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潢

《傷寒溯源集》~ 卷之三 (2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21)

1. 心下痞證治第四

故治法各異。此所謂痞者。蓋太陽表邪入里之痞也。因膀胱為太陽之腑。痞雖結於心下。而邪已入里。內犯膀胱。雖用瀉心之法。非惟痞不得解。且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矣。夫足太陽膀胱者。津液之府也。必藉三焦之氣化而後行焉。所謂氣化者。下焦之氣上騰。然後上焦之氣下降。

氣上騰則津液上行而為涕唾。氣下降則津液下走而為便瀉。邪犯膀胱。則下焦之氣不上升而氣液不騰。故口渴而燥煩。下氣既不上升。則上焦無以下降而小便不利。故以五苓散主之。說見五苓散方論中。然渴而口燥煩。與傷寒誤汗首條之脈浮數煩渴同義。雖有誤汗誤下之殊。

而下焦虛寒無火。則無異也。但認定經絡。審清脈理。有何疑憚。而至逡巡畏縮哉。要之臨證狐疑。處方猶豫。皆平日信道不篤。工夫未盡耳。豈古人有所隱秘乎。

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棗湯主之。

舊說以風傷衛而誤下之。則為結胸。寒傷營而誤下之。則作痞。以此釋仲景發於陽發於陰之義。前已有傷寒六七日之結胸熱實。及傷寒十餘日之結胸無大熱矣。又半夏瀉心湯條內。以傷寒而且結且痞矣。此條又以太陽中風而為心下痞硬。則仲景之發於陽發於陰之意。在乎陰經陽經。

而不在於中風傷寒也明矣。此節不敘表證。即曰下利嘔逆者。邪熱已犯腸胃。里已受邪。似可攻下。然邪雖入里。必表邪已解者。乃可攻之。若表證未除者。未可攻也。漐漐。熱汗微出也。其人漐漐然身熱汗出而發作有時者。即邪入陽明。自汗潮熱之類是也。頭痛非必表症而後有也。

邪結於裡。陽邪怫鬱於上而頭痛也。心下痞硬而滿牽。引脅下痛者。乃邪已入里。痞塞於中焦胃脘之間。故心下痞硬也。若但屬氣痞。則不至硬滿而引及脅下作痛矣。因邪既入里。胃不能行其津液。以致水飲停蓄。故心下硬滿。氣不得伸。其痛牽引脅下也。即生薑瀉心湯條下所云。

心下痞硬。脅下有水氣。又所謂水結在胸脅者是也。邪在胃中。故氣逆而乾嘔。中焦痞塞。故中滿而短氣。皆必攻之症也。然必汗出而不惡寒者。乃為表邪盡解。已入陽明。止里邪未和耳。里未和者。胃困於邪。不能使津液流貫。停蓄於胸脅之間。非結胸熱實。心下痛。按之石硬者比也。

結胸有熱實。故主之以大陷胸湯。而以大黃芒硝為君。此雖痞症之實者。然終不若結胸之有實熱者也。所以當蠲其水濕痰飲之邪。則胃和而氣自流通矣。故以十棗湯主之。

十棗湯方

芫花(熬),甘遂,大戟,大棗(十枚擘)

上上三味。等分各別搗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棗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內藥末。強人服一錢匕。羸人服半錢。溫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錢得快下利後。糜粥自養。

白話文:

所以治療方法各有不同。這裡所說的「痞」,大多是太陽經的表邪進入體內所造成的。因為膀胱是太陽經的腑,痞症雖然結在心下,但邪氣已經進入體內,侵犯到膀胱。如果使用瀉心的方法,不但痞症無法解除,病人還會感到口渴、口乾、煩躁,小便也不順暢。

足太陽膀胱經是儲存津液的所在,必須藉由三焦的氣化作用才能運行。所謂氣化,就是下焦的氣向上升騰,然後上焦的氣下降。氣上升就能使津液向上運行,形成鼻涕、口水;氣下降則使津液向下流動,形成大小便。邪氣侵犯膀胱,會導致下焦的氣無法上升,津液也就無法向上輸布,所以會感到口渴、口乾、煩躁。下焦的氣無法上升,上焦就沒有津液可以下降,因此小便不順暢。所以要用五苓散來治療。相關說明在五苓散的方論中有提到。

但口渴、口乾、煩躁,與傷寒誤發汗初期的脈浮、數、煩渴症狀相似。雖然有誤發汗、誤用瀉下的不同,但下焦虛寒無火的狀況是相同的。只要能夠正確判斷經絡,仔細審查脈象,就不應該有所懷疑或畏縮。總而言之,臨證時猶豫不決,開方時躊躇不定,都是因為平時對於醫理不夠堅信,功夫還不到家。難道古人有什麼秘密沒有傳授嗎?

太陽中風,出現腹瀉、嘔吐,在表證解除後,才可以考慮使用攻下的方法。病人出現持續出汗、時好時壞、頭痛、心下痞硬、脹滿牽引到脅下疼痛、乾嘔、呼吸急促、出汗但不怕冷,這是表證已解而裡證未和的現象,應該用十棗湯來治療。

以前的說法認為,風邪侵犯衛表而誤用瀉下,就會形成結胸;寒邪侵犯營分而誤用瀉下,就會形成痞症。這種說法是用來解釋《傷寒論》中發於陽或發於陰的意義。之前已經有提到過傷寒六七天出現的結胸熱實症,以及傷寒十多天出現的結胸無大熱症。又在半夏瀉心湯的條文中,提到傷寒會出現結胸和痞症。而這裡又說太陽中風會出現心下痞硬,可見張仲景所說的發於陽或發於陰,是指陰經或陽經,而不是單純指中風或傷寒。

這一段並沒有描述表證,直接說腹瀉、嘔吐,是因為邪熱已經侵犯腸胃,體內已經受邪,似乎可以用攻下的方法。但即使邪氣入裡,也必須在表證已經解除的情況下,才能使用攻下的方法。如果表證還沒有解除,就不可以攻下。

「漐漐」是指微微出熱汗。病人身體發熱、微微出汗、時好時壞,這表示邪氣已經進入陽明經,類似自汗、潮熱的情況。頭痛並不一定是因為表證才會出現,邪氣結在體內,陽邪鬱積在上面,也會引起頭痛。心下痞硬、脹滿,牽引到脅下疼痛,表示邪氣已經入裡,阻塞在中焦胃脘之間,所以會感到心下痞硬。如果只是氣滯造成的痞,就不會出現硬滿,也不會牽引到脅下疼痛。

因為邪氣已經入裡,胃不能正常運送津液,導致水飲停滯,所以心下會感到硬滿,氣機無法舒展,疼痛也會牽引到脅下。這就如同生薑瀉心湯條文下所說的,心下痞硬,脅下有水氣,也如同所謂的水停留在胸脅。邪氣在胃中,所以會氣逆而乾嘔。中焦痞塞,所以會中滿而呼吸急促。這些都是必須使用攻下法的症狀。但必須在出汗而不怕冷的情況下,才能確定表邪已經完全解除,邪氣已經進入陽明經,只是裡證還沒有調和。裡證未和,是胃被邪氣困住,不能正常運送津液,使津液停留在胸脅之間。這與結胸熱實、心下疼痛、按壓時堅硬如石的狀況不同。

結胸有熱實,所以用大陷胸湯來治療,以大黃、芒硝為主要藥物。雖然這裡的痞症也屬於實證,但終究不如結胸那樣有實熱。所以應該去除體內的水濕痰飲之邪,讓胃氣調和,氣機自然就能夠順暢運行。因此用十棗湯來治療。

十棗湯的藥方

芫花(熬製)、甘遂、大戟、大棗(十枚,掰開)

將以上三味藥材等分研磨成粉末。用一升半的水,先煮肥大的大棗十枚,煮到剩八合,去渣,然後加入藥粉。身體強壯的人服用一錢匕,體弱的人服用半錢。溫服,在清晨服用。如果服藥後排泄物不多,症狀沒有解除,隔天可以再服一次,劑量增加半錢。等到快速排便後,就可以用米粥來調養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