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溯源集》~ 卷之三 (2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22)

1. 心下痞證治第四

李時珍云:「仲景治傷寒,蓋以小青龍治未發散之表邪,使水氣自毛竅而出,乃內經所謂『開鬼門』法也;十棗湯驅逐里邪,使水氣自大小便而泄,乃內經所謂『潔淨府,去陳莝』法也。五飲之中,水濕之流於腸胃者為痰飲,令人腹鳴吐水,胸脅支滿,或作泄瀉。芫花、大戟、甘遂之性,逐水泄濕,能直達水飲窠囊隱僻之處,可徐徐用之,取效甚捷。余參考方書,如控涎丹、小胃丹、舟車神祐丸等法,雖後賢變通之法,然皆本之於此。

夫芫花辛溫而有小毒,能治水飲痰澼脅下痛;大戟苦寒而有小毒,能泄臟腑之水濕;甘遂苦寒有毒,而能行經隧之水濕。蓋因三者性未馴良,氣質峻悍,用之可泄真氣,故以大棗之甘和滯緩,以柔其性氣,裹其鋒芒。然亦強者不過服一錢匕,羸者減至半錢而已。又以肥棗十枚,煮汁八合和之。若服之而下少病未除者,又必至明日,方可更服。仲景制方之妙,可謂臨深履薄,惴惴焉矣。而近世醫師,猶絕不用之。即遇其證,及見此方,讀之未終,無不惶駭卻走,齧指吐舌而已。其所長者,不過隱忍姑息,以示慎重,唯坐觀成敗,聽其自為進退,以圖僥倖。成則妄自居功,敗則委之命數而已。豈知佳兵雖不祥之器,然禁暴除亂,非此不可。苟欲戡禍亂而致太平者,其可少乎哉!仲景處方,以柔制剛,以寬濟猛,其控御之法,如無撫綏之眾,紀律之兵,以之治實,又何虞焉?況大棗之用,其韜鋒斂鍔,不啻虎皮包倒載之戈,笏冕脫虎賁之劍矣。《易》曰:「以此毒天下而民從之。」其斯之謂歟!

太陽病,外症未除而數下之,遂協熱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裡不解者,桂枝人參湯主之。

解見上篇誤下條中。因是心下痞硬,故附錄於此,以便簡閱。

太陽病,醫發汗,遂發熱惡寒,因復下之,心下痞,表裡俱虛,陰陽氣並竭。無陽則陰獨,復加燒針,因胸煩面色青黃,膚瞤者難治;今色微黃,手足溫者易愈。

太陽中風,已自頭項強痛,發熱惡寒而汗出矣。醫不知而發其汗,發汗者,非誤用麻黃湯,即犯如水流漓之戒。病遂不除而發熱惡寒,醫又以為邪氣不解而復下之,致邪氣乘虛入里而痞塞於心下。因汗下兩誤,而表裡俱虛矣。誤汗則衛外之真陽已亡,誤下則內守之真陰亦竭,故曰陰陽氣並竭。既曰陰陽氣並竭,而又曰無陽則陰獨者,何也?前所謂並竭之陰陽,乃人身之真氣也;此所謂無陽者,指胃中之陽氣空虛也;陰獨者,謂唯有陰邪痞塞於中也。言誤下之後,胃中陽氣空虛,獨有陰氣痞塞也。醫又不知而復燒針以逼其汗,火氣外入而內攻,虛陽浮散而欲絕,故胸煩也。陽氣既無,陰邪獨盛,所以青黃之色現於面也。膚瞤,肌膚跳動也,即前誤汗亡陽身瞤動,振振欲擗地之瞤也。膚肉瞤動,青黃之色並見,陽氣敗竭,死之象也。《素問·五臟生成篇》云:「色見青如草茲者死,黃如枳黃者死。」故曰難治。色微黃者,不見陰寒敗死之青色。

白話文:

李時珍說,張仲景治療傷寒,用小青龍湯來治療還未發散的表邪,讓水氣從毛孔排出,這就是《內經》所說的「開鬼門」的方法。用十棗湯來驅逐體內的邪氣,讓水氣從大小便排出,這就是《內經》所說的「潔淨府,去除體內積垢」的方法。五飲之中,水濕停留在腸胃的稱為痰飲,會使人腹鳴、吐水、胸脅脹滿,或者腹瀉。芫花、大戟、甘遂這些藥的藥性,可以逐水泄濕,能夠直接到達水飲積聚的深處,可以慢慢使用,效果很快。我參考其他醫書,像是控涎丹、小胃丹、舟車神祐丸等方子,雖然是後人變通的方法,但都是從這個道理來的。

芫花性辛溫且有小毒,可以治療水飲痰積、脅下疼痛;大戟性苦寒且有小毒,可以排泄臟腑的水濕;甘遂性苦寒有毒,可以疏通經絡的水濕。因為這三種藥的藥性不夠溫和,藥力猛烈,使用時可能會耗損正氣,所以用大棗的甘甜來緩和藥性,包裹藥物的鋒芒。即使如此,藥力還是很強,體質強的人最多只能吃一錢匕(古代的量器),體質虛弱的人要減到半錢。還要用十枚肥棗煮成約八合的藥汁來一起服用。如果服藥後瀉下不夠,病症沒有消除,必須等到第二天才能再服。張仲景擬定藥方的精妙之處,真是如同在深淵邊行走、如履薄冰一樣小心謹慎啊。可是近代的醫生,卻完全不用這些藥。即使遇到這種病症,看到這些藥方,還沒看完就嚇得跑開,只能咬手指、吐舌頭而已。他們擅長的,不過是隱忍姑息、敷衍了事,來顯示自己很謹慎,只會坐著看病人病情好轉或惡化,聽天由命。如果病情好轉,就妄自居功;如果病情惡化,就推說是命運。他們哪裡知道,好的兵器雖然是不祥之物,但要制止暴亂、消除禍患,卻非它不可。如果想要平定禍亂、帶來太平,又怎麼可以缺少這種藥呢?張仲景開藥方,是用柔和的藥性來制約剛烈的藥性,用寬緩的藥性來調和猛烈的藥性。他控制藥性的方法,就好像既要有安撫百姓的政策,又要有紀律嚴明的軍隊,這樣才能治療實證,又何必憂慮呢?何況大棗的作用,就像是把鋒利的刀劍用虎皮包裹、用盔甲藏起來一樣。如同《易經》所說的「用這樣的毒藥來治理天下,人民也會服從」,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太陽病,外在的症狀還沒有解除就多次用瀉藥,就會導致邪熱與腸道之氣相合,引起腹瀉不止,心下痞硬,表裡之症都無法解除,這時要用桂枝人參湯來治療。詳細的解釋在上一篇「誤下」的條文中。因為這屬於心下痞硬的病症,所以附錄在這裡,方便查閱。

得了太陽病,醫生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反而使病人發熱怕冷,又用瀉藥,導致心下痞塞,表裡都虛弱,陰陽之氣都耗竭。沒有陽氣,就會導致陰氣獨盛。如果又用燒針來治療,就會造成胸悶、面色青黃、皮膚抽動,這種情況就很難治好。如果臉色只是微微發黃,手腳溫暖,就比較容易痊癒。

得了太陽中風,原本只是頭項強痛、發熱怕冷而且出汗。醫生不明白,又用發汗的方法治療,發汗不當,不是誤用了麻黃湯,就是犯了出汗過多的禁忌。這樣病情不但不會好轉,反而會發熱怕冷。醫生又以為是邪氣未解,再用瀉藥,導致邪氣趁虛進入體內,堵塞在心下。因為發汗和瀉下都用錯了,導致表裡都虛弱了。誤用發汗,就會使體表衛外的陽氣耗盡;誤用瀉下,就會使體內守護的陰氣也耗竭。所以說陰陽之氣都耗竭。既然說陰陽之氣都耗竭,又說「無陽則陰獨」,這是為什麼呢?前面說的耗竭的陰陽,指的是人體的真氣;這裡說的「無陽」,指的是胃中的陽氣空虛;「陰獨」指的是只有陰邪堵塞在體內。這是在說誤用瀉藥之後,胃中陽氣空虛,只有陰氣堵塞在體內。醫生又不懂得這個道理,再次用燒針來逼汗,火氣會從外進入體內攻擊,虛弱的陽氣浮散而將要消散,所以會胸悶。因為陽氣已經消失,陰邪獨盛,所以臉色會出現青黃。皮膚抽動,是指肌膚跳動,也就是之前誤用發汗導致陽氣耗損而出現的身體抽動。皮膚抽動,又出現青黃之色,這是陽氣衰敗竭盡,是死亡的徵兆。《素問·五臟生成篇》說,臉色出現像草一樣的青色就會死亡,臉色出現像枳子黃的顏色也會死亡。所以說很難治好。如果臉色只是微微發黃,沒有出現陰寒衰敗致死的青色,就比較容易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