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纘論》~ 卷上 (4)
卷上 (4)
1. 太陽上篇
人身之陽,既不得宣越於外,則必壅塞於內,故令作喘。寒氣剛勁,故令脈緊耳。汗者血之液;血為營。營強則腠理閉密,雖熱汗不出,故以麻黃湯重劑發之。《內經》所謂「因於寒,體若燔炭,汗出而散」是也。麻黃發汗最猛,故以桂枝監之,甘草和之,杏仁潤下以止喘逆也。方後注云:「不須啜粥者,傷寒邪迫於里,本不能食,若強與食,反增其劇也。」
脈浮者,病在表,可發汗,宜麻黃湯。脈浮而數者,可發汗,宜麻黃湯。
脈浮而緊,當用麻黃;若浮而不緊,雖有似乎中風,然有汗無汗迥異,故不復言病證耳。至於浮數,其邪變熱已極,並宜麻黃發汗,無疑也。
傷寒發汗,解半日許,復煩脈浮數者,可更發汗,宜桂枝湯主之。
明系汗後表疏,風邪襲入所致。宜改用桂枝湯者,一以邪傳衛分,一以營虛不能復任麻黃也。
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小便復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當須發汗。若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
六七日不大便,明系裡熱,況有熱以證之,更無可疑。故須頭痛,必是陽明熱蒸,可與承氣湯。然但言可與而不明言大小,其旨原不在下,不過藉此以證明裡熱耳。若小便清者,為里無熱,邪未入里可知,則不可下,仍當散表;以頭痛有熱,寒邪怫鬱於經,勢必致衄。然無身疼目瞑,知邪氣原不為重,故不用麻黃而舉桂枝,以解散營中之邪熱,則寒邪亦得解散矣。
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其汗,麻黃湯主之。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劇則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
世本「麻黃湯主之」在「陽氣重故也」下,今正之。○服藥已微除,復發煩者,餘邪未盡也。目瞑煩劇者,熱盛於經,故迫血妄行而為衄;衄則餘熱隨血而解也。以汗後復衄,故為陽氣重也。或言:「汗後復衄,而熱邪仍未盡,重以麻黃湯,散其未盡之邪。」非也。若果邪熱不盡,則「衄乃解」三字,從何著落?八九日不解,則熱邪傷血已甚;雖急奪其汗,而營分之熱不能盡除,故必致衄,然後得以盡其餘熱也。將衄何以目瞑?以火邪載血而上,故知必衄乃解。《內經》曰:「陽絡傷則血外溢,血外溢則衄。」又云:「陽氣盛則目瞑,陰氣盛,則目瞑。」以陽邪並於陰,故為陰盛也。
太陽病,脈浮緊,發熱身無汗,自衄者愈。
衄血成流,則邪熱隨血而散;奪血則無汗也。設不自衄,當以麻黃湯發之。發之而邪解,則不衄矣;發之而餘邪未盡,必仍衄而解。
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因而衄者,麻黃湯主之。
脈浮緊,當以汗解;失汗則邪鬱於經,不散而致衄。衄必點滴不成流;此熱邪不得大泄,病必不解,急宜麻黃湯汗之;奪汗,則無血也。○仲景云:「衄家不可發汗,亡血家不可發汗。」以久衄亡血已多,故不可發汗,復奪其血也。此因當汗不汗,熱毒蘊結而成衄,故宜發其汗,則熱泄而衄自止矣。
白話文:
人體的陽氣,如果不能順利向外宣散,就一定會鬱積在體內,所以會造成呼吸急促。寒氣強勁,所以脈象會呈現緊繃的狀態。汗是血液的液體,而血是營養的來源,營養強盛則皮膚毛孔會緊密閉合,即使身體發熱也無法出汗。因此,要用麻黃湯這種藥性強烈的方劑來發汗。這就像《內經》所說的,因為寒邪侵襲,身體會像被火烤一樣發熱,只要發汗就會痊癒。麻黃發汗的效果很強,所以要用桂枝來輔助它,用甘草來調和,用杏仁來潤肺止咳。方劑後面註解說,不用喝粥,是因為傷寒病邪侵入體內,本來就沒有食慾,如果強迫進食,反而會使病情加重。
脈象浮在表面,表示病邪在體表,可以發汗,適合用麻黃湯。脈象浮而且跳動快速,也表示病邪在體表,適合用麻黃湯發汗。
脈象浮而緊繃,應該用麻黃湯。如果脈象只是浮而不是緊繃,即使看起來像中風,但有汗沒汗的情況差異很大,所以就不再多說其他病症了。至於脈象浮且跳動快速,表示病邪已經轉為熱,更應該用麻黃湯發汗,這是毫無疑問的。
傷寒發汗後,經過半天左右,如果又出現煩躁、脈象浮而跳動快速的症狀,可以再次發汗,適合用桂枝湯來治療。
這明顯是因為發汗後體表疏鬆,風邪又趁機侵入所導致。改用桂枝湯的原因,一是因為病邪侵入了衛分,二是營氣虛弱,無法再承受麻黃湯的藥力。
傷寒六七天都沒有大便,卻有頭痛發熱的症狀,服用承氣湯後小便恢復清澈,表示病邪不在體內,還在體表,應該要發汗。如果頭痛得很厲害,一定會流鼻血,適合用桂枝湯。
六七天沒有大便,明顯是體內有熱。而且有發熱的症狀可以佐證,更加可以確定。所以說頭痛,一定是陽明經的熱邪向上蒸騰所致,可以服用承氣湯。但只說「可以服用」而沒有明確說明是用大承氣湯還是小承氣湯,意思是重點不在於通便,而是藉此來證明體內有熱。如果小便清澈,表示體內沒有熱,病邪沒有進入體內,所以不能用瀉下的方法,仍然應該疏散體表。頭痛發熱是因為寒邪鬱積在經絡裡,勢必會導致流鼻血。但沒有身體疼痛、眼睛昏花等症狀,表示病邪並不嚴重,所以不用麻黃湯,而是用桂枝湯來解除營分中的邪熱,寒邪自然也會被解除。
太陽病,脈象浮而緊繃,沒有汗,發熱身體疼痛,經過八九天都沒有好轉,表示體表病症仍然存在,應該發汗,用麻黃湯來治療。服藥後,稍微減輕,但病人又開始煩躁、眼睛昏花,嚴重時一定會流鼻血,流鼻血後病就會好轉。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陽氣太盛。
一般認為麻黃湯主治這種情況,是因為陽氣太盛的緣故,現在加以修正。服藥後症狀稍微減輕,又出現煩躁,是因為殘餘的病邪還沒有清除乾淨。眼睛昏花、煩躁加劇,表示熱邪在經絡中更加旺盛,所以迫使血液妄行而流鼻血。流鼻血後,殘餘的熱邪就會隨著血一起被排出。因為發汗後又流鼻血,所以判斷是陽氣太盛。有人說,發汗後又流鼻血,是因為熱邪還沒有完全清除,所以要再次服用麻黃湯,來發散殘餘的病邪,這種說法是不對的。如果病邪真的沒有完全清除,那麼「流鼻血後病就會好轉」這句話又怎麼解釋呢?八九天都沒好,表示熱邪已經嚴重損傷了血液。雖然要趕快發汗,但營分中的熱邪無法完全清除,所以一定會流鼻血,然後才能徹底清除剩餘的熱邪。將要流鼻血時,為什麼會眼睛昏花?因為火熱之邪挾帶血液向上衝,所以可以判斷一定是流鼻血後病就會好轉。《內經》說,陽絡受傷,血液就會外溢,血液外溢就會流鼻血。又說,陽氣旺盛就會眼睛昏花,陰氣旺盛也會眼睛昏花,因為陽邪與陰邪相互作用,所以會呈現陰盛的現象。
太陽病,脈象浮而緊繃,發熱身體無汗,如果自己流鼻血就會痊癒。
流鼻血成一股一股地流,表示邪熱隨著血液而散發出去,奪去血液就沒有汗了。如果沒有自己流鼻血,就應該用麻黃湯發汗。發汗後病邪解除,就不會流鼻血了。如果發汗後殘餘的病邪沒有清除乾淨,一定還是會流鼻血,然後才能痊癒。
傷寒脈象浮而緊繃,沒有發汗,因而導致流鼻血,可以用麻黃湯治療。
脈象浮而緊繃,應該用發汗的方法來解決。如果沒有發汗,病邪就會鬱積在經絡中,無法散開而導致流鼻血。流鼻血時,一定是點滴的流而不是大量流出,這表示熱邪沒有大量排出,病一定不會好轉,應該趕快用麻黃湯發汗。發汗,就沒有血可以流了。仲景說,經常流鼻血的人不能發汗,失血過多的人也不能發汗,因為長期流鼻血失血過多,所以不能再用發汗的方法來奪取血液。這裡說的這種流鼻血,是因為應該發汗卻沒有發汗,熱毒蘊結而成的,所以應該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這樣熱邪被排出,流鼻血自然會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