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怡

《傷寒貫珠集》~ 卷二·太陽篇下 (3)

回本書目錄

卷二·太陽篇下 (3)

1. 懊憹煩滿證治六條

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復顛倒。心中懊憹。梔子豉湯主之。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薑豉湯主之。

發汗吐下後。正氣既虛。邪氣亦衰。乃虛煩不得眠。甚則反復顛倒。心中懊憹者。未盡之邪。方入里而未集。已虛之氣。欲勝邪而不能。則煩亂不寧。甚則心中懊憹鬱悶。而不能自已也。梔子體輕。味苦微寒。豉經蒸罯。可升可降。二味相合。能徹散胸中邪氣。為除煩止躁之良劑。

少氣者。呼吸少氣。不足以息也。甘草之甘。可以益氣。嘔者。氣逆而不降也。生薑之辛。可以散逆。得吐則邪氣散而當愈。不可更吐以傷其氣。故止後服。

梔子豉湯

梔子(十四枚擘),香豉(四合綿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納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止後服。

梔子甘草豉湯方

於梔子豉湯內加入甘草二兩。余依前法。

梔子生薑豉湯

於梔子豉湯內。加入生薑五兩。余依前法。

發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梔子豉湯主之。

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後。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未欲解也。梔子豉湯主之。

煩熱者。心煩而身熱也。胸中窒者。邪入胸間而氣窒不行也。蓋亦汗下後。正虛邪入。而猶未集之證。故亦宜梔子豉湯散邪徹熱為主也。心中結痛者。邪結心間而為痛也。然雖結痛而身熱不去。則其邪亦未盡入。與結胸之心下痛而身不熱者不同。此梔子豉湯之散邪徹熱。所以輕於小陷胸之蕩實除熱也。

傷寒下後。心煩腹滿。臥起不安者。梔子厚朴湯主之。

下後心煩。證與上同。而加腹滿。則邪入較深矣。成氏所謂邪氣壅於心腹之間者是也。故去香豉之升散。而加枳、樸之降泄。若但滿而不煩。則邪入更深。又當去梔子之輕清。而加大黃之沉下矣。此梔子厚朴湯所以重於梔豉而輕於承氣也。

梔子厚朴湯方

梔子(十四枚擘),厚朴(四兩薑汁炒),枳實(四枚水浸去穰炒)

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乾薑湯主之。大下後身熱不去。證與前同。乃中無結痛。而煩又微而不甚。知正氣虛。不能與邪爭。雖爭而亦不能勝之也。故以梔子徹胸中陷入之邪。乾薑復下藥損傷之氣。

梔子乾薑湯

梔子(十四枚),乾薑(二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止後服。

凡用梔子湯。病人舊微溏者。不可與服之。

病人舊微溏者。未病之先。大便本自微溏。為裡虛而寒在下也。梔子湯本湧泄胸中客熱之劑。舊微溏者。中氣不固。與之。恐藥氣乘虛下泄。而不能上達。則膈熱反因之而深入也。故曰不可與服之。

2. 下利脈證五條

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連黃芩湯主之。

太陽中風發熱。本當桂枝解表。而反下之。裡虛邪入。利遂不止。其脈則促。其證則喘而汗出。夫促為陽盛。脈促者。知表未解也。無汗而喘。為寒在表。喘而汗出。為熱在裡也。是其邪陷於裡者十之七。而留於表者十之三。其病為表裡並受之病。故其法亦宜表裡兩解之法。

葛根黃連黃芩湯。葛根解肌於表。芩、連清熱於裡。甘草則合表裡而並和之耳。蓋風邪初中。病為在表。一入於裡。則變為熱矣。故治表者。必以葛根之辛涼。治里者。必以芩、連之苦寒也。而古法汗者不以偶。下者不以奇。故葛根之表。則數多而獨行。芩、連之裡。則數少而並須。

仲景矩矱。秩然不紊如此。

葛根黃連黃芩湯方

葛根(半斤),甘草(二兩炙),黃芩(二兩),黃連(三兩)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減二升。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

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下之。遂協熱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裡不解者。桂枝人參湯主之。

太陽誤下自利。而又表裡不解。與上條同。然曰數下。則氣屢傷矣。曰利下不止。則虛復甚矣。雖心下痞硬。亦是正虛失運之故。是宜桂枝之辛。以解其表。參、朮、薑、草之甘溫。以安其里。而不可以葛根攻表。亦不得以芩、連清裡。治如上條之例矣。

桂枝人參湯

桂枝(四兩),乾薑(三兩),白朮(三兩),人參(三兩),炙甘草(四兩)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納桂。更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穀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里。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救里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

傷寒下後。邪氣變熱。乘虛入里者。則為挾熱下利。其邪未入里而臟虛生寒者。則為下利清穀。各因其人邪氣之寒熱。與臟氣之陰陽而為病也。身疼痛者。邪在表也。然臟氣不充。則無以為發汗散邪之地。故必以溫藥。舍其表而救其里。服後清便自調。裡氣已固。而身痛不除。

則又以甘辛發散為急。不然。表之邪又將入里而增患矣。而救里用四逆。救表用桂枝。與厥陰篇下利腹脹滿身疼痛條略同。彼為寒邪中陰。此為寒藥傷里。而其溫中散邪、先表后里之法。則一也。

太陽病。二三日。不能臥。但欲起。心下必結。脈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結胸。未止者。四日復下之。此作協熱利也。

太陽病。二三日。為病未久也。不能臥。但欲起者。心下結滿。臥則氣愈壅而不安也。脈微弱。陽氣衰少也。夫二三日。為病未久。則寒未變熱。而脈又微弱。知其結於心下者。為寒分而非熱分矣。寒分者。病屬於寒。故謂寒分。猶金匱所謂血分氣分水分也。寒則不可下。而醫反下之裡虛寒入。

必為下利不止。若利止。必作結胸者。寒邪從陽之化。而上結於陽位也。若未止。四日復下之者。寒已變熱。轉為協熱下利。故須復下。以盡其邪。所謂在下者。引而竭之也。總之。寒邪中人。久必變熱。而邪不上結。勢必下注。仲景反復詳論。所以詔示後人者深矣。

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瀉心湯已。復以他藥下之。利不止。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複利不止者。當利其小便。

湯藥亦下藥也。下後下利痞硬。瀉心湯是已。而復以他藥下之。以虛益虛。邪氣雖去。下焦不約。利無止期。故不宜參、朮、薑、草之安中。而宜赤脂、禹糧之固下也。乃服之而利猶不止。則是下焦分注之所清濁不別故也。故當利其小便。

赤石脂禹餘糧湯

赤石脂(一斤碎),禹餘糧(一斤碎)

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