨法」。因陽明病以胃實為核心,治療多以攻下為主。但其中涉及經絡與臟腑相互影響、虛實夾雜的情況,可能出現可下、不可下、暫不可下或不宜峻下等不同階段,故需通過脈象實大、潮熱、轉矢氣、小便量等症候詳加辨證,並輔以外導或潤下等法。

再者為「雜治法」,指病情變化如發黃、蓄血等症狀。此時已非單純胃實或經絡留邪的範疇,需根據具體證候,或散或下,靈活施治。

此為《下篇》,共三十三條。

3. 陽明正治法第一

4. 陽明腑病證十二條

陽明之為病,胃家實也。

胃者,匯也,水穀之海,為陽明之腑也。胃家實者,邪熱入胃,與糟粕相結而成,實非胃氣自盛也。凡傷寒腹滿便閉,潮熱,轉失氣,手足濈濈汗出等證,皆是陽明胃實之證也。

問曰:病有太陽陽明,有正陽陽明,有少陽陽明,何謂也?答曰:太陽陽明者,脾約是也;正陽陽明者,胃家實是也;少陽陽明者,發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煩實,大便難是也。

太陽陽明者,病在太陽,而兼陽明內實。以其人胃陽素盛,脾陰不布,屎小而硬,病成脾約。於是太陽方受邪氣,而陽明已成內實也。正陽陽明者,邪熱入胃,糟粕內結,為陽明自病,活人所謂病人本谷盛、氣實是也。少陽陽明者,病從少陽,而轉屬陽明得之,發汗、利小便。

津液去,而胃燥實,如本論所謂傷寒十餘日,熱結在裡,復往來寒熱者,與大柴胡湯是也。此因陽明之病,有是三者之異,故設為問答以明之,而其為胃家實則一也。

問曰:陽明病,外證云何?答曰: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也。

問曰:病有得之一日,不發熱而惡寒者,何也?答曰:雖得之一日,惡寒將自罷,即自汗出而惡熱也。

問曰:惡寒何故自罷?答曰:陽明居中,土也,萬物所歸,無所復傳,始雖惡寒,二日自止,此為陽明病也。

經邪未變,故惡寒;入腑則變熱而不寒。經邪不能聚,故傳入腑,則聚而不傳。曰萬物所歸者,謂邪氣離經入腑,聚而不行,如萬物之歸於土也。是以惡寒為傷寒在表之的證,惡熱為陽明入腑之的證。始雖惡寒,不久即止,豈若太陽始終有寒者哉!此三條並論陽明受病之證也。

問曰:何緣得陽明病?答曰:太陽病發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乾燥,因轉屬陽明,不更衣,內實,大便難者,此名陽明也。

胃者,津液之腑也。汗下利小便,津液外亡,胃中乾燥,此時寒邪已變為熱,熱、猶火也,火必就燥,所以邪氣轉屬陽明也。而太陽轉屬陽明,其端有二: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者,為邪氣未盡,而傳其病在經;此太陽病若汗、若下、若利小便,亡津液,胃中乾燥,因轉屬陽明者,為邪氣變熱,而傳其病在腑也。此陽明受病之因也。

傷寒四五日,脈沉而喘滿,沉為在裡,而反發其汗,津液越出,大便為難,表虛里實,久則譫語。

脈沉,病在裡也。喘滿,因滿而為喘,病之實也。傷寒四五日,病在裡而成實,法當攻裡而反發其汗,津液外亡,腸胃內燥,大便為難,所必然矣。表虛里實,亦即表和里病之意。久則譫語者,熱氣乘虛,必歸陽明而成胃實也。

脈陽微而汗出少者,為自和也。汗出多者,為太過。陽脈實,因發其汗出多者,亦為太過。太過為陽絕於里,亡津液,大便因硬也。

白話文:

《陽明腑病證十二條》

陽明病的本質是胃腸有實熱。

胃是容納食物的器官,像大海匯聚水谷,屬於陽明的腑。「胃家實」是指邪熱侵入胃,與糟粕結合形成實熱,並非胃氣自身旺盛。凡是傷寒出現腹脹、便秘、潮熱、排氣頻繁、手腳不斷出汗等症狀,都屬於陽明胃實的表現。

問:陽明病有太陽陽明、正陽陽明、少陽陽明之分,這是什麼意思?
答:太陽陽明是因脾陰不足,大便乾硬形成「脾約」;正陽陽明是邪熱直接侵犯胃腸,形成實熱;少陽陽明是因發汗、利尿後,胃腸津液耗損,燥熱內結,導致排便困難。

太陽陽明的特點是太陽病未解,但患者胃陽原本旺盛,脾陰無法運化,大便乾硬細小,形成脾約,此時太陽病未愈,陽明已出現內實。正陽陽明是邪熱直接入侵胃腸,與糟粕結合,屬於陽明自發病。少陽陽明則是少陽病治療不當(如發汗、利尿)後,津液虧損,胃腸燥熱而轉屬陽明,例如傷寒十多日後,熱邪內結又兼寒熱往來,可用大柴胡湯治療。雖然陽明病分為三種,但最終都是胃腸實熱的表現。

問:陽明病的外部症狀是什麼?
答:身體發熱、自發出汗、不怕冷反而怕熱。

問:有時患病第一天會怕冷但不發熱,這是為什麼?
答:雖然初期怕冷,但很快就會自行消失,繼而出汗並怕熱。

問:為何怕冷會自行消失?
答:陽明屬土,如同萬物歸於大地,邪氣進入胃腸後便不再傳變。初期雖有怕冷(表邪未消),但第二天就會停止,這是陽明病的特徵。

邪氣在經絡時會怕冷,一旦入腑則化熱而不寒。經絡之邪無法停留,傳入胃腸後便積聚不散。怕寒是傷寒在表的標誌,怕熱則是陽明入腑的標誌。因此,陽明病的怕冷短暫,不像太陽病持續怕冷。這三條都是討論陽明病的表現。

問:為什麼會得陽明病?
答:太陽病因發汗、瀉下或利尿過度,津液耗損,胃腸乾燥,邪氣轉為陽明病,出現大便不通、燥實、排便困難等症狀。

胃是儲存津液的腑。汗、下、利過度導致津液流失,胃腸乾燥,此時寒邪化熱,熱邪趨向乾燥,因此轉屬陽明。太陽轉屬陽明有兩種情況:一是發汗不透,邪未除盡傳入陽明(病位在經);二是津液虧損後,邪熱內結(病位在腑)。這是陽明病的成因。

傷寒四五天時,若脈沈且喘息胸悶,表明邪在里,卻誤發汗,津液外洩,大便乾結,形成「表虛里實」,久則熱擾心神而譫語。脈沈主里證,喘息胸悶為實證。本應攻里卻發汗,導致津液喪失,腸胃燥結,最終可能發展為胃實熱證。

若脈象微弱而汗少,是病情自然調和;汗多則是過度發汗。脈實而汗出過多亦屬過度,會導致津液枯竭,大便硬結。這裡的「陽絕」非指陽氣斷絕,而是陽熱壅滯於內,津液耗損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