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潢

《傷寒溯源集》~ 卷之四 (8)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8)

1. 風寒並感證治

桂枝(一兩十七銖),芍藥(一兩六銖),麻黃(十六銖),杏仁(十六個去皮尖),甘草(一兩二銖),生薑(一兩六銖),大棗(五枚擘)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服。

同前如瘧之證。而前用桂枝麻黃各半湯。此用桂枝二麻黃一湯者。蓋因前條八九日既如瘧狀。乃風寒並感。營衛之邪。兩無輕重。故以各半湯治之。此因本是中風。所以但服桂枝湯。下節又兼感寒邪。以致形狀如瘧。為風多於寒之證。故以桂枝二麻黃一湯治之。然此所謂一二者。

又非前桂枝二越婢一湯之法矣。前照二湯之全方而用其分兩之一二。此則以桂枝湯兩倍。合麻黃湯一倍准之也。

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主之。

頭項強痛。中風傷寒均有之證也。翕翕發熱。是熱在皮毛。中風證也。無汗則又傷寒之本證矣。就此諸證。為風寒兼有無疑矣。而但服桂枝湯。是治風而未治寒也。故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而不解也。又或誤下之。所以有心下滿微痛之證。乃下後邪氣陷入而欲結也。小便不利。

太陽之熱邪內犯膀胱。氣化不行也。治之以桂枝湯去桂加茯苓白朮湯。未詳其義。恐是後人傳寫之誤。未可知也。即或用之。恐亦未能必效也。夫風寒並感。以桂枝麻黃各半湯治之可也。表症未除。誤下之而心滿微痛。則邪氣欲結未結。梔子豉湯之類吐而越之可也。邪犯膀胱。

五苓散導之可也。計不出此。而以桂枝湯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主之。何也。蓋桂枝湯之能解風邪。皆賴桂枝之辛溫。可以汗解其邪。用芍藥者。因營陰弱而汗自出。故用之以斂陰收汗。若傷寒無汗者。必不可用。今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既不以麻黃桂枝並用。若曰桂枝去芍藥則可。

若反去桂枝而留芍藥。其如無汗何。茯苓雖能滲利小便。而白朮又除濕補中之物。將置未解之表證於何地邪。余故疑其未能取效也。成注謂外證未罷。無汗小便不利。則心下滿微痛。為停飲也。與桂枝以解外。加茯苓白朮以行留飲。殊不知桂枝已去。豈能解外。加茯苓白朮。

即能使留飲行動耶。王肯堂云。或問頭項強痛。邪氣仍在表也。雖經汗下而未解。何故去桂。加茯苓白朮。是無意於表證也。曰。此非桂枝證。乃屬飲家也。頭項強痛。既經汗下而不解。心下滿而微痛。小便不利。此為水飲內蓄。邪不在表。故去桂枝加茯苓白朮。若得小便利。

水飲行。腹滿減而熱自除。則頭項強痛悉愈矣。如十棗湯證。頭亦痛。乃邪熱內蓄而有伏飲。故頭痛。其水飲頭痛。不須攻表。但宜逐飲。飲盡則病安矣。王氏此論。其或問一節。頗合於理。而後論悉遵成注。以茯苓白朮為逐飲而設。又旁引曲喻。以十棗湯之頭痛。證明其說。

白話文:

風寒並感證治

這個藥方包含桂枝(約50克)、芍藥(約48克)、麻黃(約45克)、杏仁(16個去皮尖)、甘草(約42克)、生薑(約48克)、大棗(5枚擘開)。

將以上七味藥材,加水約五升,先將麻黃煮開一兩次,去除浮沫,再加入其他藥材一起煮,煮到剩約二升的藥液,濾掉藥渣,溫熱服用一升,一天服用兩次。

之前提到像瘧疾的症狀,之前用的是桂枝麻黃各半湯,這次卻用桂枝兩倍、麻黃一倍的湯方,是因為之前說的是病發八九天後出現瘧疾症狀,那是風寒同時侵襲,營衛之邪沒有輕重之分,所以用各半湯治療。這次是因為本身就中風,所以只服桂枝湯,後來又兼感寒邪,以致於症狀像瘧疾,是風邪多於寒邪的症狀,所以用桂枝兩倍、麻黃一倍的湯方治療。這裡說的一倍兩倍,

並不是之前桂枝兩倍、越婢一倍湯的用法。之前是指用兩個湯方的全方,但劑量用一倍或兩倍。這裡則是將桂枝湯的劑量加倍,再與麻黃湯的一倍劑量混合使用。

如果服用桂枝湯,或用瀉下藥後,仍然頭項僵硬疼痛,身體發熱卻不出汗,胸口悶脹,稍微疼痛,小便不順暢的,應該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來治療。

頭項僵硬疼痛,中風和傷寒都會有這種症狀。身體發熱是熱在皮膚表面,屬於中風的症狀。不出汗則是傷寒的本證。由此可見,這是風寒同時存在。但只服用桂枝湯,是只治療了風邪,沒有治療寒邪。所以才會頭項僵硬疼痛,身體發熱不出汗,症狀沒有改善。又或者誤用了瀉下藥,所以產生了胸口悶脹微痛的症狀,這是因為瀉下後邪氣陷入,有結聚的趨勢。小便不順暢,

是太陽的熱邪侵犯膀胱,導致氣化功能失常。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來治療,我不了解其中的道理,可能是後人傳抄時寫錯了,也說不定。就算用了,可能也不一定有效。風寒同時侵襲,用桂枝麻黃各半湯來治療就可以了。如果表證還沒解除,又誤用瀉下藥,導致胸口悶脹微痛,那是邪氣將要結聚還沒結聚,可以用梔子豉湯之類的藥來催吐,把邪氣從上排出。如果邪氣侵犯膀胱,

可以用五苓散來利導。應該不脫離這些治療方法。為什麼要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來治療呢?因為桂枝湯之所以能解風邪,全靠桂枝的辛溫之性,可以通過發汗來解除邪氣。用芍藥是因為營陰虛弱而容易出汗,所以用它來收斂陰液,止住汗。如果傷寒不出汗,就絕對不能用芍藥。現在仍然頭項僵硬疼痛,身體發熱不出汗,既沒有麻黃桂枝並用,如果說把桂枝換掉還說得過去,

如果反而把桂枝去掉而保留芍藥,那不出汗怎麼辦呢?茯苓雖然能滲濕利小便,但白朮又是除濕補中的藥物。那還沒解決的表證又該如何處理呢?所以我認為這個方子可能不能奏效。注釋說外證還沒消除,沒有汗又小便不順暢,那麼胸口悶脹微痛,是停飲造成的。用桂枝來解外,加茯苓白朮來運行停飲。但卻不知道桂枝已經去掉了,怎麼解外?加茯苓白朮,

就能讓停飲運行嗎?王肯堂說,有人問,頭項僵硬疼痛,邪氣還在表面,雖然經過發汗或瀉下卻沒有好轉,為什麼要去掉桂枝,加入茯苓白朮,這不是對表證沒有療效嗎?回答說,這不是桂枝證,而是屬於飲邪積聚的症狀。頭項僵硬疼痛,經過發汗或瀉下卻沒好轉,胸口悶脹微痛,小便不順暢,這是因為水飲積存在體內,邪氣不在表面,所以去掉桂枝,加入茯苓白朮。如果小便順暢,

水飲排出,腹脹減輕,熱自然就會消除,那麼頭項僵硬疼痛就會痊癒。像十棗湯的症狀,頭也會痛,那是邪熱內蓄並有停飲,所以頭痛。這種水飲引起的頭痛,不需要攻表,只要驅除水飲就好。水飲排盡病就好了。王氏的說法,提問的部分還比較合理,後面的論述卻都依照注釋,認為用茯苓白朮是為了驅除水飲。又旁徵博引,用十棗湯的頭痛來證明他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