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纘論》~ 卷上 (2)

回本書目錄

卷上 (2)

1. 太陽上篇

病常自汗出者,此為營氣和。營氣和者,外不諧以衛氣,不共衛氣和諧。故爾,以營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外營衛和則愈,宜桂枝湯。

此明中風病所以衛受邪風,營反汗出之理。見營氣本和,以衛受風邪,不能內與營氣和諧。汗但外泄,雖是汗出,宜復發汗,使風邪外出,則衛不強而與營和矣。

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

服湯反煩,必服藥時不如法,不歠熱粥助藥力。肌竅未開,徒用引動風邪,漫無出路,勢必內入而生煩也。中風未傳變者,舍桂枝解肌,別無治法。故刺後仍用桂枝湯則愈。今雖不用刺法,此義不可不講。○內編云: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為未及其本通其督脈則愈,即是刺風池、風府之意。

○內經云:有病汗出而身熱者,風也;汗出而煩滿不解者,厥也。病名風厥。言煩滿不解,必致傳入陰經而發熱厥也。

太陽病頭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經盡故也。若欲厥作再經者,針足陽明,使經不傳則愈。

針足陽明,言刺衝陽,使邪歸併陽明,不犯他界也。他經則不然,蓋陽明中土,萬物所歸,無所復傳之地也。或言傷寒多有六七日尚頭痛不止者。經言七日太陽病衰,頭痛少愈。則知其病六日猶在太陽,至七日而始衰也。所謂七日經盡者,言邪氣雖留於一經,而人之營衛流行,六日周遍六經,至七日復行受邪之經,正氣內復,邪氣得以外解也。若七日不罷,則邪熱勢盛,必欲再經而解,非必盡如一日太陽、二日陽明、六日傳盡六經之為準則也。

風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風邪雖去,而陽氣之擾攘未得遽寧。俟十二日再周一經,則餘邪盡出,必自愈矣。當靜養以需,不可喜功生事也。

太陽病,外證未解者,不可下也。下之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湯主之。

下之為逆,不是獨指變結胸等證而言,即三陰壞病,多由誤下所致也。

太陽病先發汗不解,而復下之,脈浮者不愈。浮為在外,故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脈浮故知在外,當須解外則愈,宜桂枝湯主之。

雖已下而脈仍浮,表證未變者,當急解其外也。

夫陽病,脈浮大。問病者,言但便鞭耳。設利之,為大逆。鞭為實,汗出而解。何以故脈浮?當以汗解。(鞭硬同)

脈浮為邪在表,其人大便雖數日不行,不足虞也。設裡實燥結,必腹脹鞭滿,又不得不從證下之,以其證急也。即如陽明例中,有脈浮而大,心下反鞭,有熱屬臟者,攻之,不令發汗一條。以其燥屎逆攻脾臟,所以心下反鞭,不可泥。心下為陽分,脈浮為表邪而行發汗也。此則病人津液素槁,大便但鞭而無所苦,亦不致於結痛攻脾,只宜小建中湯多加飴糖以和之。表解熱除而津回,大便自通矣。不得已用導法可也。設誤用承氣攻之,則表邪內犯,故為大逆。與寸口脈浮大,而醫反下之,此為大逆,同意。是皆憑脈而不憑證也。

白話文:

[太陽上篇]

經常自己出汗的人,這是因為營氣調和的緣故。營氣調和的話,體外會因為衛氣不協調而無法和諧。由於營氣在脈中運行,衛氣在脈外運行,如果能夠讓外面的營衛之氣重新調和,病就會好。這種情況適合用桂枝湯治療。

這段說明了中風病之所以是衛氣受到風邪侵襲,而營氣反而導致出汗的原因。可見營氣本來是調和的,但因為衛氣受到風邪侵襲,無法在體內和營氣和諧,汗液只會向外流泄。雖然是出汗,但應該再次發汗,讓風邪從體外排出,這樣衛氣就不會虛弱,自然就能和營氣和諧了。

太陽病,剛服用桂枝湯後反而覺得煩躁不安沒有緩解的,應該先針刺風池穴和風府穴,再服用桂枝湯就能好了。

服用湯藥後反而煩躁,必定是服藥時沒有按照正確的方法,沒有喝熱粥來幫助藥力發揮,導致肌膚孔竅沒有打開,只是徒勞地引動風邪,沒有出路,這樣風邪一定會內侵而產生煩躁。中風病沒有傳變的,除了用桂枝湯解肌外,沒有其他治療方法。所以針刺後還是要用桂枝湯才能好。現在雖然不用針刺的方法,這個道理還是要講清楚。之前有說過,服用桂枝湯後反而煩躁不安沒有緩解的,是因為沒有通開督脈,通開督脈就會好,這就是針刺風池穴和風府穴的意思。

《內經》裡說過,有的病是出汗並且身體發熱,這是風邪引起的;有的病是出汗而且煩躁不安無法緩解,這是陰陽氣不和的「厥證」。這種病叫做「風厥」,說的是煩躁不安無法緩解,必定會傳入陰經而出現發熱和厥逆。

太陽病,頭痛持續七天以上自己會好的,這是因為病邪已經走完它所屬的經脈了。如果想要再發生厥逆,就針刺足陽明經,使病邪不再傳變,病就會好。

針刺足陽明經,指的是針刺衝陽穴,讓病邪歸入陽明經,不侵犯其他經脈。其他經脈就不是這樣了。因為陽明經屬土,是萬物歸宿的地方,沒有地方可以再傳變了。也有人說,傷寒病很多是六七天了頭痛還沒停止的。《經》裡說,七天時太陽病衰弱,頭痛會稍微好轉。這就說明,病在第六天還在太陽經,到了第七天才開始衰弱。所謂的「七天經盡」,說的是病邪雖然停留在一個經脈,但是人體的營衛之氣會運行,六天會走遍六經。到了第七天又回到受邪的經脈,正氣恢復,邪氣就能從體外解除了。如果七天還不好,那麼病邪的熱勢就很強,一定會再次傳經才能解除。並不是一定要像太陽病第一天,陽明病第二天,六天傳完六經這樣來理解。

風邪引起的表證已經解除,但是沒有完全好的,需要十二天才能好。

風邪雖然已經離開了,但是陽氣的擾動還不能馬上平靜下來,等到十二天再走完一經,殘餘的邪氣就會全部排出,病自然就會好。這時應該靜養,不要急於求成。

太陽病,外面的症狀還沒解除的,不可以瀉下。瀉下是錯誤的,想要解除外面的症狀應該用桂枝湯治療。

「瀉下是錯誤的」不只是指出現結胸等症狀,陰經的壞病也多是因為誤用瀉下引起的。

太陽病,先發汗沒有好,又用瀉下的方法,如果脈象是浮的,病是不會好的。脈浮表示病邪在體表,所以反用瀉下是不對的,這才導致病不好。現在脈是浮的,就知道病邪在體表,應該先解除體表的病邪才能好,適合用桂枝湯治療。

雖然已經瀉下,但是脈象還是浮的,說明表證沒有改變,應該趕快解除表證。

陽證,脈象是浮大的,問病人,病人說只是大便乾硬而已。如果用瀉下就大錯特錯了,大便乾硬是實證,發汗就可以解決。為什麼脈是浮的呢?應該用發汗來解決。(這裡的大便乾硬和結硬是同樣的意思)

脈浮說明邪氣在體表。這個人即使好幾天沒大便,也不用擔心。如果體內確實燥熱結硬,一定會腹脹大便硬滿,這時才不得不按照實證來瀉下,因為情況緊急。就像陽明病證例中,有脈浮而大,心下反而大便硬滿的,有熱屬內臟就應該瀉下,不應該發汗。因為是燥屎逆襲脾臟,所以心下才會大便硬滿,不能拘泥於心下為陽分,脈浮為表邪就發汗。這種情況是因為病人津液本來就枯竭了。大便只是乾硬,沒有其他不舒服,也不會因此結痛而傷到脾胃,只需要用小建中湯多加麥芽糖來調和就行。體表病邪解除,熱退了,津液恢復,大便自然就通暢了,不得已才用導法。如果誤用承氣湯瀉下,那麼體表病邪就會內侵,所以是大錯特錯的。就像寸口脈浮大,醫生反而用瀉下,也是同樣錯誤的道理。這些都是憑脈不憑證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