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溯源集》~ 卷之三 (19)
卷之三 (19)
1. 心下痞證治第四
辨誤,前注皆曰伏飲為逆。而以旋覆半夏蠲飲。不知陰邪痞塞。胃氣不行。凡水飲入胃。皆可停蓄。聚為痰飲。何必執泥其說。若能使胃氣通行。則精液無不流貫矣。注謂胃氣上逆。全不下行。有升無降。而以素問之弦絕者聲嘶。土敗者聲噦二句證之。誤矣。按素問寶命全形論。
黃帝問云。君王眾庶。盡欲全形。形之疾病。莫知其情。留淫日深。著於骨髓。心私慮之。余欲針除其病。岐伯對曰。夫鹽之味鹹者。其氣令器津泄。弦絕者。其音嘶敗。木敷者其葉發。(溯洄集云太素作木陳者其葉落)病深者其聲噦。人有此三者。是為壞腑。毒藥無治。短針無取。
此皆絕皮傷肉。血氣爭黑。蓋此篇帝欲盡愈天下最深之病。而伯對以病之深而將敗者。豈能悉愈。若留淫日深。著於骨髓者。如鹽之味鹹。其氣味深入浸潤。雖以磁器之堅。亦能滲透而津泄其滷液。以譬邪氣之浸淫於筋骨臟腑之中。而難於洗拔。且腎為潤下鹹水之臟。若下泄不固。
則腎之元陽精氣敗絕矣。又如絲絃之將絕。則其音聲必破碎而嘶敗。以譬脈之弦絕急者。為肝氣將絕。豈若木之敷榮者。能生髮其枝葉乎。所以病之深而難治者。胃氣敗而脾絕。聲必噦逆也。謂之壞腑者。人身之軀殼。所以藏五臟六腑如藏器之府。靈樞脹論曰。臟腑之在胸脅腹裡也。
若匱匣之藏禁器也。若人而有此三臟之敗。是謂壞腑。雖毒藥無能治。短針不能取。若徒用之。適足以絕皮傷肉而無益也。何也。病情至此。氣乖血死。血氣爭黑而不可治也。奈何注家引必死不治之經文。以證仲景論中。邪氣已解。極輕不死之痞症。致經論之旨並失。且此篇經義。
自唐王太僕以來。俱未之能解。豈可引之以作證邪。嗟乎。素問雖上古典墳。義深難解。其旨豈終晦乎。易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聖人之意。其終不可見乎。倘後之人。或有能解之者。則如之何。
旋覆代赭石湯方
旋覆花(三兩),人參(二兩),生薑(五兩切),半夏(半升),代赭石(一兩),大棗(十二枚擘),甘草(三兩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金匱所謂七物旋覆代赭石湯者。即生薑瀉心湯之意而增減之也。以證有輕重。故方亦因之而為損益也。夫生薑瀉心之症。水氣聚於脅下。腹中雷鳴而下利。以陰氣過盛。故以生薑之宣散。同乾薑之辛熱。以開其陰痞。又恐寒邪拒格。入而不受。故用芩連之反佐以導引之。此條不過心下虛痞。
噫氣不除耳。因減去乾薑。故不須寒涼之反佐。但多加生薑一兩以代乾薑。增益其辛溫宣散之用。助參甘而成溫補開豁之功而已。旋覆花。神農本經言其能治結氣脅滿。除水下氣。故用之以為君。李時珍云。代赭石乃手足厥陰之藥。取其鎮重。故能除上走之噫。此方較之五瀉心湯。
白話文:
辨別錯誤,之前的注釋都說伏飲(停留在體內的痰飲)是導致病情上逆的原因,因此使用旋覆花和半夏來祛除痰飲。但其實是因為陰邪阻塞,導致胃氣運行不暢。凡是水飲進入胃,都可能停滯積聚,形成痰飲,何必拘泥於伏飲的說法呢?只要能讓胃氣順暢運行,精液自然就能流遍全身。注釋說胃氣上逆,完全不能下行,只有升沒有降,並用《素問》中「弦絕者聲音嘶啞」、「土敗者聲音呃逆」這兩句話來佐證。這是錯誤的。《素問‧寶命全形論》中,
黃帝問道:「君王和百姓都想保全形體,但是對於形體的疾病,卻不了解它的情況。疾病長期潛伏,深入骨髓。我常常為此憂慮,想要用針灸來去除這些疾病。」岐伯回答說:「鹽的味道是鹹的,它的氣味能使器皿滲漏出水來;琴弦將斷裂時,聲音會嘶啞破碎;樹木生長茂盛時,枝葉會繁茂。(《溯洄集》中說《太素》記載的是「樹木衰敗時,枝葉會凋零」)。疾病深入時,聲音會呃逆。人如果出現這三種情況,就表示臟腑已經敗壞,用毒藥無法治療,用短針也無法治療。」
這裡說的都是傷及皮肉,導致血氣混濁。這篇經文說的是,黃帝想要治癒天下最深沉的疾病,而岐伯卻回答說,疾病深入且將要敗壞的人,是無法完全治癒的。如果疾病長期潛伏,深入骨髓,就如同鹽的味道是鹹的,它的氣味深入浸潤,即使是堅硬的瓷器,也能滲透出水液來。這是用來比喻邪氣侵入筋骨臟腑之中,很難清除。而且腎臟是主水液的臟器,如果腎氣下泄不固,腎中的元陽精氣就會敗絕。又如同絲弦將要斷裂,它的聲音必定會破碎嘶啞,這是用來比喻脈象弦而急,表示肝氣將要衰竭。又怎麼能像樹木枝葉茂盛時一樣,能生髮枝葉呢?所以疾病深入難以治療的,是胃氣敗壞、脾氣衰竭,聲音必定會出現呃逆。說這叫做臟腑敗壞,是因為人體的軀殼,如同儲藏五臟六腑的容器。如同《靈樞‧脹論》所說,「臟腑在胸脅腹內,就像櫃子和匣子儲藏器物一樣。」如果人出現這三種臟腑敗壞的情況,就叫做臟腑敗壞,即使使用毒藥也無法治療,用短針也無法有效。如果勉強使用,只會傷及皮肉而無益處。這是因為病情到了這個地步,氣血乖逆,血氣混濁,已經無法醫治。為什麼注釋者要引用必然死亡、無法治癒的經文,來解釋仲景論中,邪氣已經解除、病情很輕微、不會導致死亡的痞症呢?這導致經文的原意完全喪失了。而且這篇經文的含義,自唐朝王太僕以來,都沒有人能夠理解。怎麼能引用它來作為論證的依據呢?唉!《素問》雖然是上古經典,義理深奧難解,難道它的含義就永遠晦澀不明嗎?《易經》說:「文字不能完全表達意思,語言也不能完全表達思想。」那麼聖人的本意,難道就永遠無法被後人理解嗎?如果後世有人能夠理解,那又會怎樣呢?
旋覆代赭石湯方
旋覆花(三兩),人參(二兩),生薑(五兩切片),半夏(半升),代赭石(一兩),大棗(十二枚,擘開),甘草(三兩,炙過)
以上七味藥材,用水一斗(約十升)煎煮,取六升藥液,去除藥渣。再將藥液煎煮至三升,溫服一升,每日三次服用。
《金匱要略》所說的七物旋覆代赭石湯,其實就是生薑瀉心湯的基礎上進行增減而來的。這是因為病情有輕重,所以藥方也會因此而有所調整。生薑瀉心湯的症狀是水氣聚集在脅下,腹中雷鳴並且腹瀉,這是因為陰氣過盛,所以用生薑的宣散,加上乾薑的辛熱,來打開陰邪造成的痞塞。又擔心寒邪抗拒,無法被藥物吸收,所以用黃芩和黃連的反佐來引導藥效。這裡所說的,不過是心下虛痞,打嗝不止而已。因此減去了乾薑,所以也不需要寒涼藥物的反佐。只是多加一兩生薑來代替乾薑,加強其辛溫宣散的功效,輔助人參和甘草來達到溫補開豁的效果而已。旋覆花,《神農本草經》記載其能治療結氣脅滿,去除水液,使氣下降,所以用它作為主藥。李時珍說,代赭石是手足厥陰經的藥物,取其鎮重的作用,所以能去除向上走竄的呃逆。這個藥方和五瀉心湯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