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溯源集》~ 卷之四 (5)
卷之四 (5)
1. 風寒並感證治
龍唯藉水。可能變化。設真武不與之以水。青龍不能奮然昇天可知。是皆但知真武為水。而不知水中有火。但以真武為陰。而不知陰中有陽。如此而曰舍天人致一之理者。不足以譚醫。何哉。又引許旌陽斬蛟事。謂蛟蜃之精。從硯水中逸去。水怪原有尺水丈波之能。向非真武坐鎮北方。
天地間久為龍蛇之窟矣。惜哉通儒。少究玄理。亦習此世俗之談。何以尚論千古邪。
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症者。大青龍湯發之。
前條用大青龍湯。以中風冠之。皆見傷寒之脈症。此條亦用大青龍。又以傷寒冠之。而見中風之脈症。非有風寒輕重之分。皆所以互相發明其義也。浮緩。中風脈也。身不疼。承上文發熱惡寒身疼痛而言也。因承上文。故不復言發熱惡寒也。身不疼者。寒邪輕也。身不疼而但重。
唯身重則陰寒之見證也。凡證屬陰寒則身重。所以寒傷營者身重。而邪入陰經者亦重。故少陰有四肢沉重而疼痛也。然乍有輕時。則重為陰邪而屬傷寒。輕為陽邪而屬中風矣。故為風寒兩傷營衛之證也。無少陰證。言無上條脈微弱汗出惡風之脈症也。前脈微弱而汗出。即指少陰腎臟虛寒。
亡陽而言也。此云少陰症。亦即指脈微弱而言也。有少陰證者不可用。無少陰症者方可服。皆所以反復申明其義也。以衛氣乃真陽之發越。真陽為衛氣之根源。故陽虛者不可發汗。誤汗則陽氣喪亡而厥逆瞤惕也。所以少陰條下云。脈微不可發汗。亡陽故也。
辨誤,前條冠之以中風。而所見傷寒之脈症居多。注家遂以寒多風少。此條以傷寒二字為首。而所見反中風之脈證居多。注家又以為風多寒少。不知仲景立法垂訓。唯恐不明。故前以中風立名。則多見傷寒之脈證。此以傷寒立名。則多見中風之脈證。以見風寒兩停。皆前後轉換之法也。
前云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此云無少陰症者可用。皆所以互相發明其義耳。非有多少之別也。觀前後皆以大青龍湯發微似汗以治之。則曉然矣。若果系熱多寒少之症。則仲景必明言之。如下文桂枝麻黃各半湯。及桂枝二越婢一湯之二條可見矣。
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邪入太陽。至八九日經盡而不解。
發熱惡寒。往來如瘧狀。此邪客營衛。風寒並感也。熱多寒少者。風多於寒也。因先中於風。又為寒邪所襲而不得解也。如瘧狀。則疑邪入少陽矣。若邪入少陽。則必嘔而發熱。其人不嘔。則知邪氣未入少陽也。太陽表邪。雖亦有嘔證。然無往來寒熱之似瘧。故知仍在太陽也。
白話文:
龍需要水才能變化,這就像如果真武大帝不給青龍水,青龍就無法奮力升天一樣。這些人只知道真武代表水,卻不知道水中也有火;只知道真武屬陰,卻不知道陰中有陽。這樣還談什麼天人合一的道理,根本不配談論醫學。他們還引用許旌陽斬蛟的故事,說蛟這種水怪的精氣能從硯台中逃走,水怪本來就有在小水裡掀起大波浪的能力。如果不是真武鎮守北方,天地間早就變成龍蛇的巢穴了。可惜那些通曉經史的人,很少探究玄妙的道理,也跟著世俗的說法,這樣怎麼能評論千古呢?
傷寒的脈象是浮而緩,身體不疼痛,只是感覺沉重,有時會覺得稍微輕鬆一點,沒有少陰病的症狀,這種情況可以用大青龍湯來發汗治療。
前面說用大青龍湯,是以中風來稱呼,但所呈現的卻是傷寒的脈象和症狀。這裡也用大青龍湯,又以傷寒來稱呼,但呈現的卻是中風的脈象和症狀。這並不是在區分風寒的輕重,而是互相闡明它們的意義。脈浮而緩,這是中風的脈象。身體不疼痛,是承接上文所說的發熱、怕冷和身體疼痛而言的。因為承接上文,所以這裡不再重複說發熱和怕冷。身體不疼痛,表示寒邪較輕。身體不疼痛,只是感覺沉重,
這就說明是陰寒的症狀。凡是屬於陰寒的病症,都會感覺身體沉重。所以寒邪侵襲營分會導致身體沉重,邪氣進入陰經也會導致沉重。因此少陰病會有四肢沉重且疼痛的症狀。然而,有時會覺得稍微輕鬆一點,說明沉重是因為陰邪引起的,屬於傷寒;輕鬆是因為陽邪引起的,屬於中風。因此這屬於風寒同時侵襲營衛的病症。沒有少陰病的症狀,是指沒有上一條所說的脈微弱、汗出、怕冷的脈象和症狀。前面說脈微弱和汗出,是指少陰腎臟虛寒,
導致亡陽的情況。這裡說的少陰病症,也是指脈微弱而言。有少陰病症的人不能用,沒有少陰病症的人才能用。這都是為了反覆闡明它的意義。因為衛氣是真陽的發越,真陽是衛氣的根源,所以陽虛的人不能發汗。誤用發汗會導致陽氣喪失,出現厥逆和抽搐。所以少陰篇提到,脈微弱的人不能發汗,因為會導致亡陽。
辨析錯誤:前一條用中風來稱呼,但所呈現的傷寒脈象和症狀居多,注家就認為是寒多風少。這一條用傷寒兩個字開頭,但所呈現的中風脈象和症狀反而居多,注家又認為是風多寒少。其實張仲景立法的用意是怕人誤解,所以前面用中風命名,卻呈現較多傷寒的脈象和症狀;這裡用傷寒命名,卻呈現較多中風的脈象和症狀,是為了說明風寒兩邪同時存在。這都是前後轉換的方法。
前面說脈微弱、汗出、怕冷的人不能用,這裡說沒有少陰病症的人可以用,都是為了互相闡明意義,並不是說有多少的區別。看前後都用大青龍湯來發微汗治療,就明白了。如果真的是熱多寒少的病症,張仲景一定會明確說明,就像下文桂枝麻黃各半湯和桂枝二越婢一湯這兩條所寫的那樣。
太陽病,病了八九天,像瘧疾一樣,發熱怕冷,熱多寒少,沒有嘔吐,大小便也還正常,一天發作兩三次,脈象微緩的,表示快要好了。脈微弱而怕冷,這是陰陽都虛了,不能再用發汗、攻下或催吐的方法治療。臉色反而出現潮紅,表示病還沒好,因為不能順利出點小汗,身體一定會癢,應該用桂枝麻黃各半湯來治療。邪氣侵入太陽經,到了八九天還沒好。
發熱怕冷,像瘧疾一樣來回發作,這是邪氣侵入營衛,屬於風寒同時侵襲的情況。熱多寒少,說明風邪多於寒邪。是因為先中了風邪,又被寒邪侵襲而沒能解除。像瘧疾一樣,會讓人懷疑邪氣進入少陽經。如果邪氣進入少陽經,一定會嘔吐和發熱,這裡沒有嘔吐,說明邪氣還沒有進入少陽經。太陽表證雖然也有嘔吐的症狀,但是沒有像瘧疾一樣的往來寒熱,所以知道邪氣還在太陽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