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溯源集》~ 卷之四 (6)
卷之四 (6)
1. 風寒並感證治
邪在太陽而不嘔。邪氣之輕者也。其小便清。又知邪未入里。邪氣輕而猶未入里。故欲自可也。一日二三度發者。在衛之風邪勝。入營之寒氣輕。邪浮於表。出入淺近。易於往來也。至真要大論云。邪正之會遇有多少。陽氣多而陰氣少。則其發日近。所以瘧論篇中。但責重於衛氣也。
若邪入少陽之經。則邪入者深。一日不能發二三度。或一日或間日作矣。邪既浮淺。脈又微緩。微者。非微細之微。言較前略覺和緩也。以脈緩。故知邪氣將解而欲愈也。何也。寒邪未解之脈當浮緊。或陰陽俱緊。風邪未解之脈當浮緩。今不浮不緊而漸覺和緩。故為欲愈也。
若以此證而脈微惡寒者。則又知其非欲愈之脈矣。前以發熱惡寒。一日二三度發。故以脈之微覺其和緩。而知其為欲愈。此所謂微者。乃輕微細小之微。非微緩之微也。脈微而但惡寒。乃陰陽俱虛。即大青龍湯條下之脈微弱汗出惡風之義也。陰虛則津液不足。陽虛則衛氣衰微。
故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自當以溫經補虛為急矣。若如上文諸症。脈雖微緩而面色反有發熱之赤色者。是脈雖微緩。其風寒猶在表而未欲解。即並病條中所謂面色緣緣正赤者。陽氣怫鬱在表。當解之熏之之義也。未解則風寒鬱於皮膚之間。不得小汗出以散其邪。則身必作癢。
故當以桂枝麻黃各半湯。約其劑而兩解之也。
桂枝麻黃各半湯方
桂枝(一兩十六銖),芍藥(一兩),生薑(一兩切),大棗(四枚),甘草(一兩),麻黃(一兩去節),杏仁(二十個去皮研)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溫服六合。
此以風寒兩傷營衛。故以桂枝麻黃之半。合而為各半湯以並解之。然邪雖浮淺。恐芍藥之酸收。斂營分之寒邪。故止留其三分之一。又欲其汗小。已有桂枝可發微汗。故麻黃杏仁亦止留其三分之一。尚恐其太泄。又以芍藥微斂之。而能適中病情也。且所煮不過一升八合。所服六合而已。
為劑小而所服者少。自無過發之弊。恰可以解散其邪已耳。無太過不及。此所以為時中之劑歟。
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
太陽中風。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與前證相似。但未詳言其如瘧不嘔等證耳。前云脈微緩。則為欲愈。脈微而但惡寒。已為陰陽俱虛而不可汗吐下矣。此條承上文以明陰陽俱虛句。而又獨申其陽虛之治也。前云脈微緩為和平而欲愈。此云脈微弱。則細軟而無力矣。故曰無陽。
無陽者。命門真陽之氣衰少也。真陽既衰。其升發之衛氣浸弱。故云不可更汗。汗之則陽氣必敗矣。即前青龍湯條內。所謂脈微弱者不可服之一義也。無陽既不可發汗。風寒又非汗不解。持其兩端。不得已而約其制。變其法。為桂枝二越婢一湯以微解之。越婢湯者。以熱多寒少。
白話文:
風寒同時侵襲的證候治療:
如果病邪在太陽經,沒有出現嘔吐,這表示病邪較輕微。小便清澈,也說明病邪還沒有深入體內。病邪輕淺,沒有深入體內,通常會自行痊癒。如果一天發作兩三次,代表風邪主要在體表,寒邪則比較輕微,病邪浮於表面,出入也比較淺,容易來來去去。正如《至真要大論》所說,正氣和邪氣的交會有多有少,陽氣旺盛而陰氣虛弱,發病時間就會很短。所以,在瘧疾的相關論述中,主要針對衛氣進行治療。
如果病邪進入少陽經,則表示病邪已經深入。一天內不會發作兩三次,可能一天發作一次,或者隔天才發作。病邪既然浮淺,脈象又稍微緩和,這個「微」不是指細小的意思,而是指脈搏比之前稍微和緩。因為脈象緩和,所以推斷病邪即將消散而痊癒。為什麼呢?寒邪未解的脈象應該是浮緊,或者陰陽脈都緊;風邪未解的脈象應該是浮緩。現在脈象不是浮緊也不是浮緩,而是逐漸變得緩和,所以判斷為即將痊癒。
如果這種情況下,脈象卻是微弱而且怕冷,那麼就可以判斷這不是快痊癒的脈象。之前提到發熱怕冷,一天發作兩三次,脈象稍微緩和,判斷為即將痊癒。這裡說的「微」,是指輕微細小的意思,不是指脈象緩和。脈象微弱,而且只是怕冷,說明陰陽氣都虛弱,這就如同大青龍湯條文下所說的「脈微弱,汗出惡風」的情況。陰氣虛,津液不足;陽氣虛,衛氣衰弱。
因此,不能再使用發汗、攻下或催吐的方法,應該立即使用溫經補虛的療法。如果出現以上症狀,脈象雖然稍微緩和,但臉色反而發紅發熱,這代表脈象雖然緩和,但風寒仍然停留在體表,尚未解除,就如同並病條文中所說的「臉色通紅」,是陽氣鬱結在體表。這時應該使用發散的方法,讓身體微微出汗以驅散邪氣,否則身體會發癢。
因此,應該使用桂枝麻黃各半湯,調整藥量,使其同時解除風寒。
桂枝麻黃各半湯的藥方
桂枝(一兩十六銖),芍藥(一兩),生薑(一兩,切片),大棗(四枚),甘草(一兩),麻黃(一兩,去節),杏仁(二十個,去皮研磨)。
以上七味藥,加水五升,先煮麻黃一兩沸,去除水面泡沫,再加入其他藥材,煎煮至一升八合,去除藥渣,溫服六合。
這個藥方是因為風寒同時侵犯營衛,所以將桂枝和麻黃各取一半,合在一起製成各半湯,來共同解除風寒。雖然病邪浮淺,但芍藥的酸味有收斂作用,可能收斂營分的寒邪,所以只保留芍藥的三分之一。另外,希望微微出汗,由於有桂枝可以發汗,所以麻黃和杏仁也只保留三分之一。還擔心藥性太過發散,又用芍藥稍微收斂,以達到藥性的平衡。而且煎煮出來的藥液只有一升八合,服用的只有六合而已。
因為藥量小,服用的又少,自然不會造成過度發汗的弊端,恰好可以解散病邪。不至於過度,也不會不及,這大概就是所謂恰到好處的藥劑吧。
太陽病,發熱怕冷,發熱比怕冷明顯,脈象微弱,這是陽氣虛衰的表現,不能再發汗,應該使用桂枝二越婢一湯。
太陽中風,發熱怕冷,發熱比怕冷明顯,症狀和之前的情況相似,只是沒有詳細描述像瘧疾那樣不嘔吐等症狀。之前提到脈象稍微緩和,代表即將痊癒;脈象微弱而且只是怕冷,代表陰陽氣都虛弱,不可使用發汗、催吐、攻下等方法。這條文承接上面的內容,說明陰陽氣虛的情況,又特別說明陽虛的治療方法。之前提到脈象稍微緩和代表平和即將痊癒,這裡說脈象微弱,是指脈搏細軟無力,所以說陽氣虛衰。
所謂的「無陽」,是指命門真陽之氣衰弱。真陽衰弱,其升發的衛氣也逐漸衰弱,所以說不能再發汗。發汗會使陽氣敗亡,這就如同之前青龍湯條文所說的「脈微弱者不可服用」的意思。既然陽虛不能發汗,而風寒又必須發汗才能解除,因此必須採取折衷的辦法,調整藥方,改變方法,用桂枝二越婢一湯來微微發散。越婢湯的用意是針對發熱比怕冷明顯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