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貫珠集》~ 卷一·太陽篇上 (12)
卷一·太陽篇上 (12)
1. 小青龍湯脈證二條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表寒不解。而心下有水飲。飲寒相摶。逆於肺胃之間。為乾嘔發熱而咳。乃傷寒之兼證也。夫飲之為物。隨氣升降。無處不到。或壅於上。或積於中。或滯於下。各隨其所之而為病。而其治法。雖各有加減。要不出小青龍之一法。麻黃、桂枝。散外入之寒邪。半夏、細辛、乾薑。消內積之寒飲。芍藥、五味。監麻、桂之性。且使表裡之藥。相就而不相格耳。
小青龍湯方
麻黃,桂枝,芍藥,細辛,乾薑,炙甘草(各三兩),五味,半夏(各半升)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大青龍合麻、桂而加石膏。能發邪氣除煩躁。小青龍無石膏。有半夏、乾薑、芍藥、細辛、五味。能散寒邪行水飲。而通謂之青龍者。以其有發汗蠲飲之功。夫熱閉於經。而不用石膏。汗為熱隔。寧有能發之者乎。飲伏於內。而不用薑、夏。寒與飲摶。寧有能散之者乎。其芍藥、五味。
不特收逆氣而安肺氣。抑以制麻、桂、薑、辛之勢。使不相驚而相就。以成內外協濟之功耳。
加減法
若微利者。去麻黃。加芫花如雞子大。熬令赤色。
微利者。水漬入胃也。下利者。不可攻其表。故去麻黃之發表。而加芫花之行水。
若渴者。去半夏。加栝蔞根三兩。
渴者。津液不足。故去半夏之辛燥。而加栝蔞之苦潤。若飲結不布而渴者。似宜仍以半夏流濕而潤燥也。
若噎者。去麻黃。加附子一枚。炮。
噎者。寒飲積中也。附子溫能散寒。辛能破飲。故加之。麻黃髮陽氣。增胃冷。故去之。
若小便不利。小腹滿。去麻黃。加茯苓四兩。
小便不利。小腹滿。水蓄於下也。故加茯苓以泄蓄水。不用麻黃。恐其引氣上行。致水不下也。
若喘者。去麻黃。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喘者。水氣在肺。故加杏仁下氣泄肺。麻黃亦能治喘而不用者。惡其發氣也。
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
內飲外寒。相得不解。氣凌於肺。為咳而微喘。發熱不渴。如上條之證也。是必以小青龍外解寒邪。內消水飲為主矣。若服湯已。渴者。是寒外解而飲內行也。故為欲解。小青龍湯主之六字。當在發熱不渴下。
或問水飲之證。或渴或不渴云何。曰、水積於中。故不渴也。其渴者。水積一處。而不得四布也。然而不渴者。常也。其渴者。變也。服小青龍湯已而渴者。乃寒去飲消之常道也。
白話文:
小青龍湯脈證二條
當外感風寒未解,而心下有水氣停滯時,患者可能出現乾嘔、發熱、咳嗽等症狀,有時還會伴隨口渴、腹瀉、噎塞感、小便不暢、小腹脹滿或氣喘等情況,此時適合用小青龍湯治療。
外寒未解,心內又有水飲積聚,寒邪與水飲相互影響,影響肺胃功能,導致乾嘔、發熱、咳嗽,這些都是傷寒的兼症。水飲的性質會隨氣機升降而流動,可能在上、中、下不同部位積聚,引發不同病變。雖然治療方法會有加減調整,但基本仍以小青龍湯為主要方劑。麻黃、桂枝可外散寒邪;半夏、細辛、乾薑可內消寒飲;芍藥、五味子能調和麻、桂的藥性,使表裡藥物協調作用而不互相衝突。
小青龍湯方
麻黃、桂枝、芍藥、細辛、乾薑、炙甘草(各三兩),五味子、半夏(各半升)。
將上述八味藥材以一斗水熬煮,先煮麻黃至減少二升水量,撇去浮沫後加入其餘藥材,繼續煮至剩三升,濾去藥渣,溫服一升。
大青龍湯結合麻黃、桂枝並加入石膏,能發散邪氣、緩解煩躁;小青龍湯則無石膏,但含半夏、乾薑、芍藥、細辛、五味子,主要散寒邪、化水飲。兩者皆稱「青龍」,因它們都有發汗、消除水飲的功效。若熱邪鬱閉經絡而不用石膏,汗液被熱氣阻礙,便難以發散;若水飲內伏而不用乾薑、半夏,寒與飲相互纏結,便難以消散。芍藥、五味子不僅能收斂逆氣、安定肺氣,還能制約麻黃、桂枝、乾薑、細辛的藥性,使其協同作用,達到內外兼治的效果。
加減法
- 若輕微腹瀉,去除麻黃,加芫花(如雞蛋大小,炒至赤色)。腹瀉是因水濕侵入腸胃,此時不宜發汗,故去麻黃並加芫花利水。
- 若口渴,則去半夏,加栝蔞根三兩。口渴是因津液不足,故去半夏以防辛燥,改加栝蔞根滋潤。若因水飲停滯導致口渴,仍可保留半夏以化濕潤燥。
- 若有噎塞感,去麻黃,加炮附子一枚。噎塞是因寒飲積聚,附子性溫可散寒,味辛能破水飲,而麻黃可能加重胃寒,故去除。
- 若小便不利、小腹脹滿,去麻黃,加茯苓四兩。此為水濕蓄積下焦,加茯苓可利水,去麻黃以防氣機上逆影響排水。
- 若氣喘,去麻黃,加杏仁半升(去皮尖)。氣喘因水氣犯肺,杏仁可降氣平喘;麻黃雖能治喘,但可能耗散正氣,故去除。
外感風寒且心下有水氣,咳嗽、微喘、發熱但不渴,服用小青龍湯後若出現口渴,說明寒邪已去,病情好轉。
問答:為什麼水飲症狀有時渴、有時不渴?答:水飲積聚體內時通常不渴,口渴是水飲停滯某處無法散布所致。不渴乃常態,口渴為病變狀態。服小青龍湯後渴,是寒去飲消的正常現象。
2. 十棗湯證治一條
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棗湯主之。
此外中風寒。內有懸飲之證。下利嘔逆。飲之上攻而復下注也。然必風邪已解。而後可攻其飲。若其人漐漐汗出。而不惡寒。為表已解。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乾嘔短氣。為里未和。雖頭痛而發作有時。知非風邪在經。而是飲氣上攻也。故宜十棗湯下氣逐飲。
十棗湯方
芫花(熬),甘遂,大戟,大棗(十枚)
上三味等分。各別搗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棗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納諸藥末。強人服一錢匕。羸人服半錢。溫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錢。得快下利後。糜粥自養。
按金匱云、飲後水流在脅下。咳吐引痛。謂之懸飲。又云、病懸飲者。十棗湯主之。此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所以知其為懸飲也。懸飲非攻不去。芫花、甘遂、大戟。並逐飲之峻藥。而欲攻其飲。必顧其正。大棗甘溫以益中氣。使不受藥毒也。
白話文:
十棗湯證治一條
當人體外感風邪(太陽中風),出現腹瀉、嘔吐逆氣的症狀時,必須先解除表證(外邪),才能進一步治療內在的問題。若患者微微出汗,且發作有規律性,伴有頭痛、心窩處硬悶、脹滿牽引脅肋疼痛、乾嘔、呼吸短促,出汗卻不怕冷,代表外邪已解,但內在病邪未除,此時應以十棗湯主治。
此證是外感風寒、內有懸飲(水飲停聚)所致。腹瀉與嘔逆是因水飲上衝又下注引起,但必須等到表邪消退後,才能攻逐水飲。若患者持續出汗、不怕寒,表示表證已解;而心窩硬悶、脅肋脹痛、乾嘔短氣,則是內在未調和的表現。雖然頭痛時發時止,但並非風邪滯留經絡,而是水飲上逆所致,故適合用十棗湯降氣逐飲。
十棗湯方
芫花(炒)、甘遂、大戟(三味等量研磨為散),大棗十枚。
製法:將三味藥分別搗成細末,取一升半水,先煮肥大的紅棗十枚,煮至剩八合水,濾掉渣滓,加入藥末。體壯者服一錢匕(約1-2克),體弱者服半錢,於清晨溫服。若服後瀉下不多、病未緩解,次日可加重半錢劑量。待暢快腹瀉後,改喝稀粥調養。
按《金匱要略》記載,水飲流聚脅下,導致咳嗽吐痰牽引疼痛的,稱為「懸飲」,並明言懸飲證適用十棗湯。本證因心窩硬悶、脅肋脹痛,故可判斷為懸飲。懸飲非猛藥不能消除,芫花、甘遂、大戟皆為峻烈逐水藥,但攻邪需兼顧正氣,故佐以大棗甘溫補中,緩和藥性以保護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