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貫珠集》~ 卷二·太陽篇下 (2)
卷二·太陽篇下 (2)
1. 痞證七條
脈浮而緊。而復下之。緊反入里。則作痞。按之自濡。但氣痞耳。
白話文:
脈象呈現浮且緊的特點,倘若之後使用了瀉下的治療方法,導致原本緊繃的脈象反而向身體深部內陷,這樣一來就會形成一種被稱為「痞」的病狀。這種情況下,按壓患處會感覺柔軟,並無實質性的硬塊存在,只是氣機不通所造成的痞塞感而已。
此申言所以成痞之故。浮而緊者。傷寒之脈。所謂病發於陰也。緊反入里者。寒邪因下而內陷。與熱入因作結胸同意。但結胸心下硬滿而痛。痞則按之濡而不硬且痛。所以然者。陽邪內陷。止於胃中。與水穀相結。則成結胸。陰邪內陷。止於胃外。與氣液相結。則為痞。是以結胸為實。而按之硬痛。痞病為虛。而按之自濡耳。
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
白話文:
這裡說明瞭痞氣形成的原因。
脈相浮而緊,這是傷寒的脈象。所謂「病發於陰」,是指疾病由體表開始,然後向內發展。緊脈反覆出現於腑內,說明寒邪從陽氣旺盛的體表,向陰氣偏重的體內蔓延。
這種情況和熱邪侵入體內導致結胸類似。但結胸是指心窩部位堅硬、脹滿且疼痛。痞氣則是指按壓時感覺軟而不硬,而且疼痛。
原因如下:陽邪侵入體內,停留在胃中,與食物混在一起,就會形成結胸。陰邪侵入體內,停留在胃的外面,與氣液混在一起,則會形成痞氣。
因此,結胸屬於實證,按壓時會感到堅硬疼痛。而痞氣屬於虛證,按壓時會感到潮濕柔軟。
心下感到痞塞不舒,用手按壓時感覺柔軟。如果脈象在關位浮起,這種情況下,主要會使用大黃黃連瀉心湯來治療。
按成氏云、心下硬。按之痛。關脈沉者。實熱也。心下痞。按之濡。關上浮者。虛熱也。與大黃、黃連以導其虛熱。成氏所謂虛熱者。對燥屎而言也。非陰虛陽虛之謂。蓋熱邪入里。與糟粕相結。則為實熱。不與糟粕相結。即為虛熱。本方以大黃、黃連為劑。而不用枳、樸、芒硝者。
白話文:
根據成氏的說法,心下部位堅硬,按壓會疼痛,關脈脈象沉穩,這是實熱證。心下痞悶,按壓感覺濕潤,關脈脈象浮起,這是虛熱證。使用大黃、黃連來導出虛熱。成氏所說的虛熱,是指對應乾燥的大便而言,並不是陰虛或陽虛的意思。因為熱邪進入體內後,與食物殘渣結合,就會形成實熱;而不與食物殘渣結合,就會形成虛熱。本方使用大黃、黃連配製,而不使用枳實、厚朴、芒硝等藥物。
蓋以泄熱。非以蕩實也。麻沸湯者。煮水小沸如麻子。即以煮藥。不使盡藥力也。
大黃黃連瀉心湯方
大黃(二兩),黃連(一兩)
上二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分溫再服。
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
白話文:
這是用來散發熱氣的,而不是用來清除實質病邪的。所謂「麻沸湯」,是指加熱到水開始像麻子般細小泡沫浮起時的溫度,隨即用這溫度的水來煎煮草藥,這樣做是為了避免藥物的功效完全釋放。
大黃黃連瀉心湯方
藥材包括:大黃兩枚(約為現代的6克),黃連一枚(約為現代的3克)。
將上述兩味藥材,使用兩升麻沸湯浸泡,過一會兒後,濾去藥渣,將藥液分作兩份,溫熱後分別服用。
如果心下感到痞塞不通,並且伴有惡寒及出汗的情況,則應當使用「附子瀉心湯」來治療。
此即上條而引其說。謂心下痞。按之濡。關脈浮者。當與大黃黃連瀉心湯瀉心下之虛熱。若其人復惡寒而汗出。證兼陽虛不足者。又須加附子以復表陽之氣。乃寒熱並用。邪正兼治之法也。
白話文:
此即前面引用的說法,指的是心下痞滿不適,按壓時有濕潤感,關脈浮者。應給予大黃、黃連瀉心湯來瀉除心下的虛熱。若患者又有怕冷且出汗的症狀,表示兼有陽虛不足,此時須再加入附子以恢復表陽之氣。這是寒熱並用、邪正兼治的方法。
附子瀉心湯方
大黃(二兩),黃連(一兩),黃芩(一兩),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別煮取汁)
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內附子汁。分溫三服。
白話文:
附子瀉心湯的配方如下:
藥材:大黃(6克),黃連(3克),黃芩(3克),炮附子(一整枚,去皮後切開,單獨煎煮取其汁液)。
製作方法:首先,將大黃、黃連和黃芩這三味藥材切好。接著,使用剛煮沸的熱水(約400毫升)浸泡這三味藥材。稍等片刻後,將藥材渣濾出。然後,將事先準備好的附子煎煮汁液加入濾出的藥液中。最後,將混合好的藥液均分為三份,溫熱後服用。
以上就是附子瀉心湯的現代繁體中文製作說明。
按此證邪熱有餘而正陽不足。設治邪而遺正。則惡寒益甚。或補陽而遺熱。則痞滿愈增。此方寒熱補瀉。並投互治。誠不得已之苦心。然使無法以制之。鮮不混而無功矣。方以麻沸湯漬寒藥。別煮附子取汁。合和與服。則寒熱異其氣。生熟異其性。藥雖同行。而功則各奏。乃先聖之妙用也。
白話文:
針對這種情況,病邪中熱氣過多,而身體本身的陽氣卻不足。如果只針對病邪治療,卻忽略了補益身體正氣,那麼惡寒的症狀就會更加嚴重。相反地,如果只補益陽氣,而忽略了清熱,那麼胸悶脹滿的症狀會更加明顯。因此,這個藥方同時使用了寒涼藥物和溫補藥物,進行相互制衡。這是一種不得已的苦心孤詣,但如果不這樣做,治療起來往往會混亂無功。
這個藥方使用麻沸湯浸泡寒涼藥物,再另外煮附子(溫補藥物)取汁,然後將兩者混合服下。這樣一來,寒涼藥物和溫補藥物可以發揮各自不同的作用,既能驅除病邪之熱,又能扶助身體正氣。雖然藥物一起服用,但治療效果卻能夠各自發揮。這是醫聖的精妙運用。
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
白話文:
感染傷寒五、六天。嘔吐並發熱的人,符合柴胡湯的證狀。但如果使用了其他藥物導致瀉下,柴胡湯的證狀仍然存在的話,再給予柴胡湯。這種情況,即使已經瀉下,也不會造成反作用。患者一定會感到發熱難耐、抽動不已,最後發熱出汗而解除。如果心窩部位脹滿堅硬疼痛,這是「結胸」,應使用大陷胸湯治療。但是,如果只有脹滿但不疼痛,這是「痞」,不適合使用柴胡湯。應使用半夏瀉心湯。
結胸及痞。不特太陽誤下有之。即少陽誤下亦有之。柴胡湯證具者。少陽嘔而發熱。及脈弦口苦等證具在也。是宜和解。而反下之。於法為逆。若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和之即愈。此雖已下之。不為逆也。蒸蒸而振者。氣內作而與邪爭勝。則發熱汗出而邪解也。若無柴胡證。
白話文:
胸中結聚和痞滿。不僅是太陽病誤下導致的,少陽病誤下也會有。有柴胡湯證狀的人,少陽病表現為嘔吐、發熱,脈象弦緊、口苦等證狀齊全,應該和解而誤用下法,這是違背醫理的。如果柴胡證狀仍然存在,再次服用柴胡湯就能治癒。雖然已經誤用過下法,但並不違背醫理。身體發熱顫動,是體內正氣發揮作用對抗邪氣,然後發熱出汗,邪氣就能化解。如果沒有柴胡證狀。
而心下滿而硬痛者。則為結胸。其滿而不痛者。則為痞。均非柴胡所得而治之者矣。結胸宜大陷胸湯。痞宜半夏瀉心湯。各因其證而施治也。
半夏瀉心湯方
白話文:
如果胸口滿脹且疼痛,就屬於結胸。如果胸口滿脹卻不痛,就屬於痞。這兩種情況都不是柴胡可以治療的。結胸應該用大陷胸湯治療,痞應該用半夏瀉心湯治療。要根據具體的症狀來選擇藥物。
半夏瀉心湯方
黃芩(三兩),人參(三兩),甘草(三兩),黃連(一兩),半夏(半升洗),乾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白話文:
黃芩(120 克) 人參(120 克) 甘草(120 克) 黃連(40 克) 半夏(200 克,洗淨) 乾薑(120 克) 大棗(12 枚)
上方所列的七種藥材,使用十六兩為一斤的度量單位來計算,總共需要一斗(約等於現在的2公升)的水來煎煮,煮至剩下六升(約等於現在的1.2公升)的液體時,將藥渣濾掉。接著,繼續加熱煎煮剩餘液體直至其量減半,即得到三升(約等於現在的0.6公升)。待藥液冷卻至微溫後,每次服用一升(約等於現在的0.2公升),每天分三次服用。
按痞者。滿而不實之謂。夫客邪內陷。即不可從汗泄。而滿而不實。又不可從下奪。故惟半夏、乾薑之辛。能散其結。黃連、黃芩之苦。能泄其滿。而其所以泄與散者。雖藥之能。而實胃氣之使也。用參、草、棗者。以下後中虛。故以之益氣。而助其藥之能也。
白話文:
痞病是腹部脹滿但並不實的症狀。這是因為外來的邪氣內陷,不能通過發汗的方法去除。但是腹部脹滿又不實,也不能通過瀉下的方法治療。所以只有半夏和乾薑的辛辣之氣,纔能夠散開它們的結塊。黃連和黃芩的苦寒之氣,纔能夠消除它們的脹滿。至於這些藥物之所以能夠消除和散開,雖然是藥物的功效,但實際上是胃氣的作用。使用人參、甘草、大棗,是因為治療之後中氣虛弱,所以用它們來補益氣血,幫助藥物發揮作用。
傷寒汗出解之後。胃中不和。心下痞硬。乾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生薑瀉心湯主之。汗解之後。胃中不和。既不能運行真氣。並不能消化飲食。於是心中痞硬。乾噫食臭。金匱所謂中焦氣未和。不能消穀。故令人噫是也。噫、噯食氣也。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土德不及而水邪為殃也。故以瀉心消痞。加生薑以和胃。
白話文:
傷寒出汗後,胃腸不調,胸口悶硬,乾嘔口臭,脅下有積水,腹部雷鳴下痢的,可以用生薑瀉心湯治療。出汗後,胃腸不調,既不能運行氣血,也不能消化食物,所以胸口悶硬,乾嘔口臭。金匱要略中所說的「中焦氣未和,不能消穀」,就是這個意思。乾嘔,就是嘔出氣體。脅下有積水,腹部雷鳴下痢,是脾胃虛弱,水邪作祟。所以用瀉心湯消去胸口悶硬,加上生薑調和胃氣。
按上條本少陽病。不宜入太陽篇中。此條汗解後病。亦不得謂之逆。而俱列於此者。所以備諸瀉心之用也。
生薑瀉心湯方
生薑(四兩切),人參(三兩),半夏(半升洗),甘草(三兩炙),黃芩(三兩)
大棗(十二枚擘),黃連(一兩),乾薑(一兩)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白話文:
【桂枝湯方】
桂枝(四兩,剝), 白芍藥(三兩), 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甘草(三兩,炙)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分溫服,一日三次。
以上內容描述的是「桂枝湯」的配方,包含主要成分如桂枝、白芍藥、生薑、大棗和甘草等,以及每種成分的份量和使用方法。使用方法為將所有成分加水煮沸,然後去除渣滓,分成兩次服用,每天三次。
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行。穀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乾嘔心煩不得安。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復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硬也。甘草瀉心湯主之。
白話文:
得了傷寒感冒,醫生卻反過來給他瀉肚子。這個人瀉肚子好幾天了,而且拉出來的都是沒消化的食物。肚子裡響個不停,心窩以下硬得像塊石頭,又脹又滿。不停乾嘔,心煩意亂,不得安寧。醫生看到他心窩以下硬得像塊石頭,認為他的病還沒有治好,又給他瀉肚子。結果他的硬塊更加嚴重了。這不是因為體內有熱氣,而是因為胃裡虛寒,胃裡氣往上逆,所以才導致肚子硬。可以用甘草瀉心湯來治療。
傷寒中風者。成氏所謂傷寒或中風者是也。邪盛於表而反下之。為下利穀不化。腹中雷鳴。為心下痞硬而滿。為乾嘔心煩不得安。是表邪內陷心間。而復上攻下注。非中氣空虛。何致邪氣淫溢至此哉。醫以為結熱未去。而復下之。是已虛而益虛也。虛則氣不得化。邪愈上逆。而痞硬有加矣。故與瀉心消痞。加甘草以益中氣。
白話文:
傷寒中風:指的是成氏所說的傷寒或中風。邪氣盛行於體表,卻反過來攻下,導致大便不消化。肚子裡雷鳴作響,是心口以下的部位感到脹實。乾嘔、心煩不安,這是表邪侵入心間,然後又向上攻、向下注的緣故。如果中氣不虛,邪氣怎麼會肆虐到這種程度?醫生認為是熱結未除,又反覆攻下,這是雪上加霜,讓虛弱的身體更虛弱。虛弱就會導致氣機不能運行,邪氣愈發向上逆行,脹滿加重。所以用瀉心湯消散脹滿,再加甘草來增益中氣。
甘草瀉心湯方
甘草(四兩),黃芩(三兩),乾薑(三兩),黃連(一兩),半夏(半升洗),大棗(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白話文:
甘草瀉心湯的配方如下:
成分:甘草(四兩)、黃芩(三兩)、乾薑(三兩)、黃連(一兩)、半夏(半升,先清洗過),大棗(十二枚,掰開)。
製作方法:將上述六味藥材放入一斗水中,煎煮至剩下六升的液體,之後濾掉藥渣。接著,繼續加熱煎煮直至剩下三升的液體。完成後,應讓藥液冷卻至溫熱狀態。
用法與用量:每日分三次服用,每次溫服一升,連續服用。
按生薑瀉心湯甘草瀉心湯二方。雖同為治痞之劑。而生薑瀉心。意在胃中不和。故主生薑以和胃。甘草瀉心。意在下利不止。與客氣上逆。故不用人參之增氣。而須甘草之安中也。
白話文:
根據「生薑瀉心湯」和「甘草瀉心湯」這兩種方劑來看,雖然它們都是用來治療胸悶氣滯,但它們的功效卻不同。
「生薑瀉心湯」的主要目的是疏通胃部不適,所以以生薑為主藥來調理胃氣。「甘草瀉心湯」則用來止瀉和化解上逆之氣,因此不用人參這味藥來增強氣血,而採用甘草來安撫中焦。
傷寒大下後。復發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
白話文:
大病過後,再次出汗,心中絞痛,但仍怕冷的。是說明體表的寒證沒有完全解除。這時候不能直接治療絞痛,應該先把體表的寒證解除。體表寒證解除後,再治療絞痛。解除體表寒證宜用桂枝湯。治療絞痛宜用大黃、黃連瀉心湯。
大下復汗。正虛邪入。心下則痞。當與瀉心湯如上法矣。若其人惡寒者。邪雖入里。而表猶未罷。則不可逕攻其痞。當先以桂枝湯解其表。而後以大黃黃連瀉心湯攻其痞。不然。恐痞雖解。而表邪復入里為患也。況痞亦未必能解耶。
白話文:
大量出汗後又著涼受寒。正氣虛弱,邪氣侵入。心下感到痞滿堵塞。應當像上面所說的方法,給予瀉心湯治療。如果患者惡寒的話。邪氣雖然已經侵入體內,但表證還沒消除。那麼不能直接攻治其痞滿。應當先用桂枝湯解表,然後再用大黃黃連瀉心湯攻痞。否則,恐怕痞滿雖然消除了,但表邪又會侵入體內而造成禍患。何況痞滿也未必就能消除呢。
按傷寒下後。結胸痞滿之外。又有懊憹煩滿下利等證。蓋邪入里而未集。而其位又高。則為懊憹。其已集而稍下者。則為結胸及痞。其最下而亦未結者。則為下利。結胸痞滿。具如上文。凡十七條。以下凡十一條。則備舉懊憹、下利諸證也。
白話文:
在治療傷寒病症後,除了胸悶腹脹的症狀之外,還會有煩躁不安、腹滿、腹瀉等證狀。
這是因為邪氣進入體內,但還沒有集中於某個部位。如果邪氣位於較高的部位,則會表現為煩躁不安。如果邪氣已經聚集並且稍稍向下移動,則會表現為胸悶和腹脹。如果邪氣已經移動到最下部,但還沒有凝結成塊,則會表現為腹瀉。
胸悶腹脹的具體情況,如上文所述共有 17 條。以下 11 條,則詳細列舉了煩躁不安、腹瀉等證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