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貫珠集》~ 卷二·太陽篇下 (23)
卷二·太陽篇下 (23)
1. 飲證一條
病如桂枝證。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胸中痞硬。氣上衝咽喉不得息者。此為胸有寒也。當吐之。宜瓜蒂散。
此痰飲類傷寒證。寒為寒飲。非寒邪也。活人云、痰飲之為病。能令人憎寒發熱。狀類傷寒。但頭不痛。項不強為異。正此之謂。脈浮者。病在膈間。而非客邪。故不盛而微也。胸有寒飲。足以阻清陽而礙肺氣。故胸中痞硬。氣上衝咽喉。不得息也。經曰、其高者因而越之。千金云、氣浮上部。頓塞心胸。胸中滿者。吐之則愈。瓜蒂散能吐胸中與邪相結之飲也。
瓜蒂散方
瓜蒂(熬黃),赤小豆(各一分即糧食中蟹眼緊細之赤豆是也)
上二味。各別搗篩為散。合治之。取一錢匕。以香豉一合。用熱湯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溫頓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諸亡血虛家。不可與之。
白話文:
[飲證一條]
症狀類似桂枝湯證,但頭不痛、頸項不僵硬,寸脈略浮,胸口悶硬,氣息上衝至咽喉導致呼吸困難。這是因為胸中有寒飲,應當使用吐法,適合用「瓜蒂散」治療。
此屬痰飲導類似傷寒的症狀。此處的「寒」指寒飲(痰濕停滯),而非外感寒邪。《活人書》提到,痰飲致病時,可能使人惡寒發熱,症狀類似傷寒,但不同之處在於頭不痛、頸項不僵硬。這正是此證的特點。脈浮表示病位在胸膈之間,而非外邪入侵,故脈象不強而微。胸中的寒飲阻礙陽氣升發、影響肺氣運行,因此導致胸口悶硬、氣逆衝喉、呼吸不暢。《黃帝內經》提到:「病位在上者可用吐法。」《千金方》也說:「氣滯上焦、壅塞心胸,胸中脹滿者,吐後即癒。」瓜蒂散能將胸中與邪氣糾結的痰飲吐出。
瓜蒂散方
瓜蒂(炒至焦黃)、赤小豆(各「一分」,即糧食中顆粒緊密細小的赤豆)。
將以上兩味藥分別搗碎過篩成細粉,混合後取一錢匕(約1-2克),配香豉一合(約10-15克),用熱水七合煮沸成稀粥狀,過濾取藥汁,與藥粉調勻後溫服。若未催吐,可稍增加藥量,直到順利吐出痰飲即停藥。失血過多或體質虛弱者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