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纘論》~ 卷上 (6)
卷上 (6)
1. 太陽上篇
乃置而不用,更推重真武一湯,以救之,其義何居?蓋真武者,北方司水之神,龍惟藉水,可能變化。設真武不與之水,青龍不能奮然昇天,可知矣。故方中用茯苓、白朮、芍藥、附子,行水收陰,醒脾崇土之功多於回陽,名為真武湯,乃收拾分馳離絕之陰陽,互鎮於少陰北方之位。
全在收拾其水,使龍潛,而不能見也。設有一毫水氣上逆,龍即遂升騰變化,縱獨用附子乾薑以回陽,其如魄汗不止何哉?人身陽根於陰,其亡陽之證,乃少陰腎中之真陽飛越耳。真陽飛越,亟須鎮攝,歸根。陽既歸根,陰必翕然從之,陰從則水不逆,而陽不孤矣,豈更能飛越乎?
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小青龍發之。
世本作大青龍湯發之,從內編改正。○按前條,脈浮緊,身疼不汗出而煩躁,皆寒傷營之候,惟煩為風傷衛,反以中風二字括其寒證,處方全用麻黃湯加石膏以解內煩,薑棗以和營氣也。此脈浮緩,身不疼,皆風傷衛之證,惟身重為寒傷營血,然乍有輕時,不似傷寒之身重而煩疼,
骨節腰痛,亦無少陰之身重但欲寐,晝夜俱重也。身重者,寒也,乍輕者,風也。雖營衛並傷,實風多寒少,反以傷寒二字括其風證,處方用桂枝加麻黃以散寒,蓋營衛鬱熱,必作渴引飲,然始病邪熱未實,水不能消,必致停飲作寒,故先用半夏以滌飲,細辛乾薑以散結,五味以收津,
恐生薑辛散,領津液上升,大棗甘溫,聚水飲不散,故去之。發之者,發散風水之結,非大發汗也。仲景又申明無少陰證者,以太陽與少陰合為表裡,其在陰精素虛之人,表邪不俟傳經,早從膀胱襲入腎臟者,有之,況兩感夾陰等證,臨病猶當細察。設少陰不虧,表邪安能飛渡,而見身重欲寐等證耶?
故有少陰證者,不得已而行表散,自有溫經散邪,兩相綰照之法,豈可竟用青龍立鏟孤陽之根乎?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小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此即前證發遲,而致水飲停蓄也。水寒相摶,則傷其肺,人身所積之飲,或上或下,或熱或冷,各自不同,而肺為總司。但有一二證見,即水逆之應,便宜小青龍湯散邪逐水,不欲如大青龍興雲致雨之意也。
若微利者,去麻黃,加芫花如雞子大,熬令赤色;若渴者,去半夏,加栝蔞根三兩;若噎者,去麻黃,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小腹滿,去麻黃,加茯苓四兩;若喘者,去麻黃,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本方主發散,故用麻黃;若主利水,多去麻黃,而加行水藥也。蕘花利水,水去利自止。噎者,水寒之氣相搏於裡,故去麻黃而加附子。
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小青龍湯主之。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白話文:
[太陽上篇]
竟然就這樣放著不用,反而更推崇真武湯來救治,這其中的道理是什麼呢?所謂真武,是北方掌管水的神祇,龍必須藉由水才能變化。如果真武不給它水,青龍就無法奮力升天,這是可以理解的。所以真武湯中用茯苓、白朮、芍藥、附子,這些藥材有行水收陰的作用,醒脾健土的功效大於回陽。真武湯的用意是收拾那些四散分離的陰陽,讓它們互相鎮守在少陰北方的位置。
重點全在於收拾水氣,讓龍潛藏起來,不讓它顯現。如果有一絲水氣上逆,龍就會隨即升騰變化。縱然單獨用附子、乾薑來回陽,對於止不住的虛汗又有什麼用呢?人身的陽氣根源於陰氣,所謂亡陽的症狀,其實是少陰腎中真正的陽氣飛越了出來。真陽飛越,必須趕緊鎮攝,使其歸根。陽氣回歸本源,陰氣自然會跟隨,陰氣跟隨,水氣就不會上逆,陽氣也就不會孤立,又怎麼會再飛越呢?
傷寒,脈象浮緩,身體不疼痛,只是感覺沉重,但時輕時重,沒有少陰的症狀,應該用小青龍湯來發散。
世俗版本寫用大青龍湯發散,我從內編中改正了。之前說過,脈象浮緊,身體疼痛不流汗而煩躁,這些都是寒邪侵襲營分的表現。只有煩躁是風邪侵襲衛分。反而用「中風」兩個字來概括寒邪的症狀,處方用麻黃湯加石膏來解除內煩,加薑、棗來調和營氣。現在這種脈象浮緩,身體不疼痛,都是風邪侵襲衛分的症狀,只有身體沉重是寒邪侵襲營血的表現,但時輕時重,不像傷寒那樣身體沉重而且煩疼。
骨節腰痛,也沒有少陰病那種身體沉重只想睡覺,不分晝夜都感到沉重的狀況。身體沉重是寒邪的表現,時輕是風邪的表現。雖然營衛都受傷,但實際上風邪多於寒邪。反而用「傷寒」兩個字來概括風邪的症狀。處方用桂枝加麻黃來散寒。營衛鬱積生熱,一定會口渴想喝水,但剛開始病邪的熱力還不夠強,喝進去的水不能被消耗,必定導致停飲而產生寒邪。所以先用半夏來消除停飲,細辛、乾薑來散結,五味子來收斂津液。
擔心生薑的辛散會帶領津液上行,大棗的甘溫會聚集水液,使停飲無法消散,所以去掉這兩味藥。所謂「發散」,是發散風水鬱結,不是大發汗。仲景又強調了「沒有少陰證狀」,是因為太陽與少陰互為表裡,對於陰精原本就虛的人,表邪不用等傳經,很快就會從膀胱侵襲腎臟。這種情況是有的,更何況兩感夾陰等症狀,臨床時更應仔細觀察。如果少陰不虛,表邪怎麼可能飛快傳入,出現身體沉重只想睡覺等症狀呢?
所以如果有少陰症狀,迫不得已要進行表散,也有溫經散邪,兩方面兼顧的方法。怎麼能用青龍湯來鏟除孤陽的根本呢?
傷寒,表證沒有解除,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嗽,或口渴、或腹瀉、或噎膈、或小便不利、小腹脹滿,或氣喘,都用小青龍湯來治療。
這就是之前病證發作遲緩,導致水飲停蓄的結果。水寒相搏,就會損傷肺部。人體積存的停飲,或上或下,或寒或熱,各有不同,但肺是總管。只要有一兩個症狀出現,就是水氣上逆的表現,應該用小青龍湯來散邪逐水,而不是像大青龍湯那樣興雲致雨。
如果出現輕微腹瀉,就去掉麻黃,加入芫花如雞蛋大小,煎煮到變紅色。如果口渴,就去掉半夏,加入栝樓根三兩。如果噎膈,就去掉麻黃,加入炮附子一枚。如果小便不利,小腹脹滿,就去掉麻黃,加入茯苓四兩。如果氣喘,就去掉麻黃,加入杏仁半升,去皮尖。
本方的主要作用是發散,所以用麻黃。如果要著重利水,就多去掉麻黃,而加入利水的藥物。芫花能利水,水氣排出,腹瀉自然停止。噎膈是因為水寒之氣在體內搏擊,所以去掉麻黃而加入附子。
傷寒,心下有水氣,咳嗽且略微氣喘,發熱但不口渴,用小青龍湯治療。服藥後如果出現口渴,這是寒邪已經去除,疾病即將痊癒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