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貫珠集》~ 卷一·太陽篇上 (11)

回本書目錄

卷一·太陽篇上 (11)

1. 大青龍湯脈證二條

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

此治中風而表實者之法。表實之人。不易得邪。設得之。則不能泄衛氣。而反以實陽氣。陽氣既實。表不得通。閉熱於經。則脈緊身痛。不汗出而煩躁也。是當以麻黃桂姜之屬。以發汗而泄表實。加石膏以除裡熱而止煩躁。非桂枝湯所得而治者矣。蓋其病已非中風之常病。則其法亦不得守桂枝之常法。

仲景特舉此者。欲人知常知變。不使拘中風之名。而拘解肌之法也。若脈微弱汗出惡風。則表虛不實。設與大青龍湯發越陽氣。必致厥逆筋惕肉瞤。甚則汗多而陽亡矣。故曰此為逆。逆者虛以實治。於理不順。所以謂之逆也。

大青龍湯方

麻黃(六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擘),石膏(如雞子大碎),生薑(三兩切),杏仁(四十個去皮尖)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撲之。一服汗者。停後服。汗多亡陽。遂虛。惡風煩躁。不得眠也。

按傷寒分立三綱。桂枝主風傷衛。麻黃主寒傷營。大青龍主風寒兩傷營衛。其說始於成氏許氏。而成於方氏喻氏。以愚觀之。桂枝主風傷衛則是。麻黃主寒傷營則非。蓋有衛病而營不病者矣。未有營病而衛不病者也。至於大青龍證其辨不在營衛兩病。而在煩躁一證。其立方之旨。

亦不在並用麻、桂。而在獨加石膏。王文祿謂風寒並重。閉熱於經。故加石膏於發散藥中是也。若不過風寒併發。則麻黃、桂枝已足勝其任矣。何必更須石膏哉。須知中風而或表實。亦用麻黃。傷寒而或表虛。亦用桂枝。其表不得泄。而閉熱於中者。則用石膏。其無熱者。但用麻、桂。

此仲景心法也。炫新說而變舊章。其於斯道。不愈趨而愈遠哉。

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發之。

傷寒脈浮緩者。脈緊去而成緩。為寒欲變熱之證。經曰脈緩者多熱是也。傷寒邪在表則身疼。邪入里則身重。寒已變熱而脈緩。經脈不為拘急。故身不疼而但重。而其脈猶浮。則邪氣在或進或退之時。故身體有乍重乍輕之候也。是以欲發其表。則經已有熱。欲清其熱。則表猶不解。

而大青龍湯兼擅發表解熱之長。苟無少陰汗出厥逆等證者。則必以此法為良矣。不云主之而云發之者。謂邪欲入里。而以藥發之。使從表出也。舊注謂傷寒見風。故並用麻黃者。非。

白話文:

大青龍湯脈證二條

  1. 太陽中風症狀,脈象浮緊,發熱怕冷,身體疼痛,沒有出汗卻煩躁不安的,應使用大青龍湯治療。如果脈象微弱、出汗怕風,則不可服用。誤服會導致四肢冰冷、肌肉抽動,這是錯誤的治療方式。

此法適用於中風且表實的患者。表實之人不易受邪,一旦得病,衛氣無法宣洩,反而使陽氣壅滯。陽氣過盛,表氣不通,熱邪鬱閉經絡,導致脈緊、身痛、無汗煩躁。此時應以麻黃、桂枝、生薑等發汗解表,再加石膏清裡熱、止煩躁,這並非桂枝湯所能治療。此病情已超出一般中風範疇,治法也不該拘泥於桂枝湯的常規。

張仲景特別提出此例,是讓人明瞭常規與變通,不被病名束縛而僵化解表方法。若脈微弱、出汗怕風,屬表虛而非實證,誤用大青龍湯發散陽氣,必致四肢冰冷、肌肉抽搐,甚至過汗亡陽。因此稱為「逆」,即用治實證之法療虛證,違背醫理。

大青龍湯方
麻黃(六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炙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掰開)、石膏(如雞蛋大,搗碎)、生薑(三兩,切片)、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以水九升,先煮麻黃至七升,撇去浮沫,加入其餘藥材,煮取三升,去藥渣後溫服一升,以微微出汗為度。若汗出過多,可用溫粉外敷。服一次已出汗便停服,過汗會亡陽,導致虛弱、惡風、煩躁、失眠。

  1. 傷寒脈象浮緩,身體不痛但沈重,時而減輕,且無少陰證者,可用大青龍湯發散。

脈浮緩是寒邪化熱之象,因緊脈轉緩代表熱證《內經》雲:「脈緩者多熱」。傷寒邪在表則身痛,入裡則身重。寒已化熱而脈緩,經脈未受拘緊,故身不痛只覺重。脈仍浮表示邪氣徘徊於表裡間,因此身體時重時輕。此時欲解表卻有裡熱,欲清熱卻表邪未除,大青龍湯兼具發散表邪與清解裡熱之效。只要無少陰證(如汗出肢冷等),此方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