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傷寒纘論》~ 卷上 (7)

回本書目錄

卷上 (7)

1. 太陰篇

太陰居三陽二陰之間本無外中之寒即有中風亦必緣飲食後腠理疏而入故太陰但有桂枝而無麻黃證也。尚論以為但舉桂枝而麻黃不待言者。亦未達。此義或言太陰既無中寒。何得有四逆湯證曰。此蓋脾胃素虛之人。內傷飲食得之。故太陰寒證。但曰臟寒不曰中寒。其他傳經之證或緣先傷飲食。

或緣攻下所致。故太陰傳經之邪無大熱證。非少陰厥陰之比。惟桂枝大黃湯一證。乃緣誤下。陽邪內陷而腹痛用以泄陷內之陽邪。非太陰有可下之例也。即先傷飲食致傳者。亦必邪傳胃腑。乃可攻下。太率當下當溫。以腹之或滿或痛辨其虛實治之為當也。若循經從少陽傳次太陰不過往來寒熱等。

白話文:

太陰證治之辨

太陰居於三陽二陰之間,本無外來的寒邪,如果有中風,也必定是飲食後腠理疏鬆,寒邪趁機入侵。所以太陰證只用桂枝,不用麻黃。

尚論認為只用桂枝,麻黃不需多說,這是不對的。因為太陰既然沒有外來的寒邪,那為什麼還會有四逆湯證呢?這是因為脾胃素虛的人,內傷飲食,導致太陰寒證。所以太陰寒證,只說臟寒,不說中寒。

其他傳經的證,有可能是先傷飲食,也有可能是攻下所致。所以太陰傳經的邪氣,沒有大熱證,不像少陰厥陰。只有桂枝大黃湯證,是因誤下,陽邪內陷導致腹痛,用來泄去內陷的陽邪。這並不是太陰證可下之例。

即使是先傷飲食導致傳經的,也必須邪氣傳到胃腑,才能攻下。太陰證應該以溫下為主,根據腹脹或腹痛,辨別虛實,對症治療。

如果循經從少陽傳到太陰,不過是往來寒熱之症而已。

少陽證罷而見煩躁不寧腹滿時痛手足自溫。肌肉重按則熱。肌表卻不熱。脈沉細或微畏寒足冷。當從傳經例隨證分解之。

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硬。

腹滿自利。太陰之本證也。吐而食不下。則邪迫於上利甚而腹滿。則邪迫於下。上下交亂。胃中空虛。此但可行溫散。設不知而誤下之。其在下之邪可去。而在上之邪陷矣。故胸中結硬與結胸之變頗同。胃中津液上結胸中。陽氣不布。卒難開滌也。

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臟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四逆軰。

自利不渴者屬太陰。太陰主水穀。故病自利內有真寒。故不渴。注謂自利不渴。濕勝也。故用四逆軰。以燠土燥濕非也。仲景大意以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自利而渴者屬少陰。分經辨證所關甚鉅。蓋太陰屬濕土。邪熱入而蒸動其濕。則顯有餘故不渴而多發黃。少陰屬腎水熱。

白話文:

當少陽病症消失後,若出現煩躁不安、腹脹、偶爾腹痛、手腳溫熱,按壓肌肉感覺發熱,但皮膚表面卻不熱,脈象沉細或略微怕冷,腳冷,則應根據傳經理論,依據病症逐一分析。

太陰病症的表現為腹脹、嘔吐、食慾不振、腹瀉,且腹瀉量很大,偶爾腹痛。如果使用瀉下藥物,會導致胸部以下結塊堅硬。

腹脹、腹瀉是太陰病的典型症狀。嘔吐和食慾不振是邪氣上犯所致,腹瀉和腹脹則是邪氣下陷所致,上下交亂導致胃中空虛。這種情況只能用溫散的方法治療。如果不知道病因,誤用瀉下藥物,則下部的邪氣可以去除,但上部的邪氣就會更加嚴重,導致胸部結塊堅硬,與結胸病症相似。這是因為胃中的津液上結於胸中,陽氣不能散佈,因此難以治療。

腹瀉而不口渴屬於太陰病症,因為臟腑寒涼,應當溫熱治療。建議服用四逆湯。

腹瀉而不口渴屬於太陰病症,太陰主水谷,因此腹瀉是因為內有真寒,所以不口渴。註解中說腹瀉而不口渴是濕氣過盛,所以用四逆湯溫暖脾土、乾燥濕氣。這是不正確的。仲景的本意是,腹瀉而不口渴屬於太陰病症,腹瀉而口渴屬於少陰病症。分經辨證十分重要。因為太陰屬濕土,邪熱侵入並蒸動濕氣,就會表現出寒盛的症狀,所以不口渴,而且容易出現黃疸。少陰屬腎水,如果熱邪侵入,就會表現出熱盛的症狀,所以口渴。

邪入而消耗其水。則顯不足。故口渴而多煩躁也。今自利不渴。知太陰臟寒故當溫之。宜用四逆軰。則理中等可不言而喻也。太陰濕土之臟有寒不用理中。而用四逆者。水土同出一源。冬月水暖則土亦暖夏月水寒。則土亦寒。所以土寒即陰內陽外。故用四逆以溫土也。

以上太陰臟寒證。

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爾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

太陽之誤下。其病皆在胸脅以上。陽邪傷陽分也。此因誤下。而腹滿時痛無胸脅等證。則其邪已入陰位。所以屬太陰也。腹滿者太陰裡氣不足也。時痛者有時而痛。非大實大滿之痛也。故仍用桂枝解肌之法。以升舉陽邪但倍白芍藥。以收太陰之逆氣本方不增一藥斯為神耳。

白話文:

當邪氣入侵身體並消耗體內津液時,就會顯得不足,因此患者會感到口渴且煩躁不安。但現在病人腹瀉卻不渴,說明太陰臟寒,所以應該溫暖它。因此應該使用四逆湯,這道理不言而喻。太陰濕土的臟腑寒涼,不適合用理中湯,而要用四逆湯的原因是,水土同源,冬天水溫暖,土也溫暖;夏天水寒冷,土也寒冷。因此土寒,即陰氣在內,陽氣在外,所以要用四逆湯來溫暖脾土。

以上是太陰臟寒的證候。

太陽病誤用下法治療,導致腹部脹滿且時常疼痛,屬於太陰證,用桂枝加芍藥湯治療。

太陽病誤用下法,疾病表現都在胸脅以上,是陽邪傷及陽分。而現在因為誤用下法,導致腹滿時痛,卻沒有胸脅等症狀,說明邪氣已經進入陰位,所以屬於太陰證。腹滿是太陰裡氣不足,時痛是指有時疼痛,不是實滿疼痛。因此仍然用桂枝解肌法,提升陽邪,但白芍藥的藥量加倍,以收斂太陰的逆氣,原方不增一味藥,效果非常神奇。

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

大實痛則非有時而痛者。可例矣故前方但倍芍藥而此則加大黃。加大黃者取其苦寒能蕩實熱也。以其大實大滿宜從急下然陽分之邪。初陷太陰未可峻攻。但於桂枝中少加大黃。七表三里以分殺其邪可也。

太陰為病脈弱。其人續自便利設當行大黃芍藥者。宜減之以其人胃氣弱易動故也。

此段叮嚀與陽明。篇中互發陽明曰不轉失氣曰先硬後溏曰未定成硬皆是恐傷。太陰脾氣此太陰證而脈弱便利減用大黃芍藥又是恐傷陽明胃氣也。

白話文:

大實痛,指疼痛劇烈,不是偶爾發作的疼痛。這種情況,之前的桂枝湯方劑只需加倍芍藥,但現在需要加進去大黃。加進去大黃,是利用它苦寒的特性來消除實熱。因為大實大滿,應該要急下,但陽分之邪剛開始進入太陰,還不能猛烈攻伐,只能在桂枝湯中少加一些大黃。七分表,三分里,分而殺之,就可以達到治病的效果。

太陰證的病人,脈象虛弱,且常腹瀉。如果要使用大黃芍藥,就要減少劑量,因為病人胃氣虛弱,容易被藥物影響。

這一段話提醒我們,陽明篇中提到的「不轉失氣」、「先硬後溏」、「未定成硬」等症狀,都是因為擔心傷及陽明。同樣的道理,太陰脾氣虛弱,出現太陰證,脈象虛弱,且常腹瀉,減少大黃芍藥的用量,也是為了避免傷及陽明胃氣。

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系在太陰。太陰當發身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雖暴煩下利日十餘行必自利以脾家實腐穢易去故也。

太陰脈本緩故浮緩雖煩太陽之中風手足自溫。則不似太陽之發熱。更不似少陰之四逆與厥。所以系在太陰允為恰當也。太陰脈見浮緩其濕熱交盛勢必蒸身為黃。若小便自利者濕熱從水道而泄不能發黃也。至七八日暴煩下利日數十行其證又與少陰無別。而利盡腐穢當自止。則不似少陰之煩躁有加下利漫無止期也。

況少陰之煩而下利手足反溫脈緊反去者。仍為欲愈之候。若不辨晰而誤以四逆之法治之幾何不反增危困耶。雖陽明與太陰腑臟相連。其便硬。與下利自有陽分陰分之別而下利中又有溫裡實脾之別溫里宜四逆湯實脾宜五苓散。利水即所以實脾。脾實則腐穢不攻而去也。

白話文:

傷寒病人的脈象浮而緩,手腳卻是溫熱的,這就屬於太陰病。太陰病應該發黃,但如果小便通暢,就不會發黃。即使到了七八天,出現暴躁發熱、腹瀉一天十多次,也還是會小便通暢,這是因為脾胃實證,體內腐敗之物容易排出。

太陰病的脈象本來就緩,所以浮而緩,雖然病人煩躁,但屬於太陽中風,手腳溫熱,和太陽病的發熱不同,也不像少陰病那樣的四逆、厥證,因此歸屬於太陰病是恰當的。太陰病的脈象出現浮而緩,表示濕熱交盛,勢必會蒸發人體,導致發黃。但如果小便通暢,濕熱就會從水道排出,就不會發黃。等到七八天出現暴躁發熱、腹瀉一天十多次,其症狀又與少陰病無異。但瀉利完畢,腐敗之物就會自然排出,這就和少陰病的煩躁加劇、腹瀉無止無休不同。

況且少陰病的病人雖然煩躁、腹瀉,但手腳反而溫熱,脈象緊實,反而在向好的方向發展。如果不能明辨,誤用四逆法治療,很可能反而加重病情。雖然陽明和太陰的腑臟相連,大便堅硬,但腹瀉和便秘有陰陽之分,腹瀉之中又有溫裡和實脾之分。溫裡適合用四逆湯,實脾適合用五苓散。利水就是為了補脾,脾氣足了,腐敗之物就不會攻克人體而排出。

以上誤下熱傳太陰證。

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是為系在太陰。太陰者。身當發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大便硬者。為陽明病也。

此太陰轉屬胃腑證也。脈浮而緩。本為表證。然無發熱惡寒外候。而手足自溫者。是邪已去表而入里其脈之浮緩。又是邪在太陰。以脾脈主緩故也。邪入太陰勢必蒸濕為黃若小便自利。則濕行而發黃之患可免。但脾濕。既行胃益乾燥胃燥則大便必硬。因復轉為陽明內實。而成可下之證也。下之宜桂枝大黃湯。

傷寒其脈微澀者。本是霍亂。今是傷寒。卻四五日至陰經上轉入陰必利本嘔下利者。不可治若欲似大便而反失氣仍不利者。屬陽明也。便必硬。十三日愈其所以然者。經盡故也。

白話文:

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是為系在太陰。太陰者,身當發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大便硬者,為陽明病也。

這屬於太陰轉屬胃腑的證候。脈浮而緩,本是表證,但沒有發熱惡寒的外在症狀,而手足自溫,說明邪氣已經離開表層進入裡層,其脈浮緩,是因為邪氣在太陰,脾脈主緩的緣故。邪氣進入太陰,勢必會蒸濕導致身體發黃,若小便自利,則濕氣能排出,發黃的症狀就能避免。但脾濕,會導致胃乾燥,胃燥則大便必硬,因此轉變為陽明內實,形成可以下瀉的證候。下瀉宜用桂枝大黃湯。

傷寒其脈微澀者,本是霍亂。今是傷寒,卻四五日至陰經上轉入陰,必利本嘔下利者,不可治。若欲似大便而反失氣仍不利者,屬陽明也。便必硬。十三日愈,其所以然者,經盡故也。

傷寒脈微澀,原本是霍亂的症狀,現在是傷寒,卻在四五天後轉入陰經,出現腹瀉、嘔吐、下利等症狀,這是不可治療的。如果想要排便,卻反而失去氣力,仍然不能排便,屬於陽明病,大便必定會硬。十三天後痊癒,原因是病程已到盡頭。

霍亂為胃中鬱滯寒物。故其脈當微澀。今復寒是外邪。脈當浮盛而不當微澀也。四五日為轉入陰經之時忽然自利嘔逆。而脈微澀者恐是陽氣頓逆陰氣暴逆其勢叵測。故不可妄治。非不治也。若欲似大便。而反失氣。仍不利也。此太陰轉屬陽明必便硬可攻。至十三日過經而愈也。

下利後當便硬。硬則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後經中頗能食復過一經能食過之一日當愈不愈者。不屬陽明也。

此言下利止後。必能食而便硬。陽明胃氣有權也。若利雖止而不能食。邪熱去而胃氣空虛也。俟過一經。胃氣漸復自能食矣。設日久不能食。將成脾胃虛寒嘔逆變證也。或能食而久不愈。此熱氣有餘。必發癰膿也。

白話文:

霍亂是因為胃裡積存的寒氣所致,所以脈象會微微發澀。現在又加上外來的寒邪,脈象應該浮大而有力,不應當微微發澀。四五天後,寒邪轉入陰經,突然腹瀉嘔吐,而脈象仍然微微發澀,恐怕是陽氣突然逆轉,陰氣暴漲,情況難以預料,所以不能輕易治療。並不是說不能治,而是要謹慎。如果想大便,卻反而排出氣體,仍然沒有排便,這是太陰轉屬陽明,大便必定硬結,可以用藥物攻治。到第十三天,寒邪過經,就會痊癒。

腹瀉之後,應該大便硬結,硬結了才能進食,才會痊癒。現在反而不能進食,等到寒邪過經,才能稍微進食,再過一天就能痊癒,如果還沒有痊癒,就不是屬於陽明經的病症。

這句話的意思是,腹瀉停止之後,一定能進食,而且大便會硬結,因為陽明胃氣有調節作用。如果腹瀉雖然停止,但不能進食,那是因為邪熱消退,胃氣虛弱。等到過了一經,胃氣漸漸恢復,就能自行進食了。如果長期不能進食,就會變成脾胃虛寒,嘔吐腹瀉的轉變症狀。或者雖然能進食,但久久不能痊癒,這是熱氣餘留,必然會發生成膿瘡。

以上太陰轉陽明證。

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宜桂枝湯。

太陰脈尺寸俱沉細。今脈浮。里邪還於表可知矣。故仍用桂枝擊其邪而隋之歸也。

太陰中風四肢煩疼。陽微陰澀而長者為欲愈。

四肢煩疼者脾主四肢。亦風淫末疾之驗也。陽脈微陰脈澀則風邪已去而顯不足之象。但脈見不足正恐元氣已離。暗伏危機。故必微澀之中。更加其脈之長而不短。知元氣未衰。其病為自愈也。注家未審來意。謂澀為血凝氣滯大謬。豈有血凝氣滯反為欲愈之理耶。

以上太陰轉陽明經證。

太陰病欲解時從亥至醜上。

上條太陰經證自解候。

白話文:

以上是關於太陰轉換為陽明的病症。

在太陰病時,如果脈象浮起,可以使用發汗的方法,適合使用桂枝湯。

若原本太陰的脈象是尺寸都細沈,現在卻變為脈象浮起,這表示內在的邪氣已經回復到外在表層,所以仍然可以使用桂枝湯來擊敗邪氣並引導它回到正常狀態。

太陰病中風後,四肢會感到煩亂疼痛,陽脈微弱、陰脈澀滯且增長,表示病情將要痊癒。

四肢煩亂疼痛,這是由脾所主的四肢表現,也是風邪影響末梢的症狀。陽脈微弱、陰脈澀滯表示風邪已經消退,但顯示出氣血不足的現象。然而,在脈象顯示不足的情況下,必須注意是否有元氣離散的隱患。因此,在脈象微弱且澀滯的同時,如果脈象增長而不減短,這表明元氣沒有衰退,疾病有可能自行痊癒。一些注釋家可能沒有理解這一點,認為脈象澀滯代表血液凝結和氣體阻塞,這是極大的誤解。怎麼可能有血液凝結和氣體阻塞,反而表示病情要痊癒的道理呢?

以上是關於太陰轉換為陽明經的證狀。

太陰病的恢復時間從亥時到醜時。

上一項太陰經的證狀,指的是疾病開始緩解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