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溯源集》~ 卷之四 (7)
卷之四 (7)
1. 風寒並感證治
故用石膏多於麻黃也。
桂枝二越婢一湯方
桂枝(十八銖),芍藥(十八銖),甘草(十八銖),生薑(一兩三錢切),大棗(四枚),麻黃(十八銖),石膏(二十四銖研),
上七味。㕮咀。以水五升。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本方當裁為越婢湯。桂枝湯。合飲一升。今合為一方。桂枝二越婢一。
此亦風寒兩傷營衛之劑也。名曰桂枝二越婢一湯者。煮成桂枝全湯而用其十分之二。又煮越婢全湯而用其十分之一也。今雖以兩方合為一劑。而考其分兩。如桂枝芍藥之各三兩。止存其十八銖。是三兩而存七錢半。比之全湯。亦止用其十之二也。越婢之麻黃六兩。止用十八銖。
亦七錢半也。石膏八兩。止用二十四銖。乃一兩也。較之全湯。亦止用其十之一耳。其甘草生薑大棗。兩方皆同。亦彷彿其分兩而已。所以謂之桂枝二越婢一湯。然越婢之名。成氏以為能發越脾氣。引外臺方名曰越脾湯。謬也。此為太陽治表之藥。與脾臟何涉。而有此名邪。
方氏謂越。逾也。婢女子之卑也。女子。陰也。卑。少也。謂少陰之脈微弱為無陽。難於發汗。方用越婢者。寓發於不發之中也。喻氏亦取其說。謂石膏之辛涼以兼解其寒。其柔緩之性。比之女婢。猶為過之。用之可無恐矣。愚竊謂未必然也。想仲景當時。或以此治越人之婢而得效。
遂以名方。亦未可知。但亦不必深求。況立名之義。無大關係。當存疑而置之弗論可也。奚用強解乎。
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若形如瘧。日再發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此所以別中風。及風寒並感之疑似。恐人誤用麻黃湯也。上半截。論但中風而無寒邪之證。自形如瘧以下。乃風寒均有之證也。言太陽中風。服桂枝湯。其風邪在衛而浮淺。當取微似汗。則傷衛之風邪解矣。使大汗出。則犯如水流漓之戒而病不除矣。脈洪大者。浮而洪大。中風鬱熱之所致。
非傳入陽明之大也。若邪入陽明。當見陽明證矣。此所謂洪大。所以別其無寒緊之脈也。然中風之脈浮緩。此何以洪大乎。觀其服桂枝湯而不能解。知其為風多而鬱熱之邪太重。故脈變洪大也。脈雖洪大而太陽中風之發熱汗出等證仍在。當仍與桂枝湯如前法。令出微似汗可也。
若往來寒熱。形狀如瘧而一日再發。則是風邪在表。為寒氣所襲。遂成風寒並感。營衛兩傷之證。即前條一日二三度發之義也。亦以風寒所入者浮淺。故一日得再發也。如此。則不但當用桂枝湯獨解衛分之邪。並當用麻黃兼發營中之汗矣。然一日再發。當以在衛之風邪為主。
入營之寒氣次之。故以桂枝二麻黃一湯治之。
桂枝二麻黃一湯方
白話文:
所以,用石膏的份量比麻黃多。
桂枝二越婢一湯
藥方組成:桂枝(十八銖)、芍藥(十八銖)、甘草(十八銖)、生薑(一兩三錢,切片)、大棗(四枚)、麻黃(十八銖)、石膏(二十四銖,研磨)。
服用方法:將以上七味藥材切碎,加入五升水,先煮麻黃一兩次沸騰後,去除浮沫。再加入其他藥材,煮至剩下二升。去渣後,溫熱服用一升。原本這個藥方應該是越婢湯和桂枝湯合在一起,各飲用一升,現在把兩者合為一方,以桂枝湯的兩倍和越婢湯的一倍比例組成。
這個藥方也是用來治療風寒同時侵犯營衛的病症。之所以稱為「桂枝二越婢一湯」,是因為煮好的桂枝湯取十分之二的量,煮好的越婢湯取十分之一的量。現在雖然將兩個藥方合為一個,但考慮到各藥材的份量,例如桂枝和芍藥原本各三兩,現在只用十八銖,相當於三兩的七錢半,比例上只用了全湯的十分之二。越婢湯中的麻黃原本六兩,現在只用十八銖,也相當於七錢半。石膏原本八兩,現在只用二十四銖,相當於一兩,比例上也只用了全湯的十分之一。甘草、生薑、大棗這三味藥在兩個藥方中份量相同,這裡也差不多是這個比例。這就是所謂的「桂枝二越婢一湯」的由來。然而,「越婢」這個名稱,成氏認為是能發越脾氣,引用外臺的方子稱之為「越脾湯」,這是錯誤的。這個藥方是用來治療太陽表證的,與脾臟沒有關係,為什麼會有這個名稱呢?
方氏認為「越」是超越的意思,「婢」是卑微的女子,女子屬於陰,卑微是虛弱的意思,指少陰脈象微弱,陽氣不足,難以發汗。使用越婢湯,寓意在沒有發汗的情況下發汗。喻氏也採用這種說法,認為石膏的辛涼可以同時解寒,其藥性柔和舒緩,比作女婢也不為過,使用起來不用擔心。我個人認為未必如此,可能仲景當時用這個藥方治療越地人的婢女而有效,於是就用這個名字,也說不定。不過,也不必深究,況且藥方名稱的意義沒有太大關係,可以存疑不予討論,何必強求解釋呢?
服用桂枝湯後,如果大量出汗,脈象洪大,應該再次服用桂枝湯,方法和之前一樣。如果病情像瘧疾一樣,一天多次發作,出汗後就會好轉,應該用桂枝二麻黃一湯。
這是用來區別中風和風寒同時侵犯的疑似狀況,避免誤用麻黃湯。前半部分說的是只有中風而沒有寒邪的病症。從「形如瘧」以下,說的是風寒同時侵犯的病症。對於太陽中風,服用桂枝湯,風邪在衛分,比較淺表,應該微微發汗,這樣就能解除侵犯衛分的風邪。如果大量出汗,就會犯「如水流漓」的禁忌,病症不會好轉。脈象洪大,是浮脈而且脈體寬大,是中風導致鬱熱的表現,並非傳入陽明的脈象。如果邪氣傳入陽明,應該會出現陽明證。這裡所說的洪大,是為了區別沒有寒邪、脈象不緊的情況。然而,中風的脈象應該是浮緩的,為什麼會洪大呢?觀察患者服用桂枝湯後沒有好轉,可知是風邪過盛、鬱熱太重,所以脈象才會變得洪大。雖然脈象洪大,但太陽中風的發熱、出汗等症狀仍然存在,應該繼續用桂枝湯,方法和之前一樣,讓身體微微出汗即可。
如果出現往來寒熱,病情像瘧疾一樣,一天多次發作,則是風邪在表,又被寒氣侵襲,形成了風寒同時侵犯、營衛兩傷的病症,也就是前面提到的一天發作兩三次的意思。因為風寒侵入較淺,所以一天會多次發作。這種情況,不僅要用桂枝湯來解除衛分的邪氣,還需要用麻黃來發散營分的汗邪。但因為一天多次發作,所以應該以在衛分的風邪為主,入營分的寒氣為次,因此用桂枝二麻黃一湯來治療。
桂枝二麻黃一湯 (此處並無藥方組成內容,應當是原文遺漏,故不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