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溯源集》~ 卷之三 (3)
卷之三 (3)
1. 結胸心下痞發源總論
然非但痞結條下為然也。仲景之於風傷衛諸證,無不以太陽病稱之;以寒傷營諸證,唯一二有表證者,以太陽病稱之,因太陽主表故也。至誤治失治傳變諸證,則皆去之者,以寒邪既不在表,於各經無所不入,入陽則為三陽里證,入陰則為三陰里證。其有各經自受者,亦概以傷寒稱之。
或竟直取其病狀言之而已。蓋因邪既入里,或風或寒,俱不得以太陽二字加之矣。其所以不可加者,以邪過營衛,則入里之歧路紛爭,雖同入而異變矣。其或入於陽,或入於陰,皆隨其虛處而中之耳,初無定分也。後人未析其義,遂以為風邪入里則為結胸,寒邪入里則為痞證。
豈知仲景本意,不論中風傷寒之邪,在陽經者而表邪未解,誤下陷入,故有下早之誡,所以有熱入之結胸,並有熱入之痞,實熱之痞結,皆以客邪陷入,故有攻無補,所以有大陷胸之湯丸,十棗湯之逐飲,大黃黃連之瀉心,及大柴胡之兩解也。無論中風傷寒之邪,在陰經者而誤下之,
其邪本不在表,不須外入,但因誤下之後,胃氣虛損,陰邪痞塞,即可成痞。所以但有反下之戒,而無下早之文。邪在三陰,始終禁下,故不以遲早為言,故有甘草瀉心,半夏瀉心,生薑瀉心等溫散開補之法。然何以陽邪必從外入,陰邪不須外陷乎?蓋以三陽在軀殼之三層,
三陰已在軀殼之裡矣。所以仲景但以發於陽發於陰論之。一云反下而言熱入,一云反下而不言熱入。一則云下之太早,一則絕不言下早。議論無多,苞舉深廣,雖未顯言,意在言表,曾未嘗以風寒營衛定痞結也。故方氏注云:發於陽而下之早者,未嘗無痞;發於陰而下之早者,
亦有結胸。疾病之機,每多不期之變。愚謂兩早字雖不應並下,於痞結則頗有圓機。余細閱論中,有心下因硬,則為結胸;又云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是結胸亦可稱心下也。有以傷寒中風並冠於首,而曰心下痞者;有獨稱太陽中風,而曰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者,是陽邪亦能作心下痞也。
又傷寒六七日,結胸熱實,脈沉緊,心下痛,按之石硬者,是陰邪亦能作結胸者也。又太陽中風,下利嘔逆,其人漐漐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硬。又太陽病,醫發汗,遂發熱惡寒,因復下之,心下痞,此發於陽而亦作心下痞者也。更有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
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硬。又如厥陰篇中雲:病人手足厥冷,脈乍緊者,邪結在胸中。此二條雖有陰陽之分,與結胸稍異,此亦發於陰而作結胸者也。由此觀之,其陰陽互見,痞結交作,參伍錯綜,縱橫變化,如此,則豈風寒營衛之說,可擬發於陽發於陰之義乎?
尚論未悟其理,妄取條辨之說,以風為陽邪,病發於中風,陽邪未從外解而反下之,熱勢乘虛陷入,必硬結於胸上;寒為陰邪,病發於傷寒,陰邪未從外解而反下之,其熱勢乘虛陷入,必痞塞於心間。若作此解,則熱入與不言熱入之義安在哉?昔張兼善證成氏之誤曰:既以無熱惡寒為發於陰。
白話文:
不只是痞結會出現在肋骨下方,張仲景對於風邪侵襲衛分等症狀,都稱之為太陽病;寒邪侵襲營分等症狀,只有少數有表證的才稱為太陽病。這是因為太陽經主表。至於誤治或失治導致的傳變症狀,就都不歸類為太陽病了。因為寒邪不在表,就會侵入各經,進入陽經就形成三陽的里證,進入陰經就形成三陰的里證。有些是各經直接受邪的,也都概括地稱為傷寒。
有的甚至直接根據病狀來描述。因為邪氣已經進入體內,無論是風邪還是寒邪,都不可以用太陽二字來稱呼了。之所以不能用,是因為邪氣已經過營衛,進入體內的路徑複雜多變,即使同樣進入體內,也會產生不同的變化。邪氣進入陽經或陰經,都是隨著身體虛弱的地方而侵入,沒有固定的方向。後人沒有分析其中的道理,就認為風邪入里會形成結胸,寒邪入里會形成痞證。
其實張仲景的原意,無論是中風還是傷寒引起的邪氣,如果在陽經而表證沒有解除,就誤用下法導致邪氣內陷,所以才有不能太早用下法的告誡。因此會有熱邪內陷形成的結胸,也會有熱邪內陷形成的痞證。這種實熱性的痞結,都是因為外來邪氣內陷,所以治療原則是攻邪而不補虛,因此才會有大陷胸湯、十棗湯、大黃黃連瀉心湯,以及大柴胡湯等攻邪的方劑。無論是中風或傷寒引起的邪氣,如果在陰經而誤用下法,因為邪氣本來就不在表,不需要從外部進入,只是因為誤用下法之後,胃氣虛弱,陰邪阻塞,就會形成痞證。所以只有提醒不能亂用下法,而沒有提到不能太早用下法。邪氣在三陰經,始終禁止使用下法,所以不討論下法是否太早。因此會有甘草瀉心湯、半夏瀉心湯、生薑瀉心湯等溫散開補的方法。那麼為什麼陽邪一定從外部進入,陰邪不需要從外部內陷呢?這是因為三陽經在軀殼的三層表面,而三陰經已經在軀殼的內部。所以張仲景只從邪氣是從陽經還是陰經發病來論述。一個提到誤用下法會使熱邪內陷,一個提到誤用下法但不提熱邪內陷。一個說下法太早,一個則完全不說下法是否太早。討論不多,但意涵深廣,雖然沒有明說,但意思卻在言外,從來沒有以風寒侵襲營衛來確定痞證或結胸。所以方氏的注釋說:「發病在陽經而太早用下法,不一定沒有痞證;發病在陰經而太早用下法,也可能有結胸。」疾病的發生機制,常常會有意想不到的變化。我認為,雖然「太早」兩字不應該放在一起說,但對於痞證和結胸的形成,卻有靈活的解釋。我仔細閱讀原文,有提到「心下因硬,則為結胸」,又說「如果心下滿而硬痛,這就是結胸」,可見結胸也可以稱為心下。有的把傷寒和中風並列,稱為心下痞;有的單獨說是太陽中風,卻說心下痞硬、脹滿、引發脅下疼痛,可見陽邪也能引起心下痞。
又說傷寒六七天,出現結胸熱實證,脈象沉緊,心下疼痛,按壓時堅硬如石,可見陰邪也能引起結胸。又有說太陽中風,出現腹瀉嘔吐,身體微微出汗,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硬;又有太陽病,醫生用發汗的方法,結果導致發熱惡寒,又用下法,結果出現心下痞。這些都是從陽經發病而引起心下痞的例子。還有太陰病,出現腹脹嘔吐,吃不下東西,腹瀉嚴重,時常腹痛,如果用下法,必定會導致胸下結硬。又如厥陰篇中說:「病人手腳冰冷,脈象時緊時不緊,是邪氣結在胸中。」這兩條雖然有陰陽之分,和結胸稍有不同,但也算是從陰經發病而產生結胸的例子。從這些來看,陰陽症狀互相出現,痞證和結胸交錯發生,錯綜複雜,變化多端。如此一來,難道可以用風寒侵襲營衛的說法,來解釋發病於陽經或陰經的道理嗎?
那些尚未領悟其中道理的人,妄自引用條辨中的說法,認為風是陽邪,病發於中風,陽邪沒有從外部解除反而誤用下法,熱邪就會趁虛內陷,一定會在胸上形成硬結;寒是陰邪,病發於傷寒,陰邪沒有從外部解除反而誤用下法,熱邪也會趁虛內陷,一定會在心間形成痞塞。如果這樣解釋,那麼熱邪內陷與不說熱邪內陷的意義何在呢?以前張兼善就糾正過成氏的錯誤,說既然把沒有發熱惡寒視為發病在陰經。