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纘論》~ 卷上 (5)

回本書目錄

卷上 (5)

1. 太陽上篇

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嘔家不用建中湯,以其甜故也。

陽氣內虛而心悸,陰氣內虛而心煩,將來邪與虛搏,必致危困,急用建中養正祛邪,庶免內入之患。又慮心悸,為水飲停蓄;煩為心氣不寧,故復以嘔證之。蓋嘔為濕熱在上膈,故禁甜味戀膈耳。○按小建中湯本桂枝湯風傷衛藥也,中間但加飴倍芍以緩其脾,使脾胃行其津液,則營衛自和,即命之曰建中,其旨微矣。

脈浮緊者,法當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遲者,不可發汗。何以知其然?以營氣不足,血少故也。

尺中脈遲,不可用麻黃髮汗,當頻與建中湯和之。和之而邪解,不須發汗。設不解,不妨多與,俟尺中有力,乃與麻黃汗之,可也。

脈浮數者,法當汗出而愈。若下之,而身重心悸者,不可發汗,當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脈微,此裡虛須表裡實,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誤下身重心悸,縱脈仍浮數,亦不可復發其汗。設尺脈微,為里陰素虛,尤為戒也。脈浮而數,熱邪已甚,將欲作汗也,反誤下之,致汗濕內外留著,所以身重心悸,當與小建中和其津液,必自汗而愈。

傷寒頭痛,翕翕發熱,形象中風,常微汗出自嘔者,下之益煩,心中懊憹如飢,發汗則致痙,身強難以屈伸,薰之則發黃,不得小便,久則發咳唾。

陽虛多濕之人,雖感寒邪,亦必自汗發熱,而嘔有似中風之狀。發散藥中,便須清理中氣,以運痰濕,則表邪方得解散。設有下證,則宜滲利小水為主。若誤用正汗正下法治之,便有如上變證也。

傷寒發熱頭痛,微汗出,發汗則不識人,薰之則喘,不得小便,心腹滿;下之短氣,小便難,頭痛項強;加以溫針則衄。

陰虛多火之人,才感外邪,便發熱頭痛倍常,即辛涼發散藥中,便宜保養陰血。設用辛熱正發汗藥,津液立枯,邪火彌熾,遂致煩亂不識人也。若誤薰、誤下、溫針,寧無若是變證乎?

以上寒傷營。

寸口脈浮而緊,浮則為風,緊則為寒,風則傷衛,寒則傷營。營衛俱病,骨節煩疼,當發其汗也。

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以真武湯救之。

宗印無後六字,世本作大青龍湯主之,今依尚論改正。○天地鬱蒸,得雨則和;人身煩燥,得汗則解。大青龍正為其身中原有微汗,寒邪鬱閉,不能透出肌表,出是而發煩躁,與麻黃湯證之無汗者迥殊,故用之發汗,以解其煩躁也。所以暴病便見煩躁,信為營衛俱傷無疑。

此方原為不得汗者取汗,若汗出之煩躁,全非鬱蒸之比,其不籍汗解甚明。加以惡風,脈微弱,則是少陰無陽之證。若脈浮弱,汗出惡風,而不煩躁,即是太陽中風之證,皆與此湯不相涉也。誤用此湯,寧不致厥逆惕瞤,而速其陽之亡耶?按誤服大青龍亡陽,即當用四逆湯回陽。

白話文:

傷寒病發病兩三天,如果感到心中悸動且煩躁不安,就用小建中湯來治療。容易嘔吐的人不適合用建中湯,因為它味道甜。

陽氣不足導致心悸,陰氣不足導致心煩。如果邪氣和虛弱的身體互相搏鬥,病情一定會變得危險。要趕快用建中湯來補養正氣、驅除邪氣,這樣才能避免邪氣侵入體內。同時也要考慮到心悸可能是因為體內有水飲停滯,煩躁可能是因為心氣不寧。所以才又用嘔吐來判斷,嘔吐是因為濕熱停留在上膈,所以才要忌食甜味以免阻礙上膈的正常運作。小建中湯本來是桂枝湯,是用來治療風邪侵襲衛表的藥方。只是在桂枝湯的基礎上加入麥芽糖,並加倍芍藥的用量,用來緩和脾胃的功能,使脾胃能夠順利運行津液,這樣營衛之氣自然就和諧了。所以把這個方子命名為建中,它的用意很深遠。

如果脈象是浮而緊,通常會出現身體疼痛的症狀,應該用發汗的方法來解除。如果尺脈比較遲緩,就不能用發汗的方法,為什麼呢?因為這是因為營氣不足、血液虧少的緣故。

尺脈遲緩,不能用麻黃湯來發汗,應該頻繁地用建中湯來調和。調和之後如果邪氣消退,就不需要發汗。如果沒有消退,也可以多服用幾次。等到尺脈有力的時候,才可以考慮用麻黃湯來發汗。

脈象浮而數,通常會通過出汗而痊癒。如果用了下法,導致身體沉重、心悸,就不能再發汗了,應該讓身體自然出汗來解除病症。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尺脈微弱,這是裡虛的表現,需要表裡都強壯,津液才能自行調和,然後身體自然會出汗痊癒。

如果誤用下法導致身體沉重、心悸,即使脈象仍然是浮而數,也不能再次發汗。如果尺脈微弱,更是因為體內陰氣本來就虛弱,更應該戒除發汗的方法。脈象浮而數,說明熱邪已經很嚴重,將要出汗了。反而誤用了下法,導致汗液停留在體內,所以才會出現身體沉重、心悸。這時候應該用小建中湯來調和體內的津液,一定會自然出汗而痊癒。

傷寒導致頭痛,身體微微發熱,症狀看起來像中風,常常會微微出汗,並且有嘔吐的症狀,如果用了下法,會更加煩躁,心中覺得很難受,像是飢餓的感覺。如果用發汗的方法,會導致痙攣,身體僵硬難以彎曲伸展。如果用薰蒸的方法,會導致發黃,而且不能小便,時間長了還會咳嗽吐痰。

陽氣虛弱、體內濕氣多的人,即使感受了寒邪,也一定會出現自汗、發熱,而且嘔吐的症狀像中風一樣。在發散藥中,必須要清理中氣,運化痰濕,這樣表邪才能夠解除。如果有下證,應該以滲利小便為主。如果誤用正汗正下的方法來治療,就會出現上面所說的各種病症。

傷寒導致發熱頭痛,微微出汗,如果用發汗的方法,會導致意識不清。如果用薰蒸的方法,會出現喘氣、不能小便、心腹脹滿。如果用下法,會出現呼吸短促、小便困難、頭痛項強。如果再用溫針刺灸,就會導致流鼻血。

陰虛火旺的人,剛一感受到外邪,就會出現發熱頭痛比平常更嚴重的現象。在用辛涼發散藥的同時,應該注意保養陰血。如果誤用辛熱的正發汗藥,體內的津液就會很快枯竭,邪火會更加旺盛,於是就會導致煩躁、意識不清。如果誤用薰蒸、誤用下法、誤用溫針,難道不會出現上述的這些病症嗎?

以上講的都是寒邪傷了營氣的情況。

寸口脈浮而緊,浮代表風邪,緊代表寒邪。風邪侵襲衛表,寒邪侵襲營氣。營衛之氣都受到侵犯,就會出現骨節煩痛的症狀,應該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

太陽中風,脈象浮緊,發熱惡寒,身體疼痛,不出汗反而煩躁的人,應該用大青龍湯來治療。如果脈象微弱,出汗並且怕風的人,不能服用大青龍湯,如果服用,會導致厥逆(手足冰冷、昏厥)、筋惕肉瞤(肌肉跳動),這是病情加重的表現,應該用真武湯來治療。

有些人認為大青龍湯是治療太陽中風的,應該用大青龍湯治療,這是錯誤的,應該依照《傷寒論》來改正。天地之間悶熱潮濕,下雨就會緩和,人的身體煩躁,出汗就會解除。大青龍湯是用來治療身體內有微汗,但是寒邪鬱積,不能透過肌表散發出來,所以才會出現煩躁的症狀。這跟麻黃湯證的不出汗症狀完全不同,所以用大青龍湯發汗,以解除煩躁。所以突發的疾病,如果出現煩躁,說明營衛之氣都受到了損傷。

這個方子本來是給不能出汗的人服用以求出汗的。如果是出汗後的煩躁,就完全不是因為體內鬱熱所致,很明顯不能用汗來解除。加上有怕風、脈象微弱的症狀,這就是少陰陽氣不足的表現。如果脈浮弱、出汗怕風,而不是煩躁,這才是太陽中風的症狀,都跟大青龍湯不相干。如果誤用大青龍湯,難道不會導致厥逆、肌肉跳動,而加速陽氣的消亡嗎?如果誤服大青龍湯導致陽氣衰亡,應該立即用四逆湯來回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