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溯源集》~ 卷之三 (2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23)

1. 心下痞證治第四

但有微黃之色也。生成篇又云:「黃如蟹腹者,生也。」靈樞終始篇云:「陰受氣於五臟,陽受氣於五末。」素問陽明脈解云:「四肢者,諸陽之本也。陽盛則四肢實。」今手足溫,則知陽氣猶未敗亡,溫經復陽之治,尚可施也,故曰易治。

太陽與少陽並病,頭項強痛,或眩冒,時如結胸,心下痞硬者,當刺大椎第一間、肺俞、肝俞,慎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脈弦五六日,譫語不止,當刺期門。

太陽少陽並病,心下硬,頸項強而眩者,當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

以上二條,解見並病條下,因屬心下痞硬,故亦重附於此。

陽明病,心下硬滿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太陽病,寸緩關浮尺弱,其人發熱汗出,復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以醫下之也。其不下者,病人不惡寒而渴者,此轉屬陽明也。小便數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渴欲飲水,少少與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解見陽明篇中,因亦屬心下痞硬,附此以便尋覽。

傷寒吐下後發汗,虛煩,脈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脅下痛,氣上衝咽喉,眩冒,經脈動惕者,久而成痿。

此條當在少陽篇中,因屬心下痞硬,故亦附入此篇。言傷寒既吐且下而後發其汗,是汗下顛倒,邪氣已陷,內外俱虛,元陽乏竭,虛火上炎,故作虛煩而脈甚微細也。至八九日不治,陰邪得以乘胃中陽氣之虛,而痞硬於心下,氣滯不得流行,故旁引脅下而痛也。氣上衝咽喉而眩冒者,陽虛而陰氣上逆也。靈樞經脈篇云:「足少陽之脈,起於目銳眥,其支者別銳眥,下大迎,合於少陽,下頸合缺盆以下胸中,貫膈絡肝屬膽,循脅裡,出氣街,故病者咽乾目眩,胸脅苦滿,脅下痞硬。足厥陰之脈,交出太陰之後,過陰器,抵少腹,挾胃屬肝絡膽,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後。」肝膽受邪,陰氣上逆,故氣衝咽喉。汗吐下後,虛陽上浮,所以目眩昏冒也。素問生氣通天論云:「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開闔不得,寒氣從之,乃生大僂,陷脈為瘻。」此以陽氣散亡,無以噓養經脈,故惕然瞤動。如此陰盛陽虛之證,雖或僥倖而不至危殆,若經久不愈,必至陽虛不治,筋弛骨痿而成廢疾矣。

病如桂枝證,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胸中痞硬,氣上衝咽喉不得息者,此為胸有寒也,當吐之,宜瓜蒂散。

此條既非中風,亦非傷寒,當在風寒並感,及風溫例中,因胸中痞硬,故亦附此。桂枝證者,乃風邪在衛,發熱汗出惡風頭項強痛者是也。以如桂枝證之發熱汗出惡風,而頭不痛,項不強,則知非中風證矣。然但寸脈微浮,寸脈者,氣口脈也,即脈要精微論之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內以候胸中,亦即靈樞禁服篇所云:「寸口主中,人迎主外」之義也。謂之上附上者,古人論脈,自下而上,猶易卦之從下而上也,蓋以天地之陽氣,自下而上故也。自尺以上曰附上,附上者,關脈也。寸在關上,故曰上附上也。言寸口之外半以候肺,內半以候胸中也。浮主風邪在表。

白話文:

心下痞證治第四

如果心下痞塞的同時,皮膚有微微發黃的顏色,這表示身體狀況還不至於太糟。《生成篇》裡又說,如果黃色像螃蟹腹部的顏色,那就代表身體還有救。《靈樞·終始篇》提到,陰氣從五臟接收,陽氣則從四肢吸收。《素問·陽明脈解》也說,四肢是所有陽氣的根本,陽氣充足,四肢就會強壯。現在如果手腳溫暖,就知道陽氣還沒完全衰敗,還可以用溫補陽氣的方法治療,所以說這種情況比較容易治。

太陽和少陽同時生病,出現頭部和脖子僵硬疼痛,或者頭暈眼花,有時候像結胸一樣,心下痞塞硬痛,應該針刺大椎穴的第一個間隙,以及背部的肺俞穴和肝俞穴,絕對不可以發汗,發汗會導致胡言亂語。如果脈象弦而持續五六天,胡言亂語沒有停止,就要針刺期門穴。

太陽和少陽同時生病,出現心下硬痛、脖子僵硬且頭暈的症狀,應該針刺大椎穴、肺俞穴和肝俞穴,絕對不可以使用瀉下的藥物。

以上兩條的詳細解釋,可以在並病條目下找到。因為它們都屬於心下痞硬的症狀,所以也重新列在這裡。

陽明病,出現心下硬滿的症狀,不可以攻下,如果攻下後導致腹瀉不止,就會有生命危險;如果腹瀉停止,病就好轉。

太陽病,脈象呈現寸脈遲緩、關脈浮、尺脈虛弱,病人發燒出汗,又怕冷但不嘔吐,只是心下痞塞,這是因為醫生用瀉下藥造成的。如果沒有使用瀉下藥,病人不畏寒反而口渴,就表示病情轉屬陽明病了。如果小便次數多,大便一定會硬結,就算十天不排便也不會感到不舒服,只是會口渴想喝水,可以少量給他喝。應該用正確的方法來治療,口渴的可以使用五苓散。

詳細解釋可以在陽明篇中找到,因為這個症狀也屬於心下痞硬,所以附在這裡,方便查閱。

傷寒病在嘔吐、瀉下後又發汗,導致身體虛弱煩躁,脈搏非常微弱,到了八九天,心下痞塞硬痛,脅下疼痛,氣往上衝到咽喉,頭暈眼花,經脈跳動,時間久了就會變成痿症。

這一條本來應該在少陽篇中,因為屬於心下痞硬,所以也放在這一篇。說的是傷寒病既有嘔吐又有瀉下,之後又用發汗的方法治療,這就是治療方法的顛倒,邪氣已經深入體內,導致內外都虛弱,元陽衰竭,虛火往上炎,所以才會出現虛煩和脈搏微弱的症狀。到了八九天如果沒有好好治療,陰邪就會趁著胃中陽氣虛弱的時候入侵,導致心下痞硬。氣機鬱滯無法運行,所以牽引到脅下疼痛。氣上衝咽喉和頭暈眼花,是因為陽氣虛弱而導致陰氣上逆。

《靈樞·經脈篇》提到,足少陽經脈起於眼角,它的一條分支從眼角下行,經過大迎穴,然後與少陽經脈會合,向下經過脖子,進入胸腔,穿過膈膜,絡於肝,屬於膽,沿著脅肋的內側行走,出於氣街。所以生病的人會出現咽喉乾燥、眼睛眩暈、胸脅脹滿、脅下痞硬等症狀。足厥陰經脈在足太陰經脈之後交叉,經過陰部,到達少腹,夾著胃,屬於肝,絡於膽,向上穿過膈膜,分佈在脅肋,沿著喉嚨後方走。肝膽受到邪氣侵擾,陰氣上逆,所以氣會衝到咽喉。嘔吐、瀉下後,虛陽上浮,所以眼睛會眩暈昏花。《素問·生氣通天論》提到,陽氣充足,能滋養精神;陽氣柔和,能滋養筋脈。如果陽氣開合失常,寒氣就會侵入,導致身體腫大,脈絡陷落成為瘻管。這是因為陽氣散失,無法滋養經脈,所以會出現肌肉跳動。像這種陰盛陽虛的症狀,即使能僥倖活下來,

如果久病不癒,一定會導致陽氣虛衰而無法治癒,筋骨鬆弛,形成殘疾。

病症像桂枝證,但是頭不痛、脖子不僵硬,寸脈稍微浮起,胸中痞塞硬痛,氣向上衝到咽喉,導致呼吸困難,這是因為胸中有寒氣,應該用吐法治療,可以使用瓜蒂散。

這條病症既不是中風,也不是傷寒,應該歸類在風寒並感和風溫的範疇中,因為有胸中痞硬的症狀,所以也附在這裡。所謂桂枝證,是指風邪侵襲體表,導致發熱、出汗、怕風、頭部和脖子僵硬疼痛的症狀。如果像桂枝證一樣發熱出汗怕風,但是沒有頭痛和脖子僵硬,就知道不是中風。然而寸脈只是微微浮起,寸脈指的是氣口脈,也就是《脈要精微論》中說的上附上,右外側診斷肺,內側診斷胸中,也符合《靈樞·禁服篇》中說的“寸口主中,人迎主外”的含義。所謂“上附上”,是因為古人論脈是從下往上,就像易經的卦象從下往上,因為天地陽氣是從下往上走的。從尺脈向上叫做附上,附上指的是關脈,寸脈在關脈之上,所以叫做“上附上”。講的是寸口的外半部分診斷肺,內半部分診斷胸中。浮脈表示風邪在體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