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纘論》~ 卷上 (4)
卷上 (4)
1. 陽明上篇
陽明。大意在經腑之別。而在經者當屬表證。雖有中風能食傷寒。不能食之分。然邪既犯中焦。則又不必辨其風寒營衛。但須以太陽證未盡。自汗脈緩者可用桂枝無汗脈浮者。可用麻黃少陽證漸見潮熱脈弦浮大而短。氣腹滿者可用大小柴胡。分提表裡之邪必頭項強𠘧元脈長而大者。
可用葛根湯大開肌肉以汗之故以經證另自為篇。其腑證雖有三陽明之辨。而所重尤在能食為胃強不能食為胃衰大都能食者皆可攻下。但有緩急之殊。惟是胃弱不能食者。乃有挾虛寒。挾熱結之不同。虛寒則自利發黃嘔噦而脈遲。當用理中四逆。熱結則腹滿譫語不大便而脈澀當用蜜煎膽導。
白話文:
陽明經脈主要在於經絡與臟腑的區別,而經絡方面應屬表證。雖然中風、食傷寒、不能食,都有不同的表現,但邪氣犯中焦之後,就不必再辨別是風寒還是營衛,只要根據太陽證尚未完全消失,自汗脈緩者可用桂枝,無汗脈浮者可用麻黃。如果少陽證逐漸出現潮熱、脈弦浮大而短、氣腹滿等症狀,可以用大小柴胡。
要分開表裡之邪,必頭項強直、脈長而大者,可用葛根湯,因為它能大開肌肉以發汗。關於經絡證,另立篇章討論。
至於腑證,雖然有三陽明之辨,但重點在於能否進食,即胃強或胃衰。大都能進食者,皆可攻下,但有緩急之別。唯獨胃弱不能進食者,則有挾虛寒和挾熱結的不同情況。虛寒則自利發黃、嘔吐、脈遲,應當用理中四逆湯;熱結則腹滿、譫語、不大便、脈澀,應當用蜜煎膽導湯。
不可拘於腑病為陽概用寒下。而禁用溫劑也。
陽明病若能食名中風不能食名中寒。
風為陽。陽能消穀。故能食。寒為陰。陰不能消穀。故不能食並邪入陽明。已至中焦營衛交會之處渾然一氣似難分辨。惟能食不能食差有據耳。
傷寒三日陽明脈大。
陽明氣血俱多。故其脈長而大。
脈浮大應發汗。醫反下之。此為大逆。
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汗。宜桂枝湯。
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發汗則愈宜麻黃湯。
此二條言太陽之邪初入陽明未離太陽故仍用桂枝湯解肌。則風邪仍從衛分而出用麻黃湯發汗。則寒邪仍從營分而出矣。陽明營衛難辨。辨之全藉於脈證。風邪之脈傳至陽明自汗已多則緩去而遲在寒邪之脈傳至陽明發熱已甚則緊去而浮。在此皆邪氣在經之徵。若傳入於腑則遲者必數浮者必實矣。設不數不實定為胃虛。不勝攻下之證也。
白話文:
治療腑病時,不能一味使用寒涼藥物來瀉下,也不能完全禁用溫性藥物。陽明病患者,如果能吃東西,稱為中風;如果不能吃東西,稱為中寒。風屬陽性,陽氣能消化食物,所以能吃;寒屬陰性,陰氣不能消化食物,所以不能吃。風寒之邪入侵陽明經,已到達中焦營衛交匯處,氣機渾濁難辨,只能依據患者能否進食來區分。傷寒病發展到第三天,陽明經脈洪大,這是因為陽明經氣血充盛,所以脈象長而大。如果脈象浮大,應該發汗,醫生卻反過來使用瀉下藥,這是大錯特錯。陽明病脈象遲緩,汗出較多,稍微惡寒,說明表證未解,可以發汗,宜用桂枝湯。陽明病脈象浮大,無汗,並且喘,發汗則病癒,宜用麻黃湯。這兩條說明太陽經的邪氣初入陽明經,尚未離開太陽經,因此仍用桂枝湯解肌,則風邪仍從衛分排出;用麻黃湯發汗,則寒邪仍從營分排出。陽明經的營衛難以辨別,只能根據脈象和證狀來區分。風邪入陽明經,汗出較多,脈象則緩慢而遲;寒邪入陽明經,發熱較甚,脈象則緊而浮。這些都是邪氣在經絡中的表現。如果邪氣傳入腑臟,則脈象遲緩必數,脈象浮大必實。如果脈象既不數也不實,則說明胃氣虛弱,不能承受攻下藥物的治療。
陽明病。但頭眩不惡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必咽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此胃熱協風邪上攻之證以風主運動故也。風邪攻胃。胃氣上逆則咳咽門者。胃之系咳甚則咽傷故必咽痛宜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以散風邪。祛胃濕。若胃氣不逆則不咳咽亦不痛也。
陽明病法多汗。反無汗。其身如蟲行皮中狀者。此以久虛故也。
此胃熱協寒邪。鬱於皮膚之證也。言久虛者明所以不能透出。冊表之。故宜用桂枝二越脾一湯主之。非謂當用補也。
陽明病反無汗小便利。二三日嘔而咳手足厥者。必苦頭痛。若不咳不嘔。手足不厥者頭不痛。
白話文:
陽明病,病人頭暈,但不畏寒,所以能吃東西,卻會咳嗽。這種病人一定咽喉疼痛,如果沒有咳嗽,咽喉就不會痛。
這是胃熱和風邪共同作用向上攻擊的病症,因為風邪主導著運動,所以會導致這種症狀。風邪攻擊胃部,胃氣逆流向上,就會導致咳嗽和咽喉疼痛。如果胃氣逆流嚴重,就會傷害到咽喉,所以咽喉一定會疼痛。建議使用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來散去風邪,去除胃濕。如果胃氣沒有逆流,就不會咳嗽,咽喉也不會有疼痛。
陽明病的病症通常是多汗,但卻反常地沒有汗,而且身體感覺像是蟲子在皮肉中爬行的感覺,這是因為身體長期虛弱造成的。
這是胃熱和寒邪共同作用,鬱結在皮膚表面的病症。說身體長期虛弱,就是說明病邪無法透出體表,所以纔出現這種症狀。因此,應該使用桂枝二越脾一湯來治療。這不是說要使用補藥,而是要治療病症。
陽明病患者反常地沒有汗,小便頻繁,出現嘔吐和咳嗽,手腳發冷,一定會頭疼。如果沒有咳嗽、嘔吐,手腳也不發冷,就不會頭疼。
陽明無汗。嘔咳手足厥者得之營衛俱傷而邪熱入深也。然小便利則邪熱不在內而在外。不在下。而在上。故知必苦頭痛。仍宜小青龍主之。若不嘔不咳不厥而小便利者。邪熱必順水道而出豈有逆攻巔頂之理哉。
陽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也。
漱水不欲咽知邪入血分血為陰。故不能消水也。陽明之脈起於鼻血得熱而妄行。必由清道出也。
脈浮發熱。口乾鼻燥能食者則衄。
能食者知邪不在裡而在經。故必衄。
陽明病脈浮而緊者。必潮熱發作有時。但浮者必盜汗出。
脈浮緊而潮熱者。太陽寒邪。欲入陽明之腑。而未入也。邪雖未入而潮熱之證預形矣。脈但浮而盜汗出者。太陽風邪將傳少陽之經而未傳也。經雖未傳而盜汗之證先見矣蓋少陽氣血俱少本不主汗以其邪熱在裡薰蒸陽明而陽明肉腠自固。故不得出。乘合目時脾氣不運。肉腠疏豁。則邪熱得以透出所以盜汗。雖為少陽證而實不外乎陽明也。
白話文:
陽明無汗、嘔吐、咳嗽、手腳冰冷,這是因為營衛兩種體液都受到傷害,邪熱進入體內深處所引起的。然而,如果小便順利,那麼邪熱並非在體內,而是在體外,不在下部,而在上部,因此可以知道一定會感到頭痛,應當使用小青龍湯來治療。如果沒有嘔吐、咳嗽、手腳冰冷,但小便順利,那麼邪熱必定會通過尿道排出,怎麼會逆向攻擊頭部呢?
陽明病時,口乾但只想漱口水,不想吞嚥,這一定是鼻血出血的症狀。
口乾但只想漱口水,說明邪氣已經進入血液,血液屬陰,因此無法消化水分。陽明脈起於鼻子,血液受熱影響而失去控制,必定從清潔的通道排出。
脈象浮現發熱,口乾鼻乾但能進食,這表明可能是鼻血出血。
能進食表示邪氣不在體內,而在經絡中,因此可能是鼻血出血。
陽明病脈象浮現緊張,必定會出現潮熱,只是脈象浮現表示會有盜汗現象。
脈象浮現緊張且有潮熱,是因為太陽寒邪想要進入陽明的臟器,但尚未進入。雖然邪氣尚未進入,但潮熱的徵象已經存在。脈象只浮現且有盜汗,是因為太陽風邪將要傳遞到少陽的經絡,但尚未傳遞。經絡尚未傳遞,但盜汗的現象已經出現了。少陽的氣血都比較薄弱,原本就不主導出汗,由於邪熱在體內蒸騰,使得陽明的皮膚和肉質緊密,因此無法出汗。當夜間合目時,脾氣運轉不佳,皮膚和肉質變得疏鬆,使得邪熱得以穿透而出,因此出現盜汗。即使表現出少陽的症狀,實際上仍然與陽明有關。
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乾不得汗。嗜臥。一身及面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後腫刺之小瘥。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浮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無餘證者。與麻黃湯若不尿。腹滿加噦者不治。
此條陽明中風之證。居七八。而中寒之證。亦居二三觀本文不得汗。及用麻黃湯。其義自見也。然此一證為陽明。第一重證以太陽之脈證。既未罷。而少陽之脈證。亦兼見是陽明所主之位前後皆邪不能傳散故也。夫傷寒之訣起先惟恐傳經。經傳則變生表邪傳裡消爍津氣也。其後。
白話文:
陽明中風,脈搏弦緊而浮大,呼吸急促,腹部脹滿,脅肋下和心口疼痛。按壓很久,氣血不通,鼻腔乾燥,出不了汗,喜歡臥床休息。全身和臉色都發黃,小便困難。偶爾發熱,經常呃逆,耳朵前後腫痛,稍微好轉,但病症持續超過十天,脈搏仍然浮現,可以服用小柴胡湯。如果脈搏只是浮,沒有其他症狀,就服用麻黃湯。如果沒有尿意,腹部脹滿還伴隨呃逆,則無法治療。
這條記載的是陽明中風的症狀,大約佔了七八成,而中寒的症狀大約佔了二三成。從文中提到出不了汗,以及使用麻黃湯,就能看出其中的道理。這個病症屬於陽明病,是陽明病中較重的症狀,同時也具備太陽經脈的症狀,而且少陽經脈的症狀也同時出現,這是因為陽明經所負責的部位前後都有邪氣,無法傳散出去。傷寒病的關鍵在於一開始就害怕邪氣傳經,一旦傳經,就會變生表邪,邪氣傳入內裡,消耗津液。之後,……
惟恐不傳經。不傳經則勢篤虛不能傳邪無從泄也。仲景於此段中。特挈不傳之妙理千古無人看出總不識其所言者為何事。詎知脈弦浮大而氣反短連腹都滿者。邪不傳也脅下及心痛乃至久按之氣不通者。邪不傳也。鼻乾不得汗嗜臥。表裡俱困。乃至一身及面目悉黃者。邪不傳也。
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胃熱熾盛。上下道窮邪不傳也耳前後腫。刺之小瘥者。內邪不傳乃致外挾其血亦不散但其腫小瘥也外不解。過經十日。留連極矣所謂萬物所歸。無所復傳者。原為美事。孰知病邪歸之而不傳反成如此危候耶。要知陽明之邪來。自太陽去。自少陽所以脈續浮者。
白話文:
唯恐不傳經。不傳經則勢篤虛不能傳邪無從泄也。
最怕的是疾病不傳經,如果疾病不傳經,病勢就會嚴重,身體虛弱,邪氣無法傳遞,也無法排出。
仲景於此段中。特挈不傳之妙理千古無人看出總不識其所言者為何事。
仲景在這裡特別點明瞭疾病不傳經的奧妙,千百年來無人能看透,更無人明白他所說的是什麼。
詎知脈弦浮大而氣反短連腹都滿者。邪不傳也脅下及心痛乃至久按之氣不通者。邪不傳也。鼻乾不得汗嗜臥。表裡俱困。乃至一身及面目悉黃者。邪不傳也。
殊不知,脈象弦浮而大,但氣卻很短,腹部脹滿,這也是邪氣不傳的表現。脅下和心痛,甚至按壓很久氣血不通,也是邪氣不傳。鼻子乾燥,出不了汗,嗜睡,表裡都睏乏,甚至全身和麪容都發黃,這些都是邪氣不傳的表現。
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胃熱熾盛。上下道窮邪不傳也耳前後腫。刺之小瘥者。內邪不傳乃致外挾其血亦不散但其腫小瘥也外不解。
小便困難,有潮熱,經常乾嘔,胃熱很盛,上下不通,這也是邪氣不傳。耳朵前後腫脹,針刺後稍微好轉,這也是內邪不傳,導致外邪挾住血氣無法散開,只不過腫脹略有緩解,但外邪並沒有完全解除。
過經十日。留連極矣所謂萬物所歸。無所復傳者。原為美事。孰知病邪歸之而不傳反成如此危候耶。
超過十天,疾病依然停留在原地,猶如萬物歸根,無處可傳,原本是好事。但誰知病邪歸根而不傳,反而導致如此危急的病況呢?
要知陽明之邪來。自太陽去。自少陽所以脈續浮者。
要知道,陽明經的邪氣來自太陽經,再傳到少陽經,所以脈象會持續浮起。
與小柴胡湯推其邪。使速往少陽去路也。脈但浮無餘證者。與麻黃湯推其邪。使速還太陽來路也。若不尿腹滿則胃邪內壅不下行矣。而更加噦。胃氣將竭愈逆上矣。再在何法可以驅其邪。而使之傳耶。不然豈有十餘日後。無故張皇。反用麻黃之理哉。
食谷欲嘔者。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
此條辨嘔有太陽。亦有陽明本自不同。若食谷欲嘔則屬胃寒與太陽惡寒嘔逆之熱證相反。正恐誤以寒藥治嘔也。然服吳茱萸湯轉劇者。仍屬太陽熱邪。而非胃寒明矣。
白話文:
使用小柴胡湯驅除病邪,使病邪快速往少陽經絡而去。如果病人脈象只是浮而無其他症狀,則應使用麻黃湯驅除病邪,使病邪快速回到太陽經絡。如果病人不尿、肚子脹滿,則表明胃邪內壅,無法向下運行,而且還出現呃逆,胃氣將要耗竭,並且愈加逆上。接下來該用什麼方法驅除病邪,使它傳到其他經絡呢?否則,十幾天後,病人無故出現驚慌失措,難道又要用麻黃湯的治療方法嗎?
第二段
食谷欲嘔者,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
吃東西就想吐的,屬於陽明經病症。可以用吳茱萸湯治療。如果吃了湯藥反而病情加重,就屬於上焦的病症。
第三段
此條辨嘔有太陽,亦有陽明本自不同。若食谷欲嘔則屬胃寒與太陽惡寒嘔逆之熱證相反。正恐誤以寒藥治嘔也。然服吳茱萸湯轉劇者,仍屬太陽熱邪,而非胃寒明矣。
這段文字辨別嘔吐的原因,既有太陽經病症,也有陽明經病症,兩者本質上就不同。如果吃東西就想吐,屬於胃寒,這與太陽經的惡寒、嘔逆的熱證正好相反。我們必須擔心誤用寒涼藥物治療嘔吐。然而,服用吳茱萸湯後病情加重的,仍然屬於太陽經的熱邪,而不是胃寒,這就明確了。
傷寒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攻也。
嘔多為邪在上焦總有陽明證戒不可攻。攻之必邪氣乘虛內犯也。設有少陽證兼見亦當從和解例。斷不可行攻下法也。
夫病陽多者熱。下之則硬。
陽熱證多則有陽明證見亦。屬經證不可下也。不當下而誤下之。則陽邪乘虛內陷也。不作結胸則為痞硬也。
無陽陰強大便硬者。下之必清穀腹滿。
無陽陰強言其人津液內亡胃中陽氣空虛。陰邪上逆所以痞滿不食此與誤下成痞同意。若因其痞而復下之。必致便利清穀而腹滿也。少陰中風腹滿不食誤下。亦有此證然陽明無陽陰強。誤下而清穀腹滿。可用瀉心湯例治。若少陰中風。誤下而清穀腹滿者。即用四逆湯恐亦不能挽回也。
以上俱陽明經證。
陽明病欲解時從申至戌上。
上條陽明經證自解候。
白話文:
傷寒病人如果經常嘔吐,即使有陽明證,也不能攻邪。
嘔吐頻繁,說明邪氣在上焦,總會有陽明證的表現,但切忌攻邪。攻邪會讓邪氣趁虛而入,加重病情。如果病人還有少陽證,也應該採取和解的方法,絕對不能使用攻下法。
陽氣旺盛的病人,體內熱盛,如果使用攻下法,反而會加重便秘。
陽熱證盛,就會出現陽明證。這屬於經證,不可攻下。不該攻下卻誤下,就會讓陽邪乘虛而入,不至於形成結胸,也會造成痞硬。
如果病人陽氣不足,陰氣強盛,大便乾燥,使用攻下法,會導致腹瀉、腹脹,導致清穀(大便)異常,腹部脹滿。
陽氣不足,陰氣強盛,說明病人津液內耗,胃中陽氣虛弱,陰邪上逆,因此出現痞滿不食的症狀。這種情況和誤下導致痞滿是一樣的。如果因為痞滿而再次使用攻下法,必然會導致腹瀉、腹脹,清穀異常。少陰中風,腹滿不食,誤下也會出現這種情況。但是陽明證的病人,陽氣不足,陰氣強盛,誤下導致清穀異常,腹脹,可以用瀉心湯治療。如果少陰中風,誤下導致清穀異常,腹脹,即使用四逆湯,可能也無濟於事。
以上都是陽明經的症狀。
陽明病要痊癒時,從申時到戌時(下午三點到下午七點)開始。
以上是陽明經證自解的徵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