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潢

《傷寒溯源集》~ 卷之三 (10)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10)

1. 結胸證治第三

豈非熱實之藥。仲景肯妄用乎。尚論言後人誤謂結胸之外。復有水結胸一症。又謂下文支結。乃支飲結聚。亦另是一症。殊為可笑。愚謂若水飲必不與熱邪並結。則大陷胸方中。何必有逐水利痰之甘遂乎。可謂一言破惑。

小結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小陷胸湯主之。

正在心下。方氏謂不比大結胸之高而在上。不知仲景原云。若心下滿而硬痛者。為結胸也。又曰心下因硬。則為結胸。又曰結胸熱實。心下痛。按之石硬。若此。則知結胸本在心下。非必心下痞而後稱心下也。然則胸與心下之相去。非甚相遠也。不過鳩尾之間。上脘之分耳。

若必責之胸膺。則胸骨已硬。豈能按之而知其硬且痛乎。曰正在心下者。言止在心下一處。不若心下滿而硬痛。及按之石硬。結在胸脅之甚且大也。按之則痛。亦不似膈內拒痛。及從心上至少腹硬滿而痛不可近者。至於心下痛之不按自痛也。脈之浮滑皆屬陽。浮為陽邪。滑近動數。

亦不比動數變遲。及沉緊之脈。為沉陷固結之深也。故不須攻擊之鷙劑。而以小陷胸湯主之也。

小陷胸湯方

黃連(一兩),半夏(半升),栝蔞實(大者一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蔞實取三升。去滓。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此因陷入之熱邪較輕。故治法亦變其制而為小陷胸湯也。然其小也。非若小承氣之減其制而曰小。亦非若小青龍之變其法而曰小也。此所謂小者。名同而藥實不同。藥雖不同而用意則同。用意雖同而其功用又不同也。夫邪結雖小。同是熱結。故以黃連之苦寒主之。寒以解其熱。

苦以開其結。非比大黃之苦寒盪滌也。邪結胸中則胃氣不行。痰飲留聚。故以半夏之辛溫滑利。化痰蠲飲而散其滯結也。栝蔞實。李時珍謂其甘寒不犯胃氣。能降上焦之火。使痰氣下降。蓋亦取其滑潤也。亦非比芒硝甘遂之鹹寒逐水之峻也。然半夏栝蔞。皆取其滑者。何也。

蓋滑乃十劑之一。謂滑可去著也。著者。有形之邪。留著於胸膈腸胃之中。無形之邪。留著於經絡臟腑之間也。古人云。著而難去者。以滑去之。如油之洗物也。此方之制。病小則制方亦小。即內經所云。有毒無毒。所治為主。適大小為制也。

病在陽。應以汗解之。反以冷水噀之。若灌之。其熱被卻不得去。彌更益煩。肉上粟起。意欲飲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瘥者。與五苓散。寒實結胸。無熱證者。與三物小陷胸湯。白散亦可服。

病在陽者。蓋指邪在太陽也。然仲景但言病在陽。何以知其獨指太陽乎。曰。仲景陽明篇首云。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者。為陽明外證。既云汗自出。不應再以汗解。唯邪氣雖入陽明。而太陽證尚未罷者。方有用麻黃之葛根湯及桂枝葛根湯以汗解之。此外則更無陽明發表之專藥矣。

白話文:

難道不是使用熱性藥物嗎?張仲景怎麼會亂用藥呢?還有人說,後人誤以為結胸除了熱結胸之外,還有水結胸的病症,又說下文提到的「支結」,是支飲積聚而成的,也是另一種病症,實在可笑。我認為,如果是水飲,絕對不會跟熱邪一起結聚,那麼大陷胸湯中,為什麼要有能排除水濕和痰的甘遂呢?這句話可謂一語道破迷惑。

小結胸這種病,病位在心下,按壓會疼痛,脈象呈現浮而滑的,可以用小陷胸湯來治療。

病位在心下,方氏認為這不像大結胸那樣病位偏高在胸部,他不知道張仲景原本說過,「心下滿而硬痛的,就是結胸」,又說「心下因為硬,就是結胸」,還說「結胸是熱實的病症,心下痛,按下去像石頭一樣硬」,這樣看來,就知道結胸的病位本來就在心下,並非一定要心下痞悶才叫做心下。那麼胸部跟心下相隔的距離,並不是很遠,不過是在鳩尾穴和上脘穴之間而已。

如果硬要說病位在胸部,胸骨都已經硬了,又怎麼可能按下去才知道它硬而且痛呢?說「正在心下」,是指病位只在心下這個地方,不像心下滿而硬痛,或者按下去像石頭一樣硬,是病邪結聚在胸脅,而且病況嚴重而範圍廣大。按壓會痛,也不像是膈內拒絕按壓的疼痛,或是從心上到少腹都硬滿而且痛得無法接近。至於心下痛,是不按壓也會自己痛的。脈象的浮和滑都屬於陽,浮表示陽邪,滑則接近躁動的脈象。

這也不像躁動脈象變成遲緩,或者脈象呈現沉而緊,是病邪向下陷入、凝結得很深的脈象。所以不需要使用攻伐猛烈的藥劑,而是用小陷胸湯來治療。

小陷胸湯的藥方

黃連(一兩),半夏(半升),栝蔞實(大的,一枚)

以上三味藥,用水六升,先煮栝蔞實,取三升藥汁,去除藥渣,再放入其他藥材,煮取二升藥汁,去除藥渣,分三次溫服。

這是因為陷入的熱邪比較輕微,所以治療方法也改變劑量,採用小陷胸湯。然而這個「小」,不是像小承氣湯那樣減少藥量而稱為小,也不是像小青龍湯那樣改變藥方而稱為小。這裡所說的「小」,是名稱相同,但藥物卻不相同。藥物雖然不同,但用意相同,用意雖然相同,但功效又不同。雖然病邪結聚的程度較小,但同樣是熱邪結聚,所以用黃連的苦寒來作為主藥,用寒性來解除熱邪,用苦味來打開結聚,這不像用大黃的苦寒來盪滌腸胃。病邪結聚在胸中,導致胃氣運行不暢,痰飲停留在體內,所以用半夏的辛溫滑利,來化痰除飲,散開滯礙的結聚。栝蔞實,李時珍認為它甘寒而不傷害胃氣,能降上焦的火氣,使痰氣下降,這也是取它滑潤的特性。這也不像芒硝和甘遂那樣,用鹹寒的藥性來峻猛地排除體內的水濕。然而半夏和栝蔞,都是取用它們滑潤的特性,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滑潤是「十劑」的其中一種治法,意思是說滑潤可以去除黏著。黏著者,指有形的邪氣,停留在胸膈腸胃之中;無形的邪氣,停留在經絡臟腑之間。古人說:「難以去除的黏著,用滑潤來去除,就像用油來清洗污垢一樣。」這個藥方的配製,病情輕微,所以藥方的劑量也較小,就像《內經》所說的:「有毒或無毒,以所治的疾病為主,根據病情的大小來調整藥劑。」

病在陽經,應該用發汗的方式來解除,反而用冷水噴灑或灌注,那麼熱邪就無法被去除,反而會更加煩躁,皮膚上會起雞皮疙瘩,想喝水,但實際上又不會感到口渴。這時服用文蛤散,如果沒有好轉,再服用五苓散。寒實結胸,沒有發熱症狀的,可以用三物小陷胸湯,白散也可以服用。

「病在陽」,是指病邪在太陽經。然而張仲景只說「病在陽」,怎麼知道他單指太陽經呢?因為張仲景在《傷寒論》陽明篇開頭說:「身體發熱、汗自己流出來、不惡寒反而惡熱的,是陽明經的外證。」既然已經汗自己流出來,就不應該再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只有當邪氣雖然進入陽明經,但太陽經的病症還沒有解除的時候,才可以使用麻黃湯、葛根湯或者桂枝葛根湯來發汗解表。除此之外,就沒有專門針對陽明經而發汗的藥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