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怡

《傷寒貫珠集》~ 卷二·太陽篇下 (4)

回本書目錄

卷二·太陽篇下 (4)

1. 下後諸變證治八條

太陽病下之。其脈促。不結胸者。此為欲解也。脈浮者。必結胸也。脈緊者。必咽痛。脈弦者。必兩脅拘急。脈細數者。頭痛未止。脈沉緊者。必欲嘔。脈沉滑者。協熱利。脈浮滑者。必下血。

白話文:

太陽病發作,病人出現了下痢的情況。此時,如果病人的脈搏促動,但沒有胸悶氣短的症狀,這表示病邪即將解除。如果脈搏浮動,則肯定會出現胸悶氣短。如果脈搏緊繃,則肯定會出現咽喉疼痛。如果脈搏弦緊,則肯定會出現兩側肋骨抽痛。如果脈搏細小而急促,則頭痛尚未消失。如果脈搏沉穩而緊繃,則肯定會有嘔吐的慾望。如果脈搏沉穩而滑利,則表示協熱症狀有所緩解。如果脈搏浮動而滑利,則肯定會出現下血的症狀。

此因結胸。而並詳太陽誤下諸變。謂脈促為陽盛。而不結於胸。則必無下利痞滿之變。其邪將從外解。若脈浮者。下後邪已入里。而猶在陽分。則必作結胸矣。脈緊者。太陽之邪傳入少陰之絡。故必咽痛。所為脈緊者屬少陰。又邪客於足少陰之絡。令人咽痛。不可內食是也。

白話文:

以上症狀是因結胸所致。同時詳細說明瞭太陽經誤下後的各種變化。認為脈搏跳動快是陽氣旺盛的表現,但如果不結在胸部,則一定不會出現下痢、腹滿等變化。邪氣將從體外發散出來。如果脈搏浮起,表示邪氣已經入裡,但仍停留在陽經,則一定會發生結胸。脈搏緊促,表示太陽經的邪氣傳入少陰經的絡脈,因此一定會咽喉疼痛。脈搏緊促是因為邪氣屬於少陰經。此外,邪氣客於足少陰經的絡脈,會導致咽喉疼痛、不能進食。

脈弦者。太陽之邪傳入少陽之經。故必兩脅拘急。所為尺寸俱弦者。少陽受病。其脈循脅絡於耳故也。脈細為氣少。數為陽脈。氣不足而陽有餘。乃邪盛於上也。故頭痛未止。脈沉為在裡。緊為寒脈。邪入里而正不容。則內為格拒。故必欲嘔。脈沉滑者。熱勝而在下也。故協熱利。

白話文:

如果脈象弦緊,說明太陽經的邪氣傳入了少陽經。所以患者兩側肋骨會感到緊繃。

如果寸關尺三部脈象都弦緊,則說明少陽經受到病邪侵襲。這是因為少陽經的脈絡循行於肋部,連接耳部。

脈象細小說明氣血不足。脈象數快說明是陽脈受損。氣血不足而陽氣有餘,這是邪氣在上面盛行的表現。因此,患者頭痛難以止息。

脈象沉伏說明邪氣在體內。脈象緊實說明是寒邪脈象。邪氣入裡而正氣不足,就會在體內形成阻隔。所以,患者會感到想吐。

脈象沉伏而滑利,說明熱邪盛行並在下焦,因此患者會感到肋骨疼痛和便祕。

脈浮滑者。陽勝而陰傷也。故必下血。經曰、不宜下而更攻之。諸變不可勝數。此之謂也。以下並太陽下後之證。而或胸滿。或喘。或煩驚譫語。或脅痛發黃。是結胸、痞滿、煩躁、下利外。尚有種種諸變如此。

白話文:

脈象浮而滑,這是陽氣勝過而陰氣受損的表現。因此必定會發生便血。經書上說:「不適宜瀉下,卻又用瀉下藥攻之,種種變化難以盡數。」這就是指這種情況。以下是太陽經下後(瀉下之後)的證狀。有的胸部脹滿,有的喘息,有的煩躁驚悸說胡話,有的脅肋疼痛發黃。除了結胸、痞滿、煩躁、下利之外,還有許多其他種種變化。

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若微惡寒者。去芍藥方中加附子湯主之。

白話文:

太陽病。服藥後,出現脈搏急促、胸悶的症狀。可用桂枝去芍藥湯主治。如果還有輕微惡寒的話,則在桂枝去芍藥湯中加入附子。

陽邪被抑。不復浮盛於表。亦未結聚於裡。故其胸滿、其脈促。促者。數而時一止也。夫促為陽脈。胸中為陽之府。脈促胸滿。則雖誤下。而邪氣仍在陽分。故以桂、甘、薑、棗甘辛溫藥。從陽引而去之。去芍藥者。恐酸寒氣味。足以留胸中之邪。且奪桂枝之性也。若微惡寒者。

白話文:

陽氣受到壓制,不再浮盛於身體表面,但也還未在內部聚集凝結。因此,會出現胸悶、脈搏急促的症狀。急促的脈搏,是指脈搏跳動頻率高,但會時不時地停頓一下。脈搏急促是因為陽脈受影響,胸中是陽氣的聚集之處。脈搏急促、胸悶的症狀,即使誤用瀉下藥,但邪氣仍然停留在陽經中。因此,可以用桂枝、甘草、生薑、大棗等甘辛溫熱的藥物,從陽經引發邪氣,使其排出體外。去掉芍藥,是因為芍藥的酸寒氣味,可能會使胸中的邪氣滯留,且會削弱桂枝的藥性。如果患者有輕微的惡寒症狀。

其人陽不足。必加附子。以助陽氣而逐陽邪。設徒與前法。則藥不及病。雖病不增劇。亦必無濟矣。

白話文:

如果患者陽氣不足,必須添加附子。這是為了幫助陽氣,驅逐陽邪。如果只使用前面的方法,藥物就無法針對病因。即使病狀沒有加重,也不會有治療效果。

桂枝去芍藥湯方

於桂枝內去芍藥。余依前法。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方

於桂枝湯方內去芍藥。加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余依前法。

白話文:

桂枝去芍藥湯這個方子,就是從桂枝湯中去掉芍藥。其他的藥物和用法,都依照桂枝湯的原本方法。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這個方子,是從桂枝湯中去掉芍藥,再加入一枚附子。附子要先炮製,去掉皮,再切成八片。其他藥物和用法,都依照桂枝湯的原本方法。

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仁湯主之。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朴、杏仁佳。

白話文:

太陽經傷寒病。治療後,患者仍然有輕微喘息。這是因為體表邪氣未解除所致。可用桂枝加厚朴杏仁湯治療。如果患者有喘咳,可用桂枝湯,加入厚朴和杏仁效果更佳。

太陽誤下。無結胸下利諸變。而但微喘。知其里未受病。而其表猶未解。胸中之氣。為之不利也。故與桂枝湯解表散邪。加厚朴、杏仁下氣定喘。然喘之為病。所關非細。而誤下之後。其變實多。仲景此條。蓋可以互證。而難以獨引。亦如太陽病。脈浮者。可發汗。宜麻黃之文也。學者辨諸。

太陽病。下之後。其氣上衝者。可與桂枝湯。方用前法。若不上衝者。不可與之。

白話文:

太陽病誤服下瀉藥後,沒有胸中結滿、腹瀉等變化,只有輕微的喘息。這表明其內臟尚未受病,但體表邪氣仍未解除。胸中的氣機不調暢,導致喘息。因此,使用桂枝湯來解表散邪,再加入厚朴、杏仁來降氣平喘。然而,喘息是較嚴重的疾病,誤服下瀉藥後,其變化很多。(這一點從)仲景此條可以相互佐證,但不能單獨引用。就像太陽病,脈象浮起的人,可以發汗,適合使用麻黃的說法一樣。學者們應當就此加以辨別。

如果患了太陽病,在使用瀉下治療之後,如果出現氣往上沖的症狀,可以給予桂枝湯進行治療,處方和之前的用法相同。但如果沒有氣往上沖的症狀,就不應該使用桂枝湯。

病在太陽。而反下之。正氣遂虛。邪氣則陷。乃其氣反上衝者。陽邪被抑而復揚。仍欲出而之表也。故可與桂枝湯。從陽引而去之。因其輕而揚之之意也。用前法者。即啜熱稀粥。以助藥力之法。蓋欲以救被傷之氣。而引欲出之邪耳。若不上衝者。邪已內陷。不復外攻。當隨脈證而調其內。不可更以桂枝攻其表也。

白話文:

當疾病位於太陽經時,卻錯誤地使用瀉下的方法。這會導致正氣進一步虛弱,邪氣則會深入體內。這時,如果邪氣反而向上衝擊,那是因為陽邪受到壓制後又重新振作,仍然想要向外發散。因此,可以使用桂枝湯,順著陽氣引導邪氣外出,這是因為桂枝湯有助於將輕浮的邪氣向外發散。使用前述方法時,可以另外啜飲熱稀粥,以幫助藥力的發揮。這主要是為了扶助受傷的正氣,同時引導想要外出的邪氣。如果邪氣沒有向上衝擊,表示邪氣已經深入體內,不再向外攻伐。此時應該根據脈象和證狀,調和體內的氣血,而不應該再使用桂枝湯攻表。

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

白話文:

在傷寒發病的八九天內,通過使用下法治療後,出現胸悶、煩躁不安、小便不利、語言不清、全身沉重,無法翻身等症狀。此時,可以使用柴胡加上龍骨牡蠣湯來治療。

傷寒下後。其邪有並歸一處者。如結胸下利諸候是也。有散漫一身者。如此條所云諸證是也。胸滿者。邪痹於上。小便不利者。邪痹於下。煩驚者。邪動於心。譫語者。邪結於胃。此病之在裡者也。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筋脈骨肉。並受其邪。此病之在表者也。夫合表裡上下而為病者。

白話文:

傷寒發作後退燒。病邪會集中到一個部位,例如結胸合併腹瀉的症狀。有的會分散到全身,就像這條條文所提到的各種症狀。胸悶:病邪阻滯在上半身。小便不利:病邪阻滯在下半身。煩躁不安:病邪影響了心臟。說胡話:病邪聚集在胃中。這些都是病邪在裡面的症狀。全身沉重,無法翻身:經脈、骨肉都受到了病邪的影響。這是病邪在表面的症狀。綜合表裡上下,導致發病。

必兼陰陽合散以為治。方用柴胡、桂枝。以解其外而除身重。龍、蠣、鉛丹。以鎮其內而止煩驚。大黃以和胃氣止譫語。茯苓以泄膀胱利小便。人參、薑、棗。益氣養營衛。以為驅除邪氣之本也。如是表裡虛實。泛應曲當而錯雜之邪。庶幾盡解耳。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方

白話文:

治療的方法必定要同時調和陰陽,讓氣血運轉順暢。因此可以使用柴胡、桂枝,解除外表的邪氣,消除身體沉重。龍骨、牡蠣、鉛丹,可以鎮定內心,止住煩躁與驚恐。大黃可以調和胃氣,止住胡言亂語。茯苓可以利尿,排出體內的水分。人參、薑、棗,可以補充氣血,養護元氣。這些藥物作為驅除邪氣的根本。這樣子內外虛實兼顧,才能針對錯綜複雜的邪氣,將其徹底清除。

柴胡加上龍骨和牡蠣的湯劑配方

半夏(二合洗),柴胡(四兩),人參,龍骨,鉛丹,牡蠣(熬),茯苓,桂枝,生薑(各一兩半),大棗(六枚)大黃(二兩)

上十一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納大黃。切如棋子。更煮一二沸。去滓。溫服一升。

白話文:

半夏(洗淨,2 合) 柴胡(4 兩) 人參(1.5 兩) 龍骨(1.5 兩) 鉛丹(1.5 兩) 牡蠣(熬製,1.5 兩) 茯苓(1.5 兩) 桂枝(1.5 兩) 生薑(1.5 兩) 大棗(6 枚) 大黃(2 兩)

上方所提到的十一種藥物,使用八升水進行煎煮,煮至剩下四升藥液。接著加入切成像棋子形狀的大黃,再繼續煮沸一至兩次。之後,去除藥渣,將藥液溫熱後分次服用,每次服用一升。

得病六七日。脈遲浮弱。惡風寒。手足溫。醫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脅下滿痛。面目及身黃。頸項強。小便難者。與柴胡湯。後必下重。本渴而飲水嘔者。柴胡湯不中與也。食谷者噦。

白話文:

生病六七天了,脈搏遲緩浮弱,怕冷怕風,手腳溫暖。醫生給他瀉了兩三次下,但還是不能進食,而且兩肋下疼痛,面部和身體發黃,脖子僵硬,小便困難。給他服用柴胡湯。後來肯定會瀉得很厲害。本來口渴但喝水就嘔吐的,不能服用柴胡湯。吃東西時會反胃。

病六七日。脈浮不去。惡風寒不除。其邪猶在表也。醫反二三下之。胃氣重傷。邪氣入里。則不能食而脅下滿痛。且面目及身黃。頸項強。小便難。所以然者。其人脈遲弱而不數。手足溫而不熱。為太陰本自有濕。而熱又入之。相得不解。交蒸互郁。而面目身體悉黃矣。頸項強者。

白話文:

得病六七天了。脈象浮起不退。怕吹風怕冷的症狀沒有消除。說明邪氣還在體表。醫生卻反覆用瀉下的藥,傷了胃氣。邪氣進入體內,就會出現不能進食、兩脅下面疼痛。還有面色和身體發黃、脖子僵硬、小便困難等症狀。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這個人的脈象緩弱無力、次數不多,手足溫和不發熱。這是因為太陰經本來就有濕氣,現在熱氣又進入體內,兩者互相作用,難以消散,互相蒸發壅滯,導致面部和身體都發黃了。脖子僵硬是

濕痹於上也。脅下滿痛者。濕聚於中也。小便難者。濕不下走也。皆與熱相得之故也。醫以其脅下滿痛。與柴胡湯以解其邪。後必下重者。邪外解而濕下行。將欲作利也。設熱濕併除。則汗液俱通而愈矣。何至下重哉。本渴而飲水嘔者。金匱所謂先渴卻嘔者。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也。

白話文:

如果濕邪在身體的上部,就會導致脇肋以下脹痛。

如果濕氣積聚在身體的中部,就會導致小便困難。

這些情況都與熱邪相結合有關。

醫生會使用柴胡湯來緩解脇肋以下的脹痛,驅除邪氣。

之後,患者可能會出現大便困難,這是因為邪氣從體外排出,而濕氣向下運行,準備排便。

如果熱濕同時去除,那麼汗液也會暢通,患者就會痊癒。怎麼會出現大便困難呢?

如果本來就口渴又喝了水,卻出現嘔吐的情況,這在《金匱要略》中被稱為「先渴卻嘔」,是因為水停留在心下導致的。這類患者通常有飲酒習慣。

飲在心下。則食谷必噦。所謂諸嘔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湯主之是也。豈小柴胡所能治哉。

白話文:

如果飲水停留在心下部位,那麼吃飯後一定會打嗝。這就是所說的各種嘔吐症狀,食物無法順利下嚥的情況,這時候應該使用【小半夏湯】來治療。這種情況怎麼可能是小柴胡湯所能治癒的呢?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白話文:

因以下焦濕熱,所以心窩悶塞。用瀉心湯治療,但悶塞不解。此時患者口渴、口乾、煩躁,小便不利。用五苓散主治。

下後成痞。與瀉心湯。於法為當矣。乃痞不解。而其人口燥煩渴。小便不利者。此非痞也。乃熱邪與水蓄而不行也。水蓄不行。則土失其潤而口燥煩渴。下迷其道而小便不利。瀉心湯不中與矣。五苓散散水泄熱。使小便利。則痞與煩渴俱止耳。

白話文:

腹瀉後形成腹脹。使用瀉心湯治療的方法是正確的。但是,腹脹沒有消除,而且患者口乾煩躁口渴,小便不暢。這並不是腹脹,而是熱邪和水液鬱積導致的不通暢。水液鬱積不通暢,就會導致脾胃失潤而口乾煩躁口渴。下焦被水液阻滯,就會導致小便不暢。瀉心湯此刻就不適用了。五苓散可以利水散熱,使小便通暢,這樣腹脹和煩渴也會隨之解除。

下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此與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條大同。雖汗下不同。其為邪入肺中則一。故其治亦同。

白話文:

服用了桂枝湯後,不適合再服用桂枝湯。出汗且喘氣,但體溫不是太高者,可以服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這和汗後不應再使用桂枝湯的情況非常相似。雖然出汗和用下法(瀉下)有所不同,但邪氣進入肺部的這個結果是一樣的。因此,治療方法也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