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潢

《傷寒溯源集》~ 卷之四 (1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12)

1. 風寒火劫

火逆下之。因燒針煩躁者。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之。

以火劫變逆之證。而又下之。此一誤再誤矣。又因燒針而致煩躁者。蓋因外邪未盡而陽煩。真陽欲亡而陰躁也。雖經屢誤。但見煩躁而不至驚狂。則亦未若挾痰迷亂之甚。故不須蜀漆。止用去芍藥薑棗之桂枝湯。以解其外。龍骨牡蠣以鎮攝其內而已。此經所謂大小輕重。制方之法也。

前誤汗條中。因發汗而又下之。病仍不解而煩躁。以茯苓四逆湯主之者。以汗下兩亡其陽。故用溫經復陽之治。此雖汗下而未經誤汗。且挾火邪而表猶未解。故止宜解肌鎮墜之法也。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方

桂枝(一兩),甘草(二兩),龍骨(二兩),牡蠣(二兩)

上為末。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日三服。(義見前條方論及注中)

白話文:

用火攻導致病情逆反,又用瀉下的方法來治療。因為燒針而感到煩躁的,用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來治療。

用火攻導致病情逆反,又用瀉下的方法治療,這是一錯再錯。又因為燒針而導致煩躁的,是因為體表邪氣還沒清除,導致陽氣外散而煩躁,真陽之氣將要消亡而產生陰虛的煩躁。雖然經歷多次錯誤的治療,但如果只是煩躁而沒有出現驚狂的症狀,那病情還不算太嚴重,不需要使用蜀漆這種藥。只需要把桂枝湯中的芍藥、生薑、大棗去掉,用以解除體表的邪氣,再用龍骨、牡蠣來鎮靜安穩內在的虛弱。這就是醫書上說的,要根據病情的大小輕重來決定用藥的方法。

之前在誤用發汗的條文裡提到,因為發汗又用了瀉下的方法,病沒有好轉反而出現煩躁,用茯苓四逆湯來治療,那是因為發汗和瀉下都損傷了陽氣,所以要用溫經恢復陽氣的方法。而這裡雖然用了瀉下,但還沒經過誤用發汗,而且還夾雜著火邪,表證也沒有解除,所以只需要用解除肌肉的邪氣,並用藥物鎮靜安穩的方法就可以了。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的藥方

桂枝(一兩),甘草(二兩),龍骨(二兩),牡蠣(二兩)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水五升煮成二升半。去除藥渣,溫服八合,一天服用三次。(藥理和用法可參考之前的條文方論和註解)

2. 心下水氣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此以下二條。非風寒並感之證也。因小青龍湯當附大青龍湯之後。故亦入下篇。

傷寒表不解。謂頭痛項強。發熱體痛無汗之證。未得汗解也。心下。心之下。胃脘之分也。水氣。水飲之屬也。寒邪在膈。氣不流行。故水飲停蓄也。寒邪尚在表而未解。何水飲即停蓄於心下乎。痹論云。衛氣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於肓膜。散於胸腹。逆其氣則病。以寒邪在營衛之間。

邪隨衛氣而入也。乾嘔發熱。太陽表證也。喘咳。水寒傷肺而氣逆也。經云。形寒飲冷則傷肺。以肺主皮毛。寒邪在表。水氣停蓄。故傷肺氣也。或利者。水寒傷胃而下流也。或噎者。水氣寒邪。窒礙胃中。氣不通行也。或渴或小便不利者。水寒固閉於中焦。則下焦之陽氣。

不得上騰而為津液。故渴。上焦之清氣不得下降而為滲利。其升降之氣化不行。故小便不利而少腹滿也。或者。或有或無。非必諸證皆見也。前以風寒鬱熱之邪不得外泄而煩躁。故以大青龍湯汗泄涼解之。此條以寒邪未解。水飲停蓄。肺臟傷而喘咳並見。中氣寒而氣滯不行。

宜溫宜散。可發可收。故以小青龍湯主之。

小青龍湯方

麻黃(三兩去節),芍藥(三兩),五味子(半升),乾薑(三兩),桂枝(三兩),半夏(半升湯洗),甘草(三兩炙),細辛(三兩)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小青龍。即大青龍之變制也。謂之小者。控制而小用之也。蓋龍蟠蠖屈。非若升騰飛越之勢之大也。夫前以天地鬱蒸。非風狂雨驟。雷雨滿盈。不足以散鬱蒸之熱氣。此則水滯寒凝。非雨潤云蒸。水泉流動。豈能解冱結之寒邪。是以大青龍為辛涼發汗之劑。故用麻黃全湯。兼桂枝之半。

又倍增麻黃而加石膏也。小青龍乃辛溫發散。斂逆之藥。故用桂枝全湯。去薑棗而兼麻黃之半。又加乾薑細辛者。一以助麻黃桂枝之辛溫發散。李時珍謂使寒邪水氣。從毛孔中散。一取其暖中去寒。溫肺泄肺之功也。更加芍藥五味者。所以收肺氣之逆。皆控御節制之法也。蓋細辛乾薑之用。

以腎與膀胱。相為表裡。素問病機云。諸寒收引。皆屬於腎。故藏氣發時論云。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致津液。通氣也。張元素云。細辛味辛而熱。溫少陰之經。能散水氣。去內寒。李時珍謂辛能泄肺。故風寒咳嗽。上氣者宜之。五味芍藥。所以收肺氣之逆也。李東垣曰。

酸以收逆氣。肺寒氣逆。宜與乾薑同用。有痰者以半夏為佐。皆本諸此也。愚竊謂肺寒而氣逆者。可以酸收。若肺熱而氣滿者。未可概用也。觀仲景制方。以大青龍之興雲致雨。而脈微弱汗出惡風者。猶禁止之曰不可用。若誤用之。尚有厥逆惕瞤之變。至於小青龍。則其制方之義。

白話文:

心下水氣

傷寒初期症狀未解除,心下(胃脘部)有水氣,伴隨乾嘔、發熱、咳嗽,可能口渴或腹瀉,也可能咽喉阻塞或小便不利,小腹脹滿,甚至呼吸困難。這種情況,用小青龍湯治療。

以下兩條論述,並非風寒夾雜的病症,因為小青龍湯應在服用大青龍湯之後使用,所以也列在這一部分。

傷寒初期症狀未解除,指的是頭痛、頸項僵硬、發熱、全身疼痛,沒有出汗的情況,表示寒邪尚未發散。心下是指心臟下方,也就是胃脘部;水氣是指體內的水飲停滯。寒邪停滯在膈肌,氣機運行不暢,所以導致水飲停滯。寒邪尚在體表未解,為什麼水飲會停滯在心下呢?《痹論》說,衛氣循行於皮膚和肌肉之間,熏蒸於肓膜(背部深層肌肉),散布於胸腹部,逆行則致病。因為寒邪在營衛之間,所以邪氣隨著衛氣侵入體內。乾嘔、發熱是太陽經表證;喘咳是水寒損傷肺部,導致氣逆;經書記載:「形寒飲冷則傷肺」,因為肺主皮毛,寒邪在表,水氣停滯,所以傷及肺氣。腹瀉是因為水寒損傷胃部,導致水液下瀉;咽喉阻塞是因為水氣寒邪阻塞胃中,氣機不通暢;口渴或小便不利是因為水寒阻滯中焦,下焦的陽氣不能上升化為津液,所以口渴;上焦的清氣不能下降而利尿,升降氣化失常,所以小便不利且小腹脹滿。這些症狀可能同時出現,也可能部分出現,並非所有症狀都必須齊全。之前提到風寒鬱熱之邪不得外泄而煩躁,所以用大青龍湯發汗解表;而這裡是寒邪未解,水飲停滯,肺臟受損而出現喘咳,中焦寒邪導致氣滯不通,需要溫中散寒,既能發汗又能收斂,所以用小青龍湯治療。

小青龍湯藥方:

麻黃(三兩,去節)、芍藥(三兩)、五味子(半升)、乾薑(三兩)、桂枝(三兩)、半夏(半升,湯洗)、甘草(三兩,炙)、細辛(三兩)

以上八味藥材,用一斗水,先煎煮麻黃,煎至減少二升,去掉浮沫,再加入其他藥材,煎至三升,過濾藥渣,溫服一升。

小青龍湯是大青龍湯的改良方。稱之為「小」,是指劑量控制較小,作用也較溫和。就像龍潛伏、蟲蜷曲,不像騰空飛躍那樣氣勢磅礴。之前治療的是天地間鬱熱之邪,非風狂雨驟,雷雨充沛,不足以散發鬱熱之邪;而這裡是水濕寒凝,非雨露滋潤、雲霧蒸騰、泉水流動,不能化解凝結的寒邪。所以大青龍湯是辛涼發汗劑,使用全量的麻黃,並加入半量的桂枝,還倍增麻黃並加入石膏;小青龍湯則是用辛溫發散、收斂逆氣的藥物,所以使用全量的桂枝,去除生薑大棗,並加入半量的麻黃,又加入乾薑、細辛,一是輔助麻黃、桂枝的辛溫發散作用,李時珍說能使寒邪水氣從毛孔中散發;一是溫中祛寒,溫肺利肺。再加入芍藥、五味子,用以收斂肺氣之逆,都是控制和調節的辦法。細辛、乾薑的作用,是因腎與膀胱互為表裡,《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說:「諸寒收引,皆屬於腎」,《藏氣發時論》說:「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致津液,通氣也」。張元素說:「細辛味辛而熱,溫少陰之經,能散水氣,去內寒。」李時珍說辛能泄肺,所以風寒咳嗽、氣喘者宜用。五味子、芍藥,用以收斂肺氣之逆。李東垣說:「酸以收逆氣,肺寒氣逆,宜與乾薑同用。」有痰者用半夏為輔藥,都是基於此理。我私下認為,肺寒氣逆可以用酸味收斂,但若肺熱氣滿,則不能一概而論。觀察仲景的處方,在大青龍湯引起雲雨般的發汗,而脈象微弱、出汗惡風者,卻禁止使用,說不可用;如果誤用,還可能出現厥逆、抽搐等變化。至於小青龍湯,則其組方原理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