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潢

《傷寒溯源集》~ 卷之四 (1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11)

1. 風寒火劫

太陽傷寒者。加溫針必驚也。

溫針。即前燒針也。太陽傷寒。當以麻黃湯發汗。乃為正治。若以溫針取汗。雖欲以熱攻寒。而邪受火迫。不得外泄而反內走。必致火邪內犯陽神。故震驚搖動也。寒邪被火。尚致驚惕。況中風之陽邪被火乎。

傷寒脈浮。醫以火迫劫之。亡陽必驚狂起臥不安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主之。

傷寒。以發熱無汗言也。脈但浮而不緊。兼中風邪也。火迫者。或熏或熨。或燒針皆是也。劫者。要挾逼脅之稱也。言風寒兩傷營衛之症。以火劫之而強逼其汗。陽氣隨汗而泄。致衛陽喪亡而真陽飛越矣。前已云太陽傷寒者。加溫針必驚。此又以兼有陽邪之證。以火劫迫之。

陽邪兼併於上。真陽欲亡於下。虛陽挾飲而上奔。使神魂飛越。君主孤危。故必驚駭癲狂。起臥不安也。以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方可救其變逆也。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方

桂枝(三兩),甘草(二兩),牡蠣(五兩熬),龍骨(四兩),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蜀漆(一兩洗去腳)

上為末。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中風當用桂枝湯者。以風邪在衛也。傷寒忌用桂枝湯。以寒邪在營也。此方用桂枝者。所以解衛分之風邪也。去芍藥者。恐其斂營分之寒邪也。傷寒不忌桂枝之溫散。故麻黃湯中用之。但忌芍藥之酸收。故此方去之。舊說謂心神浮越。故驚狂起臥不安。若論火邪迫劫。自應心神散亂。

然蜀漆之加。又不止於心神散亂矣。考之本草。蜀漆乃常山之苗。味辛有毒。與常山功用相同。但有劫痰截瘧之功。並無斂散收補之用。且老人久病之所忌。諒非補益之品。仲景用之。不過因痰隨氣逆。飲逐火升。故使人迷亂驚狂耳。尚論引丹溪謂其能飛補。神可賴以攸寧。

豈其然乎。仲景雖未明言痰飲。觀其蜀漆之用。已曉然無疑矣。況人身之津液。皆隨氣以流行。有形之痰飲。猶水濕之就下。水性無常。激之可使過顙。痰雖重濁。隨氣可以逆行。蓋氣即是火。火即是氣。當火劫亡陽之候。下焦之虛陽失守。厥逆上奔。挾痰涎而驟升。遂使陽神飛越。

痰氣迷漫而驚狂不安也。故亦以蜀漆劫截之藥。邀而奪之。破其痰飲。又以龍骨牡蠣之重。所以鎮而攝之也。李時珍云。龍乃東方之神。其骨與角齒。皆主肝病。許叔微云。肝藏魂。魂遊不定者以此治之。牡蠣亦咸澀鎮重。能平治肝邪。此以神魂不定。肝主驚駭。故以此急救其火劫亡陽之逆變也。

前中風誤汗。俱以補虛復陽為治。而此症獨不用者。前以亡陽則真陽喪失。陰邪獨盛。此則陽邪兼併。陽氣獨厥。所以不同也。

白話文:

風寒火劫

太陽傷寒患者,如果使用溫針(即用火燒過的針灸),必定會驚恐。

溫針是用熱針灸治療。太陽傷寒應當用麻黃湯發汗,這是正確的治療方法。如果用溫針取汗,雖然想用熱來攻破寒邪,但邪氣受到火力的逼迫,無法向外排出,反而會內侵,必然導致火邪內犯陽神,因此出現震驚、搖晃的症狀。寒邪遇到火,尚且會導致驚惕,何況中風的陽邪遇到火呢?

傷寒脈象浮,醫生用火逼迫、劫奪,導致陽氣耗損,病人就會驚狂,臥不安席。此時應該使用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來治療。

傷寒是指發熱無汗的病症。脈象只是浮而不太緊,兼有中風的邪氣。火迫是指用熏、熨,或燒針等方法。劫是指脅迫、逼迫的意思,指的是風寒兩種邪氣傷及營衛的病症,用火來劫迫,強行逼出汗液,陽氣隨著汗液排出,導致衛陽喪失,真陽外洩。前面已經說過,太陽傷寒患者,加溫針必定驚恐,這裏又因為兼有陽邪的症狀,用火劫迫。

陽邪在上焦併發,真陽將要耗損在下焦,虛弱的陽氣夾雜著水液上衝,使神魂飛越,君主之氣孤危,因此必定驚駭、癲狂,臥不安席。要用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湯,才能挽救這種危急的病情。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方:

桂枝(三兩),甘草(二兩),牡蠣(五兩,先煎),龍骨(四兩),生薑(三兩,切片),大棗(十二枚,掰開),蜀漆(一兩,洗淨去根)

將以上藥物研磨成粉末。用一斗二升水,先煎蜀漆,煎至剩下二升,再加入其他藥物,煎至三升,去渣,溫服一升。

中風應該用桂枝湯,因為風邪在衛分;傷寒忌用桂枝湯,因為寒邪在營分。這個方劑用桂枝,是為了疏通衛分之邪;去芍藥,是擔心它會收斂營分之寒邪。傷寒不忌諱桂枝的溫散作用,所以麻黃湯中使用它;但是忌諱芍藥的酸收作用,所以這個方劑去掉它。舊說認為心神浮越,所以驚狂臥不安席;如果從火邪迫劫的角度來說,也應該導致心神散亂。

然而,加入蜀漆,作用不只在於心神散亂。考證本草,蜀漆是常山的苗,味辛性毒,與常山功效相同,只具有劫痰截瘧的功效,沒有斂散收補的作用,而且是老年人久病的禁忌,顯然不是補益之品。張仲景使用它,不過是因為痰氣隨氣逆上,水液隨火上升,所以使人迷亂驚狂而已。還有人引用丹溪的說法,認為它能夠飛補,神氣可以依靠它而安寧。

這能這樣嗎?張仲景雖然沒有明說痰飲,但從他使用蜀漆來看,已經很明顯了。況且人體的津液,都隨著氣的運行而流動,有形的痰飲,就像水濕一樣往下走,水的性質無常,激發它可以使它往上衝,痰雖然是重濁的,但隨著氣也可以逆行。氣就是火,火就是氣。在火劫亡陽的時候,下焦的虛弱陽氣失守,厥逆上衝,夾雜痰涎迅速上升,於是使陽神飛越。

痰氣迷漫而導致驚狂不安,所以也用蜀漆這種劫截的藥物,去奪取它,破除痰飲;又用龍骨牡蠣這種沉重的藥物,來鎮攝它。李時珍說,龍是東方的神,它的骨頭和角齒,都主治肝病。許叔微說,肝藏魂魄,魂魄遊動不定,可以用它來治療。牡蠣也鹹澀鎮重,能夠平治肝邪。這是因為神魂不定,肝主驚駭,所以用它來急救火劫亡陽的逆變。

先前中風誤汗,都以補虛復陽為治療方法,而這個症狀卻不用,是因為前面是亡陽,真陽喪失,陰邪獨盛;這個是陽邪併發,陽氣獨厥,所以不一樣。

火逆向下,因為燒針而煩躁,用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治療。

這是火劫導致病情逆變,又向下治療,這是錯誤再錯誤。又因為燒針而導致煩躁,是因為外邪未盡而陽氣煩躁,真陽將要耗損而陰氣躁動。雖然經歷多次錯誤,但只見煩躁而沒有到驚狂的地步,所以不如夾雜痰飲迷亂那麼嚴重,所以不需要蜀漆,只用去掉芍藥、生薑、大棗的桂枝湯,來疏解外邪,用龍骨牡蠣來鎮攝內邪。這就是經書中所說的,根據輕重緩急,制定方劑的方法。

先前誤汗條中,因為發汗又向下治療,病情仍然沒有好轉而煩躁,用茯苓四逆湯治療,是因為發汗、下瀉都耗損了陽氣,所以用溫經復陽的治療方法。這個雖然發汗、下瀉,但沒有誤汗,而且夾雜火邪,表邪還沒有解,所以只適合解肌鎮墜的方法。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方:

桂枝(一兩),甘草(二兩),龍骨(二兩),牡蠣(二兩)

將以上藥物研磨成粉末。用五升水,煎至二升半,去渣,溫服八合,一日三次。(藥物功效及註釋詳見前面方劑論述及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