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貫珠集》~ 卷一·太陽篇上 (10)
卷一·太陽篇上 (10)
1. 桂枝二越婢一湯脈證一條
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
無陽與亡陽不同。亡陽者。陽外亡而不守也。其根在腎。無陽者陽內竭而不用也。其源在胃。發熱惡寒。熱多寒少。病須得汗而解。而脈微弱。則陽無氣矣。陽者。津液之根。猶水之氣也。無氣則水不至。無陽則津不化。而汗之源絕矣。雖發之。其可得乎。故用桂枝二分。生化陰陽。越婢一分。發散邪氣。設得小汗。其邪必解。乃傷寒發汗之變法也。
桂枝二越婢一湯方(論見後)
桂枝(去皮),芍藥,甘草(炙),麻黃(去節各十八銖),生薑(一兩三錢切),大棗(四枚擘),石膏(二十四銖碎綿裹)
上七味。㕮咀。以水五升。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
白話文:
太陽病,發燒畏寒,但發熱的症狀比畏寒明顯,脈象微弱。這是因為體內陽氣不足,不能發汗,應該服用桂枝二份、越婢湯一份的藥方。
陽氣不足與陽氣耗盡不同。陽氣耗盡是指陽氣外泄而無法收斂,根本原因在於腎臟;陽氣不足則是陽氣在體內衰竭而無法發揮作用,根本原因在於脾胃。患者雖然發燒畏寒,發熱症狀較明顯,病情需要通過發汗來緩解,但脈象卻很微弱,說明陽氣不足,沒有力量。陽氣是津液的根本,如同水之於氣,沒有氣則水無法到達,沒有陽氣則津液無法化生,導致汗液的來源枯竭。即使強行發汗,也無法見效。因此,使用桂枝兩份,以滋養陰陽;越婢湯一份,以發散邪氣。如果能微微出汗,邪氣就能解除,這是傷寒發汗療法的一種變通方法。
(桂枝二越婢一湯藥方如下)
桂枝(去皮)、芍藥、炙甘草、麻黃(去節,各十八銖)、生薑(一兩三錢,切)、大棗(四枚,掰開)、石膏(二十四銖,用碎布包好)
以上七味藥材,切碎,加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掉浮沫,再加入其他藥材,煮至二升,過濾藥渣,溫服一升。
2. 桂枝麻黃各半湯脈證一條
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病在太陽。至八九日之久。而不傳他經。其表邪本微可知。不嘔清便欲自可。則里未受邪可知。病如瘧狀。非真是瘧。亦非傳少陽也。乃正氣內勝。數與邪爭故也。至熱多寒少。一日二三度發。則邪氣不勝而將退舍矣。更審其脈而參驗之。若得微緩。則欲愈之象也。若脈微而惡寒者。
此陰陽俱虛。當與溫養。如新加湯之例。而發汗吐下。均在所禁矣。若面色反有熱色者。邪氣欲從表出。而不得小汗。則邪無從出。如面色緣緣正赤。陽氣怫鬱在表。當解之熏之之類也。身癢者。邪盛而攻走經筋則痛。邪微而遊行皮膚則癢也。夫既不得汗出。則非桂枝所能解。
而邪氣又微。亦非麻黃所可發。故合兩方為一方。變大製為小制。桂枝所以為汗液之地。麻黃所以為發散之用。且不使藥過病。以傷其正也。
桂枝麻黃各半湯方
桂枝(去皮),麻黃(去節),甘草(炙),芍藥,生薑(各一兩)大棗(四枚),杏仁(二十四個湯浸去皮)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溫服六合。
合論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二麻黃一湯桂枝二越婢一湯三方
按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二麻黃一湯桂枝二越婢一湯三方並兩方合用。乃古之所謂複方也。細審其制。桂枝麻黃各半湯。助正之力。侔於散邪。桂枝二麻黃一湯。則助正之力多。而散邪之力少。於法為較和矣。其桂枝二越婢一湯。本無熱證而加石膏者。以其人無陽。津液不足。
不勝桂枝之任。故加甘寒於內。少變辛溫之性。且滋津液之用。而其方制之小。示微發於不發之中。則三方如一方也。故桂枝湯不特發散邪氣。亦能補助正氣。以其方甘酸辛合用。具生陽化陰之妙。與麻黃合劑。則能盡麻黃之力。而並去其悍。與石膏同用。則能資石膏之益。
而不撓乎權。是雖麻、石並行。而實以桂枝為主。蓋非滋養營衛。則無以為發汗散邪之地耳。凡正氣不足。邪氣亦微。而仍須得汗而解者。宜於此三方取則焉。後人不能盡桂枝之用。而求之人參、歸、地之屬。立意則同。而用藥懸殊矣。
白話文:
太陽病發病八九天,症狀像瘧疾一樣,發熱惡寒,但發熱較多,惡寒較少,病人不嘔吐,大便正常,想自己能好轉,一天發作二三次。脈象微弱而緩慢,這是將要痊癒的徵兆。如果脈象微弱而且惡寒明顯,這是陰陽俱虛,不能再發汗、瀉下或催吐。如果面色反而呈現紅熱,表示病情尚未好轉,因為身體無法微微出汗,所以身體會發癢,這時候應該服用桂枝麻黃各半湯。
病在太陽經,持續八九天而不傳到其他經脈,說明表邪本就輕微,不嘔吐,大便正常,也說明裡頭沒有受邪,病症像瘧疾,但它既不是真正的瘧疾,也不是傳到了少陽經,而是正氣內在較強,與邪氣多次爭鬥的結果。發熱多於惡寒,一天發作二三次,表示邪氣不敵正氣,將要退去。再仔細觀察脈象來驗證,如果脈象微弱而緩慢,就是將要痊癒的徵兆。如果脈象微弱且惡寒明顯,這是陰陽俱虛,應該溫養身體,如同新加湯的用法,發汗、吐瀉都應禁止。如果面色反而呈現紅熱,邪氣想從體表排出,但卻無法微微出汗,邪氣就無從排出。如果面色紅潤,陽氣鬱滯在體表,就應該採用解表發散的方法。身體發癢,是因為邪氣盛而侵犯經筋則疼痛,邪氣輕微而遊走於皮膚則發癢。既不能出汗,就不是桂枝湯所能解決的,而邪氣又輕微,也不是麻黃湯所能發散的,所以將兩種藥方合為一方,劑量由大變小。桂枝用來幫助汗液排出,麻黃用來發散邪氣,避免藥物過於猛烈,損傷正氣。
桂枝麻黃各半湯藥方:
桂枝(去皮)、麻黃(去節)、炙甘草、芍藥、生薑(各一兩)、大棗(四枚)、杏仁(二十四個,湯浸去皮)
以上七味藥,用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掉浮沫,再放入其他藥物,煮到一升八合,去渣,溫服六合。
關於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二麻黃一湯、桂枝二越婢一湯三方合論:
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二麻黃一湯、桂枝二越婢一湯這三方都是兩種藥方合用的複方。仔細分析其組成,桂枝麻黃各半湯,扶助正氣的力量與散邪的力量相當;桂枝二麻黃一湯,扶助正氣的力量較多,散邪的力量較少,用藥較為平和;桂枝二越婢一湯,本無熱症卻加入石膏,是因為患者陽氣不足,津液不足,無法承受桂枝的功效,所以加入甘寒之藥,以緩和辛溫之性,並滋養津液,而其藥量較少,表示微發汗而非大發汗,這三方其實就像一個方子。所以桂枝湯不僅能發散邪氣,也能扶助正氣,因為它甘酸辛三味藥合用,具有生陽化陰的妙用,與麻黃合用,就能發揮麻黃的全部功效,並減輕其峻猛之性;與石膏合用,就能利用石膏的益處,而不偏於一方。雖然麻黃、石膏同時使用,但實際上還是以桂枝為主,因為沒有滋養營衛,就沒有發汗散邪的基礎。凡是正氣不足,邪氣也輕微,但仍需發汗解表的,都可以參考這三方。後人不能完全理解桂枝的功效,而去尋找人參、當歸、生地等藥物,用意雖然相同,但所用藥物卻大相逕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