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纘論》~ 卷上 (1)
卷上 (1)
1. 太陽上篇
病在三陰。則有傳經直中之異。在三陽則有在經在腑之分。而太陽更以傷寒營風傷衛營衛俱傷為大關鑰。故篇中分辨風寒營衛甚嚴。不敢漫次一條。即犯本壞證。結胸痞滿。分隸各自為篇。非獨不仍叔和之舊。並不若尚論之混。收溫熱條例於傷寒法中。至於釋義。則嘉言獨開生面裁取倍於諸家讀者毋以拾唾前人為誚也。
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發於陽者。七日愈。發於陰者。六日愈。以陽數七。陰數六故也。
此條以有熱無熱證陽病陰病之大端。言陽經受病。則惡寒發熱。陰經受病。則無熱惡寒。尚論以風傷衛氣為陽寒傷營血為陰。亦屬偏見。發於陽者七日愈陽奇數也。陽常有餘。故六日周遍六經餘熱不能收散。至七日汗出身涼而愈。陰偶數也。陰常不足。故六日周遍六經則陽回身暖而愈也。
白話文:
病症出現在三陰,則有經絡直中之分;出現在三陽,則有經絡和腑臟之分。而太陽經病症更以傷寒、營風、傷衛、營衛俱傷為關鍵。因此,篇章中對風寒、營衛的辨別非常嚴謹,不敢隨便列舉一條,否則就會犯了本病根基的錯誤。結胸、痞滿等病症,各自獨立成篇,不只是不沿襲叔和的舊說,也不像尚論那樣混雜。將溫熱條例納入傷寒法中,至於釋義,則獨樹一幟,精闢獨到,比其他各家更勝一籌,讀者不要以拾取前人唾沫為恥笑。
病症有發熱惡寒的,屬於陽病;有無熱惡寒的,屬於陰病。陽病七天痊癒,陰病六天痊癒。這是因為陽數為七,陰數為六。
這條論述了有熱無熱證,陽病陰病的根本差異。陽經受病,則惡寒發熱;陰經受病,則無熱惡寒。尚論以風傷衛氣為陽,寒傷營血為陰,這屬於片面之見。陽病七天痊癒,因為陽數為奇數,陽氣常有餘,六天周遍六經後,餘熱無法散去,到第七天出汗身涼而痊癒。陰病六天痊癒,因為陰數為偶數,陰氣常不足,六天周遍六經後,陽氣回身暖和而痊癒。
上條統論陰陽受病之原。
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脈浮者。邪氣並於肌表也。頭項強痛者。太陽經脈上至於頭也。惡寒者雖發熱而猶惡寒不止。非無熱也。以始熱汗未泄。故脈但浮不緩耳。
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
上條但言脈浮惡寒。而未辨其風寒營衛。此條即言脈浮緩發熱自汗。而始識其為風傷衛也。風屬陽從衛而入。經雲陽者。衛外而為故也。今衛疏故自汗出而脈緩。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主之。
白話文:
前面已經概括論述了陰陽受病的根本原因。
太陽病的脉象浮在表面,头项强痛且怕冷。
脉象浮在表面,表示邪气侵犯到肌肤表层。头项强痛,是因为太阳经脉上行至头部。怕冷虽然发热,但仍然怕冷不止,并非没有热,是因为刚开始发热,汗液还没排出,所以脉象只是浮而不缓。
太阳病,发热出汗怕风,脉象缓,叫做中风。
上面只说了脉象浮怕冷,但没有分辨是风寒还是营卫受损。这一段就说脉象浮而缓,发热自汗,才开始识别是风邪侵犯卫气。风属阳,从卫气而入。经书说阳气是卫外而为固的,现在卫气疏散,所以自汗出而脉象缓。
太阳中风,阳气浮而阴气弱。阳气浮,就是发热;阴气弱,就是自汗。畏寒发抖,怕风,时热时凉,鼻鸣干呕,用桂枝治疗。
陽浮陰弱。即與衛強營弱同義。陽浮者。陽邪入衛脈必外浮。陽性本熱。風又善行。所以發熱快捷。不待鬱閉自發也。陰弱者。營無邪助。比衛不足脈必內弱。陰弱不能內守。陽疏不為外固。所以致汗直易。不待覆蓋自出也。自汗既多。則營益弱矣。嗇嗇惡寒。內氣餒也。淅淅惡風。
外體疏也。惡風未有不惡寒者。世俗相傳。謂傷風惡風。傷寒惡寒。誤人多矣。翕翕發熱。乃氣蒸濕潤之熱。比傷寒之乾熱不同。鼻鳴者。陽氣上壅也。乾嘔者。陽邪上逆也。若外邪不解。勢必傳裡。鼻鳴乾嘔便是傳入陽明之候。是以嘔。則傳。不嘔。則不傳也。故用桂枝湯解肌表之陽邪。
白話文:
陽氣浮於表面,陰氣虛弱。這與衛氣強盛而營氣虛弱的意思相同。陽氣浮於表面,是因為陽邪侵入衛脈,必定向外浮動。陽氣本性屬熱,風又善於流動,所以發熱迅速,不必等到邪氣鬱結才會發作。陰氣虛弱,是因為營氣沒有邪氣助長,與衛氣相比不足,脈象必定內虛。陰氣虛弱,無法守住內部,陽氣疏散,不能保護外體,所以容易出汗,不必蓋被子也會流汗。自汗過多,就會使營氣更加虛弱,畏寒怕冷,內氣不足。畏風怕風,外體疏鬆。怕風的人必然也怕冷。世俗傳言,說傷風怕風,傷寒怕冷,誤導了很多人。發熱時身體微微發熱,是氣蒸濕潤的熱,與傷寒的乾燥熱不同。鼻鳴,是陽氣上壅所致。乾嘔,是陽邪上逆所致。如果外邪不解,勢必傳入內部,鼻鳴乾嘔就是邪氣傳入陽明經的徵兆。所以嘔吐,邪氣就會傳入,不嘔吐,邪氣就不會傳入。因此用桂枝湯解表散寒,解除表面的陽邪。
而與發汗驅出陰寒之法。迥乎角立也。
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者。桂枝湯主之。
太陽病。外邪未解。脈浮弱者。當以汗解宜桂枝湯。
外邪未解。曾服過發汗藥可知。
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營弱衛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者。宜桂枝湯。
衛得邪助。而強。營無邪助。故為弱也。
病人臟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為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主之。
里無宿病。而表中風邪。汗出不愈者。必是衛氣不和之故。設入於營。則里已近災。未可宴然稱無病矣。時發熱者。有時發熱。有時不熱。故先於未發熱時。用解肌之法也。
白話文:
而這與發汗驅出陰寒的方法,截然不同。
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怕風的人,桂枝湯可以治療。
太陽病,外邪還沒解除,脈象浮弱的人,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適合用桂枝湯。
外邪還沒解除,曾經服用過發汗藥,這一點可以知道。
太陽病發熱出汗的人,這是因為營氣虛弱,衛氣強盛,所以才會出汗。想要救治邪風,就應該用桂枝湯。
衛氣得到邪氣的幫助而強盛,營氣沒有邪氣的幫助,所以就虛弱了。
病人內臟沒有其他疾病,經常發熱自汗,而且不好,這是因為衛氣不調和的緣故。及時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就能好,適合用桂枝湯治療。
內臟沒有積存的疾病,而表層有風邪,出汗卻不好,一定是衛氣不調和造成的。如果風邪進入營氣,那麼內臟就會很快受到傷害,不能再輕輕鬆鬆地說沒病了。經常發熱的人,有時發熱,有時不發熱,所以應該在還沒發熱之前就用解肌的方法治療。
病常自汗出者。此為營氣和。營氣和者。外不諧以衛氣。不共衛氣和諧。故爾以營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外營衛和則愈。宜桂枝湯。
此明中風病所以衛受邪風。營反汗出之理。見營氣本和。以衛受風邪。不能內與營氣和諧。汗但外泄雖是汗出。宜復發汗。使風邪外出。則衛不強而與營和矣。
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
服湯反煩。必服藥時不如法不歠熱粥助藥力。肌竅未開徒用引動風邪。漫無出路。勢必內入而生煩也。中風未傳變者。舍桂枝解肌。別無治法。故刺後仍用桂枝湯則愈。今雖不用刺法此義不可不講。○內編云。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為未及其本通其督脈則愈。即是刺風池風府之意。
白話文:
經常流汗的病人,是因為營氣和諧。營氣和諧,就與外在的衛氣不協調,不能共同和諧。因此,營氣在脈絡中運行,衛氣在脈絡外運行,再次導致外在營衛不和諧,所以才會生病。這種情況適合服用桂枝湯。
這說明中風病之所以衛氣受到邪風侵襲,營氣反而會流汗的原因。因為營氣原本是和諧的,由於衛氣受到風邪侵襲,無法與營氣內在和諧,所以汗水只往外流,雖然是流汗,但應該再次發汗,讓風邪排出體外。這樣衛氣就不會虛弱,就能與營氣和諧。
太陽病,剛開始服用桂枝湯卻反覆發燒不退,應該先針刺風池、風府穴,之後再服用桂枝湯,就會痊癒。
服用湯藥後反而發燒,一定是服用藥物時沒有按照方法,沒有喝熱粥幫助藥力,身體的毛細孔還沒打開,就單純用藥引動風邪,沒有出口,勢必會進入體內而導致發燒。中風病還沒有傳變,除了用桂枝湯解肌,別無治療方法。因此針刺之後繼續服用桂枝湯就會痊癒。現在雖然不使用針灸,但這個道理不能不講。內編中說,服用桂枝湯反而發燒不退,是因為還沒有達到根本,疏通督脈就會痊癒,這正是針刺風池、風府穴的意思。
○內經云。有病汗出而身熱者風也。汗出而煩滿不解者厥也。病名風厥。言煩滿不解。必致傳入陰經而發熱厥也。
太陽病頭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經盡故也。若欲厥作再經者。針足陽明。使經不傳則愈。
針足陽明。言刺衝陽使邪歸併陽明不犯他界也。他經則不然。蓋陽明中土。萬物所歸。無所復傳之地也。或言傷寒多有六七日尚頭痛不止者。經言七日太陽病衰頭痛少愈。則知其病六日猶在太陽。至七日而始衰也。所謂七日經盡者。言邪氣雖留於一經。而人之營衛流行。六日周遍六經。
至七日復行受邪之經。正氣內復邪氣得以外解也。若七日不罷。則邪熱勢盛。必欲再經而解。非必盡如一日太陽。二日陽明。六日傳盡六經之為準則也。
白話文:
○ 《內經》說
有病時發汗,但身體仍發熱,這是風邪入侵所致。發汗後感到胸悶煩躁,且無法舒解,這是厥症。這種病症稱為風厥。所謂煩滿不解,是指若不及時治療,風邪必然會傳入陰經,導致發熱厥症。
太陽病頭痛持續七天以上自行痊癒者,
是因為病邪已經走完經絡的緣故。若想要避免再次發作,則需針刺足陽明經。使經脈不再傳播,即可痊癒。
針刺足陽明經,
是指刺入衝陽穴,使邪氣歸入陽明經,不侵犯其他經脈。其他經脈則不同,因為陽明經是人體的中土,萬物歸之,無處可傳。
有人說,傷寒病人常常在六七天後仍頭痛不止。
《內經》中提到,太陽病在第七天病邪衰退,頭痛就會減輕。由此可知,病人雖然在第六天時病邪仍在太陽經,但到第七天時病邪才開始衰退。所謂七日經盡,指的是雖然邪氣仍然停留在一個經脈,但人體的營衛氣血運行,六天就可以周遍六經。
到了第七天,營衛氣血再次運行到受邪氣侵襲的經脈,正氣內復,邪氣就可以外解。
若七天不退,則邪熱勢盛,必然需要再次通過其他經脈才能消散。這並不是說,病邪一定要像第一天在太陽經,第二天在陽明經,六天就傳遍六經的規律。
風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風邪雖去。而陽氣之擾攘未得遽寧。俟十二日再周一經。則餘邪盡出。必自愈矣。當靜養以需。不可喜功生事也。
太陽病。外證未解者。不可下也。下之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湯主之。
下之為逆。不是獨指變結胸等證而言。即三陰壞病。多由誤下所致也。
太陽病先發汗不解。而復下之。脈浮者不愈浮為在外。故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脈浮故知在外。當須解外則愈宜桂枝湯主之。
雖已下而脈仍浮。表證未變者當急解其外也。
夫陽病。脈浮大。問病者。言但便鞭耳。設利之為大逆。鞭為實。汗出而解。何以故脈浮。當以汗解。(鞭硬同)
白話文:
一、風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意思是:風寒表證雖然解了,但還沒有完全好,需要十二天才能完全康復。
二、風邪雖去。而陽氣之擾攘未得遽寧。俟十二日再週一經。則餘邪盡出。必自愈矣。當靜養以需。不可喜功生事也。
意思是:雖然風寒已經退去,但陽氣仍然很虛弱,需要十二天才能完全恢復。等到十二天後,周而復始,餘邪就會完全排出,自然就會痊癒了。這時應該靜養休息,不要急功近利,做一些勞累的事情。
三、太陽病。外證未解者。不可下也。下之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湯主之。
意思是:太陽病,也就是感冒,外感症狀還沒有消失,就不能使用瀉下藥。瀉下藥會加重病情,是逆行之法。想要解除外感症狀,應該服用桂枝湯。
四、下之為逆。不是獨指變結胸等證而言。即三陰壞病。多由誤下所致也。
意思是:瀉下藥加重病情,不是單指會導致結胸等病症,三陰虛症的患者,很多都是因為誤用瀉下藥造成的。
五、太陽病先發汗不解。而復下之。脈浮者不愈浮為在外。故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脈浮故知在外。當須解外則愈宜桂枝湯主之。
意思是:感冒初期用發汗法沒有解除症狀,又使用瀉下藥,脈象浮的患者,病情就不會好轉,因為脈浮代表病邪還在外,瀉下藥反而會加重病情。現在脈象依然浮,說明病邪還在外,應該解除外感症狀,服用桂枝湯就可以痊癒。
六、雖已下而脈仍浮。表證未變者當急解其外也。
意思是:即使已經使用瀉下藥,脈象仍然浮,外感症狀沒有改變,就應該儘快解除外感。
七、夫陽病。脈浮大。問病者。言但便鞭耳。設利之為大逆。鞭為實。汗出而解。何以故脈浮。當以汗解。(鞭硬同)
意思是:陽病,脈象浮大,病人說只是大便乾燥,並沒有其他症狀。如果使用瀉下藥,反而會加重病情,因爲大便乾燥說明體內是實證,而汗出纔是解決陽病的正確方法。那麼爲什麼脈象浮呢?因爲體內仍然有風寒,應該用發汗法治療。
脈浮為邪在表。其人大便雖數日不行。不足虞也。設裡實燥結。必腹脹鞭滿。又不得不從證下之。以其證急也。即如陽明例中。有脈浮而大。心下反鞭。有熱屬臟者攻之。不令發汗一條。以其燥屎逆攻脾臟。所以心下反鞭。不可泥。心下為陽分。脈浮為表邪而行發汗也。此則病人津液素槁。
大便但鞭而無所苦。亦不致於結痛攻脾。只宜小建中湯多加飴糖以和之。表解熱除而津回。大便自通矣。不得已用導法可也。設誤用承氣攻之。則表邪內犯。故為大逆。與寸口脈浮大。而醫反下之。此為大逆同意。是皆憑脈而不憑證也。
白話文:
如果脈象浮,表示邪氣在表層。即使病人好幾天沒有排便,也不需要擔心。如果內裡實熱且乾燥結滯,一定會出現腹脹飽滿的症狀,就必須根據病情用瀉法來治療,因為病情緊急。就像陽明病的例子中,脈象浮而大,心下卻反而是飽滿的,如果有熱邪侵入臟腑,就應該用清熱藥治療,而不能讓病人發汗。這是因為乾燥的糞便逆攻脾臟,才會導致心下飽滿,不能一味地根據脈象浮就發汗。心下屬於陽分,脈象浮表示表邪,可以用發汗的方法治療。
但如果病人原本津液就乾燥枯槁,大便只是飽滿而沒有疼痛,也不至於導致結滯疼痛而攻伐脾臟,只要服用小建中湯,多加飴糖來調和,就可以讓表邪消散,熱邪去除,津液恢復,大便自然就通暢了。實在不行,也可以用導瀉的方法。如果錯誤地使用承氣湯來攻邪,就會導致表邪侵入內部,造成大逆。這就如同寸口脈象浮而大,醫生卻反而用瀉法治療,同樣也是大逆,都是因為只憑脈象而不顧證候的結果。
欲自解者。必當先煩。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脈浮。故知汗出解也。
天地鬱蒸而雨作。人身煩悶而汗作。氣機之動也。氣機一動。則其脈必與證相應。故脈浮而邪還於表才得有汗。而外邪盡從外解。設脈不以浮應。則不能作汗。其煩即為內入之候。又在言外矣。
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也。常須識此。勿令誤也。
寒傷營之脈證不可誤用桂枝湯。以中有芍藥收斂寒邪。漫無出路。留連肉腠。胎患無窮。故為首禁。
凡服桂枝湯吐者。其後必唾膿血也。
桂枝辛甘。本胃所喜。服之反吐其人濕熱。素盛。可知矣。濕熱更服桂枝。則熱愈淫溢。上焦蒸為敗濁。故必唾膿血也。
白話文:
想要自行療癒的人,必須先感到煩躁,然後會出汗痊癒。為什麼知道會這樣?因為脈象浮現,所以知道出汗可以痊癒。
天地間的潮濕蒸氣引發了雨,人的身體感到煩躁且出汗,這是因為氣機在運轉。一旦氣機開始運轉,脈搏就會與症狀相對應。因此,脈象浮現且病邪還留在皮膚表面時,就會有出汗痊癒的可能。如果脈象不顯示浮現,那麼就無法出汗,這表示病邪已進入內部,這是在話語之外的意思。
桂枝原本就是用來緩解肌肉疼痛的。但如果一個人的脈象浮現且緊繃、發熱且不出汗,就不適合使用桂枝。必須經常記住這點,以免誤用。
寒氣傷害了營養的脈象和症狀,不能誤用桂枝湯。因為湯中加入了芍藥來收斂寒氣,導致沒有出路,寒氣留在皮膚下,產生無窮的問題,所以這是首項禁忌。
凡服用桂枝湯後出現嘔吐的人,之後必定會咳出膿血。
桂枝具有辛辣甘甜的味道,本來是脾胃所喜歡的。如果服用後反而出現嘔吐,這個人體內有濕熱,這是明確的。如果再服用桂枝,熱度會更加擴散,上焦會蒸發出敗壞的濃稠物質,所以必定會咳出膿血。
酒客病不可與桂枝湯。得湯則嘔。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酒為濕熱之最。酒客平素濕熱搏結胸中。才挾外邪必增滿逆。所以辛甘之法。不可用。則用辛涼以撒其熱。辛苦以消其滿。自不待言矣。後人不察。每以葛根為酒客所宜。殊不知又犯太陽經之大禁也。○上為桂枝湯三禁。
以上風傷衛。
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
凡傷寒。必惡寒發熱。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或未發熱者。寒邪初入。尚未鬱而為熱也。仲景慮惡寒體痛嘔逆又未發熱。恐誤認直中陰經之證。早於辨證之先。首揭此語以明之。
白話文:
喝酒的人生病不能用桂枝湯,吃了就會嘔吐,因為喝酒的人不喜歡甜味。酒是濕熱之物,喝酒的人平時就容易積聚濕熱在胸中,一旦染上外邪就會更加胸悶反胃。所以辛甘的方法不能用,要用辛涼來散熱,辛苦來消積,這是不言而喻的。後人不懂,常常用葛根來治療喝酒的人,卻不知道這犯了太陽經的大忌。以上是桂枝湯的三個禁忌。
以上是風邪傷了衛氣。
太陽病,有的人已經發熱,有的人還沒發熱,但一定會怕冷、身體疼痛、嘔吐反胃,脈象陰陽皆緊,這就是傷寒。
凡是傷寒,一定會怕冷發熱、身體疼痛、嘔吐反胃,脈象陰陽皆緊,如果還沒發熱,就是寒邪剛侵入,還沒有鬱積成熱。仲景擔心怕冷、身體疼痛、嘔吐反胃又還沒發熱,會被誤認為是直中陰經的症狀,所以早在辨證之前就先提出這句話來說明。
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近衣者。熱在皮膚者。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
惡寒為寒在表。或身熱惡寒。為熱在皮膚。寒在骨髓者。皆誤也。而活人書以此為表裡言之。詳仲景論。止分皮膚骨髓。而不曰表裡者。蓋以皮肉脈筋骨五者主於外。而克於身者也。惟曰臟曰腑方可言里。可見皮膚即骨髓之上。外部浮淺之分。骨髓即皮膚之下。外部深沉之分。
與經絡屬表。臟腑屬裡之例不同。凡虛弱素寒之人。感邪發熱。熱邪浮淺不勝沉寒。故外怯而欲得近衣。此所謂熱在皮膚。寒在骨髓。藥用辛溫汗之。至於壯盛素熱之人。或酒客輩。感邪之初。寒未變熱。陰邪閉其伏熱陰凝於外。熱鬱於內。故內煩而不欲近衣。此所謂寒在皮膚。
白話文:
發冷是寒邪在表面的表現,有些人身上發熱卻又怕冷,認為這是熱在皮膚,寒在骨髓,這是錯誤的。
《活人書》把這當作表裡關係來講,仔細看仲景的著作,只分皮膚和骨髓,沒有說表裡。這是因為皮膚、肌肉、筋、骨、脈五者,都屬於身體外側,互相剋制。只有臟器和腑才能稱為裡。由此可見,皮膚位於骨髓之上,是外在淺層的部位;骨髓位於皮膚之下,是外在深層的部位。
這與經絡屬表、臟腑屬裡的說法不同。
凡是虛弱體寒的人,感受外邪而發熱,熱邪浮淺,無法抵抗深層的寒邪,所以外感不適,想要靠近衣服,這就是所謂的「熱在皮膚,寒在骨髓」。治療要用辛溫發汗的藥物。至於壯盛體熱的人,或者嗜酒者,初感外邪時,寒邪尚未化熱,陰邪閉塞了體內的陽氣,導致陰寒凝滯在外,熱氣鬱積在內,所以會感到內熱煩躁,不想靠近衣服,這就是所謂的「寒在皮膚,熱在骨髓」。
熱在骨髓,藥用辛涼必矣。一發之後。表解正和。此仲景不言之妙。若以皮膚為表骨髓為里。則麻黃證。骨節疼痛。其可名為有表。復為有里之證耶。
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躁煩脈數急者。為傳也。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為不傳也。
此條言病欲傳不傳之候。以此消息。蓋營起中焦。以至寒邪傷營必脈緊無汗。故欲傳。則欲吐躁煩脈數急也。若風傷衛。則自汗。脈緩。故欲傳。但有乾嘔而無吐。亦無煩躁脈數急之例也。
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的是病邪欲傳不傳的徵兆。根據這些徵兆,可以推斷病情的發展。因為營氣起於中焦,如果寒邪傷了營氣,必然會導致脈象緊縮、無汗,所以病邪想要傳入。因此,如果病人想吐、躁煩不安、脈搏急促,就是病邪想要傳入的徵兆。如果風邪傷了衛氣,就會出現自汗、脈象緩慢,這也是病邪想要傳入的徵兆。但是,如果只是乾嘔沒有吐,也沒有煩躁不安、脈搏急促,就不是病邪想要傳入的徵兆。
第四段
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太陽病,伴隨頭痛發熱、全身疼痛、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且喘不過氣,可以用麻黃湯來治療。
人身之陽。既不得宣越於外。則必壅塞於內。故令作喘。寒氣剛勁。故令脈緊耳。汗者血之液。血為營。營強則腠理閉密。雖熱汗不出。故以麻黃湯重劑發之。內經所謂因於寒。體若燔炭。汗出而散是也。麻黃髮汗最猛。故以桂枝監之。甘草和之。杏仁潤下以止喘逆也。方後注云。不須啜粥者。傷寒邪迫於里。本不能食。若強與食。反增其劇也。
脈浮者。病在表。可發汗。宜麻黃湯。脈浮而數者。可發汗宜麻黃湯。
脈浮而緊當用麻黃。若浮而不緊。雖有似乎中風。然有汗無汗迥異。故不復言病證耳。至於浮數。其邪變熱已極。並宜麻黃髮汗無疑也。
白話文:
人體陽氣無法順利發散到體表,就會阻塞在內部,導致呼吸困難。寒冷氣勢強勁,因此脈搏緊促。汗液是血液中的水分,血液滋養身體。血液旺盛,毛孔就會緊閉,即使發熱也不會出汗,所以要用麻黃湯重劑來發汗。這是《內經》中所說「因於寒,體若燔炭,汗出而散」的意思。麻黃發汗力最強,因此用桂枝來控制,甘草來調和,杏仁潤肺下降以止喘逆。方劑註解說:不必讓病人喝稀粥,因為傷寒邪氣逼迫內臟,本就吃不下,如果硬要給他們吃,反而會加重病情。
脈搏浮者,病在表,可以發汗,適合用麻黃湯。脈搏浮而數者,也可以發汗,適合用麻黃湯。
脈搏浮而緊,就應該用麻黃。如果浮而不緊,雖然看似中風,但有汗無汗卻大不相同,所以不需再贅述病證。至於浮數,邪氣化熱已經非常嚴重,都應該用麻黃發汗,無需懷疑。
傷寒發汗。解半日許。復煩脈浮數者。可更發汗。宜桂枝湯主之。
明系汗後表疏。風邪襲入所致。宜改用桂枝湯者。一以邪傳衛分。一以營虛不能復任麻黃也。
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小便復清者。知不在裡。仍在表也。當鬚髮汗。若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
六七日不大便。明系裡熱。況有熱以證之。更無可疑故須頭痛。必是陽明熱蒸。可與承氣湯。然但言可與而不明言大小。其旨原不在下。不過藉此以證明裡熱耳。若小便清者。為里無熱。邪未入里可知。則不可下。仍當散表以頭痛有熱。寒邪怫鬱於經。勢必致衄。然無身疼目瞑。知邪氣原不為重。故不用麻黃而舉桂枝。以解散營中之邪熱。則寒邪亦得解散矣。
白話文:
六七天沒有大便,說明病邪已經深入到內裡,加上發熱的症狀,可以確定是陽明經熱氣上蒸所致。可以服用承氣湯來瀉熱,但只說可以服用,並沒有明確說明服用劑量。這並不是要瀉下,而是藉此來證明內熱的存在。如果小便清澈,說明內裡沒有熱,邪氣也沒有深入到內裡,就不能使用瀉下藥物。仍然應該散表治療頭痛發熱的症狀。寒邪鬱結在經脈,勢必會導致鼻出血。但患者沒有身痛、眼昏的症狀,說明邪氣並不重。因此不用麻黃發散,而是選擇桂枝,以解除營氣中的邪熱。這樣一來,寒邪也會隨之消散。
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其汗。麻黃湯主之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劇則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
世本麻黃湯主之。在陽氣重故也下。今正之。○服藥已微除。復發煩者。餘邪未盡也。目瞑煩劇者。熱盛於經。故迫血妄行而為衄。衄則餘熱隨血而解也。以汗後復衄。故為陽氣重也。或言汗後復衄。而熱邪仍未盡。重以麻黃湯。散其未盡之邪。非也。若果邪熱不盡。則衄乃解三字。
從何著落。八九日不解。則熱邪傷血已甚。雖急奪其汗。而營分之熱不能盡除。故必致衄。然後得以盡其餘熱也。將衄何以目瞑。以火邪載血而上。故知必衄乃解。內經曰陽絡傷則血外溢。血外溢則衄。又云。陽氣盛則目瞑。陰氣盛。則目瞑。以陽邪並於陰。故為陰盛也。
白話文:
服藥後病情稍微減輕,但又出現煩躁不安的,是因為邪氣還沒完全去除。眼睛閉合、煩躁加劇,是因為熱邪盛於經絡,逼迫血液亂流而導致鼻出血。鼻出血後,餘熱隨著血液排出,所以症狀會緩解。因為發汗後又出現鼻出血,所以說陽氣太盛。有些人認為發汗後又出現鼻出血,是熱邪還沒有完全去除,需要再次服用麻黃湯來散除殘餘的邪氣,這是不對的。如果真的邪熱沒有完全去除,那麼“衄乃解”這三個字從何說起呢?
已經八九天沒有好轉,說明熱邪已經傷了血液,即使急著發汗,也不能完全去除營氣中的熱邪。所以必須導致鼻出血,才能完全排出餘熱。為什麼快要鼻出血時,眼睛會閉合呢?這是因為火邪帶著血液上湧,所以就知道一定會鼻出血後才能緩解。內經說:“陽絡受傷就會導致血液外溢,血液外溢就會鼻出血。”還說:“陽氣盛就會眼睛閉合,陰氣盛也會眼睛閉合。”這是因為陽邪與陰邪並存,所以表現出陰氣盛的現象。
太陽病。脈浮緊。發熱身無汗。自衄者愈。
衄血成流則邪熱隨血而散。奪血則無汗也。設不自衄。當以麻黃湯發之。發之而邪解。則不衄矣。發之而餘邪未盡。必仍衄而解。
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因而衄者。麻黃湯主之。
脈浮緊當以汗解。失汗則邪鬱於經。不散而致衄。衄必點滴不成流。此熱邪不得大泄病必不解。急宜麻黃湯汗之。奪汗。則無血也。○仲景云衄家不可發汗。亡血家不可發汗。以久衄亡血已多。故不可發汗。復奪其血也。此因當汗不汗。熱毒蘊結而成。衄故宜發其汗。則熱泄而衄自止矣。
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嘔家不用建中湯。以其甜故也。
白話文:
太陽病,脈搏浮而緊,發燒但沒有出汗,自行流鼻血的病人會痊癒。因為鼻血流出,熱邪就隨著血液散去,而失去血液也就不會出汗了。如果沒有自行流鼻血,就應該用麻黃湯發汗,發汗後邪氣消散就不會流鼻血了。如果發汗後還有一些餘邪未盡,就會繼續流鼻血直到痊癒。
傷寒病人脈搏浮而緊,不發汗,並且流鼻血,可以用麻黃湯治療。
脈搏浮而緊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如果沒有出汗,邪氣就會鬱積在經絡中,無法散去,就會導致流鼻血。流鼻血必然是點滴狀,不成流,這是因為熱邪無法完全排出,病症也不會解除。應該立即用麻黃湯發汗,發汗就能止血。
仲景說,流鼻血的病人不可發汗,失血過多的病人也不可發汗,因為他們已經流失了很多血液,再發汗就會繼續奪走血液。這是因為應該發汗卻沒有發汗,熱毒積聚,才會流鼻血,所以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讓熱邪排出,鼻血自然就會止住。
傷寒病兩三天,心裡悸動煩躁,可以用小建中湯治療。嘔吐的病人不能用建中湯,因為它太甜了。
陽氣內虛而心悸。陰氣內虛而心煩。將來邪與虛搏。必致危困。急用建中養正祛邪。庶免內入之患。又慮心悸。為水飲停蓄。煩為心氣不寧。故復以嘔證之。蓋嘔為濕熱在上膈。故禁甜味戀膈耳○按小建中湯本桂枝湯風傷衛藥也。中間但加飴倍芍以緩其脾。使脾胃行其津液。則營衛自和。即命之曰建中。其旨微矣。
脈浮緊者。法當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遲者。不可發汗。何以知其然。以營氣不足血少故也。
尺中脈遲。不可用麻黃髮汗。當頻與建中湯和之。和之而邪解。不須發汗。設不解不妨多與。俟尺中有力。乃與麻黃汗之可也。
脈浮數者。法當汗出而愈。若下之。而身重心悸者。不可發汗。當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脈微。此裡虛須表裡實。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白話文:
陽氣不足容易心悸,陰氣不足容易心煩。如果邪氣入侵與虛弱的身體相搏,必然會導致危急狀況。必須緊急服用補中益氣的藥物,以增強正氣、驅除邪氣,才能避免內傷。同時也要考慮心悸可能是水飲停積,心煩可能是心氣不寧,所以要加入治療嘔吐的藥物。因為嘔吐是因為濕熱停留在上膈,所以要忌食甜味,以免加重病情。小建中湯原本是治療風寒侵襲衛氣的藥方,裡面加入了飴糖和芍藥,以緩和脾胃,讓脾胃運化津液,使營衛調和,所以稱為建中湯,其道理很微妙。
脈象浮緊,通常是身體疼痛,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如果尺脈遲緩,就不能發汗,因為這表示營氣不足、血少。
尺脈遲緩不能用麻黃發汗,應該多服用小建中湯,讓藥物與邪氣相搏,邪氣消散之後,就不用發汗了。如果沒有消散,就繼續服用小建中湯,等到尺脈有力之後,就可以用麻黃發汗了。
脈象浮數,通常會出汗而癒。如果用瀉下法治療,反而出現身體沉重、心悸,就不能發汗,必須等到自汗出才會好轉。這是因為尺脈微弱,代表身體虛弱,但表裡卻實證,津液自然調和,就會自汗出而癒。
誤下身重心悸。縱脈仍浮數。亦不可復發其汗。設尺脈微。為里陰素虛。尤為戒也。脈浮而數。熱邪已甚。將欲作汗也。反誤下之。致汗濕內外留著。所以身重心悸。當與小建中和其津液。必自汗而愈。
傷寒頭痛。翕翕發熱。形象中風。常微汗出自嘔者。下之益煩。心中懊憹如飢。發汗則致痙身強難以屈伸。薰之則發黃。不得小便。久則發咳唾。
陽虛多濕之人。雖感寒邪。亦必自汗發熱。而嘔有似中風之狀。發散藥中。便須清理中氣。以運痰濕。則表邪方得解散。設有下證。則宜滲利小水為主。若誤用正汗正下法治之。便有如上變證也。
傷寒發熱頭痛。微汗出發汗則不識人。薰之則喘不得小便。心腹滿。下之短氣。小便難。頭痛項強。加以溫針則衄。
白話文:
如果誤用下法,會導致身體沉重、心悸。即使脈象仍然浮數,也不可再發汗。如果尺脈微弱,說明裡陰虛弱,更要謹慎。脈浮而數,表示熱邪已經很嚴重,快要出汗了。如果反過來誤用下法,會導致汗液停留在體內外,因此出現身體沉重、心悸的症狀。應該服用小建中湯來調和津液,讓它自然出汗,就能痊癒。
第二段
傷寒頭痛。翕翕發熱。形象中風。常微汗出自嘔者。下之益煩。心中懊憹如飢。發汗則致痙身強難以屈伸。薰之則發黃。不得小便。久則發咳唾。
傷寒患者頭痛,發熱時忽冷忽熱,症狀像中風一樣。常伴隨著微汗,並伴隨嘔吐。如果使用下法,會加重煩躁。患者心中焦躁不安,像飢餓一樣。如果發汗,會導致痙攣、身體強直,難以彎曲伸展。如果薰蒸,會導致皮膚發黃。排尿困難,時間久了會咳嗽、吐痰。
第三段
陽虛多濕之人。雖感寒邪。亦必自汗發熱。而嘔有似中風之狀。發散藥中。便須清理中氣。以運痰濕。則表邪方得解散。設有下證。則宜滲利小水為主。若誤用正汗正下法治之。便有如上變證也。
陽氣虛弱、體內濕氣重的人,即使感受寒邪,也會自汗發熱,並且伴隨嘔吐,症狀類似中風。在使用發散藥物的同時,必須清理中氣,運化痰濕,才能使外邪散去。如果出現下瀉的症狀,應該以利尿滲濕為主。如果誤用發汗或下法治療,就會出現上面所述的各種併發症。
第四段
傷寒發熱頭痛。微汗出發汗則不識人。薰之則喘不得小便。心腹滿。下之短氣。小便難。頭痛項強。加以溫針則衄。
傷寒患者發熱、頭痛,伴隨著微汗。如果發汗,就會神志不清。如果薰蒸,會呼吸困難,排尿困難。心腹脹滿,如果使用下法,會呼吸短促,排尿困難。頭痛、脖子僵硬,如果用溫針治療,還會流鼻血。
陰虛多火之人。才感外邪。便發熱頭痛倍常。即辛涼發散藥中。便宜保養陰血。設用辛熱正發汗藥。津液立枯。邪火彌熾。遂致煩亂不識人也。若誤薰。誤下溫針。寧無若是變證乎。
以上寒傷營。
寸口脈浮而緊。浮則為風。緊則為寒。風則傷衛。寒則傷營。營衛俱病骨節煩疼。當發其汗也。
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以真武湯救之。
宗印無後六字。世本作大青龍湯主之。今依尚論改正。○天地鬱蒸。得雨則和人身煩燥。得汗則解。大青龍正為其身中原。有微汗。寒邪鬱閉不能透出肌表。出是而發煩躁。與麻黃湯證之。無汗者迥殊。故用之發汗。以解其煩躁也。所以暴病。便見煩躁。信為營衛俱傷無疑。
白話文:
陰虛火旺的人,只要稍微感染外邪,就會發熱頭痛比平常還要嚴重。這時,就應該用辛涼發散的藥物來調理,同時也要滋養陰血。如果誤用辛熱發汗的藥物,會導致津液枯竭,邪火更加旺盛,最終會出現神志不清的狀態。如果誤用溫熱的藥物、針灸,更會加重病情,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
以上是寒邪傷及營氣的情況。
寸口脈浮而緊,浮脈代表風邪,緊脈代表寒邪。風邪傷及衛氣,寒邪傷及營氣。營衛氣都受損就會出現骨節疼痛的症狀,應該要發汗。
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全身疼痛,沒有汗出卻感到煩躁,可以用大青龍湯治療。如果脈象微弱,已經出汗,並且怕風,就不能服用大青龍湯,因為會導致厥逆、肌肉抽搐,這是逆證。應該用真武湯來救治。
原本記載中,後面的六個字是「世本作大青龍湯主之」,現在根據《傷寒論》修正為「宗印無後六字」。
天地濕熱鬱結,遇到下雨就會變得和緩,人體煩躁,遇到出汗就會解除。大青龍湯正好針對這種情況,因為體內有微汗,寒邪鬱閉在肌膚表面不能透出,出汗就會感到煩躁。這種情況與麻黃湯的症狀不同,因為麻黃湯是用於沒有汗出的情況。所以使用大青龍湯發汗,可以解除煩躁。因此,突然發病,就出現煩躁,就證明營衛氣都受損了。
此方原為不得汗者取汗。若汗出之煩躁。全非鬱蒸之比。其不籍汗解甚明。加以惡風脈微弱。則是少陰無陽之證。若脈浮弱汗出惡風。而不煩躁。即是太陽中風之證。皆與此湯不相涉也。誤用此湯。寧不致厥逆惕瞤。而速其陽之亡耶。按誤服大青龍亡陽。即當用四逆湯回陽。
乃置而不用。更推重真武一湯。以救之其義何居。蓋真武者。北方司水之神。龍惟藉水。可能變化。設真武不與之水。青龍不能奮然昇天。可知矣。故方中用茯苓。白朮。芍藥。附子。行水收陰。醒脾崇土之功多於回陽。名為真武湯乃收拾分馳離絕之陰陽。互鎮於少陰北方之位。
白話文:
這方子原本是針對無法出汗的人,用來引發出汗的。如果出汗後伴隨煩躁,這就不是鬱蒸(熱邪鬱結於內)的表現。它不依賴出汗來解病,這是很明顯的。再加上怕風、脈象微弱,這就是少陰(腎陽虛)證。如果脈象浮弱、出汗怕風,但沒有煩躁,這就是太陽(外感風寒)中風的表現。這些情況都不適合使用這個方子。誤用這個方子,難道不會導致厥逆(四肢厥冷,神志昏迷)、惕瞤(身體抽搐)等症狀,加速陽氣的衰竭嗎?
就像誤服大青龍湯導致陽氣衰竭,就應該用四逆湯回陽一樣。
現在卻不使用它,反而更加推崇真武湯來救治,這其中的道理在哪裡呢?因為真武是北方掌管水的神,青龍(指陽氣)需要依靠水才能變化。假如真武不提供水,青龍就不能奮力昇天,這道理很清楚。所以方子中用茯苓、白朮、芍藥、附子,它們的作用是行水收陰、醒脾崇土,這些功效比回陽更重要。稱為真武湯,就是將分離失散的陰陽收攏起來,互相鎮守在少陰的北方位置。
全在收拾其水。使龍潛。而不能見也。設有一毫水氣上逆。龍即遂升騰變化。縱獨用附子乾薑以回陽。其如魄汗不止何哉。人身陽根於陰。其亡陽之證乃少陰腎中之真陽。飛越耳。真陽飛越。亟須鎮攝。歸根陽。既歸根陰必翕然從之。陰從則水不逆。而陽不孤矣。豈更能飛越乎。
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小青龍發之。
世本作大青龍湯發之。從內編改正。○按前條。脈浮緊身疼不汗出而煩躁。皆寒傷營之候。惟煩為風傷衛。反以中風二字括其寒。證處方全用麻黃湯加石膏以解內煩。薑棗以和營氣也。此脈浮緩身不疼。皆風傷衛之證。惟身重為寒傷營血。然乍有輕時。不似傷寒之身重而煩疼。
白話文:
關鍵在於收斂體內的水分,讓陽氣潛伏,不顯露。只要有一點水氣逆流上升,陽氣就會馬上升騰變化。即使單用附子、乾薑回陽,但如果汗出不止,又如何呢?人體陽氣根源於陰氣,陽氣消失的症狀,其實是少陰腎中真陽的消失。真陽飛越,必須及時鎮攝,讓它回到根源——陽氣,陽氣回到根源,陰氣必然緊隨其後,陰氣隨之,水氣就不會逆流,陽氣也不再孤單,又怎麼會飛越呢?
傷寒脈象浮緩,身體不痛,但沉重,時而感到輕微,沒有少陰證的,用小青龍湯發汗。
古本寫作大青龍湯發汗,這裡根據內編進行了改正。前文提到,脈象浮緊,身體疼痛,不出汗,還感到煩躁,都是寒氣傷及營氣的表現。只是煩躁是風邪傷及衛氣。反而用中風兩個字概括寒氣。證狀和處方都使用麻黃湯加石膏來解內煩,薑棗來調和營氣。這裡脈象浮緩,身體不痛,都是風邪傷及衛氣的表現,只是身體沉重是寒氣傷及營血。但是時而感到輕微,不像傷寒一樣身體沉重而煩痛。
骨節腰痛。亦無少陰之身重但欲寐。晝夜俱重也。身重者。寒也。乍輕者。風也。雖營衛並傷。實風多寒少。反以傷寒二字括其風證。處方用桂枝加麻黃以散寒。蓋營衛鬱熱。必作渴引飲。然始病邪熱未實。水不能消。必致停飲作寒。故先用半夏以滌飲。細辛乾薑以散結。五味以收津。
恐生薑辛散領津液上升。大棗甘溫聚水飲不散。故去之發之者。發散風水之結。非大發汗也。仲景又申明無少陰證者以太陽與少陰合為表裡。其在陰精素虛之人。表邪不俟傳經。早從膀胱襲入腎臟者。有之況兩感夾陰等證臨病猶當細察。設少陰不虧。表邪安能飛渡。而見身重欲寐等證耶。
白話文:
骨節腰痛,且沒有少陰證的「身重但欲寐」症狀。白天黑夜都覺得身體沉重。
身體沉重是因為寒邪,突然變得輕盈則是風邪。雖然營衛都受傷了,但風邪多而寒邪少。古人用「傷寒」兩字來概括風證,所以用桂枝加麻黃來散寒。
因為營衛鬱熱,必然會口渴想要喝水。
但是剛開始生病時,邪熱尚未實證,水無法代謝,就會導致水停滯成寒。所以先用半夏來滌除水飲,細辛、乾薑來散結,五味子來收斂津液。
擔心生薑辛散引導津液上行,大棗甘溫聚水飲不散,所以去掉了它們。
這方子是為了發散風水之結,而不是大發汗。
仲景還特別強調,沒有少陰證的患者,是因為太陽經與少陰經互為表裡。
在陰精素虛的人身上,表邪不需經過傳經,就會直接從膀胱侵入腎臟。這種情況下,還可能出現兩感夾陰等症狀,臨病時更要細心觀察。如果少陰經不虛弱,表邪怎麼可能飛渡而出現身重欲寐等症狀呢?
故有少陰證者。不得已而行表散。自有溫經散邪。兩相綰照之法。豈可竟用青龍立鏟孤陽之根乎。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小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此即前證發遲。而致水飲停蓄也水寒相摶。則傷其肺。人身所積之飲。或上或下。或熱或冷。各自不同。而肺為總司。但有一二證見。即水逆之應便宜小青龍湯散邪逐水。不欲如大青龍興雲致雨之意也。
若微利者去麻黃。加芫花如雞子大熬令赤色。若渴者去半夏加栝蔞根三兩。若噎者去麻黃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小腹滿。去麻黃加茯苓四兩。若喘者去麻黃。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白話文:
故有少陰證者,不得已而行表散,自有溫經散邪,兩相綰照之法,豈可竟用青龍立鏟孤陽之根乎。
意思是:如果患者患有少陰證,不得已要使用表散的方法,但也應該考慮溫經散邪的治療方式,兩種方法要互相參考,怎麼可以只用青龍湯,單獨針對陽氣而忽略了其他呢?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小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意思是:傷寒病表證未解,患者胸口有水氣,乾嘔、發熱、咳嗽,可能伴隨口渴、腹瀉、噎塞、小便不利、小腹脹滿、呼吸困難等症狀,這些情況可以用小青龍湯來治療。
此即前證發遲,而致水飲停蓄也水寒相摶,則傷其肺。人身所積之飲,或上或下,或熱或冷,各自不同。而肺為總司。但有一二證見,即水逆之應便宜小青龍湯散邪逐水,不欲如大青龍興雲致雨之意也。
意思是:這是因為傷寒病前期症狀出現較晚,導致體內水飲停滯,寒邪與水氣相搏,傷害了肺臟。人體積聚的水飲,可能在身體的上部或下部,也可能表現為熱性或寒性,情況各不相同。肺臟是主司呼吸和調節水液的器官,只要出現上述一兩項症狀,就應該考慮水氣逆流,可以使用小青龍湯散寒逐水,不要像大青龍湯那樣猛烈,像興雲致雨般強力發汗。
若微利者去麻黃,加芫花如雞子大熬令赤色。若渴者去半夏加栝蔞根三兩。若噎者去麻黃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小腹滿,去麻黃加茯苓四兩。若喘者去麻黃,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意思是:
- 如果患者有輕微腹瀉,可以去掉麻黃,加入芫花,像雞蛋大小,熬至呈紅色。
- 如果患者口渴,可以去掉半夏,加入栝蔞根三兩。
- 如果患者噎塞,可以去掉麻黃,加入炮製好的附子一枚。
- 如果患者小便不利,小腹脹滿,可以去掉麻黃,加入茯苓四兩。
- 如果患者呼吸困難,可以去掉麻黃,加入去皮尖的杏仁半升。
解釋:
這段文字主要討論了小青龍湯的應用,以及針對不同症狀如何調整藥方。它強調了小青龍湯治療水飲停滯的效用,同時也說明了針對不同體質和症狀,要靈活運用藥物,以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本方主發散。故用麻黃。若主利水。多去麻黃。而加行水藥也。蕘花利水。水去利自止。噎者。水寒之氣相搏於裡。故去麻黃而加附子。
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小青龍湯主之。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世本小青龍湯主之。在寒去欲解也下。錯簡也。○風寒挾水飲上逆。津液雖有阻滯。而未即傷。故不渴服湯後飲與津液俱亡。故反渴。渴則知津液暴傷而未得復。是為寒去欲解之徵。所以雖渴而不必復藥。但當靜俟津回可也。○咳而微喘。為水飲泛溢。今水去而渴與水逆而渴不同。
以上營衛俱傷。
咽喉乾躁者。不可發汗。
白話文:
這個藥方主要作用是發散,因此使用了麻黃。如果要利水,就減少麻黃的用量,並且加入利水藥物。蕘花可以利水,水排出後自然就停止了。如果出現噎住的情況,是因為寒氣與水氣在體內互相搏擊,所以要減少麻黃的用量,加入附子。
傷寒患者如果心下有水氣,咳嗽伴隨輕微喘息,發熱但不渴,可以用小青龍湯治療。服用藥物後感到口渴,說明寒氣已經去除,病症將要痊癒。
書中記載小青龍湯主治寒去欲解,位置出錯了。由於風寒挾帶水飲上逆,津液雖然阻滯,但尚未受損,因此不渴,服用藥物後,飲液和津液一同排出,所以反而口渴。口渴說明津液突然受損,尚未恢復,是寒氣去除,病症將要痊癒的徵兆。因此即使口渴,也不必再服用藥物,只需靜心等待津液恢復即可。咳嗽伴隨輕微喘息,是因為水飲泛溢,現在水氣已經排出,出現口渴,與水逆導致的口渴不同。
以上情況都屬於營衛俱傷。
如果咽喉乾燥,就不可發汗。
其人胃家津液素虧。所以咽中乾燥若不慎。而請發其汗重奪津液。而成喉痹。唾膿血也。此與咽中閉塞。似同而實異。此成發汗。以奪陽明之津。彼戒發汗。以奪少陰之血也。
淋家不可發汗。發汗必便血。
淋家膀胱素傷。更汗則愈擾其血。故從溺而出也。
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汗。發汗則痙。
瘡家肌表素虛營血暗耗更發其汗。則外風襲虛內血不營必致痙也。
衄家不可發汗。汗出必額上陷脈急緊直視不能眴不得眠。
久慣衄家清陽之氣素傷。更發其汗。以虛其虛則兩額之動脈必陷故眥急不能卒視。不得眠。蓋目與額皆陽明部分也。此與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虛實懸殊不可不辨。
白話文:
這個病人原本胃部津液就虧損,所以咽喉乾燥,稍有不慎,就容易發汗,進一步奪取津液,導致喉嚨閉塞,並出現痰中帶膿血的情況。這跟咽喉閉塞的症狀相似,但實際上有所不同。這種情況是由於發汗奪取了陽明經的津液,而另外一種情況則要避免發汗,因為發汗會奪取少陰經的血。
患有淋病的人不能發汗,因為發汗一定會導致便血。
淋病患者的膀胱原本就受損,如果再發汗,會更加擾亂血液,所以才會通過小便排出。
長瘡的人即使身體疼痛,也不可以發汗。發汗會導致痙攣。
長瘡的人肌表原本就虛弱,營氣和血都暗耗,如果再發汗,外風會趁虛而入,內血不營,必然導致痙攣。
患有鼻衄(流鼻血)的人不能發汗。如果發汗,就會導致額頭凹陷、脈搏急促、緊繃,眼睛直視、不能眨動、無法入睡。
長期鼻衄的病人,清陽之氣原本就受損,如果再發汗,會更加虛弱,導致兩側額頭的動脈凹陷,所以眼睛緊繃、不能看東西、無法入睡。因為眼睛和額頭都是陽明經所管轄的部位。這跟傷寒脈浮緊,不發汗而導致鼻衄的情況不同,虛實懸殊,不可不辨。
亡血家不可發汗。發汗則寒慄而振。
血亡而陽氣孤而無偶。汗之則陽從汗越。所以不發熱而反寒慄也。
汗家重發汗。必恍惚心亂。小便已。陰疼。
平素多汗。更發其汗。則心臟之血傷。而心神恍惚。膀胱之血亦傷。而便已陰疼也。
咽中閉塞不可發汗。發汗則吐血氣欲絕。手足厥冷。欲得蜷臥不能自溫。
其人腎臟真陽素虧。故咽中閉塞。汗之則並奪其陽血無所依。即吐血厥冷蜷臥非四逆湯溫經回陽可擬也。
咳而小便利若失小便者不可發汗。汗出則四肢厥冷。
咳而小便失者。膀胱虛熱也。發汗必傳少陰而成四肢厥冷矣。
諸脈得數動微弱者不可發汗。發汗則大便難。腹中乾胃躁而煩。
白話文:
這種人腎臟的陽氣本來就虛弱,所以喉嚨閉塞。發汗的話,就會同時奪走陽氣和血液,陽氣無所依附。因此出現吐血、四肢冰冷、蜷縮臥牀的症狀,需要用四逆湯溫暖經脈,回補陽氣才能治療。
咳嗽且小便像要失禁的人,不可發汗。發汗會導致四肢冰冷。
咳嗽且小便失禁的人,是膀胱虛熱所致。發汗必然會傳入少陰經,導致四肢冰冷。
脈象細弱的人,不可發汗。發汗會導致便祕,腹部乾燥,口渴煩躁。
脈雖動數而微弱者為表虛自汗。汗之更竭其津必胃干煩躁也。
諸逆發汗。病微者難差劇者言亂目眩者死。(差瘥同)
諸逆發汗。言凡有宿病之人陰血本虛若誤用汗劑重奪其血。則輕者必重重者轉劇劇者言亂目眩以虛熱生風風主眩暈故也。
咽喉乾躁不可發汗。常器之云。與小柴胡湯石頑曰宜小建中。淋家不可發汗。發汗必便血常云豬苓湯石頑曰未汗黃耆建中湯瘡家不可發汗。王云小建中加歸耆。常云誤汗成痙。桂枝加葛根湯石頑曰漏風發痙。桂枝加附子湯。衄家不可發汗也許叔微云黃耆建中。奪汗動血加犀角。
白話文:
脈搏雖然跳動頻繁,但力量微弱,這是表虛自汗,汗液不斷流失,身體津液就會枯竭,導致胃部乾燥,煩躁不安。
凡是逆向發汗,病情輕微的難以痊癒,嚴重的會神志不清、眼花目眩,甚至死亡。
凡是逆向發汗,也就是說,對於有宿疾的人,由於陰血本就虛弱,如果錯誤地使用汗藥,會加重奪取血氣,輕則病情加重,重則病情加劇,嚴重者會神志不清、眼花目眩,這是因為虛熱生風,風主眩暈造成的。
咽喉乾燥,不可發汗,常用的小柴胡湯,石頑認為應該用小建中湯。淋病患者不可發汗,發汗就會導致便血,常用豬苓湯,石頑認為未發汗之前應該使用黃耆建中湯。患有瘡瘍的人不可發汗,王氏說應該用小建中湯加上當歸、黃耆。常說誤發汗會導致痙攣,可以使用桂枝加葛根湯,石頑認為是漏風導致痙攣,應該用桂枝加附子湯。鼻出血的人不可發汗,也許叔微說應該用黃耆建中湯,如果奪汗導致血氣虧虛,就應該加入犀角。
呂滄洲云小建中加蔥豉誤汗直視者不治亡血家不可發汗。常云小柴胡加芍藥石頑曰。黃耆建中。誤汗振慄。苓桂朮甘湯加當歸咽中閉塞不可發汗。龎安常云。甘草乾薑湯。孫兆云黃耆建中加蔥豉。誤汗吐血炙甘草湯。厥冷當歸四逆咳而失小便者不可發汗。郭白雲云甘草乾薑湯當歸四逆湯石頑曰未汗甘草乾姜加蔥豉誤汗厥冷當歸四逆汗後小便反數茯苓甘草湯諸脈得數動微弱者不可發汗。郭云小建中湯王云誤汗煩躁便難者炙甘草湯。
白話文:
呂滄洲說,小建中湯加蔥豉,誤汗直視者不治,亡血家不可發汗。常雲,小柴胡加芍藥石頑曰,黃耆建中,誤汗振慄,苓桂朮甘湯加當歸,咽中閉塞不可發汗。龎安常說,甘草乾薑湯。孫兆說,黃耆建中加蔥豉,誤汗吐血,炙甘草湯。厥冷當歸四逆,咳而失小便者不可發汗。郭白雲說,甘草乾薑湯,當歸四逆湯,石頑曰,未汗甘草乾薑加蔥豉,誤汗厥冷當歸四逆,汗後小便反數,茯苓甘草湯,諸脈得數動微弱者不可發汗。郭雲,小建中湯,王雲,誤汗煩躁便難者,炙甘草湯。
汗家重發汗。小便已。陰疼。常云。一味禹餘糧散。王云。用禹餘糧赤石脂生梓白皮赤小豆等分。搗篩蜜丸彈丸大。水煮日二服。
以上宿病禁汗例。
太陽病欲解時從巳至未上。
凡病欲解之時。必從其經氣之王。太陽者。盛陽也。故從巳午未之王時而病解。
上條太陽經自解候。
白話文:
汗後再大肆發汗,如果小便已經排出,出現陰部疼痛的情況,人們經常會使用一味藥方,稱為禹餘糧散。根據王的說法,這個藥方包含禹餘糧、赤石脂、生梓白皮、赤小豆等份量相等的材料,研磨篩選後製成蜜丸,大小如彈丸,每日兩次用水煮後服用。
這段文字是關於治療某些宿疾時禁止使用發汗療法的規則。
太陽病症狀若要痊癒,通常在巳時(上午9點到11點)至未時(下午1點到3點)之間。
對於所有接近痊癒的疾病,一定遵循其經脈的主導時間。太陽經脈是代表極度陽氣的經脈,因此在巳時、午時、未時的主導時間內,疾病通常會得到緩解。
這段文字描述的是太陽經脈自行恢復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