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溯源集》~ 卷之三 (26)
卷之三 (26)
1. 臟結結胸辨論
最為親近。或尚有未盡陷入之邪。留於少陽。則當往來寒熱矣。而又曰不往來寒熱。是邪氣全不在陽經。故無陽症也。然邪結於裡。或有躁擾不寧。而其人反靜。靜則又屬陰矣。其舌上所見之苔。則又滑而不燥。大凡六經見症。三陽邪熱歸胃。則有舌苔。其生也。自白而黃。
自黃而黑。至芒刺燥裂。種種各異憑之以驗寒熱虛實而溫涼補瀉之。真百無一失。若果能審察精當。心領神會。實萬舉萬得。所以舌苔從不誤人。非若脈症之陰陽變幻。真假虛實之難測也。至若三陰受邪。舌苔甚少。即或有之。亦灰白濕滑而已。此云舌上苔滑。則胃氣亦寒。
純是陰邪。必當溫經復陽矣。若攻之必敗。庸可攻乎。故云不可攻也。成氏旁引仲景濕證原文之丹田有熱。胸中有寒解之。遂致後人因之而有丹田陰也。胸中陽也。熱反在陰而寒反在陽之說。更後而又有仍其舊者曰。丹田。陰也。反有熱。胸中。陽也。反有寒。是則其病不在表裡而在上下。
上下之邪。相悖而不相入。議論若此。不知令後人作何參解。若何會悟耶。籲。我恐義理幽深。並注家亦未之或知也。
病脅下素有痞。連在臍旁。痛引少腹入陰筋者。此名臟結。死。
痞者。陰寒之積也。臍之中央。神闕也。神闕者。任脈穴也。臍旁之左右各半寸。腎經肓俞穴也。少腹。至陰之分也。會陰曲骨中極關元氣海等穴。任脈之所自起也。自陰股入毛中。循陰器。抵少腹者。足厥陰之脈絡也。橫骨大赫四滿中注等穴。足少陰之脈穴。挾任脈之兩旁而行於少腹者也。
陰筋者。足厥陰之絡。引睪丸而結於莖者也。言病人脅下。平素向有陰寒之痞積。連在臍旁腹三行之陰分。而又因傷寒臟結之證。其痛下引少腹。入厥陰而控引睪丸之陰筋者。此等臟結。以陰氣過極。陽氣竭絕。故曰死。
白話文:
最親近的狀況是,或許還有邪氣沒有完全深入,停留在少陽經,這時應該會出現時冷時熱的症狀。但如果說沒有時冷時熱,就表示邪氣完全不在陽經,所以沒有陽證。然而,邪氣結在身體內部,可能會感到煩躁不安,但病人反而安靜,安靜就屬於陰證。觀察舌頭,舌苔是滑潤而不乾燥的。一般來說,六經出現的症狀中,三陽經的熱邪歸於胃,就會有舌苔。舌苔的產生,從白色變成黃色,從黃色變成黑色,甚至出現芒刺、乾燥裂開等各種不同的狀況,可以用來判斷寒熱虛實,並據此採取溫、涼、補、瀉等治療方法,這樣就能萬無一失。如果能夠仔細觀察、精確判斷,並融會貫通,就能百發百中。所以舌苔從來不會誤導人,不像脈象的陰陽變化、真假虛實那樣難以捉摸。至於三陰經受到邪氣侵襲,舌苔很少,即使有也只是灰白濕潤的。這裡說舌苔滑潤,就表示胃氣也寒冷,完全是陰邪,必須用溫經的方法恢復陽氣。如果用攻下的方法必定會失敗,怎麼可以攻伐呢?所以說不可以攻伐。成氏引用張仲景關於濕證的原文,說丹田有熱、胸中有寒來解釋,導致後人因此有丹田屬陰、胸中屬陽,熱反而在陰而寒反而在陽的說法。後來又有沿用舊說的人說,丹田屬陰,反而有熱;胸中屬陽,反而有寒。這是表示病邪不在表裡,而是在上下。上下的邪氣互相違背,不能相容。這樣的論述,不知道後人要如何理解參悟呢?唉!我擔心其中的道理太過深奧,連註解的人也未必了解。
如果病人脅肋下本來就有痞塊,連接到肚臍旁邊,疼痛牽引到小腹,甚至進入陰部的筋脈,這種情況就叫做「臟結」,會導致死亡。
痞塊,是陰寒之氣累積造成的。肚臍的中央是神闕穴,是任脈的穴位。肚臍旁邊左右各半寸處是腎經的肓俞穴。小腹,是陰氣匯聚的地方,會陰穴、曲骨穴、中極穴、關元穴、氣海穴等穴位,都是任脈起始的地方。從大腿內側進入陰毛,沿著陰器到達小腹的,是足厥陰肝經的脈絡。橫骨穴、大赫穴、四滿穴、中注穴等穴位,是足少陰腎經的穴位,夾在任脈的兩旁行走於小腹。
陰部的筋脈,是足厥陰肝經的絡脈,牽引睪丸並連結到陰莖。這段話的意思是說,病人脅肋下,本來就有陰寒的痞積,連接在肚臍旁邊,也就是腹部三行的陰分,又因為傷寒導致臟結的病症,疼痛往下牽引到小腹,進入厥陰經,牽引睪丸的陰筋。這種臟結的情況,是因為陰氣過盛,陽氣衰竭,所以說會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