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纘論》~ 卷上 (1)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

1. 卷上

2. 太陽上篇

病在三阴,则有传经直中之异;在三阳,则有在经、在腑之分。而太阳更以伤寒、营风伤卫、营卫俱伤为大关钥。故篇中分辨风寒、营卫甚严。不敢漫次一條,即犯本坏证。结胸、痞满,分隶各自为篇;非独不仍叔和之旧,并不若尚论之混,收温热条例于伤寒法中。至于释义,则嘉言独开生面,裁取倍于诸家读。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此条以有热无热证阳病阴病之大端。言阳经受病,则恶寒发热;阴经受病,则无热恶寒。尚论以风伤卫气为阳,寒伤营血为阴,亦属偏见。发于阳者七日愈,阳奇数也。阳常有余,故六日周遍六经,余热不能收散,至七日汗出身凉而愈。阴偶数也。阴常不足,故六日周遍六经,则阳回身暖而愈也。

上条统论阴阳受病之原。

太阳之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脉浮者,邪气并于肌表也。头项强痛者,太阳经脉上至于头也。恶寒者,虽发热而犹恶寒不止,非无热也。以始热汗未泄,故脉但浮不缓耳。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上条但言脉浮恶寒,而未辨其风寒营卫。此条即言脉浮缓、发热、自汗,而始识其为风伤卫也。风属阳,从卫而入。经云:“阳者,卫外而为故也。”今卫疏,故自汗出而脉缓。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乾呕者,桂枝汤主之。

阳浮阴弱,即与卫强营弱同义。阳浮者,阳邪入卫,脉必外浮。阳性本热,风又善行,所以发热快捷,不待郁闭自发也。阴弱者,营无邪助,比卫不足,脉必内弱。阴弱不能内守,阳疏不为外固,所以致汗直易,不待覆盖自出也。自汗既多,则营益弱矣。啬啬恶寒,内气馁也。淅淅恶风,外体疏也。恶风未有不恶寒者。世俗相传,谓伤风恶风,伤寒恶寒,误人多矣。翕翕发热,乃气蒸湿润之热,比伤寒之乾热不同。鼻鸣者,阳气上壅也。乾呕者,阳邪上逆也。若外邪不解,势必传里。鼻鸣乾呕便是传入阳明之候。是以呕,则传;不呕,则不传也。故用桂枝汤解肌表之阳邪,而与发汗驱出阴寒之法,迥乎角立也。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外邪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外邪未解,曾服过发汗药可知。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卫得邪助而强,营无邪助故为弱也。

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为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主之。

里无宿病,而表中风邪,汗出不愈者,必是卫气不和之故。设入于营,则里已近灾,未可宴然称无病矣。时发热者,有时发热,有时不热。故先于未发热时,用解肌之法也。

白話文:

太陽上篇

疾病若侵犯三陰,則會有經絡直中傳導的不同表現;若侵犯三陽,則會有經絡和腑臟受累的區別。而太陽經病症更以傷寒、營風、傷衛、營衛俱傷為主要關鍵。因此,本篇對風寒、營衛的辨別非常嚴謹,不敢輕率地將各症狀混為一談,以免誤判病情。如結胸、痞滿等症,都各自獨立成篇論述,不僅不同於叔和舊說,也不像《傷寒論》那樣混雜,將溫熱病的條例收錄於傷寒法中。至於解釋方面,則獨具創見,開闢了新的局面,所撰寫的內容比其他醫家都多,讀者不必因沿用前人的說法而感到羞愧。

疾病有的發熱惡寒,這是陽氣受邪;有的無熱惡寒,這是陰氣受邪。陽氣受邪者,七日痊癒;陰氣受邪者,六日痊癒。這是因為陽數為七,陰數為六的緣故。

這段論述了有熱無熱證的根本區別,說明陽經受病則惡寒發熱,陰經受病則無熱惡寒。《傷寒論》認為風傷衛氣為陽,寒傷營血為陰,這屬於片面的看法。陽氣受邪七日痊癒,陽為奇數,陽氣通常有餘,所以六日周遍六經後,餘熱未能完全消散,到第七日汗出體涼而痊癒。陰為偶數,陰氣通常不足,所以六日周遍六經後,陽氣回歸,身體暖和而痊癒。

以上是總論陰陽受邪的根本原因。

太陽經病的症狀是脈浮,頭項強痛,且惡寒。

脈浮是因為邪氣停留在肌膚表面;頭項強痛是因為太陽經脈上行於頭部;惡寒雖然發熱,但仍然惡寒不止,並不是沒有熱,而是因為初期發熱,汗液尚未排出,所以脈象只是浮而未緩。

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稱為中風。

上一段只論述了脈浮惡寒,而沒有辨別風寒營衛;這一段則論述了脈浮緩,發熱自汗,從而識別出這是風傷衛的病症。風屬陽,從衛氣而入,經書上說「陽者,衛外而為」,就是這個意思。現在衛氣疏泄,所以自汗出而脈緩。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是指熱自發,陰弱是指汗自出。病人表現為嗇嗇惡寒(微微惡寒)、淅淅惡風(微微惡風)、翕翕發熱(微微發熱)、鼻鳴、乾嘔,用桂枝湯治療。

陽浮陰弱,與衛強營弱意思相同。陽浮是指陽邪入侵衛氣,脈象必然外浮。陽氣本性為熱,風邪又善於運行,所以發熱迅速,不需鬱閉就自行發作。陰弱是指營氣沒有邪氣的助長,比衛氣不足,脈象必然內弱。陰氣虛弱不能內守,陽氣疏泄不能外固,所以容易出汗,不需覆蓋就自行出汗。自汗過多,則營氣更加虛弱。嗇嗇惡寒是內氣不足的表現;淅淅惡風是外體疏泄的表現;惡風必伴隨惡寒,民間相傳傷風惡風,傷寒惡寒,這是錯誤的。翕翕發熱是氣蒸濕潤所致的熱,與傷寒的乾熱不同。鼻鳴是陽氣上壅的表現;乾嘔是陽邪上逆的表現。如果外邪不解,勢必會傳入內臟,鼻鳴乾嘔就是傳入陽明經的徵兆。所以嘔吐,則病情傳變;不嘔吐,則病情不傳變。因此,使用桂枝湯來解表散寒,驅除陽邪,

與發汗驅除陰寒的方法,截然不同。

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用桂枝湯治療。

太陽病,外邪未解,脈浮弱,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宜用桂枝湯。

外邪未解,曾經服用過發汗藥可以得知。

太陽病,發熱、汗出,這是營氣虛弱,衛氣強盛,所以汗出。想要救治風邪,宜用桂枝湯。

衛氣得到邪氣的助長而強盛,營氣沒有邪氣的助長,所以虛弱。

病人臟腑沒有其他疾病,時常發熱、自汗出而不愈,這是衛氣不和。先在未發熱時發汗則會痊癒,宜用桂枝湯治療。

內臟沒有宿疾,而表證有風邪,汗出不愈,必定是衛氣不和。如果風邪入於營氣,則內臟已經接近危險,不能輕率地說沒有疾病。時常發熱,有時發熱,有時不熱,所以在未發熱時,就應該使用解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