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溯源集》~ 卷之四 (9)
卷之四 (9)
1. 風寒並感證治
豈理也哉。如翕翕發熱無汗。明是太陽表症。雖心下滿而微痛。又未痞硬引脅。何見其必為停飲乎。若果屬停飲。十棗雖或未可遽用。何半夏之辛溫滑利。亦竟舍之而不用耶。芍藥茯苓白朮。果能利小便。逐水飲而使諸表證悉愈耶。仲景立法。豈方不對證。而能為後世訓乎。
余竊疑之。大約是歷年久遠。後人舛誤所致。非仲景本來所繫原方。近代名家。悉遵成氏之訓。俱強解以合其說。謂用之而諸證悉愈。吾不信也。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方
於桂枝湯方內。去桂枝。加茯苓白朮各三兩。余依前法煎服。小便利則愈。
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裡。仍在表也。當鬚髮汗。若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
此條以傷寒名始。而以桂枝湯終之。亦風寒並有之證也。不然。桂枝湯為傷寒之禁劑。何可用乎。蓋以風寒並感故也。上截先言傷寒熱邪歸里。以起下截小便清一段。以反復申明表裡之辨。因上文是起下語。在所當忽。故承氣湯不言大小及調胃也。六七日。邪氣入里之候也。
傷寒六七日不大便。是熱邪結於裡也。頭痛有熱者。邪熱在裡。腸胃不通。熱壅上焦而頭痛也。其熱則或蒸蒸之熱。或日晡潮熱。非寒邪在裡之頭痛有熱也。故當與承氣湯下之。若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而小便清者。則知邪不在裡。其頭痛發熱之邪。仍在表也。若小便清而頭痛。
則里雖無熱而有中風之陽邪盛於上也。如不解散其邪。必至衄血而後已也。故當用桂枝湯微似汗以解之。
傷寒發熱。解半日許復煩。脈浮數者。可更發汗。宜桂枝湯。
傷寒而用桂枝湯。與上條同義。言風寒並有之證。但以麻黃湯發汗。則營邪去而解矣。解後半日許復煩者。因在衛之風邪未解故也。若按其脈。但浮數而不緊者。則知寒邪已去矣。脈法云。浮則為風。數則為熱。是中風之陽邪未去。熱鬱而煩也。可更發其微似汗則解矣。宜桂枝湯。
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
心中。心胸之間。非必心臟之中也。悸。虛病也。煩。陽邪也。傷寒二三日。表證未解之時也。大凡中風傷寒之心下悸者。或誤汗亡陽。或飲水過多。及氣血皆虛。脈見結代而然也。此條既未誤汗飲水。又不言表證。但曰心中悸而煩者。是寒邪已去。中氣已虛。僅存中風之陽邪。
將次入里而先煩也。中氣虛餒。則膻中呼吸之氣不得伸。故築築然而悸動。陽邪將陷。故熱邪內犯而虛煩也。若寒邪在營。則不應用桂枝湯矣。此因寒邪已去。風邪仍在太陽。故以桂枝湯為主。以解衛分之邪。加入膠飴。倍芍藥以建立中氣也。
辨誤,小建中湯。即桂枝湯倍芍藥而加膠飴也。各注家不辨桂枝湯為傷寒之禁劑。漫因傷寒二字。遂置之傷寒條下。而謂邪氣欲傳未傳之時。恐其內虛。故建立中氣。令邪不易入。即入亦足以御之。如此議論。則此方僅足以暫阻邪氣而已。豈仲景立方。猶不足以療病歟。余不得已。移置太陽下篇。以俟有識者訂之。
白話文:
唉,這道理實在說不通啊!如果病人發熱卻沒有汗,明明就是太陽表證。即使胸口悶脹微微作痛,但也沒有痞硬到牽引脅肋,怎麼就一定是停飲呢?如果真的是停飲,十棗湯或許不能馬上使用,但半夏辛溫滑利,怎麼可以完全不用呢?芍藥、茯苓、白朮,真的能利小便,排除水飲,就讓所有表證都好了嗎?仲景立法的原則,難道是方劑不對症,卻能被後世當作規範嗎?
我私下懷疑,大概是年代久遠,後人錯誤理解造成的,並非仲景原本的配方。近代名醫,都遵從成氏的說法,強行解釋來符合他的理論,說用了藥所有症狀都好了,我是不相信的。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方
在桂枝湯的基礎上,去掉桂枝,加入茯苓、白朮各三兩,其他藥材按照原方法煎服,小便順暢就會痊癒。
傷寒六七天沒有大便,頭痛發熱的,要用承氣湯。如果小便清澈,就知道病邪不在裡,還在表,應該要發汗。如果頭痛,必定會流鼻血,應該用桂枝湯。
這條一開始說傷寒,最後卻用桂枝湯,也是風寒同時感受的證候。不然的話,桂枝湯是傷寒的禁忌,怎麼能用呢?應該是風寒同時感受的緣故。上面先說傷寒熱邪內傳,是為了引出下面小便清澈這一段,反覆說明表裡之別。因為上文是引出下文,容易被忽略,所以承氣湯沒有說大小便及調胃。六七天,是邪氣傳入裡的階段。
傷寒六七天沒有大便,是熱邪結在裡。頭痛發熱,是邪熱在裡,腸胃不通,熱氣壅塞在上焦而頭痛。這個熱,可能是蒸蒸發熱,或下午潮熱,不是寒邪在裡的頭痛發熱。所以應該用承氣湯攻下。如果沒有大便六七天,頭痛發熱,小便清澈,就知道邪不在裡,頭痛發熱的邪還在表。如果小便清澈而頭痛,
雖然裡沒有熱,但有中風的陽邪在上盛。如果不能疏散邪氣,一定會流鼻血才停止,所以應該用桂枝湯微微發汗來解除。
傷寒發熱,緩解半天左右又煩躁,脈象浮數,可以再發汗,應該用桂枝湯。
傷寒用桂枝湯,和上一條的意思相同,說明是風寒同時感受的證候。如果用麻黃湯發汗,那麼營分邪氣就會解除。緩解半天左右又煩躁,是因為在衛分的風邪還沒解除。如果按脈象,只是浮數而不緊,就知道寒邪已經去除了。脈法說,浮為風,數為熱,是中風的陽邪還沒去除,熱鬱而煩躁。可以再發微微的汗來解除,應該用桂枝湯。
傷寒兩三天,心中悸動而煩躁的,用小建中湯主治。
心中,是指心胸之間,不一定是指心臟內部。悸,是虛弱的病症,煩,是陽邪。傷寒兩三天,表證還沒解除的時候。一般來說,中風傷寒心中悸動的,可能是誤汗亡陽,或飲水過多,以及氣血皆虛,脈象出現結代。這條沒有說誤汗飲水,也沒有說表證,只是說心中悸動而煩躁,是寒邪已經去除,中氣虛弱,只剩下中風的陽邪,
將要入裡而先出現煩躁。中氣虛弱,心胸呼吸之氣無法舒展,所以才會悸動。陽邪將要陷入,所以熱邪內犯而虛煩。如果寒邪在營分,就不應該用桂枝湯。這是因為寒邪已去,風邪仍在太陽,所以以桂枝湯為主,來解除衛分之邪,加入膠飴,加倍芍藥來建立中氣。
辨正錯誤,小建中湯,就是桂枝湯加倍芍藥再加膠飴。各注家不區分桂枝湯是傷寒的禁忌,隨意因為有傷寒二字,就把它放在傷寒篇,說成是邪氣將要傳入而未傳入時,恐怕身體內部虛弱,所以建立中氣,讓邪氣不容易進入,即使進入也能抵禦。這樣說來,這個方子只能暫時阻止邪氣而已,難道仲景的立法,還不足以治療疾病嗎?我不得已,把它移到太陽篇下,等待有識之士來訂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