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溯源集》~ 卷之四 (10)
卷之四 (10)
1. 風寒並感證治
小建中湯方
桂枝(三兩),芍藥(六兩),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膠飴(一升),大棗(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內膠飴。更上微火消化。溫服一升。日三服。嘔家不可用建中湯。以甜故也。
建中者。建立中焦之脾土也。蓋土為五行之主。脾為四臟之本。即洪範建中立極之義也。中氣虛餒。脾弱不運。胃氣不行。致心中悸動。故以建立中氣為急也。謂之小建中者。以風邪未解。未可以參朮補中。止加膠飴。倍芍藥於桂枝全湯。和衛解邪之中。以稍裨中土。故謂之小建中湯。
芍藥性雖酸收。既無寒邪。在所不計。李時珍謂其益脾。能於土中瀉木。故倍用之飴糖為米糵之上品。能和潤中州。經所云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是也。中氣既和。陽邪得解。則心中之悸煩自止矣。
白話文:
小建中湯的組成:
桂枝(三兩)、芍藥(六兩)、炙甘草(二兩)、生薑(三兩)、膠飴(一升)、大棗(十二枚,切開)。
將以上六味藥材,加水七升煎煮,取三升藥液,去除藥渣,再加入膠飴,用小火微微加熱使之融化。每次溫服一升,一天服用三次。容易嘔吐的人不適合服用建中湯,因為它的味道太甜。
所謂的「建中」,指的是建立中焦脾土的意思。因為土是五行之中最主要的,脾是四個臟器的根本,這就是《洪範》中「建中立極」的意義。中焦之氣虛弱,脾臟虛弱不能運化,導致胃氣運行不順暢,以致心中感到心悸動。所以當務之急是建立中氣。之所以稱之為「小建中湯」,是因為風邪還沒有完全解除,不適合用人參、白朮等補中氣的藥材,所以只加入膠飴,並將芍藥的用量加倍於桂枝的全湯之上。這樣可以調和營衛、解除外邪,同時稍稍補益中焦脾土,所以稱之為小建中湯。
芍藥的藥性雖然酸澀收斂,但由於此時沒有寒邪,所以不必顧慮它的收斂作用。李時珍認為芍藥可以補益脾臟,並且能夠在土中瀉木。因此在此方中加倍使用。膠飴是米麥芽中的上品,能夠調和滋潤中焦脾胃。《黃帝內經》說:「脾喜舒緩,所以要趕快用甘味來舒緩它」,就是這個道理。中氣調和之後,陽邪就會被解除,心中悸動煩躁的感覺自然就會停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